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s on the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六祖壇經講話》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 問題討論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第四 定慧品 問題討論◎問題討論
一、 甚麼是曹溪大師的修行法門?
六祖惠能大師一生駐錫曹溪弘化,因此又號「曹溪大師」,他所指導的修行法門,就叫「曹溪法門」。
曹溪的修行法門為何?在〈定慧品〉裡告訴我們:第一、以無念為宗;第二、以無相為體;第三、以無住為本。可以說,曹溪的修行法門是以「無」--無念、無相、無住為宗要。
一般修行的人,像持戒、布施、念佛、誦經、持咒等,主要的都是求現世的安樂。而六祖的曹溪法門,它不是要我們只求現世的安樂,而是要我們求證永恆的生命,證悟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說:如求人天福報,自身安樂,不解六祖修行法門。
第一、這裡講到「無念為宗」,就是教我們要「念而無念」,要「一念不起」。一般人每天可以說都是生活在「妄念」裡面,時而念這個,時而念那個;淨土宗甚至教人念佛。為甚麼要念阿彌陀佛?主要的就是要用「正念」來對治「妄念」。如果沒有「妄念」,又何必要「正念」?因此到最後要「無念」、「不念而念,念而不念」。所謂「一念不起」,那還有甚麼「正念」呢?因此,「無念」的境界很高。「無念」的境界是:
◆ 對過去的境界不要追憶。有人以為回憶比現實美麗,其實,「白頭宮女話天寶」,一個人如果光是回憶當年、回憶過去,就表示他已年邁了。所以,對過去的境界不要再去追憶。
◆ 對現在的境界不要貪著。現在的生活境界,諸如五欲塵勞、人我是非等,不要在這上面斤斤計較,這樣一來,也就不會患得患失。
◆ 對未來的境界不要幻想。佛教講「生死無常」,因此不要幻想「未來」;「未來」還沒有到來,幻想沒有用,重要的是把握每一個當下。
如果能對過去的境界不追憶,這就是「持戒」;對現在的境界不貪著,這就是「修定」;對未來的境界不存幻想,這就是「修慧」。「無念」實際上就是修「戒、定、慧」;在「無念」的境界裡,對人沒有愛恨,對境界沒有貪著。能夠「無念」,則生活裡自能「隨喜」、「隨心」、「隨緣」!
所以,「無念」就是「不執著」,不執著才能進步。佛教講「法無定法」,就是不執著有,也不執著無。「無」就是無限、無量、無邊。無念不是甚麼都不念,所謂「不念而念,念而不念」,「無念」才能真正擁有更寬廣的世界。
第二、曹溪的宗要是「無相為體」。所謂「相」,有「人相」、「我相」、「法相」。我們生活在森羅萬象,如同萬花筒的萬「相」裡,以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為相,在「六塵」裡,每天患得患失,以假為真,以無為有,以穢為淨。我們被「相」所迷惑,而產生顛倒妄想,因此以「無相為體」,就是要我們處一切相而離一切「相」,也就是離一切「色」,離一切「聲」,離一切「香」,離一切「味」,離一切「觸」,離一切「法」;就是要明白《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難開了「妄想」,才能證悟「實相」。因此,真正「無相」的修行,就是要去「建設水月道場,大作空花佛事,降伏鏡裡魔軍,證悟夢中佛果」。
第三、曹溪的修行法門是以「無住」為本,這也就是《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的心每天住在那裡?大部分都是住在「五欲六塵」裡。有所「住」,就有所「不住」;「無住」,就是「無所不住」。你的心有所住,就有所限制,就有一定範圍;「無住」,就是「無所不在」,如同月亮、太陽住在「虛空」裡,隨著「虛空」無所不在。因此,我們要「不住境」,就是不住在「境界」上,不住在「相」上,不住在「念」上,不住在「有」上,不住在「無」上,甚至也不住在「無無」的上面。那麼,我們住在那裡呢?我們住在「無住」的地方。
「無住」是《金剛經》的宗要。五千多字的《金剛經》,主要就是講一個「無」:度生要「無我」、布施要「無相」、生活要「無住」、證果要「無證」。能夠懂得一個「無」,證悟一個「無」,那就擁有了世間,擁有了「無限、無量、無邊」的人生。這就是曹溪大師告訴我們的修行法門,是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如何才能達到「無念、無相、無住」的境界呢?就是要「定慧雙修」。
二、「定」與「慧」的關係如何?
在《六祖壇經》的〈定慧品〉中,惠能大師開宗明義說道:「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又說:「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慧的密切關係,由此可見。
所謂「定」,就是要我們遇境不動心、不氣惱;所謂「慧」,就是要我們談吐、做事都能運用得體,都能如法,那就是智慧的妙用。
定與慧的關係:「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定」和「慧」本來是一個,由「定」發「慧」,所以「定」是「慧」的體;「慧」,是一種方便、權巧、妙用,所以「慧」是「定」的用。
定與慧的關係,譬如金與器、水與波、燈與光,相成互用,不即不離。這就好比一塊黃金,可以做成戒指、手鐲、耳環等飾物,外相上雖然有各種不同,但本體都是黃金。又水和波,水本來是平靜的,有了風,就泛起了波浪,所以儘管浪花如何的波濤洶湧,它的本質還是水。又如燈與光,有了燈就有光明,沒有燈,就黑暗。
所以金與器、水與波、燈與光,是不即不離的。「定」與「慧」也是不即不離。「定」與「慧」如同鳥的雙翼,鳥有雙翼就能飛翔,人有了「定」、「慧」,就能夠解脫。
《涅槃經》說:「定多慧少,增長無明;慧多定少,增加邪見。」唐朝時,曾因上表「諫迎佛骨」而被貶至潮州當刺史的韓愈,有一天去參訪大顛禪師,大顛禪師正在坐禪,久久不出定。侍者看韓愈等得不耐煩,心裡很著急,便在大顛禪師的耳邊說:「先以定動,後以智拔。」
意思是說:「禪師!你的禪定已經打動了韓愈的心,現在你應該要用智慧跟他說法。」
韓愈一聽到這兩句話,很高興,他說:「幸於侍者口邊得個消息。」
定、慧,不是靠別人說,別人給的;定、慧要靠自己去修持、體悟,定、慧完全是自家的事情。
禪宗有一則「老婆禪」的公案:過去有一個非常護持佛法的老婆婆,供養一位禪師參禪修道,一供養就是二十年。
有一天,老婆婆很想知道禪師的修行如何,便叫她的孫女兒送東西給這位禪師,她說:「妳送東西給他的時候,不必同他講話,只要過去抱住他,看他怎樣待妳。」
孫女果然依照老婆婆的交待去做,結果禪師一動也不動,冷冷的說:「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意思是說:「我已經修到很有定力,我的心已經不為外境所動了。」
孫女兒回去把情形告訴老婆婆,老婆婆一聽,很失望、很難過,一氣之下就把禪師趕出去,不再供養他了,同時把供養禪師參禪修行的茅屋放一把火燒了。她說:「我供養了二十年,竟然供養了一個『自了漢』。」
禪師離開以後,便到各處去參學。過了幾年,又再回到老婆婆的住處,要求老婆婆能再護持他修行。
三年後,老婆婆又叫她的孫女兒再去試探禪師,這回當孫女兒上前抱著禪師的時候,禪師也回抱她,並對她說:「這種事只有你知、我知,千萬不可以給老婆婆知道。」
孫女兒回去把這話告訴老婆婆,老婆婆一聽,她說:「我終於供養了一個人間菩薩!」
經云:「不捨道法而行凡夫事,種種運用能不離定慧。」這就是「定慧雙用」。
六祖大師十大弟子中,開創荷澤宗,廣開南宗頓教法門,使惠能大師的禪法得以揚名立萬於後世的神會大師,曾經問道於六祖,說:「先定後慧,先慧後定,定慧先後,何者為正?」
六祖回答:「常生清淨心,定心而有慧;於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無心,雙修自性證。」
有一首修行的祕訣說:「以定治於亂,以慧治無記,動靜二相亡,對治功何用?」如果我們能夠面對境界而「無念」的話,則念念歸宗;如果我們遇緣而能「無心」的話,則心心契道。所以,「定慧等持,任運雙修」,這是說明定與慧的關係,也是定、慧修行的要領。
三、如何「自悟修行」?
「自悟」,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實踐、自我覺悟。吃飯,可以由別人煮給我們;喝茶,可以由別人倒給我們喝;可是覺悟,一定要靠自己。所以禪宗平時都是教人要提起話頭,要「參」、要「疑」、要「問」,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累積很多的「小悟」,便能成就「大悟」。
我們每天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沒有一悟,就是沒有一點進步。這個悟的意思是:我懂了,我知道了,我想通了,我找到了。這和禪宗的悟,是稍有相應的。
禪師們的悟境,是忘失身心,是泯滅人我,是與虛空合而為一,是超越三世而知一切。悟,就是找到自己的本來的面目,本來面目就是我們的真心,我們的真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等同虛空。古德說:「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如喪考妣。」因此,有的人在覺悟的剎那,痛哭流涕,千世萬劫的辛苦,終於一下子認識了自己;但也有的人「悟」了以後,哈哈大笑,終於一下子得以摸到自己的鼻孔了。
我們平常稱念的「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觀自在」就是觀照自己在不在?平時如果我們沒有「禪」的修養,很容易受外境迷惑,每天都是被人牽著鼻子走。如果能夠「觀自在」,就能「觀境自在」--在境界裡面自由自在;「觀人自在」--人我相處很自在;「觀事自在」--在一切事務塵勞裡面皆能自在;「觀我自在」--自己沒有貪瞋癡,不計老病死,當然就很自在。
有信徒問溈山禪師:「甚麼是道?」
禪師回答:「無心是道。」
信徒說:「無心是道,我不會啊!」
「你去問會的人。」
「誰是會的人呢?」
「不是別人,就是你自己。」
所以,「求人不如求己」,我們在「迷」的生活裡要覺悟,當然一定要靠自己。
禪宗的四祖道信禪師當初去參訪僧璨禪師,求僧璨禪師為他開示解脫的法門。
僧璨禪師反問他:「誰束縛你了?」
道信想一想,說:「沒有人束縛我。」
僧璨禪師道:「既然沒有人束縛你,你又何必另求解脫的法門呢?」
可見得我們都是「自我束縛」,所謂「庸人自擾」。
如何「自我修行」?我提供四點意見:
1、自我觀照,反求諸己:就是要做一個「觀自在」,每天觀照自己在不在?觀照自己是否妄想紛飛,攀緣外境?觀照自己是否能夠把持自己?觀照自己是否凡事都能反求諸己,寬以待人?如果能夠如此自我觀照,就是「自我修行」。
2、自我更新,不斷淨化:「禪」是很自然的,是非常活潑的;參禪學道,不能呆板,不能墨守成規,不能積非成是。所以要不斷的更新,不斷的淨化,不斷的昇華,如此才能一天一天接近「悟」的境界。
3、自我離相,不計勝負:做人要把眼光放大,目標放遠,不要在表相上、語言上、小事上斤斤計較。我們常常因為別人一句話就心裡不安,因為別人一個動作,就弄得自己不自在;因為太執著、計較人我、得失、勝負,使我們天天陷溺於人我是非、成敗得失的風波裡,不得安寧。因此,我們要離一切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被迷惑,不計勝負,進而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
4、自我實踐,不向外求:有信徒問趙州禪師:「如何參禪才能覺悟?」趙州禪師站起來,很風趣地說:「我現在要去小便,沒有時間回答你這個問題。」
禪師走了一段路之後,回過頭來對信徒說:「你問我『如何開悟』,這是多大的問題!你看!像小便這麼一點小事,還得我自己去呢!」
趙州禪師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你要求覺悟,你要自己修行,靠別人是沒有用的!我不能代替你「吃」,我吃飯,你也不能當「飽」。所以,「自我修行」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重視的課題。
四、甚麼是「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又名「一相三昧」、「一相莊嚴三摩地」,就是觀法界平等相的「三昧」。修行「一行三昧」而證悟者,可以達到三種境界:
◆ 不生憎愛取捨之心。
◆ 穿衣吃飯當中,雖有動作,心卻是如如不動。
◆ 能所雙亡,真妄均除。
所謂「三昧」,就是正定的意思,也就是將善心住於一處而不妄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例如寫字寫得好,就有「寫字的三昧」;說話說得得體,就有「說話的三昧」;處世圓融無礙,就有「處世的三昧」。甚至罵了人,還能令對方心生歡喜,這就是有「罵人的三昧」。
因此,「三昧」的定義,是說所言、所行、所作都能表現到最恰當、最相應、最究竟的程度,也就是:第一、凡事進入甚深境地者;第二、為人處事有最完美的表達者;第三、處世待人最圓融者,乃至生活中有禪的灑脫、幽默、看破者,都是三昧。
《摩訶止觀》說,三昧有四種:
◆ 常坐三昧:以九十天為一期,專心一意坐禪,口中稱念某一尊佛的名號,心意集中一處,而觀照真如法性。
◆ 常行三昧:又稱「般舟三昧」,也是以九十天為一期。九十天之中不可盤坐,更不可以躺臥,只准許站立行走,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停地繞室行走,不能休息。
◆ 半行半坐三昧:就是現在的「禪淨雙修」,可以打坐,也可以繞佛,又可以跑香。
◆ 非行非坐三昧:就是隨自己的意思,在行、住、坐、臥之間,把心安住在
「不動念」的境界。
其中,常坐三昧又叫「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就是在一切「處」、一切「時」、一切「行住坐臥」之間,常行「直心」;「一行三昧」就是修行的時候,能夠「真心、直心、淨心、不動心」;「一行三昧」就是「最上禪」,是如來的「清淨禪」。當自己能夠捨諸妄想、雜念,把「心」如實地會於一理,或是想一佛、觀一佛,念念相續,不懈怠;在一念中,能夠見到十方諸佛,見到法界無邊的光明,得到「大辯才」、「大解脫」,那就叫做「一行三昧」了。
此外,又有所謂的「辯才三昧」、「無住三昧」、「無心三昧」、「無我三昧」、「歡喜三昧」、「遊戲三昧」,甚至「睡眠三昧」等。「三昧」可以說就是我們的生活能夠與「定慧」相應,能在生活裡「不動心」,就是進入了「三昧」。
中國四大譯經家之一的鳩摩羅什大師,幼年時,有一天隨母親到寺院去參拜,看到佛前一個銅鑄的大磬,覺得很好玩,就把大磬當帽子一樣戴到頭上。一旁的母親看到,對他說:「孩子!你怎麼能把銅鑄的大磬當帽子戴呢?」
鳩摩羅什說:「啊!這是銅的呀!」當下一念分別心起,頓感好重、好重!
所以,「無心」的時候,重的東西都會失去了重量,這就是「無心三昧」。「無心」,就是對外境沒有分別,所謂「只要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假圍繞」。
此外,還有「遊戲三昧」,在佛教史上有許多參禪得道的禪師們,如濟公活佛、金山活佛、飛錫禪師、普化禪師等,他們在世間種種的神通變化、遊戲自在,說明他們的修行已經達到生死一如、物我雙亡、運用自如的「遊戲三昧」境界了。
如何修行才能成就「三昧」呢?天台的湛然大師說,有四種方法能生「三昧」:
◆ 三個月中,除了飲食便利外,不睡常坐。
◆ 三個月中,或彈指間,不生一念,不生我想、我執、我愛、我貪。
◆ 三個月中,經行不休息,如修「般舟三昧」。
◆ 三個月中,說法而不求利養。
假如能夠依照上述這四種方法修行,自能達到人我雙忘、物我一體的「三昧」定境。
五、甚麼是「障道因緣」?
佛教主張「解行並重」,尤其重視「體證」,所以學佛必須要修行。
說到修行,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修行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魔考、一些障礙修行的因緣。根據《六祖壇經》記載,障道因緣有三:口說不行、心行歪曲、於法執著。
另外,以現實社會而言,富貴、美貌、年輕等,都是障礙學佛的因緣。然而在障道因緣中最主要的是「心」,我們的心為甚麼會形成障道的因緣,有如下十二點:
1、心門不開:我們的「心」好像一扇大門,門不開,外面的人進不來。如果「心門」不開,凡事排拒,則「真理」、「智慧」的法水就無法流進心中。所以心門不開是學佛的障道因緣。
2、心結不解:心裡的結,往往來自猜疑、嫉妒以及對人我是非「執著」不捨,因此產生心結,成為障道因緣。
3、心擔不放:心裡的「負擔」,如金錢名利、恩怨情仇、家庭事業等放不下,因此產生煩惱,自然成為障道因緣。
4、心妄不除:經云「妄念不起處處安」;相反的,妄想、雜念不除,不但無法心安自在,更是障礙佛道的因緣。
5、心憂不喜:世間最珍貴的財富就是歡喜,一個人如果每天心裡憂愁、煩悶,心裡沒有法喜,如何領略微妙的佛法,因此「心憂不喜」也是「障道因緣」。
6、心暗不明:一個沒有般若智慧的人,無法點亮自己的心燈,每天生活在「黑暗」裡,自然難以見道。
7、心狹不寬:心量狹小,不能包容、忍受別人的優缺點,也是「障道因緣」。例如「同行相嫉」、「見不得別人好」等,都是障道的因緣。
8、心惡不善:七佛通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個心裡充滿惡念的人,自然無法與佛道相應。
9、心邪不正:學佛首要皈依三寶、相信因果。一個人如果心中充滿邪知邪見,例如「不信三寶」、「不信因果」,這也是障道的因緣。
10、心貪不捨:一個人如果天天貪圖別人給我,自己完全不肯喜捨布施,這與佛教的六度、四無量心等教義是背道而馳的,自然無法契入佛道。
11、心迷不信:心裡迷惑,不求覺悟,完全與真理「絕緣」,如何能夠悟道?
12、心有不空:《華嚴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一個人如果自滿、執著、成見不空,正如一個已裝滿茶水的杯子,再好的法水也流不進心裡。
因此,心要「空」,才能悟道,才能認識佛境界。
甚麼是「障道的因緣」?「三毒」、「五欲」、「六塵」;也就是世間的「金錢」、「感情」、「人事」、「觀念」、「無明」等,都是障道的因緣。當初我們建設佛光山,立意就是希望借助佛法來淨化社會、淨化人心,希望到佛光山朝山拜佛的人,都可以受到佛法的薰陶淨化。但是,偏偏有的人心裡不能和佛光山建設的主旨相應,他只看到外觀建築,不但無法生起清淨心、歡喜心,反而心生排拒,口出毀謗。所以,他雖然到了佛光山,實際上他根本沒有到過佛光山,這就是「障道因緣」。參禪學道的人,對「真理」、「佛法」,要能接受,我們要把「心門」打開,要解開「心結」,放下「心擔」,那麼,佛法才能進入我們的心中。
在〈定慧品〉裡,六祖大師一再指導我們各種修行的方法,所謂「修行」,就是要「修心」;所謂「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一切都根源於我們的「心」,如果我們「心正」、「心淨」,則一切皆「正」,一切皆「淨」。所以說「正人說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說正法,正法也成邪」。「正」、「邪」只在於「心」的一念之間。
六、如何「看心觀靜」?
《楞伽經》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一切萬法的生起和還滅,都是因為「心生」、「心滅」而有。《佛遺教經》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只要我們把「心」安住一處,必能所作皆辦,無功不克。《維摩經》也說:「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你想要往生「淨土」嗎?先要清淨自心,心不清淨,淨土不生;心清淨,則國土清淨。
《華嚴經》形容「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我們的心好像一個「畫家」,可以畫山水,畫花鳥,畫人物,「天堂地獄」可以說都是由我們的心所造,所以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是頓悟入道的要門,然而平常我們看山,看水,看花,看草,看人,看事,看盡男男女女,看盡人間萬象,卻很少人「看心」。心的形象、住處到底如何呢?
「心」,非青非黃,非赤非白,非短非長;「心」,不去不來,不垢不淨,不生不滅。「心」,不住善惡,不住有無,不住內外;心,不住中間,不住高下,不住大小。因為「善惡」、「有無」、「大小」都是「對待法」,「真心」是「絕對」的。所以,有四句話說明修行人智愚、聖凡的不同:
1、聖人求心不求佛:偈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因此,聖人只求「自淨其心」,不向佛求。
2、愚人求佛不求心:愚癡的人天天求佛拜神,向神明求平安,求財富,求順利,卻不知道反求自己的心,不知道自己的心才是無盡的寶藏。
3、智人調心不調身:有智慧的人,懂得調伏自己的「心」,遠比追求身體健康、長命百歲重要,因為心是萬法之本,所以平時要以戒來對治貪心、以定來對治瞋心、以慧來對治癡心。
4、愚人調身不調心:愚癡的人往往只注重身體的保健,卻不懂得要「調心」、「觀心」。
唐朝的古靈禪師在百丈禪師座下悟道。悟道後的古靈禪師感念剃度恩師的引導,決定回到仍未見道的師父身旁。
有一天,年老的師父在洗澡,古靈禪師替他擦背。就在擦背的時候,古靈禪師忽然拍拍師父的背說:「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靈。」
師父聽後,回頭看了一眼,禪師趕緊把握機緣又說:「佛雖不聖,還會放光哩!」無奈師父還是不開悟。
又有一天,師父在窗下讀經,忽然有一隻蒼蠅在窗子上撞呀撞,想要出去,卻出不了。古靈禪師靈機一動,就一語雙關的說:「世間如許廣闊,你卻不肯去,只在這個窗子上撞,未免太愚癡了吧!」於是作了一首詩偈說:
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
千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意思是說,「禪」是要用心去覺悟,師父你天天看經、看經,在經書上那裡找得到「禪」,找得到「覺悟」呢?
師父看到這個參學回來的弟子,言語怪異,行徑奇特,於是問他是甚麼道理?古靈禪師便把他悟道的事告訴師父,師父感動之餘,於是請他上台說法。禪師升座,便說道: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就這樣,師父懂得「看心觀靜」,也就覺悟了。
所以,參禪先要「看心」,「禪」就是「心」。一般人以為參禪一定要打坐,要眼觀鼻,鼻觀心,這樣才叫打坐,才叫參禪。但是,六祖大師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參禪求道,主要在覺悟真心本性,能夠把握這一點,才能進入禪的世界。
七、何謂「頓漸利鈍」?
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陀所說法,本無頓漸,但因眾生根機有利鈍,因此佛陀不得不敷設八萬四千法門,用以觀機逗教,普度眾生。
說到「頓漸利鈍」,所謂「頓」,就是沒有「時間」、沒有「過程」,是一種「突然」的、「迅速」的、「直接」的,好像石火電光,是在剎那之間立刻轉「迷」為「悟」的頓超法門。
所謂「漸」,就是逐漸、逐漸的,是有「次序」性、有「連續」性,如同時鐘從一分、五分、十分,漸次往前行,這就叫做「漸修」。
所謂「頓根」,就是「根機」很利,能夠「聞一知十,觸類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