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harma Words 2 - The Buddha in Our Lives 《星雲法語2-生活的佛教》
The Buddha in Our Lives, Scroll 1: The Four Virtues in Life 卷一 生活的佛教 人生四德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卷一 生活的佛教 人生四德人應該要有美德,有四種人生的美德必須要培養:
第一、智慧的泉源,在於寧靜的內心: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聰明,有智慧,如何才能讓自己有智慧呢?《大學》云:「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智慧的泉水,淵源於寧靜的內心,靜心就如濁水沉靜後才能照物,所以每一個人,每天都要有不少於一個小時,屬於個人寧靜的時間,甚至一星期中,不能少於半天、或者三個小時的寧靜時刻,如此才能反省過去與規畫未來。才智第一的諸葛亮,亦以:「寧靜致遠」為座右銘,因為靜才是智慧的泉源。
第二、忍耐的施予,在於慈悲的胸襟:我們對於世間要施予仁愛,怎麼樣才能把仁愛給人?必須具備惻隱之心。有了惻隱之心,才能有慈悲心;有了慈悲心,才能與樂拔苦,才能視人如己出,才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設想。佛陀在因地修行時,就是具足悲憫眾生的慈心,才能「割肉餵鷹」、「捨身飼虎」;觀世音菩薩因為具有大慈大悲,才能聞聲救苦、隨處應現。所以忍耐的施予,在於慈悲的胸襟。
第三、勇敢的表現,在於堅忍的意志:自古以來,能夠在艱難險境中獲救重生者,或是殘而不廢受人肯定者,他們都是因為有堅忍的意志力,才能不被逆境打倒。科學家伽利略說:「現實的生活是一座熊熊的煉爐,通過熬煉的,才能成為精鋼;通不過熬煉的,便淪為殘渣。」如果你想通過現實大冶洪爐的磨練,就要有不怕困難,勇於接受挑戰的堅忍意志,所以勇敢的表現,在於堅忍的意志。
第四、願力的實踐,在於無私的奉獻:孔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天地、日月因無私,所以能成其大;我們每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要有無私的願力。如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時,發了濟度眾生的四十八大願,而成就莊嚴殊勝的極樂淨土;地藏王菩薩,也立下誓度無量眾生的大願,所以能成就道果。我們也可以立志作一個善人,造橋鋪路成就眾生;作一個有學問的人,將自己所學福利社會,造福人群。所以,願力的實踐,在於無私的奉獻。
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賽跑,要耐得住、耐得長、耐得久,必須要養深積厚、培養美德;能夠具足各種能力、德行,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履險如夷。所以人生的美德有四種:
第一、智慧的泉源,在於寧靜的內心。
第二、忍耐的施予,在於慈悲的胸襟。
第三、勇敢的表現,在於堅忍的意志。
第四、願力的實踐,在於無私的奉獻。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