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 Guang Buddhist Textbooks 《佛光教科書》
Volume 3: Bodhisattva Cultivation and Experiential Understanding - Class 17: The Nature of Modern Bodhisattvas 第三冊 菩薩行證 第十七課 現代菩薩的性格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第三冊 菩薩行證 第十七課 現代菩薩的性格菩薩者,即發心利益社會大眾的人,經云:「欲為佛門龍象,先作眾生馬牛。」此即菩薩慈心悲願的表現。因此,想學佛,須先具備菩薩的性格,也就是要修學佛道,先結人緣。肯發心與人結緣的人,就有資格稱為菩薩。佛教歷史上的菩薩性格是悲智雙運,願行勇猛,福慧齊修,慈憫一切。而現代菩薩要具備什麼樣的性格呢?
第一、要有包容歡喜的「慈悲性格」
佛陀成道後,四十九年中的說法,往來恆河兩岸,足跡踏遍五印度,所言所行,皆是「示教利喜」的示範。跟隨佛陀學道的弟子們,如彌勒菩薩,生活豐樂,包容自在,時人稱之為「當來下生歡喜佛」;寒山、拾得瀟灑自然,大眾讚歎他們為解脫自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人人慈悲,人人都發願要把歡喜布滿人間,尤其對當時外道門徒的包容,如:目犍連原諒外道的執杖傷害,舍利弗不計後學的批評,都為後世留下學習的典範。
這些包容歡喜的典範,都是「拔苦予樂」的慈悲性格使然。菩薩包容眾生的剛強難調難伏,從不捨棄一個可以得度的眾生,菩薩施與眾生歡喜,讓眾生得到信心,對未來充滿美好希望。
第二、要有護法衛教的「無畏性格」
菩薩修行歷經久遠時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尤其面對人間的逆境,人事的毀辱,更要有護法為教的大無畏性格。像提婆菩薩*1為護教而殉難,地藏王菩薩地獄救苦等,他們都有護法衛教的無畏性格。菩薩有時固然低眉,但有時也會金剛怒目。菩薩的慈愛攝受和威力折服都是度眾的無上方便,就如同母慈父嚴的家教。
語云:「佛法弘揚本在僧。」在佛法燈燈相傳中,菩薩僧要有「佛教靠我」的信念。闡揚正法即是護法,保護佛教即是弘法,佛教的內憂外患需要發菩提心者的護衛,如中國佛教歷史上的多次法難*2,都是由於菩薩們的捨命為教,才能法輪常轉,佛日增輝。這也正是歷代大師所提倡的「為大法也,何惜生命」,為教忘軀,為法殉道的精神。總之,能夠不畏眾生難度,不懼佛道長遠,就是護教的無畏性格。
第三、要有實踐信仰的「大乘性格」
菩薩要行解並重、福慧雙修,所謂「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六度集經》云:「菩薩言行相扶,明猶日月,含懷眾生,成濟萬物。」所以菩薩雖有慈悲、無畏的善美功德,進一步還要有大乘菩薩道的無限信願。
菩薩實踐大乘的信仰,如《華嚴經‧淨行品》云:「即斷一切惡,具足眾善,於諸佛法,心無所礙。」又如菩薩要有怨親平等、善學於戒、深入經藏、具足威儀、其心謙下、具慚恥心、棄貪瞋癡、恆守正念的大乘性格。
像須達長者實踐布施的性格*3;比丘為鵝身受苦,而不犯於禁戒的性格*4;《金剛經》中忍辱仙人為歌利王割截身體,不生瞋恨的性格;舍利弗以雙目布施的性格*5;須大拏太子不逆人意的性格*6;這一切都是菩薩實踐大乘信仰的性格。
第四、要有善巧度眾的「方便性格」
學菩薩行,應遍學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於度眾時有善巧方便的性格,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結緣就是菩薩度眾的方便性格,四攝法是菩薩的方便性格,四悉檀*7是菩薩的方便性格。如五大菩薩各以大悲、大智、大願、大行、大慈等方便攝受眾生,同時也成就了無盡眾生得度的因緣。歷代的高僧大德,都有善巧方便,如民初四大高僧:虛雲長老以甚深禪定,令人生信;印光大師以信函度眾,印經弘化;弘一大師以書寫經偈,流佈法音;太虛大師以整理僧伽,復興佛教。
經云:「慈悲為母,方便為父。」三世諸佛由是慈悲與方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現代菩薩的性格,除上述以外,佛光會員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這都是菩薩應當具足的性格。
【注釋】
*1 提婆乃迦那提婆之略稱。三世紀時南印度人。因係獨眼,人稱獨眼提婆。為龍樹之弟子,深解空理,屢破外道邪說,著《百論》二卷、《四百論》、《廣百論》、《百字論》等。後至波吒梨城傳道,然因遭忌,遂被狙擊而死。
*2 中國佛教歷史上曾發生多次教難,如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都曾下令毀佛,史稱「三武一宗」教難。此外,明太祖令僧侶移居山林;明末清初白蓮教挾信仰之名,行作亂之實,致使北方正統佛教幾乎滅絕;清朝宮廷崇拜喇嘛,打壓中國傳統佛教;清咸豐年間,洪秀全組織上帝會、太平軍,所到之處,毀佛殆盡;清末民初復有廟產興學、軍閥廢佛;乃至文革時期,極盡所能地破壞佛教固有傳統。
*3 須達長者又作須達多、蘇達哆,譯作善授、善施、善溫。為中印度舍衛城之長者,波斯匿王之大臣。其性仁慈,夙憐孤獨,好行布施,人稱給孤獨長者。皈依佛陀後,建造祇園精舍供養佛陀。
*4 詳見《大莊嚴論經》卷第十一。
*5 詳見《大智度論》卷第十二。
*6 須大拏太子是佛陀於因位為太子修菩薩行時之名,意譯作善施太子、一切與太子。據《須大拏經》載,昔葉波國王子須大拏,慈孝聰明,常行布施。凡有求其衣服、飲食、金銀珍寶、車馬、田宅者,太子無不施與。其後,更將二子施予婆羅門,以妃施予帝釋所化之梵志而不悔。
*7 悉檀,意譯作成就、宗、理等。佛陀化導眾生的教法分為四個範疇,即:世界、各各為人、對治、第一義等四悉檀。《法華經玄義》卷一下,以悉檀為梵漢兼稱之語。悉,即遍之義;檀,為檀那的略稱,即佛陀以此四法遍施一切眾生,故稱四悉檀。據《大智度論》卷一所載:(一)世界悉檀,即隨順世間之法,而說因緣和合之義;亦即以世間一般之思想、語言、觀念等事物,說明緣起之真理。例如:人類係由因緣和合而存在,故非為實體。以人存在本是一般世俗之見,乃說適合世俗之法以隨順眾人,令凡夫喜悅而得世間之正智,故此悉檀又稱樂欲悉檀。(二)各各為人悉檀,略作為人悉檀。即應眾生各別之根機與能力,而說各種出世實踐法,令眾生生起善根,故又稱生善悉檀。(三)對治悉檀,即針對眾生之貪、瞋、癡等煩惱,應病而予法藥。此係為滅除眾生煩惱與惡業之教,以其能斷眾生諸惡,故又稱斷惡悉檀。(四)第一義悉檀,即破除一切論議語言,直接以第一義詮明諸法實相之理,令眾生真正契入教法,因此又稱入理悉檀。
【習題】
一、除了本課所提及的菩薩性格外,您認為菩薩還應具備那些性格?
二、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包容歡喜」?
三、請舉出一則護法衛教的事蹟。
四、試述您對中國佛教史上法難的感想。
五、試舉出三位您身邊具有菩薩性格的人。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