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Buddhism Series 6 - Schools 《佛教叢書6-宗派》

Vinaya School - 1. The Origin of the Vinaya and the Period of Early Buddhist Schools 律宗 壹、戒律起源與部派佛教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律宗  戒律起源部派佛教

    佛陀制戒因緣

  《四分律記載佛陀舍利弗說道:「拘那含牟尼佛隨葉佛弟子說法結戒說戒弟子是以不久。」舍利弗於是佛陀制戒說戒

  佛陀制戒因緣尚未具足:「如來諸比丘結戒何以比丘未有有漏有漏然後世尊諸比丘結戒使有漏。」:「比丘得名乃至便有漏有漏然後世尊結戒使有漏。」住持佛法中心力量僧團欲求正法永存制戒佛陀採用方式便是隨犯隨制制訂戒律也就是說律藏中的佛陀為了隨順當時情況依照當時風俗民情因時制宜善巧制定佛陀成道十二年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因為佛陀出世弟子清淨不須禁戒十二弟子中有不如法佛陀告誡:「不可這樣應制這樣以後不可再犯。」此後次第隨犯隨制成了現在戒律例如大智度論:「憂波利()師子座:『如是我聞一時毘舍離爾時須提那迦蘭陀長者子淫欲以是因緣。』」須提那中印毗舍離迦蘭陀迦蘭陀長者兒子講堂聽聞佛陀說法出家與其不淨因而成為佛陀制戒嚆矢

  佛陀結戒宣說制戒大利

   1.攝取和合清淨僧團攝受僧眾

   2.歡喜使僧團大眾和合相處

   3.安樂使修行梵行安住佛法之中

   4.使信心人生起信

   5.增長使信心弟子更加堅定

   6.調調戒法調伏個性頑劣眾生

   7.慚愧安樂自覺反省懺悔修正內心清淨快樂

   8.現在有漏使僧眾言行有所規範斷除現在煩惱

   9.未來有漏使僧眾斷除現在煩惱產生定力未來世煩惱

   10.正法使正法得以佛法得以長存

  大利正是佛陀制定戒律真正目的能夠遵行戒法便增長信心清淨僧團使正法久住

  因此四十二章經記載佛陀告誡弟子:「弟子千里意念證道左右在於不得。」

    戒律歧見部派形成

  佛陀入滅不久大迦葉尊者為了正法永續阿闍世王外護七葉窟召開第一次結集經藏律藏傳世大迦葉尊者傳承第一阿難田地商那和修優婆毱多到了第五尊者以後開始律藏五部分歧」。

  佛陀涅槃百年之後佛教僧團舉行第二次結集出現首次分裂分成二部名為根本分裂」。分裂原因教團組織分派內部因素社會變遷外在因素二者互相影響

  然而歷史溯源教團組織分派首先透露分裂主因教團組織依據戒律維繫因此戒律看法不同單元討論重點

  根本分裂之後隨著教義學說戒律日漸分歧經過一段時間大約涅槃一百二百之間二部逐漸形成十八部二百三百時候擴大二十部

  這些部派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多聞部說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八部上座部說一切有部雪山部犢子部法上部正量部密林化地部法藏部經量部說轉部十二部

  部派佛教分裂實際不只二十部,《三論玄義:「二部五部十八部二十部五百。」部派之間諍論義理不同詮釋往後小乘部派佛教形成相較根本分裂歷史上這些陸續叫做枝末分裂」。

  ()經典結集部派佛教

  1.第一次結集--經律傳誦佛遺教經敘述佛陀入滅最後說法:「汝等比丘滅後尊重波羅提木叉則是大師。」佛陀涅槃正當僧團大眾沈痛哀悼愚癡比丘跋難陀高興:「你們何必傷心佛陀在世整天我們這不不好現在我們可以自由!」大迦葉尊者驚愕認為當務之急應該佛陀一生教法結集起來

  根據論疏記載佛陀入滅大迦葉尊者召集五百阿羅漢七葉窟舉行第一次結集阿難尊者阿含經藏》;優波離尊者歷時陞座八十毘奈耶律藏》。大眾印證認可成為最初根本律藏》,全名十誦律毘尼藏》。當時結集只有沒有付諸文字故此律藏

  佛陀說法制戒因應不同根機有所差異佛陀住世期間弟子已經各種問題產生不同看法不同當時佛陀聖言依據七葉窟結集迦葉尊者婆師尊者因為戒律有著不同意見有所結集結集說法這些往後部派分化種子

  2.第二次結集--根本分裂第二次結集大約佛陀入滅一百舉行共有七百比丘參加所以七百結集」。因為結集地點毘舍離又稱毘舍離結集」。

  分裂癥結北傳佛教說法不一根據南傳佛教說法因為僧眾對於戒律產生嚴重爭執引發分歧

  印度東部跋耆比丘首先提出原始教團相違戒律受到東部僧團普遍遵行當時印度西部波利長老耶舍遊化東方毘舍離對於跋耆比丘金銀情況感到震驚認為不合戒律立即邀請西方長老比丘來到毘舍離結集宣布包含金銀在內非法參加長老比丘共有七百結集沒有受到跋耆比丘僧認同他們另外大規模召集萬名比丘僧進行結集傳誦大會反對因此導致佛教教團第一次分裂此後波利族長稱作上座部」;跋耆人眾名為大眾部」。

  上座部遵循戒律鉅細靡遺四分律》、《十誦律》,大眾部依據簡略摩訶僧衹梵網經為準關於」,南傳佛教》、《大致如下

  *1隨時食用

  *2二指中午偏西二指時候可就

  *3聚落其他聚落

  *4住處同一界內居住比丘可分舉行布薩儀式

  *5贊同僧團一部分比丘決議徵求其他比丘同意

  *6慣例行事違犯戒律

  *7允許未經攪拌牛乳

  *8闍樓可以發酵發酵椰子汁

  *9無緣坐具貼邊大小隨意坐具

  *10金銀比丘接受金銀供養

  以上第一結集傳誦戒律禁止

  根據北傳佛教說法第一次分裂由於修行果位看法不同引起原始佛教主張阿羅漢修行最高果位經過身心重重考驗阿羅漢已經一切生死煩惱解脫輪迴然而當時比丘提出異議認為阿羅漢並非圓滿果位局限偈頌表達:「無知猶豫真佛。」

  然而主張立即遭到上座比丘反對為此雙方展開激烈辯論最後贊成多數比丘組成大眾部」,反對少數上座比丘組成上座部」,而且被迫離開華氏城遷移印度西北迦濕彌羅(喀什)。

  以南北傳佛教記載部派形成原因來看南傳佛教說法純粹戒律解釋不同分裂起因北傳佛教著眼教義看法有別

  由於上座大眾兩部形成後來眾多部派兩部分裂出來所以分裂叫做根本分裂」。

  ()五部分派

  第一次結集優波離尊者十誦律根本律藏大迦葉尊者以下相承重大差異佛陀涅槃一百年間也是印度佛教發展史上原始佛教時期由於僧團中的成員大多佛陀教導阿羅漢大比丘僧眾修行教團方面能夠遵循佛陀制定慣例基本上仍然一個整體教團重大諍論

  直至佛陀涅槃百年曇無德五位大弟子最後各自十誦律採集律法一部分別

  1.曇無德部曇無德四分律六十戒本四分僧戒本、《四分律比丘戒本、《四分比丘尼戒本(姚秦佛陀耶舍)。

  2.薩婆多說一切有部」。十誦律六十一(姚秦弗若多羅曇摩流支),戒本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姚秦鳩摩羅什)、

  《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本(劉宋法顯)、《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唐代義淨)、《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戒經(唐代義淨)。

  3.彌沙塞部意譯不著有無五分律三十(劉宋佛陀什),戒本彌沙塞五分戒本(劉宋佛陀什)、《五分比丘尼戒本(明徵)。

  4.迦葉迦葉意譯為重空觀也就是解脫》,戒本解脫戒經(元魏般若流支)。

  5.摩訶僧祇摩訶僧祇律四十(東晉法顯佛馱跋陀羅),戒本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東晉佛陀跋陀羅)、《摩訶僧祇比丘尼戒本(東晉法顯)。

  此外關於五部分裂說法

  1.《出三藏記集記載佛陀在世時候長者夢見忽然分為長者於是驚醒佛陀請問佛陀解說表示佛陀滅度,《律藏當分五部

  2.《翻譯名義集記載世尊成道三十八王舍城國王供養失手使是日比丘因此請問佛陀佛陀他們解說表示佛陀入滅初五百年比丘毘尼藏五部後來果然弟子如來律藏五部

  隨著時間流轉佛教傳布範圍擴大加上複雜種族語言以及各地不同民情風俗國主信仰不同傾向政治經濟形勢影響種種因素足以導致戒律觀點差異第二次結集無異部派肇端這時涅槃一百四百年間正是原始佛教逐漸轉型形成部派時代

引用文章註明出處網站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