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6 - Schools 《佛教叢書6-宗派》
Vignanavada - 4. Classification of Teachings by the Vignanavada 唯識宗 肆、唯識宗的教判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唯識宗 肆、唯識宗的教判唯識宗依《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相關經論,將佛陀一代時教,判為有、空、中道三時。此三時教是對漸悟的機類所建立,即為誘引不定性的機類,令入中道妙理而設。
第一時有教:謂眾生執迷有我,因而起惑造業。佛陀初成道時,在鹿野苑宣說四聖諦、十二因緣等佛法,令諸凡夫、外道趣入聖道,如《阿含》等經皆屬此教。以依他起性而說有,屬不了義。
第二時空教:謂小乘人雖聞四諦法斷除我執,卻於諸法執為實有。佛陀為去除彼等法執,乃於靈鷲山宣說諸法本空的義理,令彼捨小趣大,如《般若》等經皆屬此教。以遍計所執性而說空,屬不了義。
第三時中道教:謂前二時宣說有、空,尚未契入中道,由是佛陀於《解深密經》中,解說唯識中道的妙理,斷除小乘偏有、大乘偏空的執著,而以心有境空為如來究竟大乘了義實相。如《華嚴經》、《解深密經》等皆屬此教。以三性、三無性而說中,屬了義。
此三時教的說法,依佛陀說法的年月先後來區分的,叫做年月次第;依了義與不了義來區分的,叫做義類次第;此外還有兼顧年月次第與義類次第來區分的,這在慧沼著作的《唯識了義燈》中有詳細說明。此三時的教判,雖出於《解深密經》,但也很符合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實況。印度佛教史第一時期的學說,可概括為四聖諦、十二因緣等,主要是闡明我空法有的道理。第二時期為龍樹、提婆所創立的中觀學派,主要闡明我法二空的道理。第三時期為無著、世親以及後來的陳那、法稱所創立的瑜伽學派,主要是闡明心有境空的道理。所以三時的教判,也不妨看做是印度佛教思想發展過程的反映。
又三時教判,以前二時為佛陀的方便教說,屬不了義;以第三時為佛陀所說的真實教法,是真了義,以宣說三性、三無性等中道妙義為主。唯識宗以第三時教為其教說宗義。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