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 Guang Buddhist Textbooks 《佛光教科書》
Volume 8: Buddhism and Study about the World - Class 8: Buddhism and Science 第八冊 佛教與世學 第八課 佛教與科學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第八冊 佛教與世學 第八課 佛教與科學科學原意為「知識」,是一門利用儀器與學理,專對自然界與人類社會進行研究與探討的學問。科學雖然與佛教同是在探討宇宙和人類的關係,然而科學的知識是從感官而來,是變幻無常的,今日的定律也許會被明日的定律所推翻,並非永遠不變;而佛教的教理,卻是佛陀以至高無上的般若智慧所證悟發現的自然法則,這個「法」是宇宙本有,歷久彌新的真理,具有普遍性、永恆性。所以,佛學的提倡不僅與科學沒有牴觸,反而對科學的方法與效用上,提供更精確的檢證。
佛教其實可以說是指引科學的明燈*1。在佛教教理中,蘊涵許多有關精神與物質世界的深邃思想概念,可以提供科學研究發展的構思與方向;另一方面,科學愈發達,則愈能印證佛法的合理性與真實性。例如佛經記載,「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如今透過科學儀器,證實此說非虛。佛經上常說,十方恆河沙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乃至說虛空無量、法界無盡、國土眾生無量無邊。佛經所說的虛空、法界、無量無邊,今日天文學家已證實:宇宙中充滿了無量無數的銀河系、太陽系、星雲團、天河、星球等。佛教天文學不僅開拓了人類的思想領域,尤其證明佛法並不違背科學,甚至超越科學,因為基本上,佛教不僅教義合乎科學的辯證,而且佛經的組織合乎科學的方法,佛法的修行更合乎科學的精神。
在教義方面,佛教的三法印,所謂「諸行無常」*2、「諸法無我」*3、「涅槃寂靜」*4,依物理學來說,世間一切事物沒有一樣是靜止的。既是動的,即是無常;因為無常,沒有固定自在的「我」可得,因此無我。但是另一方面,依量子論的觀點來看,一切物質可以完全變換成能量,儲藏於空間中;空間中瀰漫的能量經過聚集後,也會形成物質,因此一切事物的本性是空寂的。也就是說,不論世間如何動亂,不論萬法如何差別,最後終歸於寂靜、平等,這就是涅槃的境界。
甚至,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質能關係也提出:宇宙萬象萬物都只是能的各種不同形態。「能」無法被看到,但科學能證明它確實存在,這正可以驗證佛陀所說萬法皆「空」的事實;空,看不到,卻無所不在。乃至佛陀對時空的體認,所謂「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換句話說,時空是不可分割的,唯有在時空一體的時候,一切法的真相才能顯現出來,這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說明宇宙是三度空間一度時間的四度時空連續區,如無時空的標準,宇宙並沒有客觀的存在之理論是相同的。
科學是有組織,有系統的知識,它的研究方法不外邏輯學中的歸納和演繹,而研究科學的精神在於客觀,重分析,憑實證,以求出研究的正確結果。佛教經典的組織、結集與傳譯的作業方式、注疏分析的精密、科判的嚴謹等,都合乎科學的精神。例如東晉道安大師將佛教經典的組織,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5等三部分,序分又有「如是我聞」等語,具足有六種成就*6,恰與今日新聞學上的「六何」*7相似,又與科學上作者寫實驗報告相同。實驗報告開頭必須將實驗主持人、共同實驗者、時間、地點、實驗目標、使用儀器材料一一列明,再記錄實驗的本文,以表示此報告的準確性。此種敘述法在二千多年前,已為佛教所採用。
佛經的結集與傳譯也是十分合乎科學的作業方式,佛教史上幾次的經典結集,每次與會者都在五百人以上,在會中誦出三藏,復經大眾同意,定為佛說。佛經的翻譯,如中國歷史上幾次大規模的翻譯,人員多達三千,譯場中有主譯、證文、證義、譯語、筆受、綴文、刊定與潤文等職別,每人各司其職,分工合作,組織嚴密,合乎科學的作業方式。
此外,佛教經論的注疏分析也是十分縝密,例如科文是為方便解釋經論而將其內容分成數段,再以精簡扼要的文字標示各部分的內容;科圖則是將科目全部以圖表示;對於經論注疏內容繁複者,往往將全書分為若干卷,又將全經三分,再以天干地支細分為若干目,其分析之細膩,較之科學分析,有過之而無不及。
佛教一向注重解行並重,在經文的流通分大都載有「信受奉行」之文,可見佛教崇尚實踐,經由實踐而與理論相互印證,這是相當具有科學精神的。
佛教的修行是有層次、有系統的。例如:禪宗祖師常說「要提起疑情」、「要大徹大悟」,這正是科學家的研究精神。淨土宗的修行,主張信願行是往生淨土的三資糧,正如離家遠行,一要資財,二要糧食,缺此二事,則難到達。再如一般修行的次第「信解行證」,說明學佛的第一步要皈依三寶,這是確立信仰;從發心信仰到究竟證悟,尚有解、行的過程,而且信解行證並非單線的次第,而是一種循環的,是週而復始的。總之,佛教不僅在理論上是有組織、有系統的,就是在實踐的法門上,也是循序漸進,相當縝密而科學化的。
儘管現代科學的進步日新月異,甚至把人送上月球,但是能登陸月球,卻無法登入人心;儘管現代的醫學科技進步,可以替人換腎換心,但是物質的心臟可以更換,我人的真心本性卻絲毫無法更替。近代西方科學已經察覺到「精神」與「物質」的不可分離,也相信世間萬象(物質)的內涵,還有很多是目前科學未能解開的謎底,是未來科學研究努力的目標,但是這些努力仍然是在佛教所說的「緣起性空」的法則下進行。如果這些科學的成就偏重「物質」的研究發展,只能造成人類心靈的空虛與失控。佛教強調行解並重,並不單是著重在知識的累積,而是在精神意識的豁達與智慧的開展。佛教深知「精神是物質的內涵,物質是精神的作用」,因此,佛教能防治「科學主義」的弊病,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注釋】
*1 佛學是世出世間之學,就世間學而言,科學的求真、哲學的愛智、宗教的虔誠,佛學都含攝無遺。就出世間學而言,佛教是闡釋宇宙現象、人生真相,啟發心性,進而示導解脫的超世之學。因此,對於物與物、心與心、心與物的種種關係,都有精闢的見解。
*2 指世間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一樣是常住不變的,如《阿含經》云:「積聚終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當離,有生無不死。」這是說明人生無常的道理。人的心念亦然,一念生一念滅,剎那間變幻莫測,而宇宙萬事萬物也是如此。比如一朵花,以肉眼來看,它是靜的,若用佛法來觀察,則知組織成花朵的各種元素都是動的,且在遷流不息的新陳代謝中。由於各種元素的變化,促成花朵的逐漸凋謝,它雖然也曾鮮艷一時,但終究要枯萎死亡,因此是無常的。
*3 是說世間的萬有諸法,沒有一樣是獨自存在的,也沒有一個常住不變、固定自在的我可得。因為可以稱為「我」的,必須具有恆常的、主宰的、不變的、自在的四個條件。但是,現在被我們認為「我」的這個身體,是四大所聚、五蘊結合而成,緣聚而生,緣散而滅,毫無自主性,故說無我。
*4 是說不論世間如何動亂,最後終歸於寂靜;不論萬法如何差別,最後終歸於平等。例如水遇熱,蒸發變成水蒸氣,水蒸氣遇冷,凝結又變成冰,水、水蒸氣、冰三者的外在表相不一樣,但其內在的本質是一樣的。因此,動亂的,終歸於寂靜;差別的,終歸於平等。寂靜、平等,這就是涅槃的境界。
*5 序分,即述說一經教說產生的由來;正宗分,即論說一經的宗旨;流通分,即述說受持本經的利益,復勸眾等廣為流傳。
*6 諸經的通序「如是我聞」,具足有六種成就,即:
(一)如是:信成就。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陀所說而不疑,並依之而奉行,故稱信成就。
(二)我聞:聞成就。阿難親聞佛陀的說法。
(三)一時:時成就。指說法的時間。
(四)佛:主成就。指說法之主。
(五)在某處:處成就。指說法之處。
(六)與眾若干人俱:眾成就。指聞法的大眾。菩薩、聲聞、緣覺、天、人等諸大眾雲集聽法,故稱眾成就。
*7 新聞學上的六何,即:何人、何事、何時、何地、何物、為何等。
【習題】
一、試說明佛教與科學的相互關係與影響。
二、試舉例說明佛教的教義合乎科學的辯證。
三、試舉例說明佛經的組織合乎科學的方法。
四、試舉例說明佛法的修行合乎科學的精神。
五、試說明佛教如何防治「科學主義」的弊病。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