Between Ignorance and Enlightenment 5 - Gas Station of Life 《迷悟之間(五)人生加油站》
Nurturing Body and Nature 養生與養性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養生與養性中國的士大夫非常重視養生,不但注重養生,而且注重養性。
說到養生,平常要進補。此外,有的要休假,有的要旅行,有的重視康樂活動,有的甚至退休,都是為了養生。其實,現代人養生,可以運動,可以勞作,可以注意飲食,可以和大自然結合在一起。
在佛教裡,也提到養生。養生之道,生活作息要有時,每日飲食要節制,朝夕作息要正常;時時心中要有正念、正思惟,減少欲望,少貪少瞋,少嫉少惱,這都是養生之道。當然,也有人用禮拜、用禪坐、用經行,乃至用蒔花植草、出坡作務,做為養生之道。
養生之外,還要養性、養心;心性是人體所依的根本,你不把心性養正、養善、養好,根本不立,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人生修養心性,在儒家講「吾善養浩然正氣」;在佛教講,豈但養生、養性,最主要的,是要明心見性。而在未達到明心見性之前,心性要柔和,心性要廣大,心性要安然,心性要平和!如果心性閉塞,心性強硬,心性執著,心性迷闇,如此要想明心見性,可就難矣也!
吾人的心性如水,水明如鏡、水淨如天;但因無明業風,使心性之水掀起了滔天波浪,所以修心養性,就是要把心性導之於溝、導之於渠、導之於平,否則容易氾濫成災。
吾人的心性如水,水性下流;人,學壞很容易,學好,則如水往上流,十分艱難,所以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養生是為了健康,養性是為了完成人格。但是,養生不是為了強壯身體,好勇鬥狠;修養心性也不是自我閉塞,不管國家大事。所以,一個人平常不重視自己的修養,不能養成志願、養成勇氣、養成力量、養成明理,則很容易就會成為下流。
自古以來,多少學問家,都希望以教育來養生、養性;許多的宗教家,也都以自我克制、擴大愛人,以表達自己養性的功夫。
廬山慧遠,三十年足不出廬山,以養性的功夫受人尊敬;達摩祖師九年面壁,也是修心養性,先用禪定養成克己的功夫。佛陀的弟子,隨佛出家後,各自在山林水邊,崖穴洞窟,修煉養性的功夫;中國的禪者,像雪竇禪師等人,在古寺叢林裡陸沉多年,總希望能把養性的功夫做好,將來龍天推出,可以福利大眾,普利人天。
養生,是形可立;養性,是心完成。有形有神,形神具全,還怕自己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嗎?
《人間福報》二○○一年五月二十一日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