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6 - Schools 《佛教叢書6-宗派》
Three Treatise School - 2. The Main Texts of the Three Treatise School 三論宗 貳、三論宗重要著作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三論宗 貳、三論宗重要著作一、三論宗根據的典籍
三論原屬於印度大乘佛學的中觀系,北齊(西元五五○-五七七年)末年,由遼東僧朗法師傳入江南,至唐初嘉祥吉藏集其大成。此宗所依的基本典籍為:1.《中論》,駁斥婆羅門教、小乘佛教,和其他大乘諸宗派的錯誤見解,而皈依中道教義。2.《十二門論》,矯正大乘佛教徒自身的錯誤見解。3.《百論》,駁斥婆羅門教的外道思想。
1.《中論》 又稱《中觀論》、《正觀論》。龍樹菩薩作,青目釋論,鳩摩羅什譯,共四卷。以「否定的否定」的論證法來宣揚中道。先破「空」,次破「假」,進而並破執中之見,主張八不中道。全書共立二十七觀門:
*1〈觀因緣品〉以下二十一品,破世間人、法的邪迷,以顯中道實相的觀行。
*2〈觀如來品〉以下四品,破出世間人、法的邪迷,以顯中道實相的觀行。
*3〈觀十二因緣〉、〈觀邪見〉二品,破小乘迷執,而辨小乘的觀行。
*4〈觀邪見品〉末二偈,重明大乘的觀行,歸敬於佛陀。
依該論主張,「緣起」是宇宙間一切人、事的形成法則,也是世間一切現象的根本原理。
2.《十二門論》 龍樹菩薩作,鳩摩羅什譯,全一卷。為《中論》的綱要書,立十二觀門,即:觀因緣門、觀有果無果門、觀緣門、觀相門、觀有相無相門、觀一異門、觀有無門、觀性門、觀因果門、觀作者門、觀三時門、觀生門等,以發揮大乘空觀。
3.《百論》 提婆菩薩作,婆藪開士釋,鳩摩羅什譯,共二卷。全書共分十品,即:捨罪福品、破神品、破一品、破異品、破情品、破塵品、破因中有果品、破因中無果品、破常品、破空品。內容繼承龍樹《中論》之說,以大乘佛教「空」、「無我」等義理,破斥數論、勝論等外道的執見。
論書中多處出現數論派與勝論派學說,乃至與勝論說關係密切的《正理經》文,故對於三世紀左右印度哲學諸派情況,尤其是正理派的形成,提供重要的研究資料。
4.《大智度論》 龍樹菩薩作,鳩摩羅什譯,共一百卷。本論是詮釋《大品般若經》的論著。對於學說、思想、用例、傳說、歷史、地理、實踐方法、僧伽的解說甚為詳細。所引用的經典、論書,包含原始佛教聖典、部派佛教諸論書,以及《法華》、《華嚴》等大乘經典,並廣及勝論派及印度一般思想,可謂當代的佛教百科全書。
本論是龍樹菩薩晚年的著作。在般若思想的弘揚上,龍樹菩薩的另一大作《中論》,是站在「般若皆空」的否定立場論述中道義,而本論則是立足於「諸法實相」的積極肯定立場,極力闡明大乘菩薩思想以及六波羅蜜的宗教實踐,故由本論即可了解龍樹以前佛教學說的大要。
二、中國祖師重要著作
1.《肇論》 三論宗的第二祖僧肇大師所撰,分為〈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涅槃無名論〉,總名《肇論》。
《高僧傳》卷六〈僧肇傳〉記載上述四論寫作之年代先後,順次為〈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涅槃無名論〉。
本論流傳到現代,西方學者倍加推崇,甚至超越中國其他哲學論著之上,有多種外文譯本。茲將諸論旨要梗概分述如下:
*1〈物不遷論〉,闡發般若性空學說,以「即動即靜」之義闡明「即體即用」的理論。物不遷,謂物雖有生
起、流轉等現象,然其本體恆不遷(不動)。
*2〈不真空論〉,謂因果法則中所生起的現象皆無實體,有非真有,無非真無;本體無相,超於有無,而有
無皆不真,因其不真,所以名為空。
*3〈般若無知論〉,謂般若無知無相,但卻無所不知,照明萬物。由修行而獲致的智慧(般若)是超越凡夫的
認識,故稱無知。此一部分大多採用舊譯經典,並多借用老莊的語句來發揚其師鳩摩羅什所傳來的龍樹之
佛教。自《大品般若經》譯出後,古來對於般若論的紛雜異端,始藉〈般若無知論〉而得以彰明般若的真
義。
*4〈涅槃無名論〉,謂涅槃境界超越言語思想的表現,既無生滅,也無名相,決非言語所能表現,故稱無
名。此論有九折十演,前者難(有名),後者答(無名),以顯無名的義理。九折謂:覈體、徵出、搜玄、難
差、責異、詰漸、譏動、窮源、考得。十演謂:開宗、位體、超境、妙存、辨差、會異、明漸、動寂、通
古、玄得。
2.《中觀論疏》 又名《中論疏》。吉藏大師撰,共十卷(或作二十卷)。內容解釋青目註釋的《中論》,並繼承僧朗、僧詮、法朗等三論的傳統,發抒一己獨特的見解。疏中首先說明僧叡的〈中論序〉,其次逐一詳釋二十七品。依吉藏大師觀點而言,中道是諸佛菩薩實踐之道,其內容有世諦中道、真諦中道、非真非俗中道。世諦,並非眾生分別的境界,而是諸佛菩薩為濟度眾生的方便慧境;「真諦」,則為真實慧境地,故說依真俗二諦產生真實、方便二慧。
此三諦中道的說法與歷來真俗二諦說,可謂大異其趣,乃吉藏大師之創見。又此疏引用多數經論,並論及當時的各家學說,也是其他《中論》釋疏中所未見的特色。
3.《百論疏》 吉藏大師撰,共三卷。此疏前文分十章詳釋僧肇大師的〈百論序〉,其次分品闡釋《百論》義。由於《百論》是以破外道的邪執為主,所以本疏有關外道的記述也相當多,深具研究價值。
4.《十二門論疏》 吉藏大師撰,共六卷。是《十二門論》的注釋書。內容初設六科闡釋僧叡的〈十二門論序〉。其次立玄談五門詳論有關《十二門論》的論名,諸法實相,與《中觀論》的比較等問題;繼而詮釋本文。與《中觀論疏》、《百論疏》同為三論宗所依的論疏。
5.《大乘玄論》 吉藏大師撰,五卷。全書以三論宗空觀中道的基本思想論證大乘佛法。內容分為八門,即:「二諦義」十章、「八不義」六章、「佛性義」十章、「一乘義」三章、「涅槃義」三章、「二智義」十二章、「教跡義」三章、「論跡義」五章。
二諦義:闡明真俗二諦之義,並概論南北朝佛教界的問題,是三論宗最重要的教義之一。
八不義:揭示「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來、不出,不生、不滅」之義。
佛性義:闡明三因佛性。
一乘義:解釋《法華經》等所說的一乘。
涅槃義:解說涅槃之義,與佛性義、一乘義同受《涅槃經》的影響。
二智義:辨說權、實二智之義,與一乘義同為與法華教學有密切關係的論說。
教跡義:彰顯佛陀一代教化跡儀。
論跡義:解說《大智度論》及三論大要,與《三論玄義》的後半共通點甚多。
本論博採《涅槃》、《維摩》、《大品般若》、《華嚴》、《法華》、《金剛》、《阿含》等經,及《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成實》、《婆沙》等論,又援引鳩摩羅什、僧肇、道生等大師之說,一一加以論評,義旨精深,為古來三論學者所重視。
6.《三論玄義》 吉藏大師撰,全一卷。概述《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的大義,是三論宗最簡明的綱要書,也是了解龍樹中觀思想的入門書。
內容分為通序大歸、別釋眾品二門。初門復分破邪、顯正二章。破邪之下有摧外道、折毘曇、排成實、呵大執;顯正之下有明人正、顯法正。別釋眾品中,初明造論緣起,次述諸部通別、眾論立名及其旨歸,末就三論敷演宗要。
全書在駁斥外道、大小乘的迷執,而顯揚三論宗的「諸法性空」與「非有非空」的中道義,並列舉三論共通點八項,以及其個別的特色,如:《百論》以破外道為主,《中論》講大小二乘,《十二門論》則破大乘的迷執而顯正教。
7.《二諦義》:吉藏大師撰,共三卷。內容總分大意、釋名、相即義、物體、絕名、攝法、同異等七科。吉藏大師在著作中,透過對真俗二諦意義的詮釋,發揮龍樹不落二邊的中道宏旨。如卷首說:「若了於二諦,四論則煥然可領;若於二諦不了,四論則便不明。……若解二諦,非但四論可明,亦眾經皆了。」可見大師對二諦的重視。此外,吉藏大師更對二諦義加以發揮與推演,提出三種二諦及四重二諦之說,為後代研究三論的學者所採用。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