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4 - Disciples 《佛教叢書4-弟子》
2. India - Vimalakirti: Mahayana Lay Bodhisattva 貳、印度 ■大乘居士菩薩維摩詰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貳、印度 ■大乘居士菩薩維摩詰維摩居士為中印度毗舍離城的長者,他雖身在俗塵,但是精通大乘教義,修為高遠。他以般若空的思想,實踐六度,利樂眾生,又以稱病為由,與前來探病的比丘、羅漢、菩薩等論說佛法,藉此宣揚大乘佛法的真諦,闡明在家居士應行菩薩道的方向。維摩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女,常修梵行,可謂提倡人間淨土思想的先驅及實踐者。
佛化家庭 六度攝眾
維摩詰,又名維摩,梵名維摩羅詰,秦譯「淨名」,乃清淨無垢之意,為佛陀的在家弟子,居住中印度毗舍離大城。父名那提,為離車族人,母名喜,二十七歲時在提婆羅城內誕生維摩。佛陀曾說維摩乃自東方妙喜國化生於此,為法身大士。(亦有經載為東方無垢世界金粟如來再世。)
《月上女經》記載,維摩居士以雷為姓,夫人名金姬,端莊姝美,賢慧善良,恭敬三寶,深信因果。兒子名善思,相貌莊嚴、才智兼備,與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論辯,無所畏懼。女兒月上,身有異香,精通佛理,辯才無礙,為當時青年所好逑,是佛陀時代標準的佛化家庭。
維摩居士自久遠劫來,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善根深厚,深知諸法實相,具足四無礙辯才,有著如佛陀般的功德智慧,一言一行都是清淨純善,無不合乎大乘佛法。他的種種美德,上為諸佛所讚歎,下為百姓所崇敬,不論佛弟子、帝釋、梵王、世主、大臣、庶民等,都曾經受到他的教化。
維摩居士以修六度的德行攝服眾生,使他們普沾利樂。他是大富長者,以無數的資財布施貧民,教育他們--這是布施行;對於毀犯禁戒的人,便以自己奉持的清淨戒行感化他們--這是持戒行;對於易起瞋恚怒罵的人,便以柔和忍辱攝服他--這是忍辱行;遇到懈怠放逸的人,就顯現大勇猛精進的精神度化他們--這是精進行;若有人心性不定、迷亂,他以禪定中的定力、智慧,點醒他們的迷懵--這是禪定行;對於一般平庸憨直的莽夫,則以明利的智慧教育他們--這是智慧行。凡此種種維摩居士實踐大乘菩薩的行為,正說明在家信眾應行的宗教德目,也為日後修菩薩行者樹立明確的標竿。
維摩示疾 文殊探病
佛陀在毗舍離城教化時,知道病中的維摩居士期望佛陀派遣弟子慰問。佛陀首先要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前往,舍利弗恭敬地說:「佛陀!我沒有資格去探他的病。為什麼呢?昔日我在樹林下禪坐,維摩居士對我說:『舍利弗!像你這樣的坐法,不能算是禪坐。真正的禪坐是觀身如幻,達意無礙,無有三界的形跡,理事無礙,融於事相而現諸威儀才是禪坐;不捨一切道法,於凡夫界作種種利濟社會的事業,能如此觀想才是禪坐;心識了知根塵諸法之性本空,內外皆能不住才是禪坐;能夠不動於諸見,而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才是禪坐;了達煩惱性空,當體即是涅槃,才是禪坐。若能作如是如法的禪坐,才能與佛心冥資相契,得到佛陀印證許可。』佛陀!當時我聽到這番話,默然不知如何回答他,因此我不堪擔任去向維摩居士探病的任務。」
佛陀於是轉而希望目犍連前往探病,目犍連也推辭:「因為昔日在毘舍離城街上為居士們說法時,維摩居士就說:『你並沒有如法說。所謂的法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法泯絕時空,常住寂然,本來無相,又離於諸相,無有所緣,離名字相,離覺觀戲論,如虛空般常住不動。要能了知眾生根器的利鈍而當機說法,發自利利人的大悲心,說大乘法來續佛慧命,報答佛恩。』維摩居士如此辯才,現場八百位居士即刻發大菩提心。佛陀!我沒有如此的辯才,所以沒有資格去探病。」
佛陀又一一問過大迦葉、須菩提、富樓那、迦旃延、阿那律、優波離、阿難等大阿羅漢,都紛紛表示曾被維摩居士分別就乞食、說法、四法印、天眼、出家真義、佛陀的病等所彈呵,因此一致推辭,不堪前往。乃至佛陀問及彌勒菩薩、光嚴童子、持世菩薩、長者子善德等,也都曾被維摩居士針對菩提、道場、破魔、法施等辯倒。由於聲聞弟子、菩薩都不肯去,佛陀最後只好指派智德第一的文殊師利菩薩率領眾菩薩、弟子數千人前去探病。
一默如雷 不二法門
在維摩居士的丈室中,文殊菩薩首先傳達佛陀的問候,繼之詢問患病的起因,維摩表示:「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又說:「菩薩疾者,以大悲起。」維摩居士以菩薩慈愍眾生的悲心,示現病相,為前來探病的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諸王子、官員等數千人,明示眾生真正的病,是由貪瞋癡三毒所起,使在場大眾起無上菩提心。
接著,文殊等三十二位菩薩,與維摩居士談論有關空、無相、入不二法門的真義。諸菩薩對此,各依其所修所證,提出見解,文殊菩薩則認為:「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如是才能名為入不二法門。」說罷,反問維摩居士:「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當時,在場數千大眾只見維摩居士正襟危坐,靜默無言。
不久,文殊菩薩似有所悟,歡喜讚歎:「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現場五千位菩薩以此因緣,皆悟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而斷絕輪迴。維摩居士以靜默展現無言無說,離諸問答的最高境界,真可謂「維摩一默,如雷灌耳」。
在家居士 出世菩薩
維摩居士精通佛理,契入大乘,善於教化,不論高官、庶民,都能因他的開示而有所悟。維摩居士以出世的胸懷,外現眾生相,廣行入世菩薩道的利生事業。他的處世方針是「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罣礙;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有資財,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並且以「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來對待父母、家庭、奴僕。
從「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於牛跡。」到入不二法門的默然以對,在在顯示維摩居士的思想別出機杼,而在他「不捨道法,現凡夫事」中,更能烘托出他不僅是大乘思想家,亦是實行家的典範人物。他的理論與行動,無異是佛陀人間佛教思想的代言人。
維摩居士內心自在,語默動靜無不含藏慈悲,他的入世是為使更多的人出世,與文人士大夫追求精神的超脫不謀而合,因此其人、其事,對中國的文人、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如:梁昭明太子以「維摩」為字;唐王維以「摩詰」為號,皆是景仰維摩居士的緣故,而文人、墨客以此為題材的詩歌、繪畫更是不勝枚舉。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