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5 - Buddhist History 《佛教叢書5-教史》
Section 1 India - Chapter 7: An Early Buddhist Example of Monastic Faith 第一篇 印度篇 第七章 初期佛教僧信的典範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第一篇 印度篇 第七章 初期佛教僧信的典範佛教初傳時代,佛陀教化的弟子,以出家者為多,出家弟子過著有組織的僧團生活,在佛法的擴展與延續上,扮演著主要的推動者與弘傳者的角色。在家弟子則尊重出家人,供給所需,扮演著護持佛教的重要任務。出家行者以成就阿羅漢為最高聖者,而在家行者也有成就果位的。因此,佛教的僧俗四眾弟子在教史上,都一樣有成就,各有修行特色,而一一垂範後世。例如:上座代表的大迦葉,大眾僧伽代表的阿難,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具有弘法熱誠的富樓那、摩哂陀、僧伽蜜多,菩薩中以童子身分說法的善財。此外,佛陀住世的時代,女子學佛而成為信女典範或偉人聖者的,也不勝枚舉,比方摩訶波闍波提、蓮華色尼、耶輸陀羅、玉耶女、末利夫人、妙慧童女等,以及《華嚴經》裏的慈行童女、婆須蜜多、自在主婦,《法華經》裏八歲成佛的龍女,《維摩經》裏散花說法的天女,都是學佛有所成就,或證悟聖果,教化度生的著名女眾,為婦女留下光輝的一頁。
◆頭陀第一的迦葉
在佛陀十大弟子中,修行最嚴謹的大迦葉尊者被公認為「頭陀第一」。他的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賴,曾得到佛陀分予半座的最高榮譽。
大迦葉生於王舍城近郊的婆羅門家庭,年輕時即志氣清高。年長,父母強為他娶親;然而為了修道,他與如花似玉的妻子妙賢相待如道友,度過了十二年的梵行。後來,在竹林精舍聽聞佛陀說法,生大信心,出家成為佛陀的弟子。
大迦葉不習慣過團體生活,經常離群索居,過著苦行的生活。因此,在僧團中不被大眾所諒解,認為他的苦行志節雖值得敬仰,但他弘法的熱誠顯然不夠。在當時,除了佛陀,最常與外道辯論,並以教化僧團為己任的,以舍利弗和目犍連兩位尊者最為積極。大迦葉只有在佛陀與這兩位大弟子專心修道時期,偶而才對在家居士說法。當佛陀滅度後,他遵照佛陀心意統理大眾,由於他長年的韜光養晦,一旦出世領眾,如同巨鐘一般,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當初,舍利弗和目犍連曾勸諫大迦葉要忘我、要發菩提心,從事弘法度眾工作,但是他總是堅定的回答:「要教養那些沒信心、貪欲惡智的人,我實在沒有勇氣和毅力,我願意在自己的生活中樹立更艱苦的修行榜樣,讓少欲知足的頭陀苦行被尊重與實踐。弘法利生那艱巨的任務,只有仰賴你們去擔當了。」
舍利弗和目犍連不但不感到失望,反而讚歎道:「長老能在修行方面樹立法幢,非常難得。在佛法修持的歸趣上,的確各有志趣,我們祝福長老!」
大迦葉不願住在竹林精舍或祇園精舍過團體生活,志願捨棄舒適和安樂的環境,他認為屍臭或枯骨,對於體證無常、苦、空、不淨觀等,才是最好的修行資糧。因此,他那枯瘦的老年之身,總是住在深山叢林樹下,或是白骨遍野的墓間,他的頭陀苦行,幾十年來從不間斷。
隨著年齡的遞增,身體逐漸衰老的迦葉,其頭陀苦行生活的認真,令佛陀擔心不已。一天,佛陀在鹿母講堂召見大迦葉,勸他放棄頭陀苦行,迦葉反而向佛陀說道:「佛陀的慈悲,弟子深深感謝和了解。精舍裡無論是靜坐、經行、聞法,到處清風明月,鳥語花香,環境非常優美,但是對於我修頭陀行的人,是十分不合宜的。在這裡,聞不到屍臭味,見不到白骨色,生活舒適,卻無法修行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觀等,這畢竟對我是不合適的。我樂於塚間生活,獨自一人;歡喜乞食行化時就進城,不願乞食就以野果草根充饑,我不為衣愁,不為食憂,沒有名利得失,只感到清淨解脫,自由自在。」
迦葉仍不肯改變他的頭陀苦行,他衷心讚歎舍利弗、目犍連、富樓那、迦旃延尊者等人,負起宣揚佛法的大任,推動真理的法輪,只是他為了報答佛恩,更要過頭陀的生活,做一個身心健全的僧伽,從嚴肅的修行生活去培養德行,長養不貪不求、吃苦耐勞的頭陀功德,一心一德,為法忘軀。
大迦葉一再懇求佛陀慈悲,允許他的固執己見。終於佛陀欣然同意,向大眾說,將來佛法的毀滅,非天魔外道,而是僧團自身的腐化與崩潰。佛陀也認可大迦葉的意見,認為鞏固僧團之道,在於修行者過著嚴肅的生活,並要大迦葉記得未來承擔住持正法與僧團的責任。
大迦葉在僧團中有著自然的威德與自在,佛陀分予半座,待他如賓如友,而迦葉也始終不忘以師禮對待佛陀。在師徒二人靈覺互照的會心中,留下「靈山會上,拈花微笑」的一段美麗傳說。
大迦葉在佛陀入滅後,繼承佛陀衣缽,召集經典結集,領導僧團,擔負起對大法流傳的責任。直到一百高齡,才獨自在王舍城西南八里外的雞足山禪坐入定,等到彌勒佛降世時,再來輔翼教化人間。
大迦葉尊者一生是彩多姿的,從他在樹下誕生,到雕塑金人求婚;從十二年名義上的丈夫,到多子塔邊皈依佛陀;大富豪的出身,而甘願修習苦行;靈山會上的拈花微笑,能繼承佛陀的法統;對大法的執著,到高齡一百歲時,都不放鬆一步;最初反對阿難參加聖典的結集,等到阿難開悟證果的時候,又自願再將法統傳給阿難繼承,這實在是一位偉大人物,值得我們懷念,值得我們學習。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佛陀十大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美譽的舍利弗,出身婆羅門家庭,父親是當時很有名的論師,母親懷胎時就有異於常人的智慧,據說這是受胎兒的影響。舍利弗八歲的時候便昇上論師寶座,語驚四座,受到諸大論師的佩服及國王的讚歎歡喜。
舍利弗因為受到阿說示威儀的感化,從聽聞「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緣起道理,間接知道了佛陀,因此與好友目犍連相約,共同率領二百五十名弟子,一同到竹林精舍皈投佛陀座下。
北方憍薩羅國舍衛城中的須達長者,到南方親睹佛陀聖顏,受感召而皈依佛陀,並發心率先在北方建立精舍,奉獻給佛陀,普灑甘露法水。這時,舍利弗奉派前往監督工程的進行,並降伏外道,順利完成祇園精舍的建築。
舍利弗是最受佛陀信任的首座弟子,佛陀成道後第一次回到祖國迦毘羅衛城的時候,羅睺羅要出家,佛陀就叫他拜舍利弗為親教師,受沙彌戒。舍利弗並受佛陀的囑託,經常關照僧團中年少的比丘和沙彌。舍利弗更負起僧團和合的重責大任,有一次,僧團弟子中有少數信仰不堅定的人,因為受提婆達多的威脅利誘而動搖心志,變節離開僧團。舍利弗挺身而出,教誡這些變節的人,令他們心生懺悔,重新回到僧團中。因此,舍利弗在僧團中備受尊敬。
佛陀在祇園精舍的時候,因憐憫眾生漂泊生死大海之苦,輪迴在六道中沒有一個幸福快樂的歸宿,佛陀悟出得救的法門,又怕小根小機的人不能信受,最後決定以大智的舍利弗一定知道極樂國土的莊嚴和清淨,一定能接受阿彌陀佛的信仰,而做為當機眾,宣講極樂佛國的淨土法門。這就是《佛說阿彌陀經》的講說因緣。
佛陀在毘舍離城附近竹芳村的森林中說法後,告訴大家一個驚人的消息,就是佛陀三個月後要進入涅槃。當舍利弗聽說佛陀即將入滅,特地來到毘舍離,向佛陀請求先佛進入涅槃,並得到允許,向大眾做最後的贈言,隨後回到自己的故鄉迦羅臂拏迦村莊,告別老母,安住禪定,右脅而臥,進入涅槃。
◆多聞第一的阿難
文殊菩薩曾經這樣讚歎阿難的莊嚴、多聞:「相如秋滿月,眼似青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
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難記憶最強,儀容俊秀莊嚴,令見者心生歡喜。在當時僧團中年紀最輕,聰明而多聞。不但佛陀喜歡他,更有大眾緣,尤其深得女眾的尊敬。
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的出家,就是經阿難再三向佛陀請求,才得允許,於是有比丘尼僧團的成立。
阿難有功於女人,所以女人也對他特別有緣,他是教團裏裏外外最受女人尊敬的人。有一次,阿難和大迦葉尊者同在行化途中,路過比丘尼的蘭若,比丘尼總是先請阿難開示,然後再請大迦葉。由於阿難的慈心、善良,常常給他的修道帶來許多的麻煩和障礙,如摩登伽女的誘惑,以致佛陀常單獨對年輕的阿難說教,要他避開女難,遠離愛欲,日後必是紹隆佛種的傳人。
佛陀因為看重阿難的善良細心、知道進退、不違所教,屬意他為侍者。當時,舍利弗、目犍連也都向阿難勸說,要他當佛陀的侍者。阿難為了避免日後不必要的誤解、譏嫌,提出三個希望,要目犍連轉呈佛陀:
第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決不要穿著。
第二、如有信眾恭請佛陀至家中供養,他決不要隨侍前去。
第三、不是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到佛陀身邊。
阿難的品格,獲得佛陀高度的讚許,當時阿難僅有二十多歲。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的歲月裏,他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動,跟隨佛陀到各處弘化。因為有這樣的因緣,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難的心中。每天跟隨著佛陀,阿難的女難減少了,同時也成為佛陀與諸比丘之間的調和者。
做了侍者的阿難,雖然不像舍利弗和目犍連那麼活躍進取,但也不像大迦葉的保守傳統,他的溫和友愛,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隨喜性格,不論在家、出家,甚至外道,也都曾受到他的感召。他曾協助佛陀挽回為了愛欲打算還俗的掘多比丘的心意,並且鼓勵他修行,使他證果;也曾調和過僧團的爭執,使爭執不下的人復歸於好。他曾在祇園精舍和舍利弗論道;在巴連弗城和跋陀羅談說各種問題;在俱睒彌國為諸比丘說修道的要點;在東園曾代替佛陀應比丘之請,前去說法;他讚歎目犍連的孝心,宣揚富樓那的說法。在教內教外,他對人的道情法愛,充份的表現出他已經盡了大弟子的任務。
當佛陀即將入滅前,還沒有證悟的阿難比其他弟子更加傷心,佛陀特別為他開示無常之理,並對大眾宣揚阿難溫和善良的天性,讚美他聽聞大法不忘的福德,將來必能在世間上發出光輝。於是大家公推阿難向佛陀做最後的請益:
「佛陀涅槃後,以誰為師?」
「佛陀涅槃後,以什麼安住?」
「佛陀涅槃後,惡人如何調伏?」
「佛陀涅槃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叫人起信?」
佛陀慈祥地回答:「阿難!你和大家要記住,你們應以戒為師,依四念處安住,遇到惡人時,默擯置之,經首安立『如是我聞』,便會令人起信。你們依法而行,就是與佛陀的法身常住。」佛陀就這樣進入涅槃。四方的信眾紛紛前來瞻仰佛陀,禮拜佛陀,阿難也允許出家及在家女眾親禮佛身,他永遠是婦女們的同情者。
佛陀涅槃後,大迦葉召開經典結集,阿難雖是多聞,但是尚未證悟,因此被擯斥在結集的石窟外。大迦葉以長老身分教育阿難,數落阿難種種過失,以激勵阿難奮發向上。終於在結集前半夜,阿難開悟證果,進入窟內,參與結集。阿難被大眾推上獅子座,開始誦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阿難將記憶中的大法完整背誦出來,所有在座的大比丘如同再一次接受佛陀的教誡一般,為之感動萬分。
最初的經典《阿含經》,就這樣結集與流傳在世間。多聞的阿難,對佛法的流傳與貢獻無可替代;溫文謙忍的性格,讓人如沐春風,使後世的佛弟子永遠懷念這一位聖者的風範。
◆說法第一的富樓那
「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遊。」對於四處行腳說法,弘法利生的高僧們,這是最佳的寫照。在佛弟子中,對眾生最關懷,對弘法佈教最富熱誠的,首推富樓那尊者。他的言辭美妙,信心堅固,態度莊重,是隨佛宣化的眾多弟子中,最受歡迎的比丘。所以,十大弟子中,富樓那被譽為「說法第一」。
他對於隱居山林的有道者,心存恭敬的同時,也會聆聽他們對眾生頑強難化而心灰意冷的心聲,並積極鼓舞他們的士氣,表示願隨大家到佛法未昌隆的國度去弘法。對一些懈怠、貪圖安逸的比丘,富樓那也勸說他們振作精神,不要把僧團看作避難所或養老院,那是與佛陀的慈心悲願相違背的。富樓那永遠懷著無限的悲心,把法樂歡喜布滿人間,將佛陀的光明、智慧、慈悲、威德與每一個眾生分享。因此,佛陀常在大眾中讚歎富樓那是比丘中的鼓舞者、激勵者。
富樓那弘化行腳的生活,如行雲流水,又如浮萍漂泊一般,時而摩竭陀國,時而憍薩羅國;今天在毘舍離弘化,明天又到迦尸城說法。弘法者無家,卻處處為家,他白天走過大街、小巷、廣場、聚落,隨緣度化;晚上在山間、林中,或水邊獨自靜坐。被他感動而信仰佛陀的人數之多,在僧團中無人能比。
說法第一的富樓那,是一位偉大的佈教家,非常善於運用佛陀對於眾生施教的方法,如「方便說法」、「應病與藥」、「觀機逗教」、「事理圓融」,可以說,富樓那已經得到佛陀說法佈教的三昧。
見一種人,說一種法,這是富樓那的特長。對醫生說:「佛陀的聖教大法,如同甘露法水,可以洗滌眾生的心垢;戒定慧三學,如同萬靈丹,可以醫好貪嗔癡的心病。」見到官吏說:「國法不能治人不犯罪,國法之外,你們和一切人民應該奉行佛法。五戒十善、因果輪迴的法則,大家要信受奉行,就可以不犯罪。」對農夫說:「信仰佛教,奉事三寶,對於沙門要恭敬,對病人要看護,慈善事業要熱心,更要孝順堂上雙親,這是耕種福田最好的方法。」
富樓那和目犍連曾奉佛陀慈命,運用神通,從空中飛進頻婆娑羅王被太子阿闍世囚禁的獄中,對王宣說消災除難、解脫束縛的法門:一心歸命西方極樂世界,才是自由解脫的安養國土。並為王傳授八戒。
富樓那說法化度眾生,不求恭敬,不圖容易,越是偏僻,越是難以教化的地方,他總是更熱心的去傳播佛陀的教法。
當時,印度西方有一個輸盧那國,蠻荒落後,國人的性情凶惡暴戾,喜好嘲罵。有一回,富樓那向佛陀請求,自願到輸盧那國傳教。佛陀聽了以後,讚許他的弘法熱忱,然後委婉地對他說:「富樓那!那個地方文化未開,民風暴戾,老百姓野蠻粗魯,弘法佈教很困難,你最好不要前去。」
富樓那信心百倍地回答說:「正因為輸盧那國的人性凶惡,人民知識淺薄,因此弟子更要前往將佛法傳給他們。」
「話雖如此,但是當地的人民不但不接受你的佛法,並且會破口惡罵你。」佛陀考慮周到地說。
「佛陀!他們罵我,又不痛不癢,只要他們不打我就很好了。」
「萬一他們用拳頭、棍棒、瓦石打你呢?」
「那也沒關係,只要不將我打死,讓我一息尚存,我還能宣揚如來的聖教。」
「如果他們窮凶惡極把你打死呢?」
富樓那意志堅決,畢恭畢敬地回答佛陀:「佛陀!即使他們把我打死了,也沒有遺憾。我身為您的弟子,讓我有機會將生命供養佛陀,為真理而犧牲,我將衷心感謝輸盧那國的老百姓完成我弘道的心願!」
佛陀大喜,稱讚道:「富樓那!你不愧是我的真弟子,修道、佈教、學忍辱,你的心境都能平和,我們歡送你起程。」
他像一個教師,教土著識字明理。白天教他們耕種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晚上講說五戒十善、因果報應的道理。他也扮演一個醫師的角色,探視看護貧病的人。他沒有談玄說妙,而是與他們的生活融和一起,以佛法的力量感召輸盧那國人,建立了五百僧伽藍。
富樓那佈教沒有固定的方法,沒有一定的場所,有時在露天公開演說,有時到家庭佛光普照,有時唱歌讚美佛陀,有時顯神通啟發人們的信仰,因此佛陀的教法很容易讓眾生接受。
富樓那從事弘法利生的事業,他謹記佛陀對佈教工作者應具備十德的訓示:
一、善知法義德;二、能為宣說德;三、處眾無畏德;四、辯才無礙德;五、方便巧說德;
六、隨法行法德;七、具足威儀德;八、勇猛精進德;九、身心無倦德;十、成就威力德。
佛陀入滅以後,富樓那的佈教工作也從未中斷過。他一生的佈教熱忱,不但受到當時人的景仰,也成為後世佛門龍象弘法度眾時的精神導師。
◆傳教錫蘭的摩哂陀
在著名的佛教護法者阿育王的時代,舉行了華氏城三藏結集,隨後派遣大批佈教師到世界各地弘法。當時派到錫蘭(今斯里蘭卡)的,是由王子摩哂陀領導四位比丘前往,他是傳法至錫蘭島的第一人。
摩哂陀初抵錫蘭時,與天愛帝須王在彌沙迦山相見,話語契機,就為王宣說《象跡喻小經》,闡揚三寶之道、皈依之法,以及出家修行的方法。王感到聞法的歡喜,由此皈依佛教。摩哂陀受到國王的禮遇,請入王宮供養,自此,奠定了佛教在錫蘭弘揚的基礎。不久,摩哂陀的僧團被迎請居住在離王宮不遠的「大雲林園」,國王每日前往恭敬供養,並由國王親自舉行典禮,向人民宣布佛教在錫蘭成立。
摩哂陀所建立的第一座道場,就是「大寺」,後來成為錫蘭上座部佛教文化和教育中心。
一天,國王向摩哂陀請益:「佛教是否已在錫蘭成立了?」
摩哂陀回答:「佛教要堅固建立,還必需有善男子、善女人在佛教中出家,修學佛法及奉行戒律。」於是,得到國王的護持,准許男女依法出家,使佛教在錫蘭根基穩固地傳承下來。
當時在摩哂陀僧團中出家的比丘,共有六十二位,同一年也開始了錫蘭的第一個安居。阿(少/兔)羅王妃及隨侍的宮女也希望出家,摩哂陀於是請求國王派遣使者到印度阿育王處,要求禮請公主僧伽蜜多比丘尼(就是摩哂陀的妹妹)至錫蘭,同時請求把佛陀成道處的大菩提樹分枝到錫蘭栽植,獲得阿育王允許。僧伽蜜多到錫蘭後,為王妃及五百宮女授比丘尼戒,建立了錫蘭第一個比丘尼僧團,安住在「繫象柱寺」,或稱「比丘尼寺」。
安居圓滿後,摩哂陀向國王提議建築一座佛塔,以便供養佛舍利、佛缽等,佛塔建在彌沙迦山上,因此就把山名改為「塔山」,佛塔就叫做「塔寺」,這是錫蘭佛教史上的第一座佛塔。摩哂陀在三十二歲時到達錫蘭,八十歲(或說六十歲)在塔山圓寂,時西元前一九九年;翌年,僧伽蜜多也在比丘尼寺圓寂。
到今天,錫蘭仍以佛教為他們的國教,追溯起來,摩哂陀當年把佛教傳入錫蘭,可說光照千秋。摩哂陀不但開啟了錫蘭人的佛教信仰,同時增進了印度、錫蘭兩國的友好關係、文化交流,帶來錫蘭文化的發達,例如佛寺、佛塔等的建築藝術、雕刻、繪畫、音樂,乃至於風俗習慣等,都因此受到深遠的影響。此外,他當年還帶了三藏及大量的三藏註釋到錫蘭,後來有比丘用錫蘭文及巴利文著作,促進了錫蘭文學的興起。
◆參學好問的善財童子
孟加拉灣沿岸的福城之中,有一位首富福德長者,晚年得了愛子。孩子出生之時,家裡種種珍寶自然湧現,因此占卜的婆羅門說:「恭喜長者!這嬰兒的福德大,為你帶來了財寶,應該取名善財。」「善財」之名,就這樣傳揚開了。
善財生來聰明活潑,善解人意,深得長者的歡心,疼愛有加,但唯有一事令長者擔憂,就是善財並不喜歡聽聞關於「發財」的事。他一心想做一位追求真理的人,採集種種善法的財寶,來供養所有愛好真理的人們。他在求學時期,常去聽聞哲學家演講,他到福城東,莊嚴幢娑羅林中的大塔廟處,參訪文殊菩薩,使他發現人生的真義。於是,他發願行菩薩道,直到成佛。
善財發起菩提心,並虛心請求文殊菩薩教導他奉行大乘普賢行的方法。文殊菩薩告訴他:「你要學習普賢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參訪善知識。」善財面有難色地說:「聖者!我不知道那裡有真正的善知識可以參訪,我無能力分辨善惡。」
文殊菩薩點頭說:「善財!對於善知識,應該是集中心力在他的德行、特長,去效法他的優點,而不要去評斷、挑剔他的缺失、弱點,這就是參訪的第一義。」文殊菩薩指示善財參訪之道,並預言善財將被人美稱為永久的童子。善財感動歡喜地告別了文殊菩薩,開始了佛教青年遊歷參訪的生涯。
首先,善財來到南方的勝樂國妙峰山上,參訪德雲比丘,學得「念佛三昧法門」,深刻體會到佛子應該具有堅定的信念,常常憶念諸佛的偉大,心念時時與佛同住。善財接受了德雲比丘的教誨,感懷在心。接著,他陸續拜訪了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子、童女、天神、天女、婆羅門、長者、商人、醫師、船師、國王、仙人、佛母、王妃、地神、樹神等,各種不同身分的善知識,聽受種種的法門,最後終於到達普賢菩薩的道場,證入無生法界。
善財共遊歷了一百一十個城市,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所以稱為「善財五十三參」。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詳述有五十三參的過程。
善財接受彌勒菩薩的教誨後,結束參學的雲水生活,最後回到普門城,踏入普賢菩薩大行的菩提道場。善財再度受到文殊菩薩的摩頂教化:「參訪生活已經功德圓滿,你將與我同住;從現在開始,我們要依止普賢菩薩的大實踐大修行中,體現佛法的真諦。」就這樣,善財開始修習普賢菩薩的解脫法門。
善財見到普賢菩薩的瑞相與光明遍照法界與虛空,滅卻一切眾生的苦難,使他長養菩薩的善根,得十種智波羅蜜。最後,善財獲得普賢菩薩的摩頂讚歎,並在觀察普賢菩薩的清淨法身中,自覺已經和菩薩融為一體,一同在十方一切世界中教化眾生。善財童子終於完全證得普賢菩薩的廣大行願,不久將與諸佛平等,得到一切不可思議的解脫自在。
歷代以來,有關善財童子求道歷程的偈讚與圖繪很多,如北宋楊傑的《大方廣華嚴入法界品讚》、忠師的《五相知識頌》、惟白的《文殊指南圖讚》等,都是佛教文學上常用的題材。在寺院中,觀世音菩薩像的左側,有時也設置善財童子像,就是取材於他歷訪名師的過程中,參謁觀世音菩薩而接受教化一事。因此,自古以來,善財童子即為佛子求法的典範。
◆最初比丘尼大愛道
大愛道比丘尼,音譯作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是聖母摩耶夫人最小的妹妹,佛陀的姨母。
在佛門中有很多偉大的女性。如觀音菩薩救苦救難、勝鬘夫人說一乘法、摩登伽女出家證果、大德鹿母布施第一、末利夫人聞法證果,……,其中尤以崇高聖德的大愛道比丘尼為出家女眾之首,成為佛教有女眾出家的起源。
悉達多太子出生後的第七天,摩耶夫人就逝世了,妹妹摩訶波闍波提代替姊姊負起撫育悉達多太子的責任,自願嫁給淨飯王為妃,後來育有一子難陀。淨飯王特地挑選三十二名宮女協助王妃照顧太子,然而摩訶波闍波提堅持親自料理太子的飲食、衣服、湯藥,噓寒問暖,無微不至。
在佛陀成道後的第五年,淨飯王去逝,摩訶波闍波提率領五百釋迦族女到尼拘陀樹林,請求佛陀承允女人也能依照正法出家。那時候,僧團中還沒有女人出家,對於摩訶波闍波提的要求,佛陀並沒有答應。於是,摩訶波闍波提長跪合掌,誠懇地對佛陀說:「我聽說女人精進也可以證果,我們信奉佛陀言教,通曉無常的道理,樂欲出家修道,受持佛陀的律法。」
佛陀聽後,不假思索,堅決的拒絕道:「你這個要求我不能承認,請你也不要這麼想和這麼說。過去的諸佛,都不允許女人出家。女人在家學道,勤行精進,是可以得到正覺的,但不可以出家。未來的佛陀,他們一定也是實行這個法制。你能奉行我的教法,就在家中修行,正覺的道果是不分在家與出家的。」
她曾三度請求,都遭到佛陀婉拒,因而感到愁惱悲哀,於是懺悔發願:「願斷除女人一切惡習,為求出家,盡形壽終不懈怠。」
其後,佛陀周遊他國,弘法度生,摩訶波闍波提則率領五百釋女苦苦追隨,一有機會,就請求佛陀允許出家。她們更自削長髮,著壞色衣,追趕佛陀。由於連日奔波,衣服污損,身體疲勞,形容憔悴,阿難尊者見了十分憐愍,代為請命,希望佛陀能念在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的養育之恩,悲愍納受。最後,佛陀以母恩浩蕩,開例允許摩訶波闍波提等人出家。
摩訶波闍波提出家後,稱為大愛道比丘尼,她以國母之尊入道,卻能恪守教法,謙卑精進,熱忱隨和,受到大眾的敬服。大愛道比丘尼領導尼僧從事佛化的社會服務工作,慰問貧民,救災濟難。她教育兒童學佛,勸導婦女皈依,推動家庭佛法化,使得佛教的發展深入女性社會,帶動社會的善良風氣。
大愛道所領導的比丘尼僧團,最合乎佛陀的教誡。他們依止比丘受戒,每半月舉行布薩,懺悔過失。他們不議論僧團的是非,不妄語、兩舌、惡口,也不濫收徒眾,或隨便化緣應供。
大愛道比丘尼經常勸導弟子要戒除名聞利養之心,不可虛榮傲慢,要時時保持寧靜安詳的風度。他一生為佛教奉獻努力,直到九十多歲才圓寂。佛陀曾在僧團中稱讚他道:「比丘尼如大愛道者,不可視為女人,實乃一有德丈夫,堪為僧團表率!」
◆轉迷為悟的摩登伽女
摩登伽女本是首陀羅種姓(奴隸階級)的年輕女子。有一天,阿難從祇園精舍出來,持缽到城內乞食,回途中,見到路旁一個大水池,摩登伽女正在池邊汲水,阿難因為口渴,便請她布施一缽水。
摩登伽女自認為身分低賤,不敢將水呈給阿難。阿難看出她的為難,再度慈悲的向她乞求一缽水,因此感動了摩登伽女的芳心。阿難莊嚴的儀表,翩翩的風度,慈悲的音容,一直迴盪在她的心中。回家之後,她日夜思念著阿難,茶不思,飯不想,很令母親擔憂。摩登伽女於是請求母親設法,讓她能得到阿難做自己的丈夫。
母親知道阿難是修道人,不易動搖,於是使用魔咒,令阿難不由自主的走到摩登伽女的家中。阿難感到一陣悲戚之際,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