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9 - Art and Literature 《佛教叢書9-藝文》
Dharma Words - Hsing Yun Dharma Words 法語 ■星雲法語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語 ■星雲法語得戒和尚開示法語
諸位比丘、比丘尼:
當三十二天的戒期生活結束了以後,你們就要踏上統領大眾,師範人天的征途了。將來的一段長遠日子,應該是既艱鉅又重大的,因此,我想再告訴大家幾句話:
第一、對自己要自尊
在出家法裡面,搬柴運水,出坡勞動,都是修行法門。一個新戒,應該要像個苦行僧一樣,認真去做。在工作中,可以莊嚴你的道心。不可自以為受了具足大戒,而慵懶散漫,不肯工作。肯吃苦耐勞的人,將來才能挑起荷擔弘法利生的工作。
與人相處,應該要求自己養成謙卑的美德,要求真才實學,涵養道德,及對佛教的貢獻,而贏得別人的恭敬;不可光憑我是出家眾,就要別人尊重我們。你們應該私忖:我是否具備成為一位師範人天所應有的一切德目、條件?我憑什麼驕矜自滿,要人尊敬?因此,你們必得先自尊重,而後才能獲得他人尊重。
第二、對弟子要提拔
各位受完戒後,到處參學、弘法,將來德高望重,也會有人依止你們為師父,有了弟子之後,應該如何呢?
徒弟不管如何眾多,不可以佔為己有,要知道徒弟是佛教的,不是個人的財產。師父對弟子只有盡義務,不要想享權利。你要為人師父,應該自忖:我對徒弟能夠養育他嗎?能夠教育他嗎?能夠提攜他嗎?如果你有力量,就可以收人為徒,否則,不可以耽誤他。收了弟子,不可以把他留在身邊做事,要知道一個道場永遠有做不完的法務,怎麼可以拿他有限的青春,來做無限的法務?因此,對弟子,應該讓他去參學、研究佛法,為整個佛教貢獻力量,而不只是為自己的寺廟而已。
第三、對事業要熱心
各位既然發心出家受戒,今後就要發菩提心,貢獻你們的身心,為佛教做一番事業。什麼叫做「菩提心」呢?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所謂「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自我犧牲,成就眾生」的心,就是菩提心。你們對於佛教事業應該要發菩提心,熱心去從事。
什麼是佛教事業呢?以文字宣揚佛教的文化工作,以教導勸進後學的教育工作,以慈心扶濟老幼的慈善工作等等,都是佛教事業,因此,你們將來有能力的,自己創辦醫院、學校、孤兒院;力薄的,協助別人;沒有能力的,也要生歡喜心,隨喜讚歎。能夠講經說法的,要發心弘法佈教,宣揚佛法;或發心研究佛學,著作佛書,以文字般若接引群眾。總之,現代的僧侶,對事業要有熱心。
第四、對學問要精研
過去大陸上的出家人,或者在禪堂養深積厚,或者在佛學院研究佛法,非得經過十年的涵養,才有出頭的日子。
青年們發心深入經藏,鑽研佛學,非常重要。懂得佛學之後,你才能度化他人,弘法利生。否則,你用什麼來接引眾生?有時我告訴青年們:「你們要讀書、研究佛學啊!」對方會回答你:「我在佛學院讀了三年哩!」佛法浩瀚如海,三年的研究,只不過以管窺天,根本無法了解全貌,非得窮盡一生的精力、智力去研究,否則,無法窺其堂奧。今後你對於學問要有精切研究的熱忱,要做到「為學有如金字塔,要能廣博又能大。」
第五、對修持要體證
除了對學問要精研之外,對修行更應該實際去體證。現代的出家人所知道的修行,只是早晚的課誦而已,生活中卻缺乏修行。過去的祖師告訴我們,要在生活中去體會佛法。所謂生活裡的佛法,即是搬柴運水、行住坐臥。甚至讀書寫作,待人處世,也都是修行。早晚勤於課誦,那是修行的一部份,修行還有更廣大的一面。比如,文字是藏諸名山,傳之其人的千年大業,如果沒有當初文人翰士對經藏的編纂,我們今日如何能瞻仰到佛法?你能說讀書寫作不是修行嗎?而教育是百年樹人,作育僧材的工作,不是修行是什麼?因此,今後你們對於修行,要真實深刻的去體證,不要以為枯坐冥思就是修行。
以上所說的幾點,對於你們今後的修行、為學、辦道都是很重要的指南針,各位要好好記住,並付諸於實踐,時時記住弘揚佛法,為教努力。
佛光山剃度法語
佛光山上喜氣洋,開山以來應萬方。
好因好緣多好事,青年入佛教爭光。
發心出家最吉祥,割愛辭親離故鄉。
天龍八部齊誇讚,求證慧命萬古長。
落髮僧裝貌堂堂,忍辱持戒不可忘。
時時記住弘佛法,莫叫初心意徬徨。
為僧之道要正常,不鬧情緒不頹唐。
勤勞作務為常住,恭敬謙和出妙香。
清茶淡飯要自強,粗布衣單又何妨。
生活不必求享受,超然物外見真章。
善惡因果記心房,人我是非要能忘。
深研義理明罪福,慈悲喜捨道自昌。
朝暮課誦莫廢荒,念經拜佛禮法王。
無錢無緣由他去,只求佛法作慈航。
十年之內莫遊方,安住身心細思量。
任他天下叢林好,我居一處樂無疆。
人生病態的療法
貪財好色者,應以布施及敬重治之。忘恩負義者,應以慈悲及寬厚治之。
自讚毀他者,應以慚愧及自責治之。搬弄是非者,應以誠實及無欺治之。
誹謗賢明者,應以讚歎及歌頌治之。瞋恚嫉妒者,應以寬厚及包容治之。
輕諾寡信者,應以重諾及守信治之。氣勢凌人者,應以和平及互助治之。
惡口罵人者,應以溫言及善語治之。虛榮奢侈者,應以節儉及務實治之。
日日觀音
悲傷的時候有歡笑的表情,歡笑的時候有悲傷的掛念。
忙碌的時候有輕鬆的感受,輕鬆的時候有忙碌的進取。
貧窮的時候有富貴的自尊,富貴的時候有貧窮的謙虛。
急躁的時候有緩慢的修養,緩慢的時候有急躁的精神。
憂苦的時候有快樂的觀念,快樂的時候有憂苦的心情。
發怒的時候有慈悲的心情,慈悲的時候有發怒的認真。
得意的時候有失落的想法,失落的時候有得意的喜悅。
擁有的時候有喜捨的個性,喜捨的時候有擁有的感受。
人生二十最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毛病是自私。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無知。人生最大的錯誤是邪見。
人生最大的失敗是憍慢。人生最大的煩惱是欲望。
人生最大的無明是怨尤。人生最大的憂慮是生死。
人生最大的過失是侵犯。人生最大的困擾是是非。
人生最大的美德是慈悲。人生最大的勇氣是認錯。
人生最大的收穫是滿足。人生最大的能源是信仰。
人生最大的擁有是感恩。人生最大的修養是寬容。
人生最大的本錢是尊嚴。人生最大的歡喜是法樂。
人生最大的希望是平安。人生最大的發心是利眾。
人生的困難
一個窮人難以大方。一個富人難學佛道。俗子凡夫難見佛境。
處事難以自我犧牲。做人難有純潔之心。對於誘惑難不動搖。
遭受侮辱難不發怒。對於初學難不藐視。成功的人難以謙虛。
虔誠信徒難守淨戒。患難之友難求難遇。安泰心境難以保持。
逆境前來難不恐慌。大乘佛道難修難學。
人生百態
忙人無是非,閑人無快樂。好人無怨恨,壞人無情理。
智人無煩惱,愚人無智慧。邪人無正念,正人無邪心。
善人無便宜,惡人無慈心。富人無厭足,窮人無朋友。
大人無牽掛,小人無情意。強人無畏懼,弱人無公平。
醉人無理性,醒人無盲性。真人無假意,夢人無真實。
覺人無愚昧,俗人無氣質。聖人無分別,凡人無創見。
僧人無宿怨,大人無私仇。軍人無私念,眾人無特權。
道人無雜念,淨人無污染。商人無屯積,藝人無真戲。
囚人無自由,證人無偏頗。
人生的層面
有苦有樂的人生是充實的。有成有敗的人生是合理的。
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待人處事之方
一個人要成功立業,「緣」是不可少的一環,要有人緣,必須結好緣、善緣、良緣,更要惜緣,故待人處事要--
存誠去偽,篤實不虛。謙恭友愛,慈悲熱忱。明理樂觀,關懷大眾。
珍惜因緣,培植福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尊敬感恩,勤儉本份。
發心立願,自覺覺人。犧牲奉獻,萬德莊嚴。
如何成長自己
每一個人要從忍耐中增加力量,每一個人要從明理中隨順因緣,
每一個人要從發心中莊嚴自己,每一個人要從溝通中融洽和諧,
每一個人要從滿足中感恩說好,每一個人要從參與中奉獻身心,
每一個人要從和合中集體創作,每一個人要從認同中自我享有,
每一個人要從謙和中友愛尊重,每一個人要從學習中進取奮發,
每一個人要從威儀中端莊禮敬,每一個人要從信仰中發掘自我。
國際佛光會會員信條
一、我們禮敬常住三寶,正法永存佛光普照。
二、我們信仰人間佛教,生活美滿家庭幸福。
三、我們實踐生活修行,隨時隨地心存恭敬。
四、我們奉行慈悲喜捨,日日行善端正身心。
五、我們尊重會員大眾,來時歡迎去時相送。
六、我們具有正知正見,發掘自我般若本性。
七、我們現證法喜安樂,永斷煩惱遠離無明。
八、我們發願普度眾生,人間淨土佛國現前。
國際佛光會會員四句偈
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
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佛光人的工作信條
一個有用的人,一定對國家、對社會具有信心。一個優秀的人,凡事絕不輕易拒絕,要給人希望。一個能幹的人,總是將利益分享大家,要給人歡喜。一個慈悲的人,一定樂於主動服務,要給人方便。
心靈淨化之方
世間上最美好的東西,不外「歡喜」,故用歡喜心來做事,無不成就。
世間上最珍貴的舉止,不外「結緣」,故用結緣觀來待人,無不成全。
世間上最持久的力量,不外「忍耐」,故用忍耐力來處眾,無不成效。
世間上最堅固的行為,不外「願力」,故用願力行來工作,無不成事。
如何拜佛求福
以疑心而來,帶信心而去。以慕道而來,帶悟道而歸。
以凡情而來,帶法情而回。以客禮而來,帶主禮而返。
生活六威儀
坐姿如鐘,必須穩重。站立如松,必須正直。容貌如鏡,必須明淨。
行止如法,必須合理。視聽如教,必須受益。思想如水,必須清流。
如何做人
做共生的地球人。做同體的慈悲人。
做明理的智慧人。做有力的忍耐人。
做布施的結緣人。做歡喜的快樂人。
做融和的佛光人。做清淨的修道人。
養量的方法
1.意自滿者,其局量必不大,所以要戒驕滿。
2.見人一善,要忘其百非。若是只看見別人缺點而看不見別人優點者,無法有器量。
3.不為不如意事所累。不如意事來臨時,能泰然處之,不為所累,則器量自可養大。
宇宙予人之報酬
假如你歡喜,周遭的人也會跟著笑;假如你悲愁,左右的人也會跟著愁;假如你歌詠,旁邊的人就會跟著唱;假如你幽默,聽到的人就會歡喜你;假如你擁有戒定慧,溫馨一定靠攏著你;假如你追求真善美,朋友都會包圍著你。所以,稱人惡者,人亦道其惡;妒人有者,人亦懼其有也。
一半一半的世界
白天一半,夜晚一半;善的一半,惡的也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也一半;自由民主一半,專制集權也一半;佛的世界一半,魔的世界也一半;這個世間,真的一半,假的也一半;誰也無法統一另外的一半,只有用好的一半,影響壞的一半。
心甘情願
人生在世,若能時時以心甘情願的態度來實現理想,必能有苦時不覺苦,有難時不覺難,一切困境自可迎刃而能無事不辦,無願不成。
如何成為有用的人
堆積石牆的石頭,如果有一塊特別突顯的話,不論這塊石頭是如何巨大,如何優良,如果不符合石縫的形狀,就無法嵌入其內。所以,人也是一樣,若不能符合環境的要求,不管是多麼優秀的人才,還是無法成為牆中的一石,普天之下,不知有多少人才就因為不能削去稜角,而埋於荒野。
成年的定義
成年的定義,並不是年齡的累積,而是能負責、肯擔當、知奉獻、除惡習、去放逸,並有喜悅的人生觀,隨時懂得將歡喜散佈給人。對別人的示範力量,就是自我成熟。
一句話的力量
有的人為「一句話」積極向上,努力以赴;有的人則頹廢消沈,自暴自棄。在人生道上如何轉一切音聲為陀羅尼,不僅是一種修持法門,也是改變一生的轉捩點。
如何面對惡意的指責
世間本來就是一半一半的,對於別人惡意的指責,有時要放下看破,凡事不要要求十全十美,佛也要受魔王干擾,何況是我們凡夫。被誤會、曲解、毀謗,也算是一種消災吧!
佛門青年的使命
年輕人必須要有生死己知的心,生也好,死也好,要發大乘的心,不怕萬劫千生,不怕時間久遠,要將自己奉獻給佛教,要負起國家興隆的大任,才是佛門青年的使命。
人生五礙
人生最妨礙讀書時間的就是俗事太多,最妨礙養生之道的就是欲望太多,最妨礙處世之道的就是話語太多,最妨礙立德之道的就是奇智多謀,最妨礙治家之道的就是開銷太多。
工作的利益
「工作」是滋養一個人的養料,故人不可不工作,一旦退休,則易老化和衰微,工作與休息要互相調理,在工作中不感覺到辛苦,在休息時,培養隨時都可以再工作的活力,就能做到人忙心不忙的安然態度。
一個人除了「工作」之外,還有:
1.功德--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就是「功德」,做多少善事,講多少好話,解決多少困難天下人儘管都不知道,但功德絕不會辜負我們。
2.慈悲--在工作中除依法依理外,還肯與人體諒、關懷、鼓勵等,就是一種慈悲的表現。
3.修身--每個人的心要有所洗滌,從行為、風度、儀表、溫暖、親切、禮貌、莊嚴中來冶煉自我行為。
4.惜福--人的福報如銀行存款,「生來之福有限,積來之福無窮」,故要廣結善緣。
5.包容--「心中有事法界小,心中無事一床寬」,一個人能包容多少,其心就有多大。要包容一切與我們有關的人、事、物。
6.信仰--信仰就是一種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相信人間一切皆是美好!在一念間,信仰就是力量。
污泥可以長出蓮花,寒門可以出現孝子,煩惱可以轉為菩提,甘甜是從苦澀中轉來。故一個人除用心於工作外,還要珍惜從工作外得到的功德、慈悲、修身、惜福、包容、信仰等利益。
真正的富者
人可以窮,心不能窮。心裏的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會開採心裏的能源,才是真正的富者。
如何莊嚴自我
學佛者,應注重內在的修持,不要以華麗衣著來裝飾自己,要以道德修養來莊嚴自己,以高貴氣質來涵育自己。
處事真言
以孝養奉親,以淡泊明志,以勤儉生活,以笨拙學乖,以耳聾止謗,以清淨遠色,以寡言防口,以病患惕勵,以興趣讀書,以疑情窮理,以責己進德,以誠心守禮,以大願立志,以自尊植骨,以感謝救貧,以空慧修道,以弱勢禦侮,以懺悔改過,以熱心做人,以無求交友,以擔當辦事,以慈悲進德,以享有富貴,以懶字抑奔競風,以惰字屏塵俗事。
如何做好一件事
對不歡喜的人要忍耐,不習慣的環境要適應,每一個人的舞台,依需要不同,要懂得調適,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必定有新的挑戰,對我好不好,有利沒有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自己崗位上如何去成就大眾。
路要自己走,自己去適應,大海、森林、河川儘管不同,但陽光依舊公平照耀。不要依自己的想法程度來要求別人,而是要調適自己去配合別人。處事原則:吃虧就是行菩薩道。
如何做好一個佛教徒
一、要求法:凡遇到有講經說法的道場,要發心前往參加或親近法師聽開示,也可研讀經典,從中了解佛教精神所在,才不會辜負自己的信仰。
二、要護法:三寶弟子的責任即是要護法,參加講經法會或度人前去聞法的「擁護」;對譭謗三寶者,挺身辯護即「保護」;支持正在受教育的僧青年即「愛護」。也就是為佛教貢獻心力、財力、人力者皆為護法。
三、要修法:修法就是依照佛所說的道理去實踐,如佛要我們慈悲,則不可輕易傷害生命;佛要我們忍辱,則不可瞋心怒罵……,如此就是在修法。
如何治療三毒
人生有三大病,身體上的病可以找醫生治療,而心理上的三毒如何治療呢?
1.以戒對治貪欲,以定對治瞋恨,以慧對治愚癡。
2.學習喜捨去除貪欲,學習溫和、忍耐息滅瞋恨之火,學習明理消除愚癡。
3.多貪之人修不淨觀,多瞋之人修慈悲觀,多癡之人修因緣觀。
如何學習(台北監獄短期出家修道會開示)
人心如工廠,好的工廠出產慈悲、結緣、歡喜、服務;壞的工廠就只會出產貪、瞋、嫉妒、邪見等。人心又如田地,要把我們心田裏的智慧、信心、力量開採出來,所以我們要學習:
1.懺悔:浪子回頭金不換,佛門讚歎犯過能改者,而非從不犯過者。人的惡業好比是一把鹽,如果將它放入杯中,當然會鹹得無法入口;若是能放在懺悔的法水中,自然可以被稀釋而淡化。要建立懺悔的觀念,對不起父母、師長、妻兒、家庭、社會、朋友、國家,由心不苦做到身不苦,凡事寬以待人,嚴以律己,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人有二種生命,過去自私無理的我已死,現在是一個利他肯為人服務的我重生。
2.發願:「出家」非僅是換上僧服而已,且要學習佛的慈悲、忍耐,進而發心度眾,故要發願與八萬四千煩惱作戰,能戰勝自己,命運就操在我們自己手中,更何況無常可以改變現況,受刑期總會過去的。要健全自己,學習吃虧,增加內在力量,如今不僅學佛還出家,自然要給人歡喜、信心,如果對方不滿意,則表示做得還不夠。平常多宣講好人、好事、好話,百次之後自己也會去行好事、做好人,怎麼還會去傷害人?儘管世界多麼不平,只要我的心平等即可。
如何建設人間淨土
處在現今的家庭社會,如何建設人間淨土?
1.居家之道:要整齊、安靜、和諧、幽默,居家不是個人問題,是對家庭組員的認識,要能凡事講清楚說明白。
2.群我之道:在大眾中除懂得橫的聯繫和豎的溝通外,並要能從善如流,與人為善,自然在團體中就不會辛苦。
3.資用之道:衣食住行合適就好,不一定要用新的、貴的,有修持者崇尚簡樸自然,其心中的價值觀念自與凡俗不同,資用價值要重新調整。
4.信仰之道:信仰要本份,不懸疑惑眾,正知正見很重要,此外還要不斷提昇,並淨化自己的信仰層次。
如何促使自我成就
1.要集眾多的福德因緣:本身要有能力、謙卑、助人、結緣、充實自我。
2.要有無邊的慈悲方便:舉手之勞、關心慰問、主動解決他人困難。
3.要具甚深的悲智願行:要學習觀音慈悲、文殊智慧、地藏大願、普賢的大行。
4.要發久遠的菩薩道心:要有毅力不輕易灰心,菩提心好發,長遠心難持,我們不僅要發菩提心,更要長遠保持。
除此之外,成就自我的做事態度,還需:
1.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凡事只要用心努力去做,不斤斤計較得失。
2.只慰他苦、不祈我樂:要常常慰問別人辛苦,關心別人辛勞,不要太計較自己的利益。
3.只想付出、不求回報:做什麼事要認定目標後,就要一心去做,不要凡事計較、比較。
4.只願成就、不計辛苦:要求圓滿必須辛苦,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
我們對於世上的知識、財富、前途、未來都希望有人來教導我們,提醒我們,甚至於覺悟成佛也都祈盼有人來幫忙,然世上一切事情,在「求人不如求己」下,靠自己才是究竟法門,常常觀照自我心念,淨化自我煩惱,不要太執著於事相上的言詞是非,精進於自己道業上的修持,才能得到無上的體會。
如何領眾度人
一個對真善美不懂得讚歎的人,不隨喜說好話的人,是不會領導人,不會和人相處的,學佛要不時給人愛語和布施,適當的讚美是度眾的最好方法。把法喜給人、把禪悅給人、把信心給人,把方便給人,能夠如此,誰不接受佛法呢?
忍
人最麻煩的是情緒,「忍」,要不用力,要用力去忍的忍是不長久的,在佛法中的忍是很高的菩薩道。「忍」,是一種認知、承擔、處理、認同、負責,能夠認同世間才能忍;有力者,先忍之於口,再忍之於面,後忍之於心,一切法皆是不生不滅,故一切皆在於自我的認知認同。
信仰
信仰是一種自我的堅持(擇善固執),不輕易為甜言蜜語、金錢、名譽、感情、強權所屈服,信仰比這些價值更高更大!
信仰又如一種目標,像爬山,面對有信仰的人,再艱難困苦,也一定會達到。日本人常批評中國人沒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宗教情操,因為中國宗教大都是向神明要求,求升官發財,求事業發達,是建立在貪欲上的信仰。佛教則要求人要難忍能忍、割肉餵鷹、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等,一般大眾比較不能接受,故神道的信仰較普遍,佛教的信仰則要看根器。
如何從神權宗教進入佛化世界很重要,神權宗教固有安慰、鼓勵作用,但危害人間更多,如看風水地理,看相看辰,以神權來控制人,使其不得自由是很可怕的;佛門則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人有人理,物有物理,地有地理,心有心理,事有事理,情有情理,凡事皆有「理」,不是用羅盤看出來的。
有人說「心好就好,何必要有信仰?」如果沒有宗教來提昇人的心靈,淨化真善美的情操,心如何會好?除了有信仰外,還要能正知正見,由信佛更進一步要學佛!
佛教是和平的宗教,雖也主張修行要降魔,但降魔非指跟別人戰爭,而是在跟自己的煩惱戰爭,修行就是要能降伏其心,用慈悲忍耐來莊嚴自己。
智慧的來源
不管從事那一種行業,到了某一境界,就會有瓶頸,如果能衝破,自然就會再進步。一個人學東西在於有心或無心,跟聰明不聰明沒有關係,而智慧的來源是源自:
1.聞:由感官的了知,但比較膚淺且不深入。
2.思:了知之後,再自我思惟,可以想出一些道理。
3.修:實踐的推敲及實驗的功夫。
能無時以「聞、思、修」來自我磨鍊,自能開創自我無限的潛能。
健康的方法
快樂的微笑是保持生命健康唯一的藥石,故凡事要向上看、向前看、向遠看、向美看、向好看、向光明面看……一個不認為自己快樂的人,則永遠享受不到快樂。
保健原則
身體方面的保健固然要緊,精神方面的保健也不可缺少。其實,佛教也有很好的保健原則,只要人人有「精神保健」,一定能健康幸福直到老。
1.心寬自在:如彌勒菩薩大肚能容的氣量,凡事不斤斤計較,即能自在無礙。
2.放下安然:不比較、不計較,提得起,放得下,即能心中舒暢,百病全消。
3.禪定修行:禪定攝心,精進修行,心清氣爽,則事事順暢,百無牽掛。
4.行香禮拜:修持不懈,禮拜不斷,則罪滅河沙,福增無量。
5.數息止觀:精神集中,意念專注,則身心收攝,開發智慧。
6.喜悅進取:發心發願,身體力行,則能法喜充滿,身心無恙。
這些精神保健原則,可以下面的詩偈總結。
一要心不貪念不討巧,二要意不顛倒自知曉,
三要慈悲和藹不減少,四要安然自在不爭吵,
五要數息觀心真正好,六要寬宏大量是個寶,
七要放下名利不煩惱,八要心生歡喜不覺老,
九要禪悅法喜不可少,十要去欲無私不計較。
如何修持
戒不可不持,戒不持則人天路絕。行不可不作,行不作則功德不圓。
經不可不講,經不講則理路不明。禪不可不參,禪不參則心地不透。
道不可不悟,道不悟則觸目成滯。
如何改變命運
心思改變,態度會隨之而變。態度改變,習慣會隨之而變。
習慣改變,人格會隨之而變。人格改變,則命運會隨之而變。
平等之心
要實質改變世界「平等」很難,但我們可以做到心裏的平等,以「平等之心」看萬物,世界會更美好。
四互與四學
基本上的做人態度,和人相處要能溝通往來,不可各自為政,多人在一起應要彼此互相學習。我有「四互與四學」要大家實行,「四互」是--
1.互通:我一向提倡集體創作,在同一屋簷下,吃同一鍋飯,要能互通往來,互相問好,互通資訊,互通友誼,彼此往來。一個人的信心、修養、學識、能力、外表是看不出來,也不會知道。如果對周遭的人、事、物都不知道,不就成了隱士了嗎?
任何事都要從心裏去知道,若不知道則要想辦法去了解--互通了知。心要如流水、空氣、音聲、香氣到處流暢,才會有「世界」。
2.互助:若有活動,各單位要彼此互相支援協助,不可有「自掃門前雪」的觀念,不管是主機或小螺絲釘,彼此都是一體的,短視的不接納、不包容、自我排斥,如何做事?
3.互讚:「要能佛法興,除非僧讚僧」,尤其是晚輩者對長輩要多讚歎,對倫理觀念要加強,這種讚歎要從內心發出,你才會有學習的意願。
4.互敬:看到別人有一點好處就要起恭敬心,自己不如、自己不能、自己不知、自己做不到,就更加要恭敬別人。車子沒有油了,就開不動,希望大家今後要互相加油。對長輩、信徒、義工、同事都要心存恭敬,你才不會變成「無根」之人。一個人沒有根,東飄西蕩之下,最後會迷失了自己,成為沒有方向之人。
「四學」是--
1.學講:「講」很重要,但要講出有思想、有創見、有佛法、有見解的話,善講者還能「觀機逗教」、「契理契機」,且能圓融。
2.學做:「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空談無用,講了要能做到,尤其是佛門四十八單職事,樣樣都要學,每項都要「能」、都要「行」。但是初學者不要貪多,要學又要貪多,最後可能樣樣都學不好,得不償失。
3.學慈: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要學習慈悲、微笑、講好話,替人解決困難。一個人任何東西都可以失去,但絕不能失去慈悲。有慈悲,就有佛法,故要用心去學習慈悲。
4.學改:衣服太大了不合身要改,布置不如法者要改,飯菜做不好要改進,樹木盆栽在細小時,就要用心修剪整形,否則長大長粗就調伏不了。明知自己有缺失而不改,依然故我,則永遠不會進步,能改者必然進步神速。要「安於本座」--在一行而能樂一行,永遠不嫌棄任何一種工作。要改心、改性格、改習性,把不好的統統改了,年輕時不改,到年長定型了就改不了。
成功的條件
一個人要如何才能成功?人常常受到自我資質的限制或接觸到不好的因緣,往往就很難成功。想成功,我認為要具備以下的條件:
1.要明理:明理對人的一生很重要,很多人就因為不明理才會無明,情緒一來就無法控制,故想成功為人第一要明理。
2.要改進:日常的作為行事要懂得反省,並能不斷改進,就像文章不怕人改,做人不怕人批評,好要更好,完美要更完美,虛心的接受批評,並進而知所改進。
3.要自責:自我責備可以提醒自己的不足、不能、不如、不對。與人接觸,對方若不喜歡我,對我不滿意時,要懂得反省自責,才能改變別人對我們的成見。
在世間上,對我們不好的人,不滿意的人很多,但只要我們明理、改進、自責,不計較別人對我的看法,不去想對方的壞,凡事重新估定價值,不主觀執著,自會成功。
真執與沈默
「真執」與「沈默」是偉人特有的氣質,真執背後,必有寬厚的堅定相隨;沈默背後,必有平靜的勇氣相伴。從寬厚中產生的堅定,則個人榮辱不繫於心,個人成敗不以為意,所爭的是萬世千秋的公理,所不爭者是個人的閒情意氣,看得遠,看得開,所持者大,所爭者久,就是真執氣質的表現。
沈默者,不輕易發言,要發言則大聲發言,為一己之私默無一語,為大眾利益,為國家民族命運,則大聲發言,偉人沈默時有哲人的智慧,發言時有平靜的勇氣。
無住生心
身居山林,心如鬧市,還是不得安住的。唯有無住生心,隨緣自在,才能過著充實法喜的日子。
佛教的企業管理(於台南講堂為成功大學企管研習班開示)
佛教的企業管理是:
一、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人的真心本性能夠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我們為人處世,若能橫遍十方--廣結善緣,才能有所成就。此外,這是一個溝通的時代,能以「敬重」、「信賴」與上司溝通,並以「尊重」、「信任」與部屬來往,還要「上情下至,下情上達」,如此上下交通流暢,才可說是處事上的「豎窮三際」。
二、與人為善,從善如流:一個有本領、會辦事的人,凡事都ok,即使拒絕,也能提供取代的方案。身為長官的人,要能耐心傾聽部屬的心聲,肯定他,讚美他,給他信心,以開發他的潛能。
三、皆大歡喜,心甘情願:人是為了歡喜才來到人間。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會說話的人,第一個會考慮到一句話說出來,是為了傳達自己的意願,也是希望對方歡喜的接受,那就要學著說好話,才能帶給對方「歡喜」;會做事的人,總是給人歡喜、給人希望,並且心甘情願地接受一切挫折,將利益回饋大眾,將榮譽分享大家,這樣,工作效率自然提高,「管理」也不再是教條式的刻板。
受戒的意義
在過去有很多人不了解戒律,以為受戒以後會受到各種限制和束縛,因此不敢受戒。其實受戒才是真自由,戒的意義是不侵犯別人,如果大家都來受戒、守戒,彼此互不侵犯,每個人的生命、財產、家庭、事業都能得到保障;相反的,不受戒而犯了殺、盜、淫、妄、酒(吸毒),不但傷害別人,自己也因此鎯鐺下獄,失去自由。因此,受戒其實是--
1.我自由、他自由,大家都自由。
2.我安全、他安全,大家都安全。
3.我歡喜、他歡喜,大家都歡喜。
4.我健全、他健全,大家都健全。
5.我受用、他受用,大家都受用。
6.我得度、他得度,大家都得度。
化緣的真義
所謂化緣,並不是指金錢而言,而是在培植「因緣」,結對方的情意、佛法、服務等緣分。所謂化緣,其實就是化一個歡喜,給信者一個功德而已。
接受之妙用
「接受」之妙用,在於成長我們,歷代祖師大德皆是由於「接受」而成為一代宗師。
遠之妙用
畫,遠看則美;山,遠望則幽;名利,遠觀則能灑脫;小人,遠避則可少是非;思想,遠慮則能洞察事物本末;心,遠放則可少憂少惱。「遠」字,妙用無窮!
勤儉
以前「勤儉」是一塊錢、一塊錢的儉省;現在「勤儉」是一份資源、一份資源重複利用、回收、再生,並儘可能拒用、減用會造成公害的廢棄物,為大地儲存潔淨的根本。
和諧無爭之妙訣
1.初見三句話。 2.相處一回合。
3.凡事要明理。 4.平常多微笑。
四好之道
1.若要身體好,飲食要吃少。 2.若要人緣好,誠懇莫驕傲。
3.若要家庭好,關懷最重要。 4.若要事業好,勤勞來創造。
處人之法
1.和藹之容見人。 2.謙抑之風處人。
3.恭敬之心待人。 4.讚美之言和人。
現代青年的毛病
1.不明白(愚癡) 2.不會算(糊塗)
3.不合作(自私) 4.不主動(落伍)
5.不慚愧(無恥) 6.不坦白(虛偽)
7.不發心(懶惰) 8.不認主(慳吝)
9.不認錯(固執) 10.不思考(膚淺)
平常心是道
佛經上說:「平常心是道。」佛法應該提倡生活的淨化、道德的修養,而不是神奇怪異,或是未卜先知就是佛法,平常心、慈悲、道德,才是佛法。
赴美閉關法語
佛光山人西方去,摩迦尊者東土來,來來去去均如是,永作世間閑忙人。
破土法語
圓福寺重建
嘉義稱勝地,除舊而更新。法輪能常轉,諸仁齊努力。
普賢寺
福如東海南流水,壽比峨嵋佛頂光,七賢二路普賢寺,十大願王福壽隨。
開光法語
大雄寶殿
名山名寺遠名揚,世靈人傑永留芳;天龍八部大歡喜,晝夜六時恆吉祥。
接引大佛
採高屏之沙石,取西來之泉水,集全台之人力,建最高之大佛。
大智殿
佛光原擬號五台,為敬文殊化導來;今慶大智殿成日,普願佛子智慧開。
地藏殿
洪鐘初叩,檀那信施皆幸福。
洪鐘二叩,九華本願幽冥眾生息苦輪。
洪鐘三叩,世界大眾得和平。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