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Series 1 - Fo Guang and the Buddhist Community 《人間佛教系列1-佛光與教團》
How to be a Buddha's Light Member - Lecture 5 怎樣做個佛光人 佛光人第五講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怎樣做個佛光人 佛光人第五講我每次和本山職事、學生、徒眾等講說「怎樣做一個佛光人」,並非是標新立異、創宗立派,我只是慚愧自己無德無能,無法要求全佛教的人士接受我的意見,只能期望我的學生和徒眾能遵照指示,確立做人的原則、軌範、弘法的觀念;希望佛光人都能切實奉行。
須知目前佛教現狀,既無制度,又無是非,到處苟延生活,胡混時光,如果我們不高舉信念上的旗幟、思想上的目標,怎能為佛教承先啟後,策勵將來?所以在第五講中,我提出四點希望:
一、佛光人要有宗教情操
我們學佛不同於一般世俗之人,佛光人應擁有宗教情操。
什麼是宗教的情操?宗教情操就是宗教的性格,意即與生俱來的犧牲、奉獻、忍耐、慈悲、公正、無私、誠信、淳樸等的宗教美德。如果在自己的性格裡沒有這些宗教美德,此人就沒有宗教情操。
宗教情操固然是與生俱來的美德,但也可靠後天的培養。佛教徒每天的朝暮課誦、過堂用餐、出坡作務、參禪念佛,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宗教情操。佛教徒以為一切修行只是為了了生脫死,其實宗教情操如果沒有培養好,怎能了生脫死呢?
現在一些出家剃度受戒之人,究其志願與精神,有幾人具有犧牲奉獻的發心?有幾人具有慈悲忍耐的德性?更遑論其他公正、無私、誠信、淳樸的性格,有時甚至連一般的做人之道都不俱全,又怎能對佛教和眾生做出最大的貢獻?並且證悟自性了生脫死呢?
我們發心學佛,把自己奉獻給三寶,須先考查一下自己的宗教性格。現在佛教衰微的原因,就是僧團裡具有佛教性格的人太少了。我希望佛光人不能疏忽宗教性格,不能不培養宗教情操。
怎樣培養宗教情操?應先具有四心:
一、離欲心。二、慚愧心。三、平等心。四、慈悲心。
然後再具有四德:
一、威儀德。二、行持德。三、忍耐德。四、普濟德。
總之,佛光人的佛教性格,應該是信仰比生命重要,佛教比自己重要,大眾比個人重要,道德比金錢重要。有了佛教的性格,做好佛光人就不困難了。
二、佛光人要有因果觀念
現代的社會,常被有道之士批評為「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為什麼會如此?主要的原因就是,今日社會大眾普遍缺少因果觀念。
佛法召示我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生為現代欲海洪流的芸芸眾生,普遍不明因果,不怕因果。目前社會上,到處是能騙則騙,能貪則貪,能搶則搶,能佔則佔,橫豎法律不是萬能寶典,違法也不一定有人知道,就算有人知道,法律也不一定能制裁。其實不然,即使沒有法律制裁,因果也不會不制裁的。
一個人如果做了違背道德的事,即使逃得了法律的審判,也逃不了良心的審判,逃不了因果的審判。日本楠正誠死後,在衣服裡留了五個字「非、理、法、權、天」,此五字的意思就是「非」不能勝「理」,「理」不能勝「法」,「法」不能勝「權」,「權」不能勝「天」;「天」就是因果,因果才是最後的勝利者。
過去佛教長老大德,考驗後學,也是先觀察他是否忠誠,然後明瞭他是否有因果觀念?因為學道之人,若不忠誠,若無因果觀念,則此人一定會營私舞弊,弄法玩權,非但無益於大眾,甚至還會傷害到常住和佛教。
不幸的是現在佛教僧團亦如社會,因果的觀念越來越淡薄,沒有為教的熱忱,沒有為眾的公德。曾任中國佛教會祕書長的常惺法師以「惑業苦」的定律,譏諷應赴者為「和尚怕齋主,齋主怕因果,因果怕和尚」,真是刻劃到了極頂。
我們佛光人,應不同於流俗,僧格的樹立,應先有因果觀念!寧可無錢、無衣、無物,也不能不明因果;寧可無名、無位、無用,也不能違背因果。
侵犯常住公物,是違背因果的定律;浪費常住所有,是違背因果的行為。只憑一己之私,不顧佛教榮譽,不念他人利益,所以古德慨嘆「袈裟下失卻人身,而作披毛戴角還」的警語,即此之謂也。
三、佛光人要有慚恥美德
《佛遺教經》云:「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在佛教裡想要激勵自己的菩提心、榮譽感,以及進德修業、敦品向學,沒有比慚愧的美德更重要的了。
所謂慚愧,慚者怕對不起自己,愧者怕對不起他人。一個人能夠時時仰無愧於天,俯無怍於人,則此人的道德梵行,就幾近於圓滿了。
但是遺憾的是,現在的人已經不太重視慚恥的美德了。例如有些明明是僧寶,他不知僧寶的尊嚴,居然出賣僧格,親近白衣;有的美其名曰灌頂,曰傳法,白衣上座,僧裝下跪,這不是佛說的末法現象嗎?有少數經懺之流,上著袈裟,下穿革履;口誦經文,心計單銀,這不是無慚無愧的寫照嗎?還有那些身披法衣,手持引磬,挨門挨戶敲打者,說得好聽是化緣,其實是如丐者乞討,這不是喪心病狂、忘失慚恥的美德嗎?還有一些坐享信施供養,不知福利大眾,一意攀緣世俗,不知安份修持,這豈非不重己靈、不知羞慚為何事嗎?
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說:「正法像法,皆已滅盡,僅存末法,有教無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競爭人我,盡逐利名,舉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名?衰殘至此,殆不忍言!」省庵大師繼續說:「每一念此,不覺淚下。」這就是慚恥之心,這就是菩提正念。希望我佛光人亦如省庵大師,常念眾生受苦,常思正法久住,痛切懺悔業障,發心弘法利生,做一個保持慚恥心的真正佛子!
四、佛光人要有容人雅量
我經常告訴大家:我們要有容許異己的雅量。
人,是非常複雜的眾生,有地域的不同,有性別的差異,有年齡的懸殊,有職業的類別,還有信仰、思想、興趣、利害種種的不同,沒有容許異己存在的雅量,就不能體會因緣和合的佛法,就不能認識互相依存的真理。
語云:「有容乃大。」大海容納百川眾流,所以才能成為大海;虛空容納森羅萬象,所以才能成為虛空,做人要能包容異己,人格才能崇高。
非常可惜的是,佛陀雖開示我們「遠離我執法執」的寶訓,然自古以來,我執、法執一直是古今佛子的通病。
參禪的禪人不容念佛的淨人,念佛的也批評禪者的不是;學教的指斥修行的盲修瞎鍊,修行的人指斥學教的不重修持;住茅蓬的頭陀說大寺院的住持好名好利,大寺院的住持說住茅蓬的頭陀是自了漢的焦芽敗種。總之一句,在佛教裡,到處都是你說我不對,我說你不該,批評譭謗,譭謗批評,到以後同歸於盡,佛教滅亡就天下太平了。
過去有某祕書長告訴我:某領導人要他研究如何打倒東方佛教學院。他說:「天主教的神學院,耶教的聖經書院都不必打倒,為什麼同教的人要打倒同教的佛教學院呢?」所幸有這位好心的祕書長,不然,我們的佛教學院不被打倒,也會遭遇更多的麻煩了。
希望做為佛光人的大眾,不要強人同己,要明白「方便有多門,歸源無二路」,不必人人順我,眼耳鼻舌各司其用,才能成為健全的有用之人。有了鐵路,再建一條公路,甚至再加高速公路,分工合作,才能發揮更高的功能。
諺云:「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何必不容許他人存在?若不能明白這個道理,自相殘殺,只憑私怨、嫉妒,那會成為佛教的罪人啊!
怎樣做一個佛光人?在第五講裡,我希望佛光人做到:
第一、要有宗教情操。
第二、要有因果觀念。
第三、要有慚恥美德。
第四、要有容人雅量。
佛光人如果能做到以上四點,則進德修業、增福增慧,不為難也。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