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s on the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六祖壇經講話》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 問題討論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第五 坐禪品 問題討論◎ 問題討論
一、 如何坐禪?
一般人大都以為禪的修練,一定要如老僧入定,眼觀鼻,鼻觀心,這樣才叫「參禪」。其實,六祖大師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又說:「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禪,是不能從坐臥之相去計較的。你會禪,則行住坐臥,搬柴運水,乃至揚眉瞬目,一舉一動,都可以頓悟,都可以見性。因此,參禪求道重在覺悟真心本性。
參禪雖然不一定要打坐,但是對初學者而言,坐禪仍是參禪的重要入門,如何坐禪?首先應該了解各種坐禪的方法與常識:
1、要獨坐靜室:初學者參禪打坐,最怕干擾,因此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而且室內空氣要流通,冷熱要適中,光線要柔和,因為光線太亮了不容易安心,太暗則容易昏沉。
2、要盤腿結印:盤腿是禪坐很重要的一環,因為不盤腿,精神則不易集中。盤腿分為單盤及雙盤。初學者如果無法雙盤,單盤亦可,或將兩腳交叉而坐,或掛腿均可。腿盤好了,雙手抄手結印放在肚臍下,可使氣血通暢。
3、要寬衣鬆帶:坐禪時,衣著以寬鬆、舒適為宜,儘量避免穿著西裝、牛仔褲、窄裙等緊身衣褲,手錶、眼鏡、腰帶等束縛身體的物件,都要鬆開或去除,使身體鬆弛,且不妨礙血液循環。
4、要搖身搓手:上座後,可以輕輕搖動身體,使身體保持在平穩舒適的姿勢。兩手可以交互摩擦,以提振精神。參禪不但要用心,還要用力,因為參禪打坐不是休息,不是睡眠,是用心用力參究真理。
5、要裹膝圓滿:坐禪時,可用毯子包裹膝蓋,使其暖和,以防風寒入侵關節。
6、要平胸直脊:禪坐時,胸部要平正,背脊要直挺,不可彎腰駝背。坐墊要鬆軟,厚薄隨人而異,以能坐得四平八穩即可。背部不可倚靠他物,以免阻礙氣血暢通。
7、要出氣和順:調息是修定的入門方法,初學者依「毘盧七支坐法」做好調身的基礎後,緊接著就是調息。息就是呼吸。一呼一吸,出氣入氣要均勻和順;氣息未調,不宜坐禪,唯有氣息和順舒暢,心境才能平靜安穩。
8、要看心不分:就是要看住自己的心,讓心繫於話頭上,不要讓心亡失了。如《佛遺教經》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此外,初學者還須注意以下事項:
1、要名師指導:參禪打坐,如果沒有名師指導,盲修瞎練,容易出差錯。
2、要自我察覺:禪,完全要靠自己洞察心機,靠自己當下承當。因此參禪要有大善根、大信心、大疑情、大奮志。
3、要虛心無求:我們的心如果能謙虛無求,猶如「朗朗晴空,不著一物」,則容易與禪相應。
4、要把持中道:六祖大師說:「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因此坐禪要能不著心、不著境、不著動、不著妄。也就是要保持一顆平等無分別的心,不落於好壞、是非、善惡、有無的兩邊。
禪是健康之道,禪的功用可以開闊心胸、堅定毅力、啟發智慧、調和精神、淨化陋習、強化耐力、改善習慣、磨鍊心志、理解提起、記憶清晰,尤其禪能令我們認識自己,所謂明心見性、悟道歸源也。
參禪的利益固然很多,但是有的人參禪打坐不得要領,有時候容易「走火入魔」。走火入魔的原因有下列幾點:
◆ 貪圖神通:參禪打坐,不能貪圖神通。禪定雖然可以引發神通,但是神通必須建立在慈悲心和守持戒法上,如果沒有慈悲心,不能持守戒法,便容易著魔。
◆ 自我閉塞:禪是灑脫、幽默、風趣,禪是非常活潑、開闊的。因此參禪的人不能自我閉塞,不能自我束縛;想不開、想不通,便容易走火入魔。
◆ 邪知邪見:參禪旨在開發真如佛性,是為了要徹悟本來面目,為了明心見性、了脫生死、成佛作祖。但是有的人參禪是為了妄求神通,以此自我炫耀,甚至打擊別人,這種知見上的錯誤,容易走火入魔。
◆ 妄動散亂:參禪是為了調伏妄心,是為了找回自己的真心。但是有的人心定不下來,老是妄動、散亂,愈是參禪,愈妄想;愈打坐,愈煩惱。如此不但容易走火入魔,而且還會退失道心。
因此,參禪打坐還未進入「定」境的時候,不妨輔以「五停心觀」來治心:
◆ 用不淨觀對治貪欲心。不淨觀是指觀想自他肉體的骯髒、齷齪,以對治貪欲煩惱的觀法。
◆ 用慈悲觀對治瞋恨心。慈悲觀是多瞋眾生觀想由拔苦予樂而得到的真正快樂,以對治瞋恚的觀法。
◆ 用因緣觀對治愚癡。愚癡的人就是因為不明白世間上的事物,都是因緣所成,因此產生執著;如果懂得因緣法,就會知道眾緣和合的奧妙,就能轉愚癡為智慧。
◆ 用數息觀對治散亂。我們的心妄想紛飛,透過數息觀,也就是數我們的出入息,讓心繫於一呼一吸,不但能夠使呼吸慢慢均勻,而且能使妄心不再散亂,進而獲致輕安。
◆ 用念佛觀對治業障。念佛觀就是念佛的相好光明、功德巍巍、空寂無為,以對治業障的觀法。
以五停心觀為禪修的基礎,當修行一段時日後,可以透過「九住心」,勘驗自己修行的進度。
◆ 內住:參禪打坐時,最初繫心一境,使心住於內,不外散亂。
◆ 等住:最初所繫縛的心,其性粗動,不能使它等住遍住,所以當心念對外在的對象起作用時,即於所緣的境界,以相續方便、澄淨方便,令心遍住微細。
◆ 安住:心雖然攝持令內住、等住,但是仍然還會有失念、散亂的時候,所以當心一外散,立即察覺,攝心還住於所緣中。
◆ 近住:此時心已能做到不起妄念,心念不向外散失。因為妄念將起,就能預先覺知,先將它制伏,不令此心遠住於外,稱為近住。
◆ 調順:深知禪定的功德殊勝,了知色、聲、香、味、觸及貪、瞋、癡、男、女等十相是使心散亂的過患,因此,能將心調伏,不使流散。
◆ 寂靜:以內心的安定功德,止息能令心擾動的惡尋思及隨煩惱,使心調伏,不再流散。
◆ 最極寂靜:由於失念的緣故,前面所說的各種不正尋思及隨煩惱暫現行時,隨所生起,能不忍受,立即除遣斷滅。
◆ 專注一趣: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而定力得以相續。
◆ 等持:由於數數修習的因緣,功夫純熟,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能安住,任運相續,無散亂轉。
此外,臨濟禪師的「四料簡」指出參禪打坐有四個程序:
◆ 奪心不奪境:忘記自己,但沒有忘記外境。
◆ 奪境不奪人:泯滅外境,但沒有忘失自我。
◆ 人境兩俱奪:人與境皆忘。
◆ 人境俱不奪:人境俱不泯,道不離世間。
無論「九住心」或「四料簡」,禪者都可以依此測試自己,檢驗自己究竟到達那一個階段。禪者在修學的過程中,會出現種種不一樣的境界,因此過去禪宗有所謂「破三關」:
◆ 初關:要能超凡入聖。
◆ 重關:要能入聖回凡。也就是淨土宗所說的乘願再來,廣度眾生。
◆ 牢關:凡聖俱泯。就是不著有,不著空,空有一如,一切都在平等之中。
參禪打坐,如同人在山中,山在眼中,此中有分別,但是又無分別。參禪又如人在山頂,山在腳下,是我登山,是山登我?此中有高低,又無高低。所以,看起來禪只是一個打坐,可是這一坐並不簡單。這一坐,三千大千世界無邊的法界,就在我這一坐;這一坐,凡聖俱泯,人我雙忘,身心脫落,彷彿回歸自己本家一般,安然的穩坐於自己的法性之座,和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遨遊於法界性海之中,那真是無比自在的解脫境界!
二、如何知心如幻?
每一個人每天百般的忙碌,總是為身體而忙,甚至為別人而忙,卻很少想到要修心養性,要為自己的心來忙。
在佛經裡有一個故事:有一位大富翁,生平慳吝,既不修身,又不修心。他娶了四個夫人:大夫人年老色衰,糟糠之妻,最不受大富翁的喜愛;二夫人擅於理家,平日操持家務,當初在窮困的時候,很是相愛,但是到了富貴時就漸漸忘記;三夫人年輕又有魅力,使這富翁相會歡喜,別離憂愁;最心愛的是四夫人,年輕貌美,與富翁終日恩恩愛愛,從不離開。
有一天,大富翁身染重病,即將死亡,他想到自己萬貫家財,妻妾兒女這麼多,如果就這麼一個人寂寞的死去,實在有點不甘心。於是在臨終前,向最心愛的四夫人說:「四夫人!我平常待你最好,時刻不能和你離開,現在醫生說我的生命已經維持不了多久,我想,我一個人死了多孤單寂寞。我請求你陪我一道兒死好嗎?」
四夫人一聽,花容失色,大驚道:「你怎麼會這麼想?你年紀大了,死是當然的,我年紀這麼輕,怎麼能死?你對三夫人也不錯,何不叫三夫人陪你去?」
大富翁無可奈何,只得把三夫人請來,三夫人一聽,嚇得直發抖,連忙道:「這是不行的,我還年輕貌美,你去世了,我還可以再嫁他人,你何不叫二夫人陪你?」
大富翁很失望,只有把二夫人找來,二夫人一聽,連忙搖手說:「不能!不能!我怎能陪你死呢?這個家平日都是我在操持家務,我死了,這個家由誰來理呢?況且你過世以後,我還要替你舉行喪禮。為了夫妻的感情,我會送你一程到山頭,但是我不能與你一同去死。你還是找大夫人吧!」
富翁沒有辦法,只得把他平時記不得的大夫人叫到床前,對大夫人說道:「大夫人!真對不起你,我過去對你太冷落了。但我現在一個人死去,在黃泉路上一個伴也沒有,你肯隨我一道兒死嗎?」
大夫人聽後,非但不驚慌,而且很莊重的回答道:「嫁夫隨夫,現在夫君要去世了,做妻子的我們,怎麼好還活著,不如就跟你一起死去比較好。」
富翁一聽,感歎地說道:「唉!過去我都不知道你對我這麼忠心,把你忘了。我對四夫人、三夫人愛護得比命還重要,二夫人我待她也不薄,到今天他們忘恩負義,當我要死的時候,竟然狠心離開我,不肯陪我死。想不到我沒有重視你,你倒反而願意永久和我在一起。唉!我太辜負你了,為甚麼我不早些對你好呢?」
這個故事中,從未離開的四夫人就是指我們的身體,平常我們為了這個身體,給它化妝、營養、運動,種種的愛護、照顧,但是,到了百年以後,這身體就不是我們的了。
要再改嫁的三夫人指的就是會喜離憂的財富。平常我們也是多方積聚金錢,不肯捨離。但是當人死去的時候,再多的財富也帶不去,最終還是要讓給別人。
要照顧家庭的二夫人就是指那些窮困時才思念的親戚朋友,親戚朋友在世間未完的事還很多,當人去世時,頂多在送葬的行列中走一程。
從未獲重視的大夫人就是我們的心。平常最不知照顧,可是,人生百年之後,「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能帶走的,只有我們的心。
心是生死的根本,心也是成佛作祖的力量。心有真心,有幻心,我們要「知心如幻」,真心才會現前。真心就是每一個人的本來面目。現在醫學發達,有的人心臟有了毛病,可以換心。醫學上的換心,換的是肉團心,現在我們所講的,不是心臟的心,是我們每一個人,人人本具,個個不無,隨我們五趣流轉、六道輪迴、天上人間到處來去的這個心。我們上天堂也是這個心,下地獄也是這個心。所以,我們要換心,主要就是把我們惡的心換成善的心,把壞的心換成好的心,把假的心換成真的心,把非的心換成是的心,把染的心換成淨的心,把小的心換成大的心,把恨的心換成愛的心,把愚癡的心換成智慧的心。不能「知心如幻」,就不能把幻心換成真心。
心是我們自己的,可是,我們又何嘗能懂得自己的心呢?在佛經裡,佛陀以種種譬喻形容我們的心,今列舉十種來說明:
◆ 心如猿猴難控制:古人以「心猿意馬」來形容心,心就像活潑浮躁的猿猴,生性好動,活蹦亂跳於林木之間,片刻無法靜止。
◆ 心如電光剎那間:我們的心好像石火電光,迅速無比,動念之間,馳騁宇宙,毫無障礙。
◆ 心如野鹿逐聲色:野鹿在荒野上奔跑,饑渴了,便四處追尋草原。我們的心就像野鹿一樣,難以抗拒五欲六塵的誘惑,終日汲汲營營於聲色犬馬。
◆ 心如盜賊劫功德:我們的身體如同一座村莊,五根是門戶,而心就是這個村莊的盜賊,竊取我們的善事功德。如果我們能馴服心中的盜賊,使它歸化柔順,便能做心的主人,長養無上的功德。
◆ 心如冤家身受苦:心是我們的冤家仇敵,專門替我們製造煩惱,使我們受種種的痛苦煎熬。所以,有一首詩說:「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動念已先知,勸君莫作虧心事,古往今來放過誰?」
◆ 心如僮僕諸惱使:心好像是我們的書僮、僕人,受到客塵的驅使,向外攀緣,產生種種煩惱,這些煩惱都能蒙蔽我們的智慧,束縛我們的心靈,使我們不得自在。
◆ 心如國王能行令:心是身體的國王,能夠指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產生感官認知的種種作用。所以,眼耳鼻舌身都是聽心的命令在執行任務。
◆ 心如泉水流不盡:心好像泉水的源流,有泉源的地方,泉水涓涓流不盡。心裡的智慧泉源,具有無限的潛能,蘊藏無盡的寶藏,如果我們能有效的運用,永遠也不虞匱乏。
◆ 心如畫師描彩繪:《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我們的心如善畫的畫家,能夠描繪種種的圖畫來。心中希聖求賢,自然浮現聖賢的面貌;心如凶神惡煞,面容便如魔鬼羅剎一般的猙獰,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相隨心生」,就是此意。
◆ 心如虛空大無邊:我們的心好像虛空一樣廣大無邊,「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心「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我們心一生,萬法跟著生起;「心滅則種種法滅」,心一滅,萬法跟著幻滅。因此,我們的痛苦或快樂,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我們的心自己招感的。
說到知心如幻,主要的,就是要我們莫以肉團心為心,莫以喜怒哀樂為心,莫以見聞覺知為心,莫以賢愚利鈍為心。我們不要以為心臟、肉團心是我們的心,喜怒哀樂是我們的心,見聞覺知是我們的心,好壞智愚是我們的心。其實,這都是幻心,不是真心。所謂真心,如《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甚至於我們所造的罪業,在有為法的相上而言,罪業是存在的,但是,如果從真心本性上來說,罪業是空性的,妄心如果一滅,罪也就沒有了。所以,有一首偈語說:「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如果你用無心證悟了自心本性,心的本體本來就是清淨的,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因此你修行也沒有增加功德,不修行也沒有減少甚麼。
《五苦章句經》說:「心取地獄,心取餓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我們的一念心中,具足十法界。從佛、菩薩、緣覺、聲聞等四聖,到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六凡。我們的心時而佛祖、菩薩、天堂,時而地獄、餓鬼、畜生,一天當中不知在十法界中來去多少回。你發了慈悲心、菩提心,那不就是佛心嗎?不就是菩薩心嗎?你想布施,你想為人服務,那不就是天人的心嗎?你起了貪、瞋、愚癡,想算計人,想殺人、害人的心,不就是地獄、餓鬼、畜生嗎?所以,在我們的一心之中具足十法界。以天台家的說法,十法界中,每一界都有十如是,所謂「百界千如」,因此往往在一念之間,一念三千,如果不能知心如幻,就找不到真心了。
為甚麼真心難找?主要的是,有的人「騎牛覓牛」,騎在牛身上,卻忘記了牛在那裡。或是「刻舟求劍」,船在大海裡前進,一不小心,劍掉到海裡去了,他在船上劃個記號,要待有空再找;劍在此處掉入海裡,卻到彼處去找,怎麼找得到劍呢?「鏡裡尋頭」,在鏡子裡面找頭,鏡子裡面的頭怎麼是我的呢?「水裡撈月」,水裡的月亮,你怎麼撈得起來呢?所以,不要被表相所迷,被外境所迷,要知道,真實的月亮在那裡,真實的頭在那裡。
我們的心,對於愛瞋、是非,是沒有標準的。所以,知心如幻,愛瞋那裡有標準?因此,經云「三際求心心不見」,亦即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兩眼看前眼不見」,兩個眼睛看著前面,卻看不到自己的眼睛。「畫寶尋寶寶不見,風花雪月卻常見」,就是說我們不能認識自己的真心,反被假心、幻心所迷惑。所以,《華嚴經》說:「大海之水可飲盡,剎那心念可數知,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境界。」佛的境界是甚麼?就是我們的真心。知心如幻,主要的,就是要我們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找到自己的真心。所以大家有時要能回頭,不要光看到前面的世界,回頭是岸,有時回頭會找到自己的真心;要改性,改改自己的性格,性格一改,真心本性才能顯現出來;要能轉身,轉身會有更寬廣的世界;要換心,把如幻如化的心,換成如真如實的心,尤其重要。
三、 如何不著心?
在〈坐禪品〉裡,六祖大師告訴我們如何參禪打坐,主要的,就是要我們「心無所住」,心無所住,就是不著心。
心如何才能不住著呢?在《維摩經》中,維摩居士告訴舍利弗打坐的要點有三:
◆ 要不依身:「智者觀心,愚者枯坐」,參禪打坐不只是身坐,重要的是用心、觀心。
◆ 要不依心:打坐雖然要用心,但不能依妄心而動,甚至淨心亦不可住著。
◆ 不依三界:打坐時,對於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種種好壞,均不可執取。因為心有所染,心有所住,心有所執,不容易和禪定契合。
所以,古德有云:「一念不生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只要我們能心無所住,一念不生,即使黃金也能消化;如果我們的心一直在回憶過去,貪著現境,幻想未來,真是滴水難消。因此,《般若經》中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無住的生活才能任性逍遙,才能隨緣放曠。
在《大乘起信論》裡,把我們的心分為「真如門」與「生滅門」。所謂「一心開二門」,我們眾生與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無明妄動而有生住異滅、迷悟染淨之相。我們在生死裡流轉,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驢腹馬胎,六道輪轉,這就是心生滅門。要杜絕生死流轉,要成佛脫苦,要不生不死,那就要靠心真如門。
如何才能進入心真如門呢?有時候,我們用肯定的入門,肯定自己的信心、真心、悲心、道心,從肯定裡依真如門而入。有時候,從否定的方面來入道,所謂否定,例如無四相: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六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六塵:無色、聲、香、味、觸、法,從否定裡面無、無、無,無到最後,「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個真實的世界便能躍然呈現在我們眼前。
因此,我們的心,有時候即心即佛,有時候非心非佛,要非心非佛,才能即心即佛;要即心即佛,才能非心非佛。我們在這個世間上,如果不能與真理契合,所謂「迷時三界有,悟時十方空,欲知成佛處,會是淨心中。」參禪不能廓然大悟,即使坐破蒲團,依然迷而又迷。所以,你要知道在那裡成佛?心一轉即是。
我們的心如果不能進入真如門,不能與自己的真心自性相合的話,即使參禪入定,有的時候也有危險。
在佛經裡記載,有五百位仙人,有一次在天空中飛行,忽然聽到空中傳來天女演奏美妙的樂音,這五百仙人心一貪著,忽然失去了神足,一一墜地。這個故事說明,即使修禪,即使證悟神通,如果心有染著,還是危險的。
佛陀的首座弟子大迦葉,是一個苦行頭陀。有一次聽聞屯崙摩甄陀羅王的琴聲,他也不安於座,不由自主的跟著琴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當時有人問他:「大迦葉!你是一個長老,又是頭陀第一,大家都非常尊重你,你是一個很嚴肅的人,為甚麼你一聽到音樂,也會忍不住翩翩起舞呢?」
大迦葉回答說:「我於人天諸欲,心無貪著,我的禪定工夫,確實已對人間、天上的五欲六塵等欲染,不起貪著。現在,屯崙摩甄陀羅王的琴聲是智慧之聲,智慧所作的聲音等於是法音,因此,我一聽,便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所以,心有所住,就表示禪定的功夫還不夠。因為,住心容易生起瞋恨、貪欲、愚癡之心。住心就是心隨境轉,甚麼樣的境界,你的心就跟著境界轉動。我們要想參禪,最要緊的是把握自己的心,讓它不妄動,能自我安住,不要在外境上住心,這是非常要緊的工夫。
宋朝的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二人,他們對參禪都曾下過相當的工夫,對禪定也有很深的體悟。
有一次,兄弟二人應朋友之請,去參加宴會。在宴會裡,歌舞飲酒,種種的歡樂。哥哥程顥隨緣放曠,跟著大家飲酒談笑,唱歌跳舞。弟弟程頤看在眼裡,認為自己是有道德的學者,怎麼能隨波逐流,跟這些俗人歌舞同歡?於是就像老僧入定,眼觀鼻,鼻觀心,道貌岸然的不苟言笑,一直到曲終人散。
第二天,弟弟終於忍不住對哥哥抗議:
「我們是規矩的學者,怎麼可以隨順流俗,與俗人放浪形骸,酒肉歌舞?」
哥哥嘆了一口氣說:「弟弟!你好辛苦喔!昨天的歌舞不是早就過去了嗎?你怎麼到今天還把它擺在心上呢?」
哥哥雖然眼觀歌舞,但心如「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弟弟雖然身不歌舞,言絕俗論,心中的葛藤卻糾纏不休,反而障礙了道的清明。
過去,也是在一個歌舞同歡的場合裡,有一個修行人,面對種種的節目表演,他始終緊閉雙眼,看也不看。節目表演一半,有人來收取觀賞費,一個人一百塊錢,這個修道者說:「我沒有看啊!我何必要給錢啊!」
收費的人說:「你怎麼沒有看?你坐在這裡,不是在看嗎?」
他說:「我眼睛閉起來的呀!我沒有看啊!」
「喔!你沒有用眼睛看,你用心看,那費用要加倍。」
這是甚麼意思?眼不看,心貪著,這也是不行的。
有名的一休禪師,有一天和徒弟出外教化,途經一條大河,水勢洶洶。岸旁有一位女子裹足不前,一休禪師很慈悲的把這位女子背負過河。事後禪師就忘記了這件事,但是徒弟卻始終罣礙在心裡。有一天,實在忍耐不住,於是向師父質問:「師父!你平常教誨我們要遠離女色,但是幾個月前,師父卻親自揹負一名美麗的小姐過河,這是甚麼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