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6 - Schools 《佛教叢書6-宗派》
Abhidharma School - The Influence of the Abhidharma School on All Chinese Buddhist Schools 俱舍宗 肆、《俱舍論》對中國佛教各宗影響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俱舍宗 肆、《俱舍論》對中國佛教各宗影響自古以來,佛教學派繁多,但總不出於大、小二乘之別。就小乘教而言,在印度有二十部派之多,但可歸納為空、有二宗,傳到中國,即成為代表「空」的成實,以及代表「有」的俱舍二宗。主張「法體實有,三世恆存」的《俱舍》,雖古來被判為小乘教,但所包含的大乘教義甚豐。以法相唯識宗來說,狹義僅及唯識,廣義則兼賢首,同屬有宗系統。《俱舍》首明〈界品〉,以究諸法的「體」;唯識就〈界品〉的因義,標立「種子」,作為受薰、持種的根據。又《俱舍‧業品》,說明業感緣起;唯識由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之義,擴大為「賴耶」。二者雖立義有精、粗的不同,但研究之點,卻是相同的。就思想演變進化上而言,說《唯識》導源於《俱舍》,也有其根據。
再說法性宗與《俱舍》的關係。法性狹義指般若三論宗,廣義則兼天台,彼亦同等源流之故。雖然《俱舍》詳明法相,似無關於性宗,但實質上「性」、「相」二者,非一、非異,「性之相」與「相之性」,如果能於「法相」無謬,「法性」亦隨之契悟矣。又性宗在破相上,必先明白所破之相,如同法官審案,必須詳審原、被兩告,始能明白真相。且性宗所破之義,大多出自於《俱舍》,若不事先有所明白,就如同虛空射箭一般,徒勞無功。
《俱舍》對於大乘各宗的影響,及其對中國佛教的發展,實有其卓著的貢獻。
綜觀俱舍一宗教義,旨在說明諸法因緣的正理,破外道凡夫著我的執見,以斷惑入聖,永離三界繫縛。為說明三界諸法,於是將其大別為有為、無為二類;又區分為五位,細析成七十五法。也就是有為法包括色法十一種、心法一種、心所有法四十六種、心不相應行法十四種,無為法三種,總成七十五法。有為法是指萬有中眾緣聚集所作為,有生滅變遷的部分;無為法則指非因緣所作為,無生滅變遷,湛然常住的部分。此外,並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諸法門。此宗批判一切有部所說的「三世實有」論,依經量部之義,主張「不許法本無今有,有已還無則三世義,應一切種皆不成立」。認為生滅乃是剎那相續者,滅為現在必然的推移,不須其他的因緣促成,而生則必有生因,並以六因、四緣、五果等法門來說明。又概括迷悟的因果為苦、集、滅、道四諦,並以十二因緣法門說明生死相續無窮之理;立七方便、四向、四果以闡明轉迷開悟的因果階次。此外,特別論證在禪定狀態下靜悟四諦之理,可以達至解脫。最後則導示諸法無我的真理。
此宗所依主要論典為《俱舍論》,世稱「聰明論」,其組織結構嚴謹,對於諸法的分析,雖千頭萬緒,卻有條不紊。雖曾光輝一時,影響大乘諸宗,然自唐會昌法難後,此論隨著唯識學的不振亦乏人研習,尤其今日過問者更有如鳳毛麟角。《俱舍》的理論,在阿毗達磨論集中,是最富科學性、哲學性與分析性,因此,佛教思想欲在科學昌明的今日及未來發展,此一聰明論的深研與發揚光大,是有其價值的。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