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Series 1 - Fo Guang and the Buddhist Community 《人間佛教系列1-佛光與教團》
How to be a Buddha's Light Member - Lecture 6 怎樣做個佛光人 佛光人第六講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怎樣做個佛光人 佛光人第六講佛光人聚集在佛光門內,並非無事癡聚的烏合之眾,而是以弘法利生為目標的有志之士,所以我們那怕只是做一根小小的螺絲釘,也要盡忠職守,讓佛光僧團能運轉自如,發揮功能,期使所有信者能均霑法益,同獲法喜。佛光人應如何盡好自己的職責呢﹖在第六講裡,我提出四點意見,希望大家都能切實做到:
一、佛光人要有為教的憂患意識
古德有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同樣的,佛教興亡,也是我們每一位佛子的責任所在。這種憂時憂教的使命感,就是每一個佛光人應該具備的憂患意識。
我們不能因為目前的佛教盛況而洋洋得意,須知在繁華的表象之下,往往埋藏著重重的危機。
近年來,政府雖然對於宗教政策,略採開放態度,但是還未能真正意識到宗教的可貴,也無法從長遠的角度來處理宗教問題,尤其對於佛教,不該限制的地方處處設限,該設限的地方卻又門戶洞開。例如:光是一個管理人的制度,就使得多少寺院受制於外行領導內行,不能有所發揮。而寺院住持的資格卻漫無限制,一些住持沒有受過正統的叢林訓練,在威儀、佛學、修持、弘法等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更遑論領眾薰修,淨化社會!類似這些不合理的規定還有很多,對於佛教未來的前途,將是一大隱憂,吾等佛子是否據理力爭,是否能力圖改善呢﹖
這些年來,外道人士目睹佛教興盛,因此也在他們的儀式學說中,摻入佛教的色彩,企圖魚目混珠。一些邪魔外道更是表面上打著佛教的旗幟,事實上斂財騙色,無所不為。然而一些佛子們卻還在醉生夢死,只知道趕赴熱鬧,錦上添花,卻不知道自我充實,破邪顯正。長此以往,佛教日漸削弱,有心之士,寧不憂乎﹖
佛光人不能因為今日佛光山的各項建設還算平順,就掉以輕心。現在大部分的佛光人未曾參與早期的開山建寺,所以不知道一磚一瓦來處不易,一桌一椅物力維艱。目前的社會雖然沒有過去物質缺乏的窘狀,但是世界各國的經濟普遍不景氣,天災人禍又頻仍不斷,寺院的油香供養自然受到影響,加上工商業社會型態逐漸取代了過去的農業社會組織,興建法會、化緣募款的方式將日趨式微。近幾年來,佛教團體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如果我們不開源節流,另謀良策,只借佛教可用資源,越分越薄,大家都要同歸於盡了!
危機並非註定敗亡,假如我們能善觀時變,未雨綢繆,危機就能轉為契機。目前我們的教界沒有制度,不問是非;一般的教徒也只看眼前,不管將來。所以佛光人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培養為教的憂患意識,不但要自我充實、廣開門路,更應關心國家、社會、佛教、眾生的當前需要,時時思惟未來的前程應何去何從!我們不僅應該記取印度、西域、印尼等國佛教遭逢異教入侵,中國三武一宗,民初教產興學及海峽對岸文革血腥的法難教訓,更須常思效法高僧大德為法忘軀、捨我其誰的道德勇氣,荷擔起紹繼如來家業的神聖使命!
二、佛光人要有為道的篤實心態
我們學佛修道,最重要的莫過於求真務實,裡外一如。
在叢林裡如果讚歎一個有道心的人,常說他是一個「本份的修行人」。所謂的「本份」,就是一種「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的篤實心態,也就是將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到自己的血肉裡,乃至須臾之間,都不悖離佛法。例如:對人慈悲,就必須真真正正的慈悲,受人之託,要忠人之事,不能濫用方便,權巧說謊;工作服務,就必須誠誠懇懇地做事,要步步為營,全力以赴,不能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即使是做一個燒煮飯菜的典座,也要實實在在地將米飯煮得香甜可口,讓大眾吃了,心生喜悅;那怕只是寫一個字,也要恭恭敬敬地將字書寫端正,讓別人看見以後,感到高興。
只要用一瓣心香去供養大眾,自然就得到一份法益。否則只是在嘴上說些好聽的話,實際上卻不是那麼回事,非但於道有所虧損,久而久之,也得不到別人的信任,這種虛晃一招、空腹高心的處世態度,終將使自己陷於失敗的境地。
佛光山經過前人的努力,從當年的克勤克儉,白手起家,發展到目前的佛光普照五大洲的成就,可說是集體創作,成就不易。現在佛光山所辦的活動都是要最大的,所動員的人數也要最多的,什麼都是要求最好的,我們佛光人這種要大要好的心態,固然是無可厚非,值得嘉勉,但也要講求腳踏實地,按部就班,不要虛妄驕縱,自以為是。就像慈惠法師在〈隨侍翻譯二十年〉一文中所說:一九七七年,徒眾們目睹我過去在國立藝術館主持的佛經講座,造成座無虛席的轟動,所以紛紛勸我改在中華體育館舉行,然而這些建議都被我一一否定。弟子們都只看到我的願心很大,頗能承擔,卻不知道我向來做任何事,都是膽大心細,審慎規畫,量力而為。
經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的起心動念,進退舉止,非但會影響自己的道業,也將牽動佛教的未來,不僅涉及僧團的興衰,也將關係眾生的慧命,希望佛光人都能從誠信裡認清自己,從篤實中向前邁進。
三、佛光人要有對事的敏銳覺知
佛教裡所謂的「一念三千」、「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固然說明了真如自性的妙用無邊,更提醒我們要善用自己的真心,在做事時要有敏銳的覺知,六根並用,聞一知十,能夠心有靈犀一點通,自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想要學習敏銳的覺知,並不須旁人指點,只要自己能在平時留心周圍環境,主動了解狀況,善於會意靈巧,懂得瞻前顧後,左右連貫,看到了一點,能由點想到線,由線及於全面,自然可以運籌帷幄,預得先機。此外,我們需要培養綜合推論,分析演繹的能力,使得四方周遭的事物,都能在當下視野內照顧妥當,讓過去、現在、未來三時的情景,迅速掌握在方寸中,如此一來,即使有突發狀況,也能善知應變,觸類旁通,而不會偏侷一隅,驚惶失措。
古德有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佛光人具有「佛教興亡,佛子有責」的神聖使命,尤應隨時代的脈搏,以便走在潮流的前端,引領群倫,步向正道。佛光人肩負「萬方多難此登臨」的重責大任,更須深切了解當前社會的弊端在哪裡﹖目前的眾生需要的是什麼﹖俾能及早對症下藥,解民倒懸。
佛光山開山以來,之所以能在社會上產生些許影響力,不但是因為我們辦了許多福國利民的佛化事業,更重要的是我們能隨著時代的腳步與眾生的需要,不斷創造突破,推陳出新。今後,佛光僧團的前途、社會大眾的福祉,就要靠現在的佛光人,以敏銳的覺知來掌握自己和佛教的前途。
四、佛光人要有為眾的慈心悲願
佛光人寧可以沒有學問,但是不能沒有慈悲;佛光人寧可以喪失一切,但是不能喪失慈悲。因為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慈悲是濟世的能源。我們的教主佛陀示現娑婆,教化眾生,固然是基於慈心悲願;即便他在因地修行時,種種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也是為了慈愍眾生。我們後世佛子怎可安逸懈怠,自私自利呢﹖
慈悲既是如此重要,我們應如何長養慈心悲願呢﹖佛教裡常說「佛法在眾生中求」,慈悲既是學佛的根本,又何能自於其外﹖所以,我們應該從處眾、和眾、愛眾、敬眾、助眾、利眾、容眾、領眾……當中,培養自己的慈心悲願。
一般人做到的慈悲大都是一時的慈悲、熱鬧的慈悲,至於永恆的慈悲、寂寞的慈悲,就必須運用我們的智慧,才能洞悉其中的珍貴;必須發揮我們的願力,才能不畏艱難,堅持到底。例如:濟苦救貧,以財物來紓解眾生的困境,固然是一種慈悲,但是它只能濟人於燃眉之急,而無法使人永久得度,所以我們說它是一種「一時的慈悲」。相對而言,興學辦道,以教育方式,從根本上啟發眾生的慧命,著書立說,宣揚佛陀的真理,就是一種「永恆的慈悲」。
開辦弘法活動,舉行齋戒法會,不論是以活潑動態的方式,或以莊嚴肅穆的場面來攝受眾生,大都屬於「熱鬧的慈悲」;相形之下,文化事業雖然向來不受重視,但是卻能無遠弗屆,對大眾產生莫大的裨益,對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這就是一種「寂寞的慈悲」。
佛光山在海內外建寺安僧,匯集文化、教育、弘法、慈善等佛化事業於道場之內,依據眾生的根器,觀機逗教,應病予藥,標本兼治,可說是在實踐最徹底的慈悲。
我們因慈悲而聚集在佛光僧團裡,共同為慈悲的目標而努力,希望大家對慈悲都能具有深刻的認識,讓慈悲的佛光能遍照寰宇,讓慈悲的法水撫慰眾生。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