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s on the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六祖壇經講話》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 問題討論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第三 決疑品 問題討論◎問題討論
一、為何說布施、設齋沒有功德?
在禪宗裡有一則公案:當初,達摩祖師從印度來到中國,是在梁武帝主政的時候。梁武帝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平常建築寺院、廣度僧侶、印經造像,甚至自己素食、講經,可以說布施、修福,做了不少功德。當他聽說從印度來了一位高僧達摩祖師,就禮請他到宮中問法:「朕自從主政以來,建寺度僧,行善不斷,請問有甚麼功德?」
達摩祖師回答:「了無功德!」
梁武帝好像被澆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做了那麼多善事,你不但不讚美我,怎麼還說沒有功德呢?」因此不免對達摩祖師心生反感,而達摩祖師也覺得與他無緣,於是拂袖而去。
達摩祖師回答「了無功德」,錯了嗎?梁武帝認為自己造寺廟、度僧尼、印經典、說佛法,有功德,錯了嗎?都不錯!梁武帝所作建寺度僧的功德,是有為的功德,多做多得,少做少得。達摩祖師講的功德,是功德性,自性的功德本來具足,並不因為我現在布施、做慈善,功德就有所增加,不做就有所減少。所以有為的功德可以說多說少,無為的功德性則不能論多論少。
在《金剛經》裡也提到福德與福德性的問題。福德,從因果來講,當然可以論多論少,行善修福,多做多得,少做少得;福德的自性,則不容以有無的對立觀念來論多論少。所以,達摩祖師從本體上來講功德,梁武帝還沒有那樣深的領悟,所以彼此不能相契。
梁武帝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君王,其實也就是因為他在過去世曾經布施、行善。因此,在佛門裡有一首讚歎梁武帝及說明布施功德的偈語:
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施捨萬文收;
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
梁武帝過去世曾是一個樵夫。有一天,打完柴回家的途中,突然下起雨來,他看到一尊佛像在露天裡被雨淋著,就把戴在自己頭上的斗笠布施給這一尊佛像。由於他布施的功德,後來感得成為一代帝王的果報。
不過,這種有為的果報並非究竟,譬如,即使做了帝王,福報用盡,還是會再墮落。所以,福德可以說多說少,說有說無;而福德性,即使是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五趣流轉,六道輪迴,我們的真如自性、福德性,始終沒有損減分毫。
因此,布施、設齋究竟是否有功德,就看是從甚麼層次來講。如果從有為法來看,布施必定有功德。布施猶如播種,有播種,因緣成熟,必然有收穫。所以布施是無盡的寶藏,你有布施,你就有儲蓄,就有果報。一個人如果每天光是貪圖別人的東西,是貧窮;常行喜捨,才是富貴。
布施也不一定要用錢財珍寶去布施,你心地善良,可以用說好話布施;你心裡面有豐富的力量,可以用為人服務來布施。即使你不會說好話,沒有力量為人服務,只要人家做好事,你心裡隨緣歡喜,隨喜也是布施。每個人心裡都有隨喜、隨心、隨口、隨力的功德寶藏,所以我們應該把儲蓄在我們自己心田裡的寶藏,隨時布施,這才是致富之道。
布施是「人天三福行」之一,布施是通往人天的道路,你有布施,你就有道路,就能到達目標。布施如橋樑,人與人之間的人際溝通,如同過河須要有橋樑。布施是人我之間的橋樑,我說你的好話,我就能和你溝通,我有利益給你,幫助你,我就能和你溝通。
布施如田地,你有田地,你才能有收成,你有布施的種子,將來才能開花結果。過去有一個小女孩,父母雙亡,淪為乞丐。有一天,她到寺院去拜佛,看到很多的信徒打齋供眾,當下生起一念隨喜的好心;但是摸摸口袋,身上只有一個銅錢,是過去在垃圾堆上撿到的,就把它拿出來布施。大和尚知道了,親自來為她上堂說法,為她誦經祈福。
這個貧窮的小女孩離開寺院以後,走到一棵大樹下休息,不久就睡著了。這時皇后剛過逝不久,國王心裡煩悶,和大臣出外郊遊、打獵,見到樹下發光,向前一看,是一個猶如仙女下凡般千嬌百媚的女孩,非常歡喜,就把她迎回宮裡,立為皇后。
本來是一個貧窮的女乞丐,一下子貴為皇后,她心想:「這必定是我布施所得到的功德、福報。」因此,為了感恩圖報,她就從宮裡帶了財寶,要到這個寺院裡去作大布施。
途中,她心想:「當初我只布施一塊錢,住持大和尚就親自來為我誦經祝福,今天我再到寺院去大布施,這個大和尚不知要如何重視我呢!」
但是當她來到寺院時,大和尚見都沒有見她,只叫一個知客師為她誦經祝福。皇后不免感到生氣、失望,後來知客師說:「施主!上一次你來,雖然是一塊錢,但那是你的真心裡全部所有,至誠懇切,那一塊錢的功德無量無邊,大和尚當然要為你誦經祝福。現在,你布施的財寶雖然多,不過,在我慢心之下,不算很多,所以,由我為你祝福就夠了。」
布施,有所謂「心田事不同,功德分勝劣」。有時候,同是布施一塊錢,功德應該是一樣的,不過,你的一塊錢布施給國家修橋舖路,布施給學生做獎學金,這樣的功德未來性就很大了;我的一塊錢只是用來布施給兒女打牌、吃喝玩樂,由於田不同,對象不同,功德因此有勝劣。同樣的對象,你的一塊錢布施給青年做獎學金,我的一塊錢也是給青年做獎學金,不過,你的心裡望報,你的心量很小,我的心廣大無邊,因此我的一塊錢功德就大了。因此,布施,主要是在於我們的發心;發心不同,功德就有勝劣之分。一念虔誠,即使布施一塊錢的功德,有時候與布施百萬的功德是不相上下的。
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很希望兒子能到寺院裡過一段出家的生活。就如同現在的泰國,要想取得公民的資格,一生當中一定要出家一次,也等於中華民國的役男要服兵役一樣。因此,他把已經做到翰林的兒子,送到寺院裡去修行參學。這個翰林學士到了寺院,先從沙彌做起,每天必須打柴、推磨、種田、擔水,弄得身心疲累不堪。有一次,他從山下挑了一擔水回到山上,忍耐不住心裡的不滿,而發牢騷道:「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意思是說,我身為翰林,卻在這裡挑水給你們出家的和尚吃,你們和尚吃了,怎麼能消受?
他說這個話的時候,正好給從旁經過的住持大和尚聽到了,就說:「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意思是說,我只要一炷香,你萬劫的供養,我都能消受。所以,出家人修無為法,你有為的功德,布施多少,都能接受。
布施的最高境界,要能三輪體空--沒有布施的我、沒有受施的人、沒有所施的物,我、你和所施的物,都能不著相,這才是真正的無相布施。所謂「空心不空境,空境不空心,心境兩俱空,心境俱不空」。如此功德就有大小之分了。
說到布施得福的多少,有時候布施很多,得到的功德很少,有時候布施的財物有限,得到的果報卻很大。為甚麼會施少得多,或施多得少?施多得少,是因為有望報的心,有利害心;施少得多,則是因為出發心是為了利益他人,是用恭敬心布施,所以布施的功德,誠如前面所說:「心田事不同,功德分勝劣。」
布施的果報究竟如何分勝劣?有時候布施田勝財劣,就如過去佛世時,有一天,佛陀經過一個地方,一個兒童歡喜地捧了一缽土供養佛陀。因為布施的對象是佛陀,田很勝,雖然所施物泥土很劣,功德卻奇大無比。有時候財勝田劣,例如用珠寶布施給窮人。有時候田財俱勝,例如用黃金七寶布施給有學問有道德的人。有時候田財俱劣,例如用剩菜剩飯給乞丐吃。
有時候心財不同,心很重,財很輕,例如佛經裡所說的「貧女一燈」,貧窮的女子布施一盞燈,心很重,財很輕。有時候財重心輕,例如前面講過的貧女變皇后,最初用一塊錢去布施、打齋,那是心重財輕,但是後來她貴為皇后,雖然布施的錢財很貴重,卻用貢高我慢的輕心布施,所以,雖為皇后,也只獲得知客師替她誦經祝福。
有的是心財俱重,也就是用恭敬心來布施貴重的東西,例如須達長者布施祇樹給孤獨園,用黃金鋪地,這是心財俱重;還有心財俱輕,心也輕,財也輕,例如用傲慢心給窮人一塊錢,還要叮嚀:「下次不可再來了喔!」這是心財俱輕。
此外,還有施受的不同,有時施者清淨,受者不清淨,例如我們到監獄裡,或到一些苦難的地區去布施,我們是慈善為懷布施,布施的人心很清淨,可是接受的人心裡不清淨。有時施者不清淨,受者清淨,例如有人偷竊別人的東西,然後再到寺院裡去添油香,去做功德,這是布施的人不清淨,接受的人清淨。有時施受俱清淨,例如寶積佛用香、花供養佛陀;又如無盡意菩薩用瓔珞供養觀世音菩薩,這就好像有道德的人禮敬有道德的人。有時施受俱不淨,布施和接受的人都不清淨,例如盜賊竊盜贓物給貪官污吏,金錢來路已經不正,又再拿去賄賂,這就是施受俱不淨。
因此,說到布施,有時候同樣的布施,但因錢財用法不一樣,對方接受的心態不一樣,而我布施的出發心也不一樣,功德就有勝劣之分了。所以,《六祖壇經》裡說布施「了無功德」,因為有為法的功德是可多可少的,唯有我們本體上的功德性才是不增不減,無多無少,這是學佛者應有的認識。
二、淨土在那裡?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問:「有沒有天堂?有沒有地獄?天堂在那裡?地獄在那裡?」依我的了解,天堂、地獄在那裡?我有三種說法:
1、天堂當然在天堂的地方,地獄當然是在地獄的地方。
2、天堂、地獄在那裡?在人間。天堂在人間,地獄也在人間。你看,現在有的人住在高樓大廈,住在山頂上的別墅裡,享受著清風明月,以及冷氣、冰箱、豪華的汽車、電視、地毯、席夢思的床鋪、山珍海味等,這不是天堂嗎?但是,人間不但有天堂,也有地獄。你到市場裡面去看一看,市場裡到處懸掛著剖肚挖腸的雞、鴨、牛、豬,那不就是刀山劍樹嗎?你到那許多貧苦的地方,看那傷殘人士居住的地方,髒亂、陰暗、潮溼,甚至有的人瞎眼、缺手、斷腳,盲聾瘖啞,這不就是人間的地獄嗎?
3、天堂、地獄在那裡?在我們的心裡。我們每個人的心,一天當中,時而天堂,時而地獄。例如,早上起床,心裡面無憂無慮,到公園裡去運動、慢跑、享受新鮮空氣,這不就是人間天堂嗎?但是,回到家裡,往飯桌上一坐,「有甚麼好吃的嗎?」生起貪欲的心,那就是餓鬼的心。假如吃的東西不合口味,筷子一摜,碗一推,生氣了,瞋恨心,那不就是地獄嗎?有時還要罵人、打人,愚癡,這不就像畜生的行為一樣嗎?所以,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心裡時而天堂,時而地獄、餓鬼、畜生。可以說,在一天二六時中,天堂、地獄不曉得來回多少次;每天我們都在天堂地獄的邊緣來來去去,天堂、地獄在那裡呢?就在我們的心中。
我們知道了天堂、地獄在那裡。現在,接著談六祖惠能大師在〈決疑品〉裡講到淨土,淨土和天堂到底有甚麼不一樣?
有時候上了天堂,福報用盡,還是會退墮;淨土只有上升,沒有退墮,這是第一點不同。第二點、天堂裡和人間一樣,仍然有像君臣、眷屬、上下等階級的差別對待;淨土裡則只有平等,大家都是蓮花化生,沒有差別。
說到淨土,大家就會想起極樂淨土。我們讀過《阿彌陀經》的人會問:「極樂淨土在那裡呢?」
「十萬億的佛土以外。」也就是在十萬個三千大千世界之外。
其實,這只是比較上的說法,真正從法性上來講,淨土是沒有遠近之別的,淨土就在心中,所以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例如維摩居士,在他的生活裡,行、住、坐、臥之中,真是「居家逍遙,隨處都是淨土」。他到學校裡講學,講堂就是他的淨土;他到市場裡購物,市場就是他的淨土。所謂「隨其心淨,則國土淨」,淨土就在他的心裡,這正是人間佛教所謂的「人間淨土」。
過去,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曾經懷疑的問佛陀:「佛陀!諸佛的淨土都是清淨無染,為甚麼您的娑婆世界到處充滿生老病死,又像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一樣,人人生活在苦惱之中呢?」
佛陀對舍利弗說:「這是你看到的世界,我看到的世界不是這樣。」說完隨即以足趾按地,大地頓時變為金色。他對舍利弗說:「這就是我的淨土。」
中國四大菩薩中的地藏菩薩,他以地獄做淨土。所以,淨土主要是看我們的心,心裡清淨,世界就隨著我們清淨。因此,學佛,自淨其心是很重要的。
關於淨土,我把它分成人間的淨土、天上的淨土、極樂的淨土,還有唯心的淨土、華嚴的淨土。現在我再把它們一一做個介紹。
1、人間淨土:常聽人慨歎說:「人間沒有一塊淨土,人間到處充滿了險惡、紛爭、不平,就像三惡道一樣!」其實,我們現在所居住的人間,如果安和樂利,民豐物阜,人人和善,彼此尊重,這不就是人間淨土嗎?所謂人間淨土,必須要具備八個條件:
◆ 國土,沒有環境的污染:現代社會問題很多,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環境髒亂,空氣污染。因此,人間淨土的第一個條件,必須要美化環境,使我們生活的環境從家庭到社會沒骯髒的污染,只有清淨的環境。
◆ 經濟,沒有財產的佔有:現在的社會,一般民生的物質、經濟生活可以說都很富有,只是有一些人不知道經濟、物質是要從勤勞中,從結緣裡慢慢獲得,他總希望「一步登天」,一下子就能發財、富貴,所以鋌而走險,竊盜、詐騙,破壞了淨土的形象。在人間淨土裡,經濟是淨化的,沒有財產的佔有,只有均富的日用。
◆ 生活,沒有惡人的殘害:佛經上有一則六根會議的寓言:有一天,眼、耳、鼻、口,一齊向眉毛抗議,毫無用處的眉毛為甚麼高高在上,而各有所司的眼、耳、鼻、口卻要屈居下方呢?眉毛被攻擊得招架不住,只好知趣地換到最下方。但是大家一看,眉毛在下面很古怪,不像個人,不得已又請眉毛回到原位。這時大家終於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眉毛的無用才是真正的大用;覺悟到互助互愛才能共存。所以,在人間淨土的社會,對於人民的身體、生命都有保障,都能不受侵犯,自由平等,正如佛國淨土,沒有惡人的相殘,只有互助的友愛。
◆ 處眾,沒有人我的是非:我們的社會充滿人我是非、恩怨利害,見不得別人有好處,放不下別人比自己強,互相攻訐、毀謗,彼此打擊、破壞對方。例如:你好,我心裡難過;你偉大,我心裡就不高興。人間淨土是彼此尊重,互相禮讓,沒有人我的是非,只有和諧的眷屬。
◆ 交遊,沒有猜疑的誤會:猜疑、誤會將使原本和樂的人我之間、家庭、社會變成愁雲滿佈的囚牢,因此人間淨土的條件之一就是人我的往來要建立在彼此的坦誠、互相的信任之上。也就是社會大眾沒有猜疑的誤會,只有互相的信任。
◆ 政治,沒有迫害的冤屈:娑婆世界裡,由於立場的不同,利害的衝突,仍然不能免除政治上的迫害。一個理想的政治環境,有的只是道德的感化,而不是權術的控制;過的是和平自主的生活,而不是恐懼躲藏的苦難,所以我們的國家,在政治上大家平等,人權有保障,沒有迫害的冤屈,只有德化的和平,我們就具備了人間淨土的第六個條件。
◆ 交通,沒有事故的發生:我們的世界裡,常常為空間的問題感到困擾,因此,在交通上不是感到非常不便,就是發生事故,令人遺憾。人間淨土的交通,是沒有事故的發生,只有自在的生活。
◆ 社會,沒有階級的差別:我們的社會有秉賦上賢愚智劣的先天不同,更有職位上貴賤輕重的人為差異。不合理的制度,製造了人間許多的矛盾、衝突,形成不平等的階級歧視。在佛教看來,任何一個眾生都是具足佛性,無比尊貴。因此,人間淨土是沒有階級的差別,只有大眾的平等。
2、天上淨土:天上的淨土,即所謂的「天堂」。天堂的情形是怎麼樣呢?天上和人間到底有何不同?至少有四點不同:
◆ 天上的壽命長久。依佛經上的記載,距離人間最近的欲界忉利天可活到五百歲,等於人間的九百萬年。往上推算,一直到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長達八萬大劫。
◆ 天堂的人身體高大。依佛經記載,距離人間最近的四天王天的天人,他們身高九十丈。愈往上的諸天,身高就愈巨大。色界的最上層色究竟天,人民身高大約有二十六萬五千公里那麼魁偉,而台灣全島從台北到高雄全長不過五百公里左右,天神的形體有多麼偉岸碩大,就可想而知了。
◆ 欲樂自在,勝於人間。天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物質非常的豐富,不但不虞饑寒,而且已經泯除了憂悲苦惱、怨憎憤恨,一切已經到達隨心所欲、有求無不得的境界,享受光明自在,輕安快樂的禪悅。
◆ 定中安樂。從色界乃至無色界的眾生,已經不再以世俗紛亂動蕩的欲樂為滿足,而能安住於甚深禪定裡,他們都是過著禪定的生活,享受定中的輕安自在、法喜禪悅。
3、極樂淨土:極樂淨土也有四個特點:
◆ 沒有男女的佔有。在極樂世界裡,不像人間,他們沒有男人、女人的分別;極樂淨土的民眾,都是蓮花化生,所謂「九品蓮花為父母」,所以他們沒男女相。不過,有的人會認為,沒有了男人、女人,人生有何意義?其實男女是苦惱的源頭,假如沒有男女相,這個世間一定減少很多問題。
◆ 沒有煩惱憂慮。根據《阿彌陀經》云:「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因此,極樂淨土的眾生,沒有貪欲、瞋恨、愚癡、嫉妒等煩惱罣礙,只有無盡的快樂。
◆ 沒有經濟的匱乏。極樂淨土到處都是七寶所成的亭台樓閣,到處都是金銀財寶,連地上都是黃金鋪地。他們不需要用錢,因此沒有經濟的匱乏。
◆ 沒有惡道的恐怖。人間不但有很多自然界帶來的痛苦,如水災、旱災和風災、地震等,還有很多的蟲害、疾病,尤其是人為的戰爭災難,種種的人我紛爭,真是有如惡道般恐怖。極樂淨土裡,沒有三惡道,只有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因此沒有惡道的恐佈。
4、唯心淨土:「隨其心淨,則國土淨」,這就是唯心淨土。唯心淨土也有四個特點:
◆ 隨遇而安:你能隨遇而安,那裡就是淨土。
◆ 隨緣而生:你能隨因緣而生活,到處都是淨土。
◆ 隨喜而作:你能隨喜工作,當下就是淨土。
◆ 隨心而住:你的心能任運逍遙,隨緣放曠,則「隨所住處,皆是淨土」。就如天上的太陽、月亮,不管烏雲密佈也好,或是刮風下雨也好,太陽、月亮都是那麼逍遙自在的悠遊於虛空之中,這就是隨心而住。
5、華嚴淨土:《華嚴經》指出的淨土世界是:大小不二--一沙一石裡,可以見到三千大千世界;一多平等--別人說是說非,你只管肯定自己;動靜一如--儘管無常變化,儘管世間不安動亂,不過,你的心安靜自如;淨穢無別--即使身處汙穢裡面,你要清淨自己的心。所謂「隨其心淨,則國土淨」、「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希望大家都住在淨土裡面。
三、 六祖對彌陀淨土的看法如何?
在各種淨土裡,禪宗所提倡的是自性的淨土,是本心的淨土。然而對於《阿彌陀經》所說的彌陀淨土,六祖大師又是甚麼看法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禪宗主張不著相,提倡「即心即佛,自性是佛」,所以禪師們過去所謂「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為甚麼佛來要佛斬呢?難道對佛(自己所信仰的中心),還有甚麼仇恨嗎?當然不是,這只是說明禪宗最看重我們的本心,自性上有了污染,有了牽掛,就如同我們乘船過河,到了彼岸以後,要把船放下來,如果你放不下,難道還要背著船走嗎?
禪宗主張:我們信佛、拜佛,其實我們自性本來就是佛,佛性人人本具,因此不要再到心外求佛,佛在心內;你也不要想到心外有淨土,淨土就在心中。
但是,理上是如此沒有錯,然而當我們還沒有開悟的時候,還不知道自己「即心即佛,即佛即心」的時候,我們還是要拜佛,我們還是承認,我們要念佛才能成佛。所以,六祖大師站在禪宗立場,雖然肯定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就是對佛說聖言量的肯定,這固然是很可貴,但是六祖大師並不鼓勵大家忘記自己「即心是佛」,而一味地往心外求法,一味地要往生心外的西方極樂淨土。
六祖惠能大師說:「西方極樂世界,遠有多遠?十萬八千。」在《彌陀經》裡則講「十萬億佛土」,一個佛土等於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十萬億佛土,就是十萬個三千大千世界,表示很遠、很遠。但是,如果你是一個上智之人,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是十萬億佛土之外,當下就是。所以,在《阿彌陀經》裡也說到,一個人只要能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於一念頃,即生西方極樂淨土」。所以,真正的淨土,沒有遠近的。一個悟道的人,像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壽--沒有時間的限制,超越了時間;無量光--沒有空間的限制,超越了空間。我們超越了時間,超越了空間,那就是宇宙的真理,也就是「遠近不二」--沒有此土,沒有彼土,當下即是。
所以,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說到:「在我們東土的人造罪了,大家來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假如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因為有了妄想雜念,也造了業,那麼他們往生到甚麼地方去呢?」意思是說,你心性不明,你罪業不除,你在佛土裡面,那也是像在娑婆世界;你在娑婆世界裡,如果你能明心見性,當下就是佛國。因此,淨土就是要明心見性,心外無法,心外也無淨土。禪就是心,道就是心,佛就是心。
過去在叢林禪堂裡,除了參禪以外,不准念佛,所謂「念佛一聲,漱口三日」,然而淨土卻又提倡念佛,看起來好像很矛盾,其實不矛盾。就以淨土宗來說,他教人念佛,主要也是要用念佛的這一個正念來對治妄念,妄念一除,正念生起,進而以無念來對治有念。因為有念也是迷,能夠「不念而念,念而不念」,那不就是無,就是禪。所以不管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主要的,都是要藉念佛、參禪來淨化自己,昇華自己,找回自己。所以,《六祖壇經》要我們不要多伺妄求,當下改變自己最為重要。比方說,你在生活裡,把生活改善,你的生活裡就有淨土:你用心美化周遭的環境,你的環境就是你的淨土。所以,我們要往生淨土,往生極樂淨土固然很好,不如往生你自己當下的淨土,也就是你自己現實的生活、現實的環境,那就是你的自性的淨土。所以,我們對淨土的看法,應具備有四個意義:
1、人事相處的和諧。我們在人間,有時候為了人事不和諧,常常引生很多的苦惱;怨憎會固然很苦,恩愛別離也是很苦。所以,人事相處,應如君子之交,彼此互相尊敬、和諧。人事的和諧,就是我們人事上的淨土。
2、心裡淨化的安住。我們有時候熙熙攘攘,勞勞碌碌,心裡動盪不安,心裡貪瞋無明,我們的心內找不到一個真正安住的地方。現在的社會,大家建華屋,建高樓,富麗堂皇,身體有所安住了,但是心裡沒有安住的地方,因為心裡面罣礙名利得失、是非好壞。所以,我們如果用禪淨化心靈,使我們的氣質安詳,使我們的心安住在禪的上面、安住在慈悲的上面、安住在般若智慧的上面、安住在虛空廣大無邊的上面,像太陽、月亮,安住在虛空裡,每天遊遍四方,逍遙自在。所以,《六祖壇經》主要的,就是要為我們的心找到一個安住的地方。
3、恐怖鬥爭的消除。所謂淨土,在淨土裡沒有競爭,也沒有恐怖。在世間上,每天人和人爭,人和自然爭,人和畜生爭,到處鬥爭,到處充滿恐怖。所以,如果生活沒有安全感,那就不是淨土。
4、平等自由的實踐。在淨土裡,我們要平等,要自由。例如民主政治選舉,那就是平等;民權受到尊重,那就是平等。所謂自由,就是不侵犯別人的生存,不侵犯別人的所有,不侵犯別人的因緣。自由平等,這才合乎淨土的意義。
不過,我們希望:淨和禪是沒有分別的,參禪的人不要誹謗淨土,念佛的人也不要排斥禪宗。永明大師的《參禪念佛四料簡》,所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