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5 - Buddhist History 《佛教叢書5-教史》
Section 2 China - Chapter 8: Competitive Establishment of Schools 第二篇 中國篇 第八章 宗派的競相建立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第二篇 中國篇 第八章 宗派的競相建立佛教東傳,歷經東漢、三國到魏晉南北朝的傳布發展,逐漸深入中國社會,並與當時的社會階層、地方風俗相互結合。隨著歷代祖師對教理的研究和闡述,以及佛教經典的大量翻譯,佛教在中國開創了嶄新的面貌。由於有翻譯的經典為依據,激起佛學思想的研究風潮,終於促成各種學派的相繼成立。各學派的基本立場與思想旨趣各有偏重,至唐朝逐步發展成為各宗派。這些宗派齊頭並進,在教理的詮釋上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展現無窮的活動力。所謂「密富禪貧方便淨,唯識耐煩嘉祥空,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台宗」,正是唐朝佛教各宗派發展情況的最佳寫照。中國佛教各宗派法脈相傳,歷久不衰,這與各宗派的基本思想旨趣有明確分別的特色不無關係。若能對各宗派的形成淵源有深入的認識與了解,就比較容易攝取中國佛教的精華。
東晉末年,鳩摩羅什譯出《法華經》、《阿彌陀經》等大乘經典後,到南北朝時代,著名譯師佛馱跋陀羅、真諦三藏等人翻譯了大量的重要經典,中國佛教因而進入新經論的研究時期,由於所依經論的不同,建立了許多的學派。首先,以竺道生所倡的「闡提成佛說」最具有代表性。道生在鳩摩羅什門下學習,繼承他的般若思想,立「善不受報」、「頓悟成佛」諸義,並分析六卷《泥洹》經文的義理,主張「一闡提能成佛」。
在當時,這個新見解無法被一般人接受,因為這個思想是當時已經譯出的經典所沒有提到的。直到《大般涅槃經》在北方譯出,流傳到南方,眾人見經中(卷五、七、九)明舉「闡提成佛」之說,道生所主張的佛性義才被認同。
道生對《泥洹經》的研究,發揚涅槃思想,可說是涅槃學研究的先驅。北涼曇無讖翻譯《涅槃經》四十卷,稱為北本《涅槃經》;慧嚴、慧觀、謝靈運等人改為三十六卷,稱為南本《涅槃經》;從《涅槃經》中所揭示的「佛性常住」、「眾生皆有佛性」,更能證實道生所提倡佛性思想的孤明獨發。除了「一闡提能成佛」的見解之外,道生主張「頓悟說」,慧觀則持「漸悟說」,由此形成南方涅槃師的兩大系。以《涅槃經》為中心,有關涅槃佛性問題的爭論,在南北朝有十二家異說,就是所謂的「涅槃學派」。
南北朝時代,與《涅槃經》同時流行的經論為《成實論》。此論為印度訶梨跋摩所撰,內容以苦集滅道為主旨,分析一切法的存在皆為無實體的假象,最後終歸於空,傳入中國後,由鳩摩羅什譯出,研究《成實論》的論師也以羅什的弟子為主流,形成「成實學派」。
《成實論》的研究先由北方開始,隨後南方才跟進。羅什門下的成實學派有僧導、僧嵩二大系統,僧嵩在彭城弘揚《成實論》,形成北方系統;僧導則在南地大張講席,首開南方研習《成實論》的風氣。到齊代、梁代之時,南方系統以僧柔與慧次最具盛名,尤其是僧柔弟子中的僧旻、法雲、智藏三人,被稱為梁代三大家,對《成實論》有深入的研究。成實學派在梁代一度被稱為「南地成論大乘」,直到隋代吉藏創立三論宗,將《成實論》判為小乘教義,成實派才漸趨衰微。
在當時,另外有依《阿毘曇心論》與《雜阿毘曇心論》為主的毘曇學研究,一度被稱做「數論」,曾經盛行於中國南北地,且經常為成實論師所兼學,但由於缺乏師承傳統,僅成為風行一時的義學。此外,依無著、世親的瑜伽行派經論而深入研究的,有地論學派與攝論學派。地論派依《十地經論》而成立,又依相州為界,分為南道派與北道派。北道派以「阿賴耶識」為「真妄和合識」,而立阿摩羅識為九識,此說後來被攝論學派所吸收;南道派則主張阿賴耶識為淨識,採八識之說。到了唐代,地論學派又被華嚴宗所吸收,並且為華嚴宗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攝論學派則是依真諦所譯的《攝大乘論》而立。真諦依《攝論》所立的九識說,為此派的一大特色,故與地論師北道派主張相近。至於淨土、戒律等宗派,也都因新經論的譯出而勃興。大抵而言,南北朝時期各派學說的蓬勃發展,是隋唐佛教八大宗派所以創立的因緣。
中國佛教經過南北朝時期的拓展發揚,隨著隋朝統一南北,不但在政治、文化上形成新的局勢,在佛教方面,南北各派的思想學說也有新的發展。到了唐代,綜合南北體系,經典的翻譯更加完備,義理更為明確,且各有師承、宗規,於是各宗派學說大放異彩,八大宗派正式確立,開創了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
◆天台宗
北齊慧文禪師因誦讀龍樹的《中論》及《大智度論》,而證悟「一心三觀」的心要,後以心觀傳授慧思禪師;慧思將「禪」與「觀」融和並重,實踐一心三觀,悟入法華三昧。當時,年方二十二的智顗,聞名前往光州大蘇山,親近慧思禪師,苦參法華三昧,精進禪觀。有一天,智顗持誦《法華經》,至〈藥王品〉中,諸佛同讚言「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時,豁然徹悟,證得法華三昧。從此辯才無礙,講解佛法妙義,口若懸河,僅是《妙法蓮華經》的「妙」字義,他就講說了三個月,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九旬談妙」。
智者大師感慨聞法者多,證悟者少,惟恐佛法流於文字知解,因此,三十八歲時上天台山,從法華三昧進入止觀雙修的境界。後移居金陵光宅寺,講《法華經》,弟子灌頂隨聽隨記,錄成《法華文句》。其後西行,至當陽玉泉山創建玉泉寺,於寺講說《法華玄義》、《摩訶止觀》,教理、實踐兼備,闡揚《法華經》的奧妙,建立天台教學的體系,世稱此三書為「天台三大部」。
由於智者大師以《法華經》為依據,開展一宗之教說,因此稱此宗派為「法華宗」;又法華思想透過大師的闡揚而盛行於世,因此依大師徹悟法華圓頓實相的天台山,立名為天台宗,是當時最早成立的宗派,世人尊稱他為天台大師,並以他為天台宗的初祖。
智者大師的門人眾多,其中以師事大師二十多年的灌頂最為傑出。智者圓寂後,灌頂致力於教團的興隆,被視為天台宗第二祖,世稱章安大師。灌頂之後,先後傳承三祖智威、四祖慧威、五祖玄朗。玄朗門下的湛然,著有《法華文句記》、《止觀輔行傳弘決》等二十多部,提倡「無情有性」之說,主張草木瓦石都有佛性。他又糅合《大乘起信論》的義理,確立天台宗嚴密教理的基礎,被稱為天台宗中興之祖。
湛然之後,為道邃、宗穎、良諝等諸祖。不久,遭逢唐武宗的會昌法難及唐末五代的戰亂,天台宗逐漸衰微,直到十二祖義寂、十三祖義通相繼弘揚教觀,沒落之勢才得扭轉。由於對智顗《金光明玄義》廣本的真偽問題產生「唯心論」與「實相論」的對立看法,義通的門下逐漸分裂為二派,這就是北宋初年長達四十多年的「山家、山外」之論戰。主張實相論的山家派以四明知禮、慈雲遵式為代表,倡導「妄心觀」之說;主張唯心論的山外派以慈光志因、孤山智圓為代表,倡導「真心觀」之說。二派之中,以山家派的法系較為興隆,派下人才濟濟,在後世被視為天台宗的正統。傳到明代,以蕅益智旭最為著名,他採用了唯識、淨土、律宗、禪宗為旨要,來發揮天台宗的教觀,又主張釋、道、儒三教一致,並力求佛教諸宗的調和,對後世有很大的啟發。
到了清朝,除了喇嘛教一枝獨秀外,是其他宗派的衰頹時期。民國以來,有諦閑大師再度復興天台宗,他創立觀宗研究社,作育天台宗人才,如仁山、常惺、寶靜、靜修、倓虛、禪定、可端等人,都是門下高足。其中,尤以倓虛大師於一九二五年時,曾受諦閑大師付法為天台宗第四十四代傳法者。
天台宗強調解行並重,「教相門」與「觀心門」兼攝圓融,故能顯現教觀雙美。就是在教義方面,將法界實相與眾生的法性一同攝入組織體系,發展成圓融無礙的思想架構,例如「五時八教」的教判,即為理論上的教相門。在修行、實踐方面,智者大師依據他在大蘇山所證的三昧,融和在天台山修頭陀時的妙悟,開顯出止觀雙修的修道法門,如一念三千、三諦圓融,即為實踐上的觀心門。教相門與觀心門,如鳥雙翼,相輔相成。
就天台宗的教學特色而言,天台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注重玄義及提出「消文四意」的解經方式,以玄義貫穿經義,成為千百年來研究經文、講說佛法教理的最好範本。觀心門的《摩訶止觀》,不只是天台家觀心法的至寶,也是修習禪定的聖典。此外,天台五小部所說的小止觀、六妙門等,也是禪修的必備良書。
天台宗以義理組織嚴密而獨步於其他宗派,尤其對佛陀一代時教,判攝為五時八教,為所有教判中最完整的;但義理的繁複也影響到發展的情況,因此不易普及。
◆三論宗
三論宗是以印度龍樹菩薩所著的《中論》、《十二門論》及提婆所著的《百論》為依據而成立的宗派。鳩摩羅什將這三部論傳譯至我國,在中國形成一股研究龍樹中觀學說的風潮,因此中國的三論宗,通常遠推鳩摩羅什為開祖。
羅什的門下,號稱桃李三千,而以僧肇、道生、僧叡、曇影、慧觀、道融等人最著名。其中,慧觀、道生、僧叡等人弘法於江南,僧肇、曇影、道融等人則在關中一帶宣教,因此形成三論宗南北兩大學派。百年左右,三論宗漸趨沈寂。直到梁代,僧朗得梁武帝的崇信,稍振三論之勢,僧詮、法朗相續大振宗義。
到了隋朝,法朗的弟子吉藏大力弘揚三論的般若思想,是三論宗教義的集大成者,也是三論宗真正的創宗者。吉藏七歲就跟隨法朗出家,十九歲開始講經弘法,聲譽遠播。開皇元年,法朗圓寂,吉藏前往越州嘉祥寺,專心講經說法,著作論疏,世人因此尊稱他為嘉祥大師。他一生中講解「三論」一百多次,講《法華經》三百多次,對於《般若經》、《大智度論》、《維摩經》、《華嚴經》等,也都大力宣揚,著作四十多種,不下一百餘卷,被譽為文海。
吉藏大師門下有慧遠、智凱、碩法師等人,皆為法匠。碩法師門下的元康,曾在唐太宗時奉詔入長安講「三論」,著述頗多。在唐代中葉以後,天台宗、唯識宗、禪宗盛行於世,三論宗便逐漸衰頹了。在目前臺灣佛教界,三論宗的學者,以印順導師最負盛名,他對中觀緣起性空思想有獨特的見解。然而因為三論宗所強調諸法性空,義理高深,所以目前對三論研究深有心得,又能廣為闡揚的大德,就少見了。
三論宗的基本立論,主要可分為三方面:一、破邪顯正,就是以緣起性空的道理,破除一切有所得、有所見的妄執。二、以真俗二諦為根本思想,來闡揚世間法的一切萬有,與出世間因緣和合而有、畢竟空無所得的中道觀。依據三論宗,「空」才能「有」,不「空」就沒有「有」,所謂「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空」是成就「有」的要因。三、八不中道,就是藉「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的道理,來破除生滅、斷常、一異、來去等偏頗的見解。
◆唯識宗
唯識宗,又稱為法相宗、瑜伽宗、有相宗、相宗,或慈恩宗,是以三藏法師玄奘為宗祖,主張「萬法唯識」的宗派。在印度方面,可遠推到彌勒菩薩、無著、世親、無性及護法、德慧、安慧等幾位著名大論師,可以說,在玄奘西行求法之前,瑜伽宗風就已經風靡全印度了。
玄奘大師在唐太宗貞觀三年,隻身從長安西行印度,歷經十七年,帶回六百多部佛經,其中主要是唯識宗的寶典,如《唯識三十論頌》、《唯識二十論》、《攝大乘論》、《瑜伽師地論》等。他在回國前夕,早已揚名全印度,當時有數十個國家共同請他開講唯識教義,召開無遮大會,高舉法幢,盛況空前。大師回國後,廣譯經論一三三五卷,又糅合護法、難陀、安慧、親勝、火辨、德慧、淨月、勝友、最勝子、智月等十大論師所造的《唯識三十頌》的釋論,綜合各家見解,編譯為《成唯識論》十卷。在譯經過程中,他採取隨譯隨講的方式,不但將法相唯識學的義理傳播開來,並培育了一批優秀門人,最著名的是神昉、嘉尚、普光、窺基等四人,有「玄門四神足」之稱,其中以三車度化,才華橫溢的窺基,為直紹玄奘大師之法統者。
窺基大師,十七歲依止玄奘大師座下披剃出家,二十五歲開始參與譯經,受到玄奘大師器重。他著述宏富,較重要的有《成唯識論述記》、《大乘法相義林章》、《唯識掌中樞要》等注疏傳世,窺基因此有「百部疏主」之稱。其中,尤以《成唯識論述記》最為重要,被後世唯識學者奉為圭臬。唯識之學,也因窺基而發揚光大。由於窺基大師長年住在長安大慈恩寺譯經著書,因此被尊稱為「慈恩大師」;又因窺基大師集唯識宗思想的大成,所以後世的人又把唯識宗稱為慈恩宗。
唯識宗在玄奘、窺基師徒的推展下,盛極一時,但唯識之學,義理繁瑣,不易被人接受,在晚唐以後,就逐漸趨於衰微。直到近代,學術界因唯識法相學富於邏輯推理與認知科學探討的意義,故研究者增多。如太虛大師雖主張八宗兼弘,但他對法相唯識研究甚為透徹,貢獻極大。另外還有楊仁山、歐陽竟無、熊十力等在家居士的推弘。近年來,研究唯識的有常覺、演培等法師。
本宗以六經、十一論為依據的主要經論,六經以《解深密經》為宗,十一論以《瑜伽師地論》與《成唯識論》為主。本宗的學說,名相繁瑣,義理深邃,側重邏輯分析,立有五位百法、三自性、五種性。以「阿賴耶識」的緣起為基礎,闡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及「識外無境」之理。認為世界萬法存在的根源是在於阿賴耶識內含藏的種子。在修行實證上,以心意識為中心,轉變有漏的心識而成無漏的實智,就是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最後將能觀之識亦歸諸於空,證入「能所一體」的境界。簡單的說,萬法唯識的教義宗旨,就是去除對所有心外之物的分別執著,來徹悟唯識的「無分別智」,也就是「轉識成智」之說。
◆華嚴宗
本宗以《華嚴經》為所依經典,故稱華嚴宗;由賢首大師法藏集大成,故稱賢首宗。又因本宗的宗旨,主要在闡明圓融無礙的法界緣起,所以又稱為法界宗。
杜順和尚是華嚴宗初祖,十八歲出家,專宗華嚴,著有《法界觀門》、《五教止觀》等書,將華嚴高深的理論融貫為禪定的觀門,而提倡「真空絕相、理事無礙、周遍含容」的法界三觀,融合了理論與實踐,深為朝野所重,唐太宗尊稱他為「帝心尊者」。他一生中的神異事蹟很多,有瞎子、聾子拜見他以後,就能見、能聽的傳聞。據說,有一次他涉水過河,河水忽然自行斷流,等到他上岸後,水流才又恢復如故。他在唐貞觀十四年(六四○)圓寂。
二祖智儼大師,是甘肅天水人。他在孩提時,就常堆石成塔,串花成蓋,自己當法師,以童伴為聽眾,為他們說法。十四歲出家,深探華嚴藏海,二十七歲時,著作《華嚴搜玄記》十卷,後來又陸續著有《華嚴孔目章》、《華嚴五十要問答》等二十餘種,奠定了華嚴宗的架構基礎。除了著述弘法外,還以教育徒眾為職志,一生風範清高。唐高宗總章元年(六六八),他預知自己即將示寂,就對門人說:「將遊蓮華藏世界。」圓寂時,享壽六十七。
三祖是賢首大師法藏。賢首是武則天所賜封的字號。大師十六歲時,曾在陝西法門寺阿育王舍利塔前燃指供佛。後來,因聽智儼大師講《華嚴經》而歸投座下。法藏精通西域諸國語言及梵文,曾協助實叉難陀三藏譯成《八十華嚴》,並為武后講解該經,講到十重玄門、海印三昧門、六相和合義門等,武后茫然不解,法藏於是以長生殿前的金獅子為譬喻,武后豁然領解。因而把當時所說,整理成文,名為《華嚴金師子章》。後來他又協助菩提流志三藏翻譯《大寶積經》。一生之中,講說《華嚴經》三十多遍。著有《華嚴探玄記》、《梵網經疏》、《楞伽經疏》等三、四十種之多。他攝取杜順大師的《法界觀門》、《五教止觀》等實踐法門,並以《華嚴經》為骨幹,融合智儼大師的《搜玄記》,完成華嚴教理的組織系統。華嚴宗至此完成自家教觀雙門圓滿的架構,並由於法藏的弘揚,而集法界緣起思想的大成,因此華嚴宗又稱賢首宗。
四祖是清涼大師澄觀,身歷九朝,為七帝之師。貞元十二年(七九六)應德宗的召請入長安,與罽賓三藏般若共同譯出《四十華嚴》,呈獻給德宗,並奉敕解說《華嚴經》大意,德宗在激賞之餘,敕賜紫袍及「教授和尚」之號。後來在德宗的誕辰日,又奉召入內殿,闡揚華嚴宗旨。德宗朗然覺悟,說道:「聽大師講《華嚴經》,朕心清涼。」因此受封為「清涼國師」。
當他在大華嚴寺執筆撰述《華嚴經疏》時,嚴冬的五台山上雖然風雪侵襲,但他仍日日不輟,經四年才完成。為此,大師特別啟建了一場《華嚴經疏》的落成法會,供養千僧,可謂別具意義的盛會。大師畢生精進修行,日課華嚴,著作有三十多種,世人尊稱他為「華嚴疏主」。
圭峰宗密禪師是華嚴宗五祖,跟隨澄觀大師學華嚴,大師曾讚美他說:「能跟隨我遨遊毘盧華藏世界的,只有你一人。」宗密又曾隨荷澤宗學禪,提倡教禪一致,奠定唐末至宋代間的佛教基礎。他著有《華嚴綸貫》五卷、《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六卷、《註華嚴法界觀門》一卷、《華嚴原人論》一卷等。宗密以《華嚴經》為根據,對《圓覺經》做詳盡的註解,所著的《圓覺經大疏》、《圓覺經大疏釋義鈔》等書,為歷來注解《圓覺經》的泰斗。
宗密圓寂後,不久就發生唐武宗的「會昌法難」,一時之間,諸宗都趨於沈寂。到宋代,有子璿、淨源等人重興宗門,接著有道亭、觀復、師會、希迪等四人開演宗義,世人稱他們為「宋代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華嚴宗雖然不如唐代的興盛,仍有普瑞、文才、德清、古庭、道通、續法等人,相續作疏,宣揚宗義。一九一二年以後,月霞大師創辦華嚴大學,培養了不少人才,但是如唐朝清涼大師一樣,把華嚴深奧的教理有系統地加以詮釋、發揚者,則如鳳毛麟角,不容易找到了。
華嚴宗以一心三觀、四法界、十玄門、六相圓融等法門來闡明法界緣起的宗旨,又將佛陀的一代教法判釋為五教十宗,華嚴的世界稱為「華藏世界」,是宇宙萬有諸法由心所現的「一真法界」。這個一真法界是真妄泯滅、生佛不分的真理世界,超越一切對待,本體就是現象,現象就是本體,是一個絕對平等的世界。因此華嚴宗強調,若能徹底體悟一真法界的道理,就能脫離貧富、貴賤、有無、生死、多少、高低等所有對待的束縛,獲得心靈的自由。在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一真法界裏,一念之中有百千劫,百千劫在於一念,一粒微塵就是十方國土,十方國土也含攝在一粒微塵中,這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圓融無礙法界。
本宗由於歷代大德對華嚴思想的闡揚,使華嚴哲學在中國佛教史上開出了奇葩,和天台宗同為中國佛教思想史上光輝燦爛的雙璧。
◆律宗
律宗是依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以弘通戒法的大乘宗派。其宗旨在於奉持《四分律》的淨戒,而以一乘圓頓的妙理為旨歸。佛教各宗派雖然都有修持法門,但由於律儀的繁複發展與各宗派的遞嬗相承,本來是所有佛教徒所須共同持守的律則,便獨立發展成一個專門的宗派。
在早期,諸律都曾在我國弘揚,然而光大而昌行於後代的,只有《四分律》這一支。因此一般所說的律宗,就是指弘傳《四分律》的「四分律宗」。
早在三國時代,魏曇摩迦羅譯出《僧祇戒本》,敦請十位梵僧立羯磨法,首度開啟以十大僧來傳戒的先例,這是我國傳戒的開始。北魏孝文帝時,法聰法師原本研習《摩訶僧祇律》,後來精研《四分律》,並盡力弘揚,但當時他只是口授,並沒有著作流傳於世。到五祖慧光律師才開始撰著章疏,開啟了對《四分律》注疏闡釋的風氣。比較重要的注疏有《慧光略疏》四卷、智首的《大疏》二十卷、法礪的《中疏》十卷,號稱為「三要疏」,為時人所習用,而四分律宗的歷祖相承,也就由此產生;到集大成的道宣為止,共有九祖。
自六祖道雲律師起,四分律宗開始分出流派,門下有洪遵、道洪兩位律師。洪遵律師傳洪淵,洪淵傳法礪。法礪住在相州,著有《四分律疏》十卷,其系統稱為「相部宗」。法礪再傳道成,道成傳滿意與懷素兩位律師。滿意住在西塔,弘揚相部宗;懷素住在東塔,弘揚「東塔宗」。七祖道照律師傳智首,智首傳道宣,道宣因為久居終南山而蔚成「南山律宗」。道宣雖然是四分律宗的第九祖,但他興盛了律宗,因此便被尊為南山律宗的第一祖。
世稱「南山律師」的道宣大師,曾參與玄奘大師的譯場,嚴守戒品,深好禪那,博通《法華》、《涅槃》、《楞伽》、《勝鬘》等諸經之旨。唐高宗曾敕令僧尼須禮拜帝王與父母,道宣與玄奘大師等人上書力爭,最後高宗才敕令僧尼只須禮拜雙親,而不必拜帝王。乾封二年(六六七),道宣在淨業寺創立戒壇,諸方前來求戒者有二十餘人,為後世建立戒壇所依循。大師生平獎掖後進不遺餘力,德行淳厚,為緇素所共仰。他的著作很多,關於《四分律》,有《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十二卷、《四分律羯磨疏》三卷、《四分律戒本疏》六卷、《拾毘尼義鈔》六卷、《比丘尼義鈔》等,被稱為「律學五大部」。四分律宗也因此大為風行,與相部宗、東塔宗形成鼎足之勢。
與道宣同門的道世律師著有《四分毘尼討要》一書,奉持他學說的人,就稱為「要家」;奉持道宣律師《四分律行事鈔》的人,則稱為「鈔家」。另外,相部宗系統的曇一律師,講授《四分律》三十五遍,他兼弘相部律與南山律,曾作《發正義記》十卷,闡揚道宣的《四分律行事鈔》,使南山律宗顯揚於後世,荊溪湛然、清涼澄觀兩人都曾在他的門下習律。
在唐代時,律宗三家論爭不絕,根本教義最大的差異在於對「戒體」看法的不同。戒體是受戒者在受戒法時所發得,而領納於心中的法體,依這個法體之力,可以斷惡存善。相部宗依據《成實論》提倡非色非心的戒體論;東塔宗依據《大毘婆沙論》、《俱舍論》,認為戒體是色法。道宣因為精研唯識學,認為《四分律》在表面上雖屬於小乘,但在精神上則通於大乘佛法,因此他用唯識的教義來探究戒體的本質,主張戒體是心法,也就是受戒時熏於阿賴耶識的種子。這個看法與相部宗較為接近,和東塔宗則大異其趣。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