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atises on Humanistic Buddhism 《人間佛教論文集》
Past and Present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Buddhist Schools 佛教興學的往事與未來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教興學的往事與未來一、佛教大學最初緣起
二、那爛陀大學的成就
三、泛論中國的佛教大學
四、未來佛教大學的方向
世界上最早的第一所大學,就是佛教!佛陀是佛教大學的第一任校長,祇園精舍、竹林講堂都是印度南北大學的根據地。當時有基本學生一千二百五十人,並有旁聽生八萬四千人等,傑出的教授有舍利弗、目犍連、維摩、勝鬘等。
佛教到了中國,八大宗派的開山祖師,都是佛教大學的校長,他們集眾講學、著書立說,欹歟盛哉!
前言
教育是人類傳遞經驗和開展文明的方法,人類自有歷史以來,教育便在人類的歷史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誠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席狄洛(Jacques Delors)所說:「教育,是人類共同的成長基礎,教育方向正確,人類的真、善、美資質就得以發揚提昇,世界的和諧進步就易於達成。」教育的重要,由此可見。
談到教育,根據古籍記載,中國雖然遠自周朝以前,就有「成均」、「庠」、「序」、「學」、「瞽宗」等學校的萌芽,但這些「官學」都只是提供少數貴族子弟學習禮樂、射御,乃至為了集會而設,缺乏普及性,並沒有真正發揮全民教育的功能。直到春秋時代,孔子喊出「有教無類」,才開始有了私校的興起。
孔子雖然開啟了私人講學的風氣,但也只是維持到四百多年後的秦朝,由於秦始皇(西元前二二一年)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王朝,他為了遂行其獨裁統治的手段,不但頒發「禁私學」令,甚而發生「焚書」、「坑儒」事件,對中國文化造成嚴重的摧殘。直到漢朝,因為武帝「獨尊儒術」,官學和私學都獲得空前的發展,這才真正有了略具規模的學校制度,也才奠定了中國古代學校教育制度的初基。但是嚴格說來,真正能代表中國特有的教育組織,則又要等到數百年後,始於唐朝、盛行於宋朝的「書院」最具特色。
提到書院,便讓人聯想到朱熹,聯想到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江西廬山),乃至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等,這些名重一時的書院,不但為宋朝開啟了私人自由講學的風氣,也奠定了程朱理學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可惜,書院歷經元朝的「嚴格控制」與明朝的「四度禁毀」,到了清朝,又淪為科舉制度下以考課為中心的科舉預備學校,至此書院精神盡失,以致漸為新式學堂所取代,終至成為歷史陳跡。
現在的一些學者,談到學校教育,都是站在儒家立場研究書院,而今這些書院何在?反觀佛教,遠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度化了最初的五比丘後,即令其分頭至各地弘法,教化民眾;直到今日,只有佛教以寺院為基地,寺院就是學校,寺院古今皆有,所以佛教能深植人心,遍佈寰宇。
佛教是個非常重視教育的宗教,所謂「人成即佛成」,佛教就是要完成人格教育;又說「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透過佛教義理的弘揚,幫助世人解答生死的迷惑、認識世間的實相、掌握人生的方向、圓滿生命的意義,這種人本的生命教育,是源自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多年來,師徒一脈相承,一以貫之。即使佛教傳到中國,八大宗派叢林的興起,也可以說就是大學的學校教育。因此,若要說起佛教的教育,比之於儒家,其實佛教更具有組織系統與一貫性。
佛陀在住世八十年當中,他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乃至無言的身教,不但是今日教育的典範,其實也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育史,舉凡世間一切的知識、德性、思想、技能,都可總攝於佛陀的教育範圍之內。本文將透過探討「佛教興學的往事與未來」,略述佛教本具的教育功能,及其所做的具體貢獻。
一、佛教大學最初緣起
世界上第一所大學,就是佛教!如前所說,佛教本身就是一部教育史,佛教是個非常重視教育的宗教,根據《大方廣十輪經》說:佛陀降誕於世,目的就是為了「廣度眾生」、「示教利喜」;也就是對邪見顛倒的眾生,示其善與不善,教其捨惡行善,令其獲得利益,成就其歡喜行。
佛陀本此初衷,在說法四十九年當中,講經三百餘會,他以整個印度為教學園區,一會兒在北方的舍衛國說法,一下子又到南方的摩揭陀國教化;有時他以皇宮為教室,有時以鄉村為學園,有時則帶領學生到處旅行參學。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可以說在佛陀時代早已作了良好的示範。
佛陀也經常在固定的學院內講學,如設於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與舍衛城的祇園精舍,便是佛陀經常駐錫宣化的地方。其中祇園精舍有講堂七十二間,可見廣建講堂本為佛陀所倡導,後世則直接指稱寺院為講堂,講堂猶如今之教室。現在的大學有時除了校本部之外,另外設有城區分校等;佛陀時代的竹林精舍分校、祇園精舍分校、大林精舍分校、鹿母講堂分校、鹿野苑分校、靈鳩山分校等,其實也具是大學的規模了。
佛陀在往返印度南北的大學上課時,隨從的基本學生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各經典都有「千二百五十人聚」的記載),旁聽生則就不只成千上萬人了,如靈山會上就有百萬人天之多(《法華經》),真是欹歟盛哉!
佛陀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和現在的大學教授兼校長一樣,現在的正教授手下都有數名助教協助教學。佛陀時代,他自己領導了一批優秀的教職員幹部,所謂十大弟子、十八羅漢、千二百五十名常隨眾等,當中如舍利弗、目犍連、富樓那、大迦葉、阿難、賓頭盧跋羅墮、跋陀羅等,都是一時之選。只是當時的佛教還沒有廣為一般人所熟知,所以學者們只有遵從佛陀的指示,分布到各地方去做個別的教學。尤其佛教的大阿羅漢、教授們,他們不重視名聞利養,所以很少標榜自己。但是他們的著作之多,如《阿難為蠱道女說經》、《阿難四事經》、《阿難七夢經》、《阿那律八念經》、《迦葉本經》、《鴦掘摩羅經》、《迦旃延說法沒盡經》等,在初期的佛教裡甚為可觀。
佛陀的教育,首重言行舉止品德的修養,是為「法治學」(戒學);次重身心的調御,名為「生命學」(定學);進而重視真如自性的開發,即為「論理學」(慧學)。
從「三學」演繹開來,佛陀又開設了許多的學科,例如在倫理法治方面,他訂了許多的規章、制度、戒律,成為行為的學科。在組織管理學方面,僧團的「六和敬」就是最佳的示範。在天文學方面,一部《經律異相》堪稱佛教的百科全書,對宇宙虛空小如微塵、大如星球,乃至無量世界都有詳細的論述。佛教以「緣起性空」詮釋宇宙萬有的關係,對物質的認識提供最究竟的看法,尤以《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更是印證近代物理學家的理論。
佛教講到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講到空間,有此方、他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未來學,甚至阿彌陀佛和十方諸佛不都是外星人嗎?佛教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識學對人類精神的分析,最具現代心理學色彩。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明人生三世的關係,這不就是生死學嗎?佛教的「四聖諦」,說明宇宙人生的關連,這不就是人生哲學嗎?佛教有關醫學方面的經典,多不勝數,如《佛醫經》、《醫喻經》,乃至《療病痔經》、《治禪病秘要經》、《齒經》、《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咒時氣病經》等;甚至「佛觀一鉢水,八萬四千蟲」,早在幾世紀之前佛教就已經有了科學的發現,比起現在的科學,佛教可以說更為先進。
佛教的名相繁多,所以佛教的名詞學也是一大特色。佛教的名相與稱謂有關的,如叢林四十八單職事中,管理藏經者稱「藏主」,管理寺地田產者稱「莊主」,管理庫房者稱「庫頭」,負責煮飯、燒水、種菜、管理園圃者,分別稱為「飯頭」、「水頭」、「菜頭」、「園頭」,甚至連打掃廁所也稱「淨頭」。佛教的職稱非「主」即「頭」,可見佛教對僧眾人格的尊重。佛教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如法合宜的稱呼,其實也是學佛行儀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課。
佛陀教學的教材非常靈活,他善於引用本生故事、譬喻、因緣等「十二分教」,以及「四攝法」、「四悉檀」等法門,他尤其善於「應病與藥」、「觀機逗教」。例如:佛陀說長者法,即舉出「長者十德」;說兒童法,則提出「四小不可輕」;說朋友法,則說明「友有四品」;說夫妻法,則譬喻「夫妻如共命鳥」。佛陀在《善生經》、《優婆塞戒經》等諸經典中,對於親子之道、主僕之道,都有很好的教示。
佛陀對商人,則說經營之道;對農夫,則說耕種之道;對政治家,則說治國之道。佛陀在農業學校、工業學校、政治學校等綜合大學裡,為萬千學子開設萬千法門。甚至對於愚笨的周利槃陀伽,則教以「拂塵掃垢」;對於琴師出身的二百億耳,則譬喻「修行如彈琴」;對於失去愛子的婦人,則以「吉祥草」善巧度化她……。佛陀為世間編制了多少人生的教材,佛教不正像是一所社會大學,甚至是一所人生大學嗎?
佛陀不但善於教化眾生,而且提倡「自我教育」,如《阿含經》說:「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建立自我信心。佛陀重視心性的調伏,譬若良馬見鞭影而馳,但兇狠不馴的野馬就必須經過調伏,調伏就是一種教育,因此《金剛經》一開始便指出「降伏其心」之道。可見佛教的教育是一種啟發性的教育,是一種自覺、自悟的教育,而不是像現在一般的教育,都是填鴨式的;如果佛教這種自覺、自悟的自我教育,也能用之於今日的大學,必然是教育史上的一大突破,對未來的人類社會必定有重大的貢獻。
佛陀一生說法不輟,及至涅槃以後,弟子將佛陀所說的經典,經過第一次的五百結集,第二次的毘舍離結集,乃至第三次、第四次結集後,千萬卷的經律論因此產生。經典結集,其實就是集體審訂教材。中國儒家孔孟講學,最後只有幾位弟子為老師結集出「四書」、「五經」等為數不多的幾本著作,作為後世的教材。甚至「有教無類」的孔子,一生學不厭、教不倦,但是終其一生,也只有以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作為教材,並且在三千弟子當中,精通六藝者,也只有七十二人留名青史。乃至世界四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也只有新、舊約傳世,對於宇宙人生的人間百種學科,並沒有多大的貢獻。相較之下,佛陀一生講學的教材之廣泛豐富,可以說歷朝歷代的聖者,無人能出其右。
由於佛教有了佛陀這麼一位偉大的人天師範,以及為數可觀的藏經為教材,因此佛教不一定和世間學校一樣,刻板的以同等學歷評訂一年級、二年級,乃至開辦小學、中學、大學等學校。在佛教的觀念裡,最早就是開設藏經樓,藏經樓就是存放經書的圖書館。我們知道,一所大學辦得如何,就看他的藏書多少,所以過去佛教的藏經樓就是學術中心。
往昔的寺院雖然分設有四十八單職事,人人各有所職,但是每個人都要到藏經樓裡研究。藏經樓裡面的藏書,除了三藏十二部經外,也把東西方的學說結合在藏經樓中,譬如中國的諸子百家、四書五經,都能共存,所以藏經樓中的藏書之豐富,非一般圖書館能比。
寺院的藏經樓也不只是供給寺院僧侶研究,社會上的一般學子,如古代的范仲淹、呂蒙正、王陽明、曾鞏、劉勰、昭明太子,乃至現代的梁漱溟、趙樸初等,可以說都是佛教藏經樓大學畢業。所以,佛教歷代以來一直不斷地替國家造就了無數的人才,這是鮮為一般人所關注的事實。
總之,寺院不僅是信仰的中心,也是弘揚教義的大、中、小學,具有多種教育功能。也就是說,古今中外,佛教到處的大小寺院,均可視之為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佛法僧三寶,佛就是校長,法就是教科書,僧就是學生。而佛教大學的第一任校長,無庸置疑的,非釋迦牟尼佛莫屬。
綜觀以上所說,佛教在世間的流傳,早就具有人間大學的功能,甚至直到今日,叢林寺院也都具備有大學的規模。回想民初一些偏激之士,竟有人喊出要把寺院改為學校,侵奪佛門所有,可見學術界一直忽視佛教對教育的貢獻,令人思之,不勝感慨唏之。
二、那爛陀大學的成就
承襲佛陀的教育理念,佛教真正具有規模的第一所大學,是佛入滅未久所創辦的那爛陀大學,也就是一般所熟知的佛教第一所大學。
那爛陀大學座落於中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即今拉查基爾(Rajgir)北方約十一公里處的巴達加歐(Baragaon)。校地原為菴摩羅園,後由五百商人以十億金錢購買,獻給佛陀。佛陀曾經在此說法三個月,因此附近保有如來三月說法的精舍、髮爪塔、雀離浮圖、觀自在菩薩之立像及精舍等靈蹟。
有關那爛陀大學建校的由來及其沿革,根據《大唐西域記》卷九記載:「佛涅槃後未久,此國先王鑠迦羅阿逸多,敬重一乘,遵崇三寶;式占福地,建此伽藍。」這裡所說的鑠迦羅阿逸多,也就是印度笈多王朝的國王,意譯為帝日。此王在佛入滅後,因懷念佛陀,特興建那爛陀寺(也就是那爛陀大學的前身),以解思慕之情。帝日王崩逝後,經過覺護王、如來王、幻日王、金剛王,以及另一位中印的國王,前後六王相繼擴建增築,全寺分八大院,是古印度規模最為宏偉的佛教寺院大學,以及佛教最高的學府。全盛時期,大學內建有一座大型圖書館,藏書高達九百萬卷之多,學生達萬人之眾,他們分別修學大乘及小乘十八部、吠陀、因明、聲明、醫方、術數等,稱得上是佛教史上最早的綜合性大學。
那爛陀大學不但學術氣氛濃厚,而且道風高峻,為五印度的僧俗學人所欽仰。其創校歷史比耶穌出生為早,中國大乘八宗所共祖的龍樹菩薩曾經在此擔任過校長。龍樹菩薩一生除了大力弘揚正法以外,又廣造大乘經典之註釋,樹立大乘教學之體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學說傳布全印度。他的著述十分豐富,如:《大智度論》、《中論頌》、《十二門論》、《空七十論》、《迴諍論》、《六十頌如理論》、《大乘破有論》、《十住毘婆沙論》、《大乘二十頌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勸誡王頌》等,造論之多,世所罕見,故有「千部論師」的美譽。後世基於其所著《中論》,宣揚空觀的學派,稱為中觀學派,並尊為中觀學派之祖;亦被尊為禪宗付法藏第十三祖。其思想是西藏佛學的重要支流,是中國三論宗的義理支柱,也是天台宗的重要思想根源。其他各宗學說源於龍樹思想者亦多,故被尊為「八宗之祖」。
龍樹菩薩自己也曾受教於那爛陀大學,後來在校長任內值逢恆河氾濫,於是親自在恆河兩岸設計及建築堤岸,使人民免遭水難。他也曾經開闢運河,直通埃而斯瓦藍,打開了遠近各國的貿易往來,可見他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也是一個偉大的工程師。
那爛陀大學最興盛的時期,每日講席不下百多處,博學高才之士濟濟一堂。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大師曾經留學於此,親近戒賢論師,戒賢論師也就是那爛陀大學的校長。他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論師,少即好學,遊歷諸方,訪求明哲,至那爛陀大學遇護法菩薩,聞法信悟而出家。年三十即以論退南印一大外道,獲王嘉賞,為建伽藍。
師長期主持那爛陀大學,弘傳唯識教義。其依《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將佛教判為有、空、中三時,主張五種姓說。玄奘大師西遊時,師年已百餘,玄奘師事之,且傳習其唯識學法。
繼玄奘大師之後,遠自我國及東南亞諸國而來的留學僧也不少,如我國的義淨、荊州道琳、太州玄照、并州道生、洛陽智弘,及新羅的慧業、阿離耶跋摩等人皆曾來此就學。以及當時由印度來華的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地婆訶羅、善無畏、金剛智、般剌若等諸師也曾修學於本大學。此外,大乘有宗著名的論師,如護法、德慧、護月、堅慧、光友、勝友、智月、智光等人,都曾先後在此講學,或擔任本校的校長或教授。
那爛陀大學最初為唯識學派的重鎮,後來演變成密教的一大中心。到了西元八世紀初,笈多王朝沒落,印度教勃興,本大學也頓告衰微。十二世紀末曾為伊斯蘭軍隊所毀,然據傳元朝泰定(一三二四~一三二七)初年尚有依止那爛陀大學僧人律賢(梵 Vinaya-bhadra)出家的提納薄陀比丘來華,可知本大學於十四世紀時尚存。一九一五年,印度考古部門著手對本大學作有系統的發掘工作,從遺蹟中陸續出土了許多石製及金屬製(青銅)的雕刻品,現在都保存在印度那爛陀博物館。
二千年前延續到現在,目前新的那爛陀大學有二百多個學生,雖然今非昔比,不過那爛陀大學千餘年來所培養出的人才之多、學風之盛,不但在印度算得上是空前絕後,就是在世界歷史上,比之於今日的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以及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可以說更有歷史,更有內容,只是世間諸法,一切無常,良有以也。
三、泛論中國的佛教大學
根據一般說法,佛教是在東漢明帝年間傳入中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到了唐朝,由於「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使得中國佛教有了革命性的突破。
「叢林」就是集眾共修,就是大學的意思。中國第一所佛教大學,就是始於馬祖首創的叢林,他應該稱為是第一任校長;而百丈禪師隨之而立的清規就是校規,因此百丈禪師可以稱為是叢林大學的教務長。
百丈禪師是佛教的革新派,他排除過去戒律的窠臼,另創叢林清規,所以他的學派在叢林清規之下,自然不必消極的守舊,這是他的高明之處,也因此他的門下學生得以積極發揚禪宗,因此百丈禪師可以說是禪宗教育的推動者。
談到禪宗教育,過去中國的叢林寺院,屬於禪宗的有禪學堂,屬於淨土宗的有念佛堂;屬於唯識、天台、華嚴等義解的宗派,則因為沒有修持的系統,無須設立禪堂、念佛堂,只把學說觀點融入教理當中,所以大都附屬在講寺當中,或者另立道場,這也就是後來中國佛教八大宗派相繼成立的原因。
所謂大乘八宗,不管那一宗、那一派,如果沒有自成一家的學說,以及廣大的信眾跟隨信仰,如何能開宗立派?例如: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他在浙江天台山倡導「教觀雙運」、「解行並進」的教學,風從者眾,其學說影響中國佛教甚鉅。尤其師之生平撰述宏富,著作等身,其中《摩訶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等天台三大部,建立了天台一宗之解行規範。
智者大師之後,歷經灌頂、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等師,繼續集眾講學、著書論述,發揚天台教義,尤以諦觀及智旭分別撰述的《天台四教儀》、《教觀綱宗》,以天台教學立場闡釋教觀二門的綱要,使得天台宗「教觀兼備」的思想體系更為完備。
綜觀智者大師一生,不但講學、著述不懈,而且長於行政領眾,堪稱是天台學派的大學校長,更是一位行解並重的大師。
此外,三論宗的嘉祥吉藏大師,他在浙江會稽之嘉祥寺聚眾講學,問道者千餘人,講肆頗盛,著作更為豐富,有《中觀論疏》、《十二門論疏》、《百論疏》、《三論玄義》、《大乘玄論》、《法華玄論》、《法華義疏》等,尚有《法華經》、《涅槃經》、《勝鬘經》、《金光明經》、《維摩經》、《無量壽經》等諸大乘經典之註釋及略論,世稱三論宗再興之祖。他本身曾經駐錫過紹興的嘉祥寺與大興的日嚴寺,以及三論宗的根本道場攝山棲霞寺,可以說,這許多寺院至今都留有吉藏大師當初集眾講學的大學遺風。
其他再如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他住在終南山宣揚華嚴教綱,唐太宗聞其德風,引入宮內禮遇之。師講學之餘,並著有《五教止觀》、《法界觀門》、《十門實相觀》、《會諸宗別見頌》等。
自杜順和尚之後,二祖智儼大師作《華嚴搜玄記》,成一宗之規模;三祖法藏大師進而攝取杜順大師的《法界觀門》、《五教止觀》等實踐法門,並以《華嚴經》為骨幹,融和智儼大師的《搜玄記》,完成華嚴教理的組織系統。
法藏大師一生講學不斷,曾宣講《華嚴》三十餘遍,且多弘大法於宮廷。他歷經唐高宗、則天女皇、中宗、睿宗、玄宗五朝,受五帝敬重,禮遇有加。其中則天皇帝曾請大師在長生殿講《華嚴經》、中宗禮請大師求受菩薩戒,並賜號「國一法師」,且於長安、洛陽兩都及吳、越、清涼山五處興建華嚴寺,收藏佛經典籍,時人敬慕,尊為「大乘法師華嚴和尚」。
繼法藏之後,四祖澄觀身歷九朝,先後為七帝講經。如貞元十五年(七九九)德宗聖誕時,曾至宮中對皇族說法,皇帝聽了大悅,說:「聽大師講《華嚴經》,心裡很清涼。」因此受封為清涼國師。順宗登位(八○五),詔大師於興唐寺,為造普光殿、華嚴閣,塑華藏剎,繪「法界會」。元和五年(八一○),憲宗問「法界」義,聞法歡喜,敕有司鑄金印,賜「僧統清涼國師」號,統冠天下僧侶,主管僧門諸事。穆宗、敬宗二帝咸景仰大師,敕封「大照國師」號。文宗禮師受戒,誓不食蛤,加封「大統國師」之號。大師一生宣講《華嚴》五十遍,更於西元七八四年正月起,撰寫《八十華嚴疏》,西元七八七年十二月完成。當他完成了《華嚴經》的註解以後,特地舉行「落成法會」,會中竟有一千多位高僧大德參與盛會,乃有「華嚴疏主」的美譽。
清涼大師之後,五祖宗密大師繼續宗弘華嚴,又隨荷澤宗的禪師學禪,提倡教禪一致,影響後代甚鉅。所以華嚴一宗的思想體系,不但承襲中國佛教的傳統,並且另創風格,成為華嚴學派。
由上觀之,過去佛教的叢林、佛教的宗派,都是各有分科,猶如現在的大學也都設有不同的科系與院所一樣。甚至現代的大學設有分校、分部,過去禪宗五祖弘忍大師門下分出「南頓北漸」,當中南宗禪的惠能,門下又有弟子懷讓和希遷兩大主流,乃至整個禪宗更是「一花開五葉」,最後分出「五家七宗」,這些不就是禪宗大學的分校嗎?
由於中國自古以來,叢林寺院一如學校,是供給十方青年學子進修的地方。因此據此再推廣開來看,所謂佛教大學,像道安大師在湖北襄陽講說教化十五年,學生曾多達四百餘人,且多為學者、教授等高級知識份子,如當代的名士習鑿齒,也曾請益在道安大師門下,一時盛名遠播,使得前秦苻堅聞名仰慕,於是率兵攻陷襄陽,迎請大師到長安五重寺住錫,親以弟子之禮師事之。
道安大師集眾講學之餘,同時著手整理漢譯經論,編成《綜理眾經目錄》一書,建立了中國佛教史上佛經目錄學的先河。此外,他並致力於經典的翻譯,及諸經序文、註釋之作,共註序二十二部。另於僧團儀式、行規、禮懺等,多所制立。道安大師一生不但集眾講學,尤以著述甚豐,因此他所領導的僧團,堪稱是當代的學術研究中心。
道安大師的高徒慧遠大師,於廬山東淨寺開創蓮社,接引劉遺民、雷宗次、周續之、張季碩等學者專家七十餘人共修,連陶淵明都慕名前往拜訪。出山時,慧遠大師親自送行,所以有「虎溪三笑」,成為美談。蓮社就是淨土宗的大學,也是學校。
與道安大師同時的鳩摩羅什大師,他雖然沒有集眾興學,但在弘始四年(四○二),他接受姚興的敦請,在皇家助力下,於逍遙園內開辦國立譯場,與僧叡、僧肇、僧契、法欽、道標等人一起參與佛經翻譯。以現在的話來講,這就是語言學校,就是翻譯中心,都是專門從事語言翻譯人才的訓練,學生最多時曾達千餘人。
此外,宋太宗於太平興國五年(九八○),在開封太平興國寺設佛典漢譯機構,又稱傳法院;隋大業二年(六○六),煬帝於洛陽上林園設置翻經館,命翻經學士彥琮居之;唐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太宗於大慈恩寺西北造翻經院,以為玄奘大師之譯場。
玄奘大師一生除了致力於經典的翻譯,尤其曾留學印度那爛陀大學,從印度帶回許多的經典教材,後來創立唯識宗,開辦了法相研究的大學。直到明末清初,由楊仁山、歐陽竟無等創辦支那佛學院,繼續從事唯識學的研究。如此說來,玄奘大師、鳩摩羅什大師不都是佛教大學的校長嗎?
其實,每一個叢林都是一所職業學校,他們造就了無數的知客、行政、法務、典座等各項技能的人才。甚至少林寺的寺僧,個個身懷武藝,不但保護寺院,也維護社會的安寧,堪稱是現在的警察學校。寶華山的律宗大學,每年傳戒,所訓練的人才散播到全國當戒師,猶如軍事學校的專家,培訓種子部隊,所以律宗到處訓練佛門子弟,居功厥偉。
若從這層意義上再進一步來看,千百年來中國佛教大學所培養出來的無數僧俗人才,這些傑出的高僧、學者,也都在各個領域裡對佛教做出許多的貢獻,兩者相互輝映,相得益彰。
首先,在科學方面,唐朝一行禪師制訂「大衍曆」,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因而被尊稱為中國四大科學家之一。
在歷史方面,梁代慧皎、唐代道宣、宋代贊寧、明代如惺等所著作的高僧傳,合稱為「四朝高僧傳」,使佛教僧傳史淵遠流傳。民初湯用彤撰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思想史》、蔣維喬編撰《中國佛教史》,這些著作都很有系統地建立了中國佛教史的架構。
在地理方面,晉朝法顯的《佛國記》、唐朝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義淨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他們在西行求法時傳播中國文化,都做了弘法利生最大的奉獻,並且改變了世界史地學者對中亞、南海的印象。
在藝術方面,八大山人等明末四大畫僧的書畫,唐末貫休的「十八羅漢圖」,民國豐子愷的《漫畫護生畫集》,民國張大千的「洞窟臨摹佛像畫」,皆為繪畫藝術的瑰寶。乃至前秦樂僔的敦煌鑿窟、僧祐的棲霞山千佛崖石窟、曇曜的雲崗石窟、道憑的寶山石窟硃砂洞、靈裕的響堂洞,靜琬的房山石刻等,皆留下千古的美譽。甚至光是一個敦煌石窟,就讓大陸開辦一所蘭州大學來專門研究,其他各大學也都有敦煌學的探討。
在文學方面,如: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謝靈運的《辯宗論》、唐朝白居易的淨土詩詞,以及北宋歐陽修的撰文向佛,皆使文學蘊含信仰,啟迪人心。
在學術方面,民初丁福保編纂《佛學大辭典》,梁啟超撰述《佛學研究十八篇》,佛光山編印《中國佛教學術論典》暨《中國佛教文化論叢》,出版一系列《佛學研究論文集》、《普門學報》等,都為佛教學術留下豐碩的成果。
在致力於文字般若傳播方面,佛光山為了使經典更加普及,除了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為古版的藏經重新標點、分段、編排印刷,並且首創光碟版的《佛光大辭典》、出版佛教書籍,並翻譯成多種語言、成立「佛光衛星電視台」、創辦《人間福報》等,更使佛法的傳播無遠弗屆。
乃至在人才的培育方面,民國的月霞大師在上海設華嚴大學、諦閑大師以華嚴精舍設立觀宗學院、太虛大師以四川晉雲山做為漢藏教理院(世界佛教學院),並在武昌、閩南分設研究唯識、三論的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此外,佛光山創辦的西來大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以及佛光山叢林學院分布在歐、亞、澳、非、美等五大洲的十六所佛學院,乃至華梵大學、慈濟大學、玄奘人文社會學院、華嚴專宗佛學院、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弘誓學院、圓光佛學院、香光尼眾佛學院、中台佛教學院、福嚴佛學院、南普陀佛學院、法雲佛學院、千佛山佛學院、能仁佛學院等,都在致力於人才的教育,以延續佛門的法身慧命。
佛教東傳之初,當時一般緇素對佛教的認識,都只在語言、文字等名相上做研究,所以早期佛教連義理都不完備。後來有了諸多大德集眾講學,如玄奘大師曾就慧景聽《涅槃經》、從嚴法師受大乘論、隨道基、寶遷二師學攝論、毘曇,以及親近震法師聽《發智論》等。由於講學風氣大開,所以後來造就很多留學生到印度留學,如玄奘、法顯、慧景、道整、慧應、慧嵬、曇無竭等人,同時也吸引不少韓、日、印等外國留學生來華。如果當時沒有學團可供學習,如何能一下子就到西方留學,之前必定在某一個地方研究多時,而這個地方就是寺院。
寺院就是大學!現在一般人談到學歷,都講究什麼大學畢業,其實就以北京大學來說,也只有百年的歷史,在此之前,也沒有什麼小學、中學、大學,頂多叫書院。甚至中國儒家書院的發展,其實也不及佛教的叢林寺院之具有規模。因為一般書院都是只重義解,佛教則在義解之外,尤重行持;一般書院只重視知識的傳授,佛教大學則重視般若智慧的開發;一般書院只是追求世智辯聰,佛教大學則重視自覺、自悟的教育,重視真如自性的啟悟。再說,若真要以學歷來論的話,則不知孔子、孟子、莊子、耶穌、釋迦牟尼佛、蘇格拉底、韓愈、朱熹等人,又是什麼大學畢業?所以,佛教寺院其實就是一所大學,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是一所擁有無限學習空間的大學,在佛教大學裡,人人皆可就讀。
四、未來佛教大學的方向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透過人才的教育、培養,二千多年前佛陀的教法得以傳衍至今;今後佛教的前途發展,仍有賴人才來興隆,人才則必須靠教育來栽培,因此唯有重視佛教教育,佛教的前途才有希望﹗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曾在一次會議中表示:佛教當前最重要的三件事情︰第一是教育,第二也是教育,第三還是教育。真是語重心長!
目前台灣佛教界如前所提,分別有華梵大學、慈濟大學、佛光大學、南華大學等,都是由佛教團體所創辦,不但辦得有聲有色,並且受到教育部的肯定與社會大眾的認同。例如由佛光山所創辦的佛光大學,在一九九九年正式開學啟教之前,即承教育部補助一億六千八百萬元,這在中華民國的私立大學中,是史無前例的殊榮。因為一般大學通常是在開學三年後,視辦學成績優異,才能獲得政府的獎助。一億六千八百萬元對於辦理一所大學,雖然數目極為有限,但是教育部給予創校者的鼓勵,意義之大,卻是非比尋常。
再者,佛光大學是第一所開辦之初即獲教育部同意先招收研究生的大學。一般的大學都是從招收普通生開始,而佛光大學一開始即以六個研究所對外招生,並經教育部與環保署評定,創下了「十大第一」的殊榮,分別是:
第一、佛光大學是第一所開辦後,即承教育部補助經費的大學。
第二、佛光大學是第一所開辦之初就先行招收研究生的大學。
第三、佛光大學是第一所通過教育部環保評估後啟建的私立大學。
第四、佛光大學是第一所校本部與城區部同時設立的大學。
第五、佛光大學師資陣容堅強,師生比率一比三,此在大學教育裡,實屬第一。
第六、佛光大學是第一所結合一百萬人所興辦的大學。
第七、佛光大學是第一所接受政府委託興辦小學、中學的大學,如公辦民營、特殊藝文的拔雅小學,以及林語堂紀念館等。
第八、佛光大學是一所精緻的森林大學,風景優美,山水第一。
第九、佛光大學開辦初始,即接受國際學生報考,較之過去中國學子紛往國外留學,現在外國學子也能到我國來留學,此亦堪稱第一。
第十、佛光大學是宜蘭地區第一所正式的民間大學。
佛光大學創校之初,即立定以辦一所精緻型的森林大學為目標,希望學校的師生朝向師徒式的關係發展,學生不只是知識的追求,而是師生共同生活,並與社區結合,將來立足台灣,和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學進行學術交流,成為一所國際性的大學。
佛教不但關心僧信的教育,甚至重視東西方文化交流,例如佛光山十年前在美國創辦西來大學,主要是有感於數百年來,外國人在中國創辦許多教會大學,為何只來沒往?因此站在中國人的立場在美國辦大學,也有為國人回饋西方的一點心意。
佛光大學,乃至南華大學、西來大學的興校,是佛光山在創辦佛教學院,為佛教培育創辦佛教事業的人才之外,也希望能為社會造就福國利民的優秀人才而創辦。因此,僧伽教育與一般大學教育,如鳥之雙翼、如車之雙輪,是未來佛教發展教育的兩大目標。
有關佛教設立大學的未來方向與理想,茲提供數點意見如下:
(一)在學制方面 佛教可以立為教育學院,佛教有諸多深奧的思想理論,可以歸到哲學系;佛教的雕刻、繪畫、建築之美,可以設立藝術系;佛教的典章制度、禮儀規範,可以和現在的企業管理結合,成立管理學院等。
(二)在師資方面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為人師者,要能以身示範,所謂「身教重於言教」,要講究人格、道德、熱誠,以及專業的學術素養,不可濫竽充數,誤人子弟。
(三)在環境方面 寺院應與校舍分開,各自獨立。不過「寺院大學化,大學寺院化」,這是未來佛教弘化的必然趨勢,因此寺院建築,大雄寶殿應該改為禮堂、集會中心,齋堂改為餐廳,不一定採過堂方式,改以自助餐方式,可節省人力。
(四)在學生方面 要重視戒、定、慧等人格、思想、生活的教育,培養學生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以及拓展國際的視野,破除地方情節,養成同體共生的國際觀。
(五)在生活方面 將佛教的四威儀落實在衣食住行生活中,不要只有學,沒有行;只有理,沒有事;只有教,沒有用。我們的生活中,要理事圓融、行解並重、福慧雙修、人我共有。
(六)在修行方面 修行非只是打坐、參禪、念佛,應該參與活動、融入團體,平時參加社團、旅遊、義工、茶道、讀書會等,做為修行的活動。
(七)在感情方面 在佛教裡,如《維摩經》提倡的世樂、法樂、欲樂等,雖有層次,但在社會上為接引廣大眾生,應該承認社會的需要,不要把小乘的禁欲思想,用在大學裡傳播。
此外,未來的佛教大學要有教育法規保障,要跟一般大學一樣,為國家公眾所共同承認,不要自閉門戶。甚至要有自學教育或自我、自覺的教育,透過資格檢定考試,承認其相同的學歷與學位。也希望未來一般大學能加入宗教課程,甚至國家也可以把某些專門學科交由佛教大學來承辦,例如心理學、物理學、生命學、生死學、未來學等。再者,未來的佛教大學不但可以在都市開辦,有的也可以分散到山林裡,因為人的性情需要山水的孕育與涵養。
除了正式創辦佛教大學以外,今後全國所有的大小寺院,也希望能發揮學校的功能,把地方寺廟列為圖書館,當成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共同來推動佛教的社會教育。
有關佛教學院的僧伽教育方面,興辦佛學院最不容易突破的,便是師資難求,以及有思想、有悲願的青年學生也不容易找。但是儘管如此,興辦教育,永遠是佛教應該堅持的方向,要有辦理師範學院公費就讀的理念,如此才能吸收一些優秀的青年,免於經濟窘困、學費無著而不能進入修學。
對於未來佛教在教育政策上應該如何突破困境,走向社會,茲再提出一些意見如下:
(一)如一般學制一樣,為佛教學院訂定初、中、高、研究所等各級層次。
(二)為各級佛教學院訂定初級、中級、高級、研究所等標準的教材。
(三)為各級佛學教育評定合格教師。
(四)訂定佛學教育機構的設備標準,如教室、禮堂、靜修室、運動場等。
(五)加強培養佛教教育行政人員,如學務、訓導,並給予資格的認定。
(六)佛教教育應該共同組織一個領導中心,如佛教聯誼會、佛教教育中心等,經常舉辦各種講習會、聯誼會等活動,讓各校、院際之間互相來往、交換訊息。
(七)學生畢業後,優秀者應協助其繼續深造,或出國留學。
(八)各院學生應有院際之間的共同活動,如論文比賽、講演比賽、梵唄比賽、書法比賽等各種競賽。
(九)規定佛教的佈教師、住持、監院等,應由各級學院畢業的學生充任。
(十)設立各大專院校佛學社團所有社員會考制度,認定其資格,以便使其為佛教服務。
(十一)呼籲信徒支持佛教的教育事業,以裝佛像、助印佛書、打齋供僧等布施做功德的心來贊助佛教事業。
(十二)鼓勵各界多設立獎學金、貸學金,讓研究佛學者無後顧之憂。
過去,中國佛教曾經歷經明清時代山林佛教的式微時期,如今已慢慢走上復興之路,各佛學院相繼造就許多人才。即連鄰近的日本、韓國、泰國等地,佛教教育都相當發達。目前日本各地佛教大學計三十餘所,其中以曹洞宗及淨土真宗所辦的最多。淨土真宗所辦的大學有淑德大學、武藏野女子大學、同明大學及佛教大學。曹洞宗所辦的大學包括東北福祉大學、駒澤大學、鶴見女子大學、愛知學院大學等,其中駒澤大學創於明治十五年(一八八二),是全世界禪學研究及藏書最豐富的大學。
韓國方面,經教育部所承認的佛教大學有兩所︰一所是東國大學,另一所是中央僧伽大學。東國大學成立於一九○六年,其教育目標在透過「悲智願行」使學生「體得智慧」、「實踐慈悲」、「菩薩精神不退轉」。僧伽大學的設立理念在追循佛陀精神,培育學生的慈心悲願,發揮僧伽和合與為法忘軀的精神,光大佛法、續佛慧命,並繼承韓國佛教傳統文化,授予學生廣博的人文及自然科學知識,培養其深入社會、服務世間的願力與能力。
泰國佛教分為兩大宗派︰法宗派與大宗派。泰國佛教大學也是由法宗派與大宗派各辦一所。法宗派的大學設在僧王的道場,大宗派的大界寺大學設在曼谷僧長的道場。泰國佛教大學學費全免,由國家宗教廳負責管理。
台灣方面,佛教學院更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成立。未來不管是佛教學院或佛教大學,要重視思想與生活的教育。在思想訓練方面,不要停頓在自我見聞的分別裡,要擴大心胸,增加悟性;在不平中能心平,在不滿中能自滿,凡事舉一反三,思前顧後,才能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此外,要重視生活教育,不能死讀書,尤其要重視旅行、參訪,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現在的教育都是學習知識,學習技能,學習牟利,沒有學習理路,所以博士不會做人,大學畢業不會倒茶。因為沒有生活教育,這是教育的失敗,所以佛教講搬柴運水都是佛法,就是注重生活教育。再如美國的大學生,畢業後想要再研讀博士,必須到社會上工作一、二年,從實際生活中體驗課本所獲得的知識,這就是重視生活教育。未來的生活教育,要從掃地、煮飯開始,學習做人,養成人格教育,畢竟佛教教育跟一般社會教育不同,在社會接受教育是為了一技之長,以便將來謀生之用,或者是為了取得一張文憑,找一份好工作,而佛教的教育卻包含了慈心悲願,為了自利利他,因此責任重大。
結語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化!寺院興辦義學,舉辦各種講習會,創辦學校,自古皆然。然而過去一般人把佛教定位為「慈悲的宗教」,因此只著重慈善事業的推動。其實,佛教如果只是一味的從事慈善事業,則與一般社會的慈善團體又有何不同?所以只標榜佛教的慈善事業,則佛教本具的教化功能與崇高價值,就會隨之沒落。
佛教其實是個重視般若智慧的宗教,佛教旨在弘揚教義。佛教認為開發般若智慧,才能分辨邪正真偽;斷除煩惱,才能自度度人,究竟解脫。二千多年前,佛陀不但自己了悟「緣起性空」的人生真諦而證悟成佛,並且留下千經萬論,指出人生的真相,幫助世人解開生死之謎,所以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其實就是一部指導人生方向的生活寶典。因此,以慈悲、智慧、結緣、忍耐、慚愧、感恩、知足等佛法來教化世道人心、淨化社會風氣,這才是佛教的真正主旨所在。
目前台灣佛教到處都有人講經弘法,真可用「朝氣蓬勃」來形容,這是可喜的現象,但是另一方面,佈教師的專業、素質、涵養、德行等條件的良莠不齊,卻又不免令人為此憂心。
其實,自古以來,中國佛教史上的出家人都必須經過甄試,如︰唐時玄奘大師要求剃度,因年齡太小本不予錄取;宋、明、清各朝的出家人,也都要背誦幾部經論方算合格。現在活躍於各處弘法的佈教師,若沒有經過佛教學院的教育,就如密醫,不為人所信賴一樣,因此佛教復興之道在於人才,而人才之訓練在於有規模的教育。
有規模的教育應注意下列四點︰
(一)從理論的教育到實踐的教育 過去佛教一直非常重視理論的研討,對人間的各種技能實踐不夠,而現代的佛教青年,應該切實參與社教活動、佛學講座、夏令營等,將佛教帶動起來,從對佛學的研究,而到能進入社會的實用。
(二)從思想的教育到生活的教育 過去的教育只注重修學的年資,在思想上很不明確,故在生活上便表現不出佛教的特色。佛門除注重道心、發心外,對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衣食住行等生活作息仍不可忽視。思想的忠貞、生活的正常,這是佛教教育的重點。
(三)從出世的教育到入世的教育 佛門教育旨在培養弘化人才,仍以青年僧寶為主。故佛教教育先要加強入世的信仰訓練,把自己的思想、行為淨化了,所謂有入世的事業,更要有出世的思想。
(四)從人格的教育到佛道的教育 修道者要先從人格上完成,人格就是一個人的道德、良知,道德、良知不健全,就不能成為一個好的佛學家。所以,一個健全的佛學研究者,要能悲智雙運,要以菩提般若為根本,才能圓滿佛教的教育。
除此以外,今後隨著佛教弘傳日益普及,佛教弘法的空間隨之擴大,寺院的功能也應該更作具體的發揮。因為人們到寺院中來,除了滿足宗教生活的需要之外,在更高層次文化裡,現代的寺院要設立圖書館供人閱讀佛教典籍;提供視聽中心、簡報室介紹佛教文化史蹟;有會議室可以研討、座談、開會;有講堂可以佈教弘法、舉辦活動來引導人心向善,達到淨化社會的功效,如此才能使佛教寺院真正發揮教育、文化等化導社會的功能。
總之,社會大眾需要佛教教育來提昇精神生活、社會大眾需要佛教教育來辨別是非邪正、社會大眾需要佛教教育來瞭解人生意義、社會大眾需要佛教教育來促進社會和諧。所以,佛教是大家的,需要大家一起來關心,而佛教教育是一切佛教事業的根本,關心佛教,更應該關心佛教教育。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