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9 - Art and Literature 《佛教叢書9-藝文》
Letters - Yang Renshan and Japanese Makoto Goto's Letters 書信 ■楊仁山與日本後藤葆真書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書信 ■楊仁山與日本後藤葆真書與日本後藤葆真書 清‧楊仁山
接讀來書,洋洋數千言,得知閣下博覽群籍,融會貫通,而於台賢二家,尤能深入堂奧。惜乎囿於先入之言,未能擺脫自由,亦出於無可如何耳。弟所學處,總以聖言格量,合者遵之,否者置之。雖晉宋以來諸大名家間有出入,亦必指摘。如彌勒、馬鳴、龍樹、天親等諸大菩薩,造論弘經,何等嚴謹,處處以佛語為宗,故能作萬古法式也。鄙人懍遵其意,與人談論,未敢稍逞己見。偶失片言,立即救正。見人肆口妄談,壞佛正法,如三百鉾刺心,千刀萬杖打拍其身,等無有異。前此辯論之言,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實共鑒臨,儻違悖佛意,願令此身碎如微塵;若契佛心,則文字語句當現於極樂世界七寶幢上,菩薩見之,歡喜讚歎。赤心耿耿,不敢默然,略舉十端,以伸鄙懷,知我罪我,聽之而已。
一、報佛深恩故。釋迦如來說法度生,流傳經教,普應群機。淨土真宗,斷章取義,直欲舉三藏教典而盡廢之,豈不孤負佛恩哉?
二、彰佛本願故。彌陀因地發四十八願,攝受無遺。貴宗單取一願,以為真實,則餘願非真實矣。既非真實,彌陀何必發此等願也。蓋佛之本願,願願真實,互攝互融,取一願為宗可也。判餘願非真實,不可也。
三、光顯教道故。如來教法,三界獨尊,一切異教所不能及。良以出世妙法,極盡精微,無有能過之者。今若將深經妙論棄而不學,則異教道理駕於佛門之上,聰明才智之士,將視佛法如弁髦,視異道為拱璧矣。
四、令法久住故。佛滅度後二千九百餘年,現當末法之初,實證者雖覺罕見,而信解觀行者不乏其人。若除稱佛名號外,一概遮盡,是行末法萬年後之道也。豈非將釋迦遺教促短七千餘年哉!
五、普被三根故。十念往生,《大經》、《觀經》皆屬下品,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方生中上。今廢菩提心及諸行,是專攝下輩而不攝中上矣。根有利鈍,不可一概而論也。
六、令僧和合故。在家出家,同為釋迦弟子,同遵釋迦遺教,隨根授法,各有專修,互不相違。若是一非餘,則於大法中別闢一門,不得謂之和合矣。
七、提獎後學故。初學佛者,心志勇銳,教導無方,不進則退。若捨佛法不學,而學世法,雖有他力之信,亦恐為俗習所染,豈能與彌陀清淨光明相接耶?必於淨土三經內深究其義,知念佛一門為圓頓教中超勝之法,時有進境,方能增長信心也。
八、融攝十方故。淨土一門,為十方諸佛所共讚,十方菩薩所願往。下自凡夫,上至等覺,皆在其內。蓋凡夫心體與諸佛法身,無二無別,若執凡境與聖境判若天淵者,則不能生淨土。以佛眼所見,是假名凡夫,是故生一佛土,即生十方諸佛國土,豈世俗情見所能思議者哉?
九、貫通三世故。一念念佛,全念是佛,佛無古今,念亦無古今。說自說他,方便施設,執之成對待法,不執即絕待法。絕待之法,一念融三世,新佛即舊佛,全自成他,全他即自,入平等真法界矣。
十、究竟成佛故。世出世法,不出因果二字,無因得果,不應道理。菩提心者,佛果之因也。《大經》三輩往生,皆以菩提心為本。接鈍根人,雖未能令其速發菩提心,亦當示以發心之相。蓋發心有二種:凡位以四弘願為發心,至信滿時,發真實菩提心,即是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若以初住之心教凡夫發,似覺甚難。然發四弘願,即菩提之因也。往生淨土仗此因,究竟成佛亦仗此因,是以可勸而不可捨也。
來書所辯者,僅選擇集內評論之語,另有闡教芻言一篇,評論真宗教旨一卷,可向南條上人處取而閱之。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