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ed Humanistic Buddhism Prefaces 《人間佛教序文選》
“Chinese Buddhist Temple Architecture” Preface 《中國佛教寺院建築》序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外界序文 《中國佛教寺院建築》序年少時,我曾經在中國大陸各名山古剎參學訪道。大陸易幟,我來到台灣後,因為弘法的關係,我南北行腳,跑遍寶島的寺院殿堂,後來更應信徒之邀,遊方全球五大洲講經說法。每到一處,我都很留意當地建築的構造格局及形成歷史,感到饒富意味。尤其從參訪寺院的經驗中,我更深深體會到佛教是一個極具包容性的宗教,無論流佈到那裡,都能與當地民風結合,發展為適於當地的佛教。佛教傳入中國的情形也不例外,在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奔流融匯的結果,不但令原本富麗璀璨的中華文化再增內涵,也使得佛教教義,在中國人勤勞務實的民風助長下,得到更實質的開展。凡此我們都可以從歷代佛等建築的研究中一窺端倪。
例如:中國的佛寺由早期摹倣印度及犍陀羅藝術的迴廊寺建築,到佛教極盛時期的中國宮室形制,乃至元、明、清時期的藏傳佛教的自由式佈局,不僅顯示了佛教藝術與民族傳統的融合程度,更可由其材質、樣式等來考察當時建築結構及裝飾美學的發展情形。而從壁畫繪製、塔窟樓閣、弘法講堂、石質經幢的相繼盛行,則能看出每個時代,地域對佛教的需求各有不同,換言之,也就是佛教能因應時代,地域的需求,來發揮其度眾效果。
就在點滴的書本知識與實地的參訪經驗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無論是草一本,或一磚一瓦,都蘊藏著無比豐沛的生命力量。
抱持著一顆學習的心態,來參訪歷代興建的佛教建築,還有一項最大的收獲,就是我們可以從中瞭解當時僧團如何在當地活動,以及他們在文化建設、教育啟迪、淨化人心、資生利眾等方面的貢獻,從而省思應如何配合現有的環境資源及社會動態,擘劃出合乎時代需求的佛寺建築,以接引廣大的有情離苦得樂。
欣聞在中國科學院擔任研究工作的張馭寰教授,四十多年來浸淫於各式建築的考察,著作等身。近年來,張教授更傾其研究所得,寫下這本《中國佛教等院建築》大作。在此冀望該書能廣為流通,並引發有心之士從各方面來研討佛教對於整個社會的意義,進而促使佛教在不斷地創新與突破中,裨益更多的眾生。
西元一九九四年於佛光山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