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4 - Disciples 《佛教叢書4-弟子》
5. Korea - State Preceptor Pojo, who led the Resurgence of the Jogye Order of Korean Buddhism 伍、韓國 ■韓國曹溪宗中興之祖普照國師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伍、韓國 ■韓國曹溪宗中興之祖普照國師普照知訥國師為高麗佛教振興曹溪禪宗的中興祖師。禪宗在新羅末期時傳入,到了高麗初期,形成興盛的九山禪門。但自大覺義天國師創立天台宗,至知訥國師的百年之間,卻屬禪門衰微期。普照有鑑於此,毅然負起復興佛教的使命,終將禪與教融和會通,樹立朝鮮半島特有的禪風,並創建了號稱海東第一的松廣寺。
契入禪門 勸修定慧
知訥(西元一一五八-一二一○),又稱智訥,俗姓鄭,自號牧牛子。京西洞州(黃海道瑞興)人,父名光遇,國學學正。母親趙氏,開興郡夫人。知訥從小多病,醫療罔效,父親向佛陀祈禱,發願令子出家。知訥出家後,不治之症果然痊癒。
知訥八歲依止曹溪雲孫宗暉禪師出家,明宗十二年(西元一一八二),考中僧科,旋即南下雲遊參學。初抵昌平,掛單於清源寺。一日,知訥在學寮閱讀《六祖壇經》,至「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見聞覺知,不染萬像,而真性常自在」,不覺拍案驚喜,歎未曾有,於是起身繞佛,讚頌歌詠。從此,知訥心厭名利,唯願隱遁山林,淡泊以求道。
明宗十五年,知訥遊下柯山,住普門寺,鑽研大藏經,當他讀到李通玄的《華嚴論》時,昔日未解的疑惑頓然明白,於是專心研究「圓頓觀門」,以便教導後學,去除迷津。適巧舊識長老得才禪師誠邀知訥同住公山居祖寺,知訥在居祖寺廣迎諸宗拋名之士,立定慧社,製「定慧結社文」,刻意勉勵他們「習定均慧」,夙夜匪懈,達數年之久。
神宗元年(西元一一九八),知訥與禪修道侶數人結伴雲遊,登智異山,深覺此地環境幽美寂靜,實為安禪勝地,於是隱居上無住庵,摒除外緣,專精內觀,砥勵精行。
知訥住普門寺十餘年,雖精進不懈,但「情見未忘,有物礙膺,如讎同所」。到智異山後,讀《大慧普覺禪師語錄》:「禪不在靜處,亦不在鬧處,不在日用應緣處,不在思量分別處,然第一不得捨卻靜處、鬧處、日用應緣處、思量分別處。參!」
知訥忽然眼開,方知是屋裡事,當下安樂。由是慧解增高,眾所宗仰。
啟建道場 曹溪再現
神宗三年,知訥移居松廣山吉祥寺結社,領眾修行,十一年間廣宣禪教,名聲遠播。知訥以道自任,不因外在譽非而動,由於性情慈忍,善接後流,即使他人悖謬迕意,知訥猶能憫念攝護。
知訥平時勸人持誦《金剛經》,然其立法演義則依《六祖壇經》,另輔以李通玄的《華嚴論》和《大慧語錄》。此外,又開三門以接眾:一者、惺寂等持門;二者、圓頓信解門;三者、徑截門。依而修行,信入者多,禪學之風空前大盛。
知訥自身修持嚴謹,善攝威儀,執勞任力,恒在眾先。又陸續創建億寶山的白雲精舍、積翠庵及瑞岩山的圭峰蘭若、祖月庵等。熙宗元年(西元一二○五)敕改松廣山為「曹溪山」,改吉祥寺為「修禪社」,提倡「先悟後修」、「定慧雙修」等,成為韓國禪宗根本道場(即今曹溪山松廣寺)。
臨終開示 泊然坐化
熙宗六年,知訥臨終示疾,預知時至,告知僧眾,並期勉大眾各自努力。八日後,知訥令侍者擊法鼓,集眾至善法堂,祝香昇座說:「禪法靈驗,不可思議,今日來到這裡,欲為大眾破去也。爾等不昧一著子問來,老漢亦不昧一著子答去。」說畢,顧視左右,以手摩之曰:「山僧命根盡在諸人手裡,一任諸人橫拖倒曳,有筋骨底出來。」便伸足踞於床,隨眾人問而答,言諦義詳,辯才無礙。
最後有僧問:「昔日毘耶淨名示疾,今日曹溪牧牛作病,未審是同是別?」「爾學同別來?」拄杖數下,喝道:「千種萬般總在這裡。」因執杖踞床不動,泊然而逝。荼毘拾遺骨,得五色舍利,大者三十粒,小者無數,造塔供奉。世壽五十三,法臘三十六,諡號「佛日普照禪師」。
修心為要 妙合會通
知訥的思想特性,是以「妙合與會通」為本的圓融思想。
知訥普照把韓國佛教從政治混亂的邊緣救出,體現正法,並化解禪與教之間的對立狀況。他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先決條件,須從「修心」開始,如果疏懶於修心,則將離正法越來越遠,也因此才會生起無謂的是非。
他的著作有《修心訣》、《勸修定慧結社文》、《誡初心學人文》、《真心直說》、《法集別行錄節要》、《圓頓成佛論》、《看話決疑論》、《華嚴節要》、《念佛要門》等。其中《法集別行錄節要》及《誡初心學人文》二書,至今仍為韓國佛教僧侶教育的必修教材。
知訥法師的思想,可概要分為下列四項:一、頓悟漸修思想;二、空慧雙修論;三、看話禪思想;四、禪與教的融合。
綜觀知訥的一生,歷經四個朝代,由毅宗十二年(西元一一五八),至熙宗六年(西元一二一○),凡五十三載。雖屢經內憂外患,但因責任心使然,終仍振興佛教,復興禪宗,使韓國禪宗脫出中國禪的傳統,樹立「禪與教」、「悟和修」、「頓與漸」合一的「會通禪」。而其「妙合會通」的精神作用,應機說法,圓融方便,包容「因教悟心之門」和「一超直入如來地之徑截門」,方便眾生各擇其門而入,使人更能透徹瞭解佛法人間化的生活道路,透過頓和修,找到人們自己的本來面目。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