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ed Humanistic Buddhism Prefaces 《人間佛教序文選》
“Buddha's Light Philosophy” Preface: My View on the Thought and Philosoph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佛光學》序 : 我對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自序 《佛光學》序 : 我對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在佛門裡,過去的祖師大德一向很重視師徒之間的傳法印心;在佛光山的徒眾當中,也時常有人問我:「如何才能與師父接心、印心呢?」
我說:只要能與佛光山的宗風相應,就是跟我印心!
佛光山的宗風是什麼?「弘揚人間佛教,開創佛光淨土」,這就是佛光山的宗風,這也是我幾十年來努力推動的弘法目標。
然而什麼是「人間佛教」?簡單的說,就是將佛法落實在現實生活中,就是注重現世淨土的實現,而不是寄望將來的回報。
過去曾經有人質疑我所提倡的人間佛教,甚至認為這是我個人提出的口號,是我自己的創見。事實上,佛教本來就是人間的佛教,佛教與人間是密不可分的,因為佛陀誕生在人間、出家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弘化在人間;佛陀說法主要是以人為對象,所以佛教本來就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佛陀原本就很有人間性,他所強調的慈悲喜捨、五戒十善、六度萬行,無一不是指導我們建立幸福人生的指南。只是自古以來,人們往往在喪葬的時候才想到要採用佛教的儀禮,甚至很多人學佛,目的只為了祈求死後往生極樂世界;由於佛教徒不重視人間生活,沒有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導致佛教慢慢的淪落,不為大家所推崇。
為此,很早以前我就立願要弘揚人間佛教,我的理念是,佛教一定要走向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社會化、大眾化、藝文化、事業化、制度化,甚至走上國際化、未來化,這些理想的實踐過程,在佛光山三十週年特刊的序文裡,我也做了一些說明。我的想法是,唯有讓佛教人間化、生活化、它才能深入家庭、社會、人心,才能與生活結合在一起,成為生活需要的佛教,如此佛教才會有前途。也就是說,佛教一定要與時代結合,要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它才有存在的價值,否則一定會遭到社會的淘汰。
有感於此,早在佛光山創建之初,我就為佛光山訂定了四大宗旨:
一、 以教育培養人才
二、 以文化弘揚佛法
三、 以慈善福利社會
四、 以共修淨化人心
這四大宗旨是彼此相輔相成,並行不悖的,尤其是我對人間佛教思想理念的具體實踐。譬如:為了讓佛教徒重視現世生活,讓大家在有生之年都能往「生」佛光山這片人間淨土,而不是一味把希望寄託在來生,因此我創辦了佛光精舍,提供老者安單;我設立大慈育幼院,撫孤育雛,乃至創設佛光診所、雲水醫院、萬壽園等,讓人的一生之生老病死,都可以在佛光山完成,這就是佛光山的慈善事業。
不過,更重要的,我覺得佛教應該要弘揚教義,要以佛法來淨化人心,這才是佛教的根本,因此佛教需要說法、需要傳教、需要教育。近年來佛光山所屬的講堂在海內外陸續成立,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大家有固定的地方聽聞佛法,讓大家有機會接受佛法的教育,藉以提昇信仰層次。
在此前提之下,弘法人才的養成就更形重要了,因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因此早年在壽山寺我就創辦了壽山佛學院,著手於人才的培養,甚至當初創建佛光山,主要也是為了興學育才。期間雖然遭遇重重困難,也因此有人好心勸我不要辦教育,因為教育事業不但費心費力,縱然有一些成果,也無法立竿見影,更別提要得到他人的真心肯定和讚美了。
但是,縱使如此,我一生對於教育理念的堅持卻從來不曾動搖過,因為在我看來,度眾的方法,除了教育,還是教育!如今回顧三十多年來付出的努力,所造就的人才都已弘化一方,成為佛門的法將,深感心血沒有白費。最近更在眾緣成就之下,我又擴大教育層面,興辦佛光大學,希望藉此能將佛教的精神注入廣大的社會人群之中,甚至以更大眾化、通俗化的佛學會考來推展社會教育工作。幾年下來,只見參加的人數愈來愈多,影響的層面愈來愈廣,得到的回響也愈來愈大,可見只要我們肯去耕耘、播種,不怕收不到美好的成果。
教育之外,文化也是佛光山弘法的重心。文化不但是千秋萬載的偉業,文化更是教育的根苗,以文化精華來為社會教育紮根,大眾才有正確的依循。因此,多年來佛光山一直致力於文化的弘揚,許多默默筆耕者,如今也已漸有所成,例如《佛光大辭典》於民國七十八年榮獲金鼎獎,對海內外學佛者的助益,功不可沒。收錄歷代禪宗語錄、公案,匯為一股清澈「禪」流的《禪藏》,總共有五十一鉅冊,已於去年出版。《中國佛教經典寶藏》將佛經予以白話化、通俗化,將有助於大家更深入理解經義。甚至過去經常有人問我,有心學佛,但不知應該看哪一部經或哪一本書,才能通盤了解佛教;為此,三年前我特別集合了近百人,著手策劃編撰一套《佛教》,內容分為十類:教理、經典、佛陀、弟子、教史、宗派、儀制、教用、藝文、人間佛教,希望能把佛教做一番有系統而完整的介紹。
除此以外,普門雜誌、覺世月刊、小叢書等,每月一期,從來不曾間斷的按時寄達讀者手中,數十年來已經接引無數初機認識佛教、進入佛門。可以說,佛光山雖是寺廟,但是所從事的是綜合性的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利生工作,佛光山的事業,都是因著信徒的需要而「推」著我們去籌辦的。因為信徒對佛法有不同的需求,諸如聽經聞法、參禪念佛、法會共修、吃齋拜佛、座談論道、發心義工等,佛光山的弘化也因此是多元化的,而且只要是信徒需要的,只要與佛法有關的,決不輕易捨棄一法。
曾經有中國時報的記者吳鈴嬌小姐上山訪問我,事後她寫道:「佛光山是個弘揚人間佛教的菩薩道場,自了漢不要上佛光山。」
誠然,我自己以為,一位行者自己可以有出離心,但是對世間應行菩薩道,如果空有出世思想,而無入世的理念,只是羅漢自了的境界。慈航菩薩曾說過一句話:「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菩薩道就是走向社會人群,以眾生為根本的修行方法。因此出家人應該同時具有蘭苦的性格和人間的性格,既能出世修行參禪,也能入世參與世事。因此,在佛光山,如果有人要求跟我出家,答應與否,就看他是否有人間的性格。
在我自己的一生當中,自認為一直都很用心地在推廣「人間佛教」,當我在講述佛法時,要讓大眾聽得懂;書寫文章時,要讓大眾能體會;興建道場時,要讓大眾用得上;舉辦活動時,要讓大家能參與;開辦法會時,要讓大家能法喜;海外弘法時,也總是會提供語文翻譯,我隨時隨地顧及大眾的需要,因為實用的佛教,才是人們所需要的佛教。
甚至為了順應時代的需要與眾生的根機,早在民國四十三年,我率先發起倡印精裝本的佛書,我提倡街頭佈教;慢慢地,我又將之發展為監獄學校的弘法以及電台、電視的講演。我組織了全台灣第一個佛教的歌詠隊,從事環島佈教,宣揚佛法教義。四十多年來,我努力將寺廟演進為講堂,將課誦本演變成佛教的讀物,將個人的修行擴展至集體的共修,將誦經轉化成講經;甚至為了擴大在家信眾參與弘法的空間,我創辦了國際佛光會,建立了檀講師的制度,希望讓人間佛教的藍圖,逐步在佛光普照的理念下,一一實現。
終於,經過多年來的努力,以及在十方信眾的護持下,佛光山的確已經成就了不少值得皆大歡喜的貢獻,例如:
1、台灣佛教人口增加。
2、青年學佛風氣日盛。
3、在家弟子弘揚佛法。
4、人間佛教獲得認同。
5、傳播媒體重現佛教。
6、佛教文物廣泛流通。
7、佛教梵唄受到尊重。
8、佛光人會蓬勃發展。
9、教育學界肯定佛教。
10、政黨人物實踐佛教。
11、演藝人員皈依佛教。
12、佛學會考成績輝煌。
甚至影響所及,已經帶動臺灣佛教:
1、從傳統的佛教到現代的佛教
2、從獨居的佛教到大眾的佛教
3、從梵唄的佛教到歌詠的佛教
4、從經懺的佛教到事業的佛教
5、從地區的佛教到國際的佛教
6、從散漫的佛教到制度的佛教
7、從靜態的佛教到動態的佛教
8、從山林的佛教到社會的佛教
9、從遁世的佛教到救世的佛教
10、從唯僧的佛教到和信的佛教
11、從弟子的佛教到講師的佛教
12、從寺院的佛教到會堂的佛教
13、從宗派的佛教到尊重的佛教
14、從行善的佛教到傳教的佛教
15、從法會的佛教到活動的佛教
16、從老年的佛教到青年的佛教
這一切的成就在在說明了:佛法不管怎麼好,都要能隨順社會大眾的需要,如此才有價值。因此,未來人間佛教必然是無法阻擋的佛教主流,因為唯有人間佛教,才是大眾所需要的佛教。
有人說,太虛大師是人間佛教的提倡者,我是人間佛教的實踐者。我與太虛大師曾經有過接觸,而我少年時代的理想他與太虛大師的思想不謀而合。不過最主要的是,在我的性格觀念裡,我總是希望別人好,希望大眾好,希望佛教的發展能夠蓬勃興隆,希望盡自己的力量給人利益,希望在眾緣所成之下,人間淨土的理想能夠實現。因此,我一生有很多的心願,我希望辦一所有特色的學校,現在我將之寄望在佛光大學;我想辦一個電視台,而今佛光衛視即將開播;我想成立佛教函授學校,因為唯有函授學校才能將佛法「人間化」的理想普及於世界各個角落。我想辦一份日報,甚至辦一所可以傳揚千秋萬世的佛教文化藝術館,裡面的收藏要能媲美故宮博物館,亦能集教學、展覽、收藏等功能於一體;我也想辦一所可提供學者研究、教學、出版、閱覽等功能的圖書館……,我想要辦的事業太多,來不及進行,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需要有「以師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的徒眾來發心,這些理想才能逐一實現。
為此,很早以前我就想編印一本「佛光學」,內容收錄佛光山的宗風思想、精神理念、典章制度、門規辦法、歷史文獻等等;甚至把國際佛光會的內涵,把佛教對當代問題的看法,把經典裡有關人間佛教的經證一一摘錄出來,希望藉此幫助佛光山的徒眾在思想行事上有所依循,並且確實認識人間佛教,肯定佛光宗風,進而發心立願,誓以光大佛教為己任,這是我人生的又一心願,也是我對徒眾的深深期盼。
如今「佛光學」初稿已就,內容雖不甚完備,但雛型已具;付梓前夕,特此略抒我對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並此寄望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慧命事業,能夠薪火傳燈,廣續不已,是所至禱,並為序!
西元一九九七年四月初編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出版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