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7 - Organization and Ceremonies 《佛教叢書7-儀制》
12. Questions and Answers - 3. Faith 拾貳、問題答問篇 三、信仰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拾貳、問題答問篇 三、信仰1.道場的莊嚴是浪費嗎?
有的人到寺院來,看到客堂、會議廳的擺設莊嚴,就批評「道場應該樸素,如此的家具太浪費了!」難道說佛門就得破破爛爛的嗎?西方極樂世界是以水、鳥說法;現在的道場則要以設備來說法。不像樣的客堂、會議廳,就不會有人來開會,來走動,阻礙了佛教的進步與新生,也度不到較高層次的信眾到寺院來,所以道場的莊嚴不容忽視。
2.在家信眾可以收留溜單的僧眾嗎?
有出家眾在道場不安住,只好到處游走,有些信徒就提供場地、食宿收留他們,這不僅造成師徒間的矛盾,也破壞了佛門的倫理。鄰家出走的孩子都要勸他回家,而不可收留他們;佛門弟子若連世俗禮儀都不懂,其不邪為何?
3.太忙了!那有時間修行?
為眾生服務,滿眾生所需,解決眾生苦難,「忙」難道不叫修行嗎?不忙著度眾,不忙著說法,不忙著開示……,法輪如何常轉?所以「忙」,就是修行。一個人要閒,到棺材裏就會閒了。
4.學佛的利益為何?
*1認識真理,明瞭人生:學佛的最大利益,就是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理。比方說:這個世界是怎麼形成的?人生的真象是什麼?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你對佛教有了認識,你就知道人的生死情況,知道世界的還滅。雖然,世界是成住壞空的,人生是生老病死的,但並非成住壞空、生老病死就什麼都沒有。成住壞空是循環的,生老病死也不是一死了之;壞空後仍有成住,死後還是會復生,所以五趣流轉、六道輪迴之間的種種情況,都值得我們去探討。
*2走出自我,開拓胸懷:如果沒有佛教的信仰,我們就會生活在自我中心裏,被虛妄的自我迷惑。因而我們執著,我們貪戀,跳不出自我,不能超越自我,在貪瞋痴的泥沼裏輾轉生活,是很不自在的。我們如果有佛學的素養,走出自我,開拓胸懷,視眾生都是我的兄弟姊妹,宇宙世間都是我的道場,那真是一個無限寬廣的人生。
*3培養人格,昇華擴大:在宗教裏,最重視人格的完成,要把我們的自我昇華擴大,擴大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把我們的人格培養成道德圓滿的人生。
*4享受法樂,常行精進:我們信奉佛教,最主要的是享受真理的快樂。世俗上的娛樂短暫易失,法樂裏的人生快樂卻深廣無限。
5.只要心地善良,不做壞事,何必要吃素呢?
這是一般世俗不信宗教的人常掛在嘴邊的話,乍聽之下,好像很有道理,若仔細去想,便知道有矛盾。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怎忍心把自己的歡喜建築在眾生的痛苦上呢?只管自己的口腹之欲,卻無視於被殺者的慘痛,這還能說是心地善良嗎?佛教勸人素食,主要是為了長養慈悲心,連儒家對食肉都有「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之言,可見素食對長養慈悲心有其重要意義。
6.不可用蕃石榴、蕃茄等水果供佛嗎?
水果是佛教的十供養之一(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以水果供佛,是出於對佛菩薩的感恩和崇敬,只要能以虔誠的心將供果洗淨,並不忌諱水果的種類,更何況諸佛菩薩已是萬德具足的覺者,豈會為供果而起分別?
7.學佛人吃素,青菜蘿蔔是否也有生命呢?
生命的定義是「生長、繁殖、死亡」。青菜蘿蔔也有生命的定義啊,我們為何要吃它呢?植物與動物是不一樣的,植物不是有生命,而是有「生機」(生長的機能),因為植物沒有「心」,動物有生命,是它有心識的活動。吃青菜蘿蔔,它是物理上的反應,而殺雞鴨牛羊,它有心理上的反應,所以物理的反應不能承認他是有生命,只能說是「機能(生機)」。有「心」,佛教才承認他是生命。
8.具有神通就能萬事通嗎?
佛教不否認神通,但卻也不標榜神通,因為神通抵不過業力,神通不是究竟的解脫之道。一個人如果造作了罪業,即使有神通,也不能免於因果業報的法則。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以前釋迦族因輕視、侮辱琉璃王子,而遭到滅族的惡運,雖然神通第一的目犍連運用神通欲解救釋迦族人,但被拯救出來的人,最後仍然化為血水,這就是業力勝過神通的最佳證明。所以不要依賴神通,老實修行,腳踏實地,才是學佛之道。
9.對神通靈異的看法?
神通非究竟之法,神通敵不過業力,神通比不上道德,神通及不上真理。所以佛陀不鼓勵弟子修學神通。
佛法講究因果業力,不運用神通違背業力。所謂「打死會拳的,淹死會水的」,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業力之故,終不免被裸形外道亂石擊斃。賓頭盧頗羅墮尊者因顯神通,被佛陀處罰不准入涅槃。佛陀教示:神通必須具備兩個條件:*1要依於淨戒;*2要住於慈悲。此外施展神通即是犯戒。
10.經書或佛像壞了該如何處理呢?
經書或佛像壞了,若能修補,就儘量加以修補,假如實在破舊不堪,也不便保留,就予以焚化。
11.燒冥紙給亡者有用嗎?
這個習俗是源自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認為人死必到陰間為鬼,親友為恐其在黃泉道上無資可用,所以才有燒冥紙的做法。但佛教認為:人死之後,隨著生前累世所造的業力而轉生於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之間。所以,人死不一定是鬼,即使為鬼,其所能享用的資具也要依他的福德而定。若是無福德者,再多的冥紙對他也沒用;若是有福德者,就算沒有冥紙,也能得到供養。但為表生者心意,燒一點冥紙也無可厚非。
12.對異教的看法?
若將佛法分為五乘,其中人乘佛教是具有儒家的思想:儒家的五常「仁、義、禮、信、智」與佛教的五戒,戒「殺、盜、淫、妄、酒」相近。佛門的報恩思想,與儒家的慎終追遠精神相契。耶教的十誡與佛教的十善相近,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信仰天神,以求生天國為目標,相當於天乘佛教。
13.對禮拜神明的看法?
已皈依三寶弟子是可以禮拜神明的。
皈依是一生的信仰,信仰是不能變的;禮拜是一時恭敬,皈依與禮拜是不一樣的。人和人見面都要互相打招呼,對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父、牧師,佛教徒都可以點頭、握手以示禮貌,怎可說不可以禮拜神明呢?
14.對宗派的看法?
佛教是包容性很大的一個宗教,所謂「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有同一個教主佛陀,有同奉的四聖諦、三法印、十二因緣等真理,有共遵的制度、規矩、戒律等。因教徒根基不同、修持方式不同而產生所依經論不同的諸多教派、宗派如:印度的部派佛教、小乘二宗、大乘八宗、中國的四大名山,甚至顯密、南北傳之分,是自然、正常的現象,也使佛教在不同的時代、國度中呈現其不同的風貌,含攝不同的眾生。這正是佛教包容性、多元性、適應性的具體展現。
15.對密教的看法?
修密要有十年顯教基礎,也就是對基本佛教義理要有全盤的正確認識後,才能一門深入。對於時下部份佛教徒受速食主義影響所及,連修行也追求速成,迷信密教的灌頂、加持或神通,以他人修行成就,企圖圓滿一己的修行,是不可得的。
16.對南傳佛教的看法?
中國佛教一向對南傳佛教僧人抽菸吃肉之舉,不以為然。日本佛教也對南傳佛教不注重義理研究,只注重生活儀軌的情況甚為輕視。南傳佛教對日本僧人娶妻生子的現象,更是不能接受。對於不同宗派所紛呈的沿習,應是各有需求、各有因緣,不必刻意排斥。
不過世界女男平等風氣所趨,向來女權低落的南傳佛教,對於比丘尼僧團的重建及承認,是必須面對的一大課題。
17.如何認識宗教?
認識宗教的方法有三:
第一、要看信仰的對象是不是真實的。
第二、要看其教義、道理是不是合乎人道。
第三、要看傳教士本身是否具慈悲道德?形象好嗎?
我們買東西,都要選擇材料,講究品質,在宗教裡,它也有很多品質,應該為自己的信仰小心謹慎地做一個選擇。
18.如何讓十方大眾都能夠理解正信的宗教?
在學校的教育中就必須安排宗教教育課程,讓大家從小就對宗教有正確的認識,可以分辨清楚正信與邪信。因為人基本上是具宗教性的,除了物質的需求外,還要有精神的、心靈的、超越的等等需求。因此,在家庭、學校、父母、老師都應該給予孩子正當的觀念,免得長大後因為對宗教沒有正確的認識而亂信。
19.如何選擇宗教信仰?
正信的宗教必須有教主、教義、教士,而且要具備真理的條件,若符合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永恆性,這才是真理,例如佛教的因緣果報、性空緣起等均具有以上的條件。
20.佛教裡,那一尊佛第一?
在阿彌陀佛發願文中的第一句是「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這並不是指阿彌陀佛第一、釋迦佛第二、藥師如來第三。在佛教裡面,每一尊佛都是第一,沒有第二,因為佛各有各的第一,兜率淨土,彌勒佛第一;極樂淨土,阿彌陀第一;琉璃淨土,藥師佛第一;華藏淨土,毗盧遮那佛第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第一。
21.對皈依的看法?
皈依是對自己信仰一生一世的選擇,也是成為正式佛教徒的開始,猶如學生入學,必須註冊,才能取得學籍一般。
皈依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皈依自性三寶,不是皈依某一人,不是拜師父。所以皈依後的佛教徒是屬於整個佛教的信徒,不是專屬某一個人的徒弟。
22.誦經超度對輪迴有影響嗎?
既然輪迴的現象是不爭的事實,那麼祖先親朋去世了,我們為他誦經超薦有功效嗎?能不能幫助他脫離輪迴呢?根據《地藏經》的說法:誦經的功德,亡者能夠得到二、三分,而持誦的人可以得到六、七分,因此我們應該趁著自己身強體健的時候,儲備一些功德資糧,不要等無常來臨,才勞駕別人為我們誦經超度,功德畢竟有限。誦經、超薦對於亡者究竟有什麼貢獻呢?好比鯉魚躍龍門,身價百倍。誦經就好像依仗達官顯貴的親戚,人人欽羨、人人仰戴。彷彿出門旅行需要持帶身份證、護照一樣,誦經的功德讓我們方便往生諸佛國土。一塊大石頭放在水中,很快就會沈沒下去,如果把它擺在船上,可以安然地運載至彼岸。眾生頑強如磐石的罪業之身,透過誦經功德的慈航普渡,免於在生死大海之中沈溺。
23.家中有人往生,如何幫助亡者及協助家人?
人過世,念佛最好,不一定出家人念,親朋彼此互相助念也很好,也可就近找別分院法師幫忙。中國人很奇怪,只要鄰人有往生事,總是七嘴八舌的勸請許多民間習俗的喪葬方法,如果你是正信佛教徒,應該要有主見,依佛法而行。每一個佛教徒對於佛教的常識,都應該要去了解。
24.對佛教徒四處跑道場的看法如何?
佛教徒四處跑道場最大的缺點就是易將是非搬來搬去,功德沒有修好,反而造了許多口業。所以不要將修行當成是應酬,護持道場要專一,不要盲目的跟著別人後面跑。
25.對信仰不專的看法?
當信仰與感情、金錢、事業、前途的選擇衝突時,就是對信仰專一程度的考驗。信仰重在專一,信仰重在一心,如〈普門品〉中的一心稱名、一心供養,《阿彌陀經》中的一心不亂,都是證明一心一意、心誠則靈。
宗教徒對於自己所選擇的宗教信仰要忠貞、要專一,信仰是一比多好。
26.佛教徒可否吃雞蛋?
佛教戒律中有一條譏嫌戒,是為避人譏嫌。若吃雞蛋時,逢人便要解釋:這是飼雞產的蛋,未受精,不能孵小雞。為避譏嫌,乾脆不吃。
西藏佛教喇嘛吃牛、吃羊,南傳、日本僧人也吃魚肉,對某些人而言,吃未受精的雞蛋並不是個嚴重問題。
27.對放生的看法?
佛教徒的慈悲,對有情眾生是「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對生命充份的尊重。所以不僅不殺生,進而倡導放生。
有人為了慶生、祝壽,讓人抓鳥、捕魚再來放生,飛鳥、魚蝦禁不起折騰便死了;豢養的鳥類無求生能力,買來一放出去就死了;買毒蛇放生,危害人的安全;把烏龜放到放生池吃魚;把食人魚放生到鯉魚潭、日月潭吃人;把淡水魚放到海裡,把海水魚放到淡水中,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舉凡刻意的放生、不當的放生,美其名叫放生,實際上是不道德的。應該提倡隨緣放生,不要刻意放生,進而要護生。
佛教以人為本,放生最基本是要「放人」,放人一條生路:給人方便、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給人離苦、給人救濟。
「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對無情而言,那怕是一莖花草、一枝筆、一張桌椅、一塊地毯,任何物品也有生命,應善盡維護其功能,延長其壽用,創造其價值,這是佛教對放生的廣義詮釋。
28.荼毘後沒有留下「舍利子」,是不是就表示亡者沒有修行?
「舍利子」是定慧的結晶,依照佛法修習戒、定、慧的人,必能獲得。然而有舍利子固然是有修行的人,但是一個灑脫、自在無礙的修行者,卻也有可能不留下任何形跡。因為四大皆空,一切皆已放下,又何必一定要留下修行的見證呢?
總之,舍利子不是有沒有修行的唯一見證。
29.佛教主張火葬,是否有違孝道?
中國是注重禮儀的國家,所以對葬禮也極為重視。在佛教未普遍流傳民間時,一般人總以儒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點來衡量火葬,以為那是有違孝道的作為。實際上,人往生後,其遺體終不免遭蟲蝕而逐漸腐朽,儒家對身體髮膚的看法,其重點在於勸人要珍惜生命,而不是要人執著外在的身體,更何況火葬對環境衛生也有相當的助益,更可節省空間,對環保及經濟效益上是很值得推動的。
30.家中安奉佛像,必須選方位,看吉時才合乎儀禮,才會帶來吉祥嗎?
供奉佛像在於虔誠的心,所謂「心誠則靈」,佛像擺設的位置,只要光線亮、空氣好、方便禮拜,在自己認為是家裡最好的位置,就是好方位,不必執意去選某個方位。至於迎請的時間,只要不造成自己或他人的困擾就是吉時,並無所謂相沖或觸怒神威等問題,因為「時時是好時,處處是好地」。
31.如何引導子女學佛?
父母對此不要操之過急,要懂得青少年的心態,尚未就學的子女,常掛在口邊的是:「爸爸說……,或是媽媽說……。」上學的小孩則說:「老師說……。」;初中的學生是:「同學說……。」;高中以上是:「女(男)朋友說……。」所以要迎合子女的需要,在權巧方便上要培養因緣,不要強迫。
32.「菩薩」與「眾生」有何差別?
從因果的理解上來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知道造因必得業果,因此慎防於因;眾生則相反,總要等到果報現前,才懊悔莫及。就修持上來說,菩薩重視利他,而眾生則偏重個己利益。所以菩薩心中只有大眾,眾生心中只有自己。
33.誦經時,為什麼要燒香、點燭供佛?
誦經時以香、燭供佛,主要是表達虔誠、恭敬、供養、莊嚴的意思,這是修恭敬供養之行。
34.為什麼要印經?
印經的意義是:
*1續佛慧命,不斷佛種。
*2令人見經,解義信佛。
*3流傳普遍,廣大永久。
*4佛日增輝,法輪常轉。
35.佛教為何不主張以看相算命來預知前程呢?
佛教本著「緣起」的思想,了解任何事物的形成皆由眾緣和合而成,比如要有一份好的工作,除了要有工作機會外,本身還須具備相當的實力,否則縱使有再多的機會,也只能望之興嘆;或是具有實力,而平時未能廣結善緣,依然難獲工作機會。了解緣起,相信因果,自然能明白自己的未來,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何必藉由看相、卜卦等來徒增煩惱呢?
36.諸佛法身遍滿虛空,為何還有東方琉璃世界、西方極樂淨土的分別呢?
諸佛法身遍滿虛空,法界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長新,無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空間(東西南北)的區隔。所以,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是超越時空的真理。既是如此,為何還有東方、西方之分呢?這主要是凡夫心裏需要有一個定位,譬如西來寺在美國哈仙達崗興建以後,美國一位議員說:「這是美國地理上的指標。」何謂地理指標?例如在西來寺的前方五百公尺,就容易找到地方;地理上沒有指標,這個地方就沒有什麼了不起。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心理上的方位,實際上沒有東方、西方之別,因為佛佛道同,光光無礙,是沒有你我之分的。
37.在家、出家修行的不同點在那裏?
學佛者若人在世俗,心在寺廟,則很難得;若人在寺廟,心在世俗,則毫無功用。在家、出家學佛,本來不分,但據《大寶積經》分析在家、出家之得失,如:在家塵污多,出家妙好;在家具縛,出家無礙;在家攝惡,出家攝善;在家怯弱,出家無怯;在家順流,出家逆流。因此,其不同點有:在家有無量過患,出家有無量功德;在家有諸多障礙,出家無有障礙;在家溺欲淤泥,出家出欲淤泥;在家處於憂悲苦惱處,出家則處於歡喜處。
順治皇帝的讚僧詩云:「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以及《大智度論》偈云:「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鵠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深。」都在說明出家的殊勝!
38.受持五戒與八關齋戒的勝劣為何?
五戒與八關齋戒都是在家信眾所受持的戒,五戒乃終身受持,時間長而戒少,八關齋戒的受持為一日一夜,時間短而戒多,二者之間,功德孰勝孰劣?據《大智度論》說:「如果無大心,雖復終身持,不如有大心一日戒也。譬如懦夫為將,雖復將兵,終身卒無功名;若英雄奮發,禍亂立定,一日之勳,名蓋天下。八戒比於餘戒,亦復如是。」由此可知,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實有其殊勝處。不過,佛道長遠,若無恆常心,則露水道心終難成就佛果,因此,不論受持何種戒,除了發大心之外,更要持之以恆。
39.對托缽的看法?
出家人托缽化緣原是美好莊嚴的弘法度眾行為,但有時在佛教的各種法會、活動、講座中,乃至在街頭、市場中,常見真假不分的出家人出現托缽。或有信徒說「真施主不怕假和尚」,而行布施;然而真正的布施應以般若正見為前導,此類僧俗不辨、善款流向不明,甚或招搖撞騙的惡性化緣,是有損佛教形象的。因此,縱然是布施,亦應做進一步了解。
40.佛教僧侶是不是神職人員?
佛教僧侶僅僅是為求得解脫而出家修行的人,不是擔任什麼神與人之間的神職。
41.佛教對中國文學有什麼樣的影響?
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其中如《維摩詰經》、《法華經》、《楞嚴經》特別為歷代文人們所喜愛,被純粹地為著文學目的而研讀著。我國近代文豪魯迅曾捐款給金陵刻經處,刻印一部《百喻經》。這部經所敘述的譬喻故事,常常被譯為語體文發表在報刊上,作為文學作品來欣賞。佛教為中國的文學帶來了許多從來未有的、全新的東西--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馬鳴的《佛所行讚》帶來了長篇敘事詩的典範。《法華》、《維摩》、《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小說的創作。《般若》和禪宗的思想影響了陶淵明、王維、白居易、蘇軾的詩歌創作。
42.自己不常誦的經書應如何處理?
處理經書的方法有三:*1送人、送圖書館。*2收藏。*3焚化。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