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10 - Humanistic Buddhism 《佛教叢書10-人間佛教》
Canonical Evidence for Humanistic Buddhism (Recorded in at Total of 28 Kinds of Canonical Text) - Repentance and Pardon 人間佛教的經證(共收錄二十八種經典) ■懺悔除罪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人間佛教的經證(共收錄二十八種經典) ■懺悔除罪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是故應至心,懺悔六情根。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一、罪性本空
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身、口、意三業無時不在造作罪業。身體所造的罪業如殺生、偷盜、邪淫;口說所造的罪業如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心意所造的罪過如貪欲、瞋恚、愚痴。這些罪業在事相上雖然存在,但是在本性上卻是沒有的,經云:「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所以罪業如霜露,本無自性,不過是一時的沾染滯縛而已,若能以般若智慧的陽光去觀照它,自然能夠融化消除。因此,我們要時時至心懺悔身、口、意的罪業,從行為與心理上痛改前非。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二、懺悔的意義
懺悔,是佛教重要修行法門之一。經云:「不怕念頭起,只怕覺照遲。」這種內心覺照反省的功夫,就是懺悔。又《六祖壇經‧懺悔第六》說:「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所以,懺悔其實就是向別人認罪,有改往修來的意義。
佛教不怕人犯錯,只怕有錯不改,如果犯了錯而能生起懺悔心,就有得救的動力。因為懺悔像法水一樣,可以洗淨我們的罪業;懺悔像船筏一樣,可以載運我們到解脫的涅槃彼岸;懺悔像藥草一樣,可以醫治我們的煩惱百病;懺悔像明燈一樣,可以照破我們的無明黑暗;懺悔像城牆一樣,可以攝護我們的身心六根;懺悔像橋樑一樣,可以導引我們通往成佛之道;懺悔像瓔珞一樣,可以莊嚴我們的菩提道果。《四十二章經》說:「有惡知非,改過得善,罪日消滅,後會得道也。」《菜根譚》裏說:「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犯了錯而知道懺悔,再重的罪業也能消除。《五分律》卷三說:「於我法中,若知有罪而懺悔者,增長善根。」有罪懺悔不僅可以消除罪業,還能增長善根。
三、懺悔的方法
懺悔的方法,依各經所載,有多種分類。如《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說:「汝今應當身心懺悔:身者,殺、盜、淫;心者,念諸不善,造十惡業及五無間,猶如猿猴,亦如黐膠,處處貪著,遍至一切六情根中。此六根業,枝條華葉悉滿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生處,亦能增長無明老死十二苦事,八邪八難無不經歷。汝今應當懺悔如是惡不善業。」因此,本經提出「懺悔六根觀普賢菩薩法」,即:
(一)懺悔眼:若有眼根惡,業障眼不淨,但當誦大乘,思念第一義,盡諸不善業。
(二)懺悔耳:耳根聞亂聲,壞亂和合義,由是起狂亂,猶如癡猿猴,但當誦大乘,觀法空無相,永盡一切惡,天耳聞十方。
(三)懺悔鼻:鼻根著諸香,隨染起諸觸,如此狂惑鼻,隨染生諸塵,若誦大乘經,觀法如實際,永離諸惡業,後世不復生。
(四)懺悔舌:舌根起五種,惡口不善業,若欲自調順,應勤修慈心,思法真寂義,無諸分別相。
(五)懺悔心:心根如猿猴,無有暫停時,若欲折伏者,當勤誦大乘,念佛大覺身,力無畏所成。
(六)懺悔身:身為機關主,如塵隨風轉,六賊遊戲中,自在無罣礙,若欲滅此惡,永離諸塵勞,常處涅槃城,安樂心恬泊,當誦大乘經,念諸菩薩母,無量勝方便,從思實相得。
這是說由讀誦大乘經典,思維第一甚深空法,得懺除六情根所造百萬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
經典上常將六根比喻為六賊,晝夜攀緣外境,造作諸惡,劫取我們的功德法財。所以我們要至心懺悔六根,使六根的賊性去除,一一修正而為慈悲的眼、耳、鼻、舌、身、意。
四、結論
懺悔,是我們生活裏時刻不可或缺的美德。懺悔是認識罪業的良心,是袪惡向善的方法,是淨化身心的力量。因此,在日常的衣食住行生活中,能夠修持懺悔的心情,就能得到恬淡快樂,灑脫自在。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