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s on the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六祖壇經講話》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 問題討論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第六品 懺悔品 問題討論◎ 問題討論
一、如何認識自性佛?
我們平常說認識甚麼佛,看到一尊佛像,說這是釋迦牟尼佛,那是阿彌陀佛、藥師佛,或是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我們所認識的都是外面的佛。學佛修行,要緊的是認識自己的自性佛。
每一個人自己就是佛,但是你能認識自己是佛嗎?過去,有信徒問禪師:「如何是佛?」
禪師說:「我不敢告訴你,告訴你,怕你不相信。」
信徒說:「不!禪師!我是誠懇地來向您問道的,您的話我怎麼敢不相信呢?」
「喔!你相信,那你剛才問甚麼?」
「如何是佛?」
「喔!如何是佛?你就是啊!」
佛性人人本具,但因凡夫眾生不敢直下承擔自己是佛,所以只能是凡夫。所謂「迷即眾生,悟即佛」。
唐朝的裴休宰相,有一天請黃檗禪師到他家裡去為佛像開光,黃檗禪師就對他說:「何必一定要在佛像身上開光呢?何不在你自己的心上開光呢?」
所以,禪,要我們不要心外求法。你能認識自性,自己就是佛。
如何是自己的自性佛呢?有一次,六祖大師集合大眾,他說:「有一樣東西,無名無字,無背無面,無頭無尾,請問你們大家,這是個甚麼東西啊?」
與會大眾都說不出是甚麼,這時座下弟子神會挺身而出,說:「這是諸佛的本源,也是我神會的佛性。」
神會回答以後,六祖大師就呵斥他說:「跟你們講,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你偏要替他安個名字,叫做本源,稱做佛性。將來如果你有辦法的話,也只是個以佛法作知解會的人,不是大徹大悟的禪師。」
所以,禪的悟道,所謂認識自性,自性是甚麼?那也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不過,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覺的時候,他曾發出宣言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意思是說,大地眾生皆有佛性,只要把妄想執著一除,當下就是自性佛了。
講到自性佛,我們的佛性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你成佛了,佛界裡並沒有增加一個,因為本來大家都是佛;你成佛了,凡夫裡也沒有減少一個,因為佛性在凡不減。佛與眾生只是迷悟的差別而已,所以「參禪悟道」,就是要認識自己的佛性。
甚麼是自己的佛性?以下列舉十點略作說明:
1、常:俗云:「人生七十古來稀。」凡夫一期的生命,數十寒暑;但是我們的佛性,我們真正的生命是永遠不死,是恆常不變的。
2、樂:娑婆世界,苦多樂少,充滿生老病死諸苦,雖有物欲之樂,畢竟是短暫而虛幻不實的。但是在我們的佛性裡,只有絕對安詳自在的和樂。
3、我:平常我們所講的「我」,是妄計所執的「假我」;現在我們講的「我」是「真我」。因為平常的我,無法自在,不能永恆;現在我們真如佛性的這個「我」,是永恆自在,且能自我主宰的。
4、淨:一塊黃金,就是把它擺在污水瀾泥裡,仍不失黃金的明亮;我們的佛性,儘管在五趣六道裡輪迴,仍不失其清淨自性。
5、真:佛性真實不虛,你能體會到自己真實的本性,那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6、實:佛性真實不虛,是實實在在的。
7、善:佛性是絕對善美的,不帶一點汙染、邪惡、煩惱。
8、美:佛性是最善美的,是最莊嚴的。
9、廣:佛性廣大無邊,大如宇宙虛空,因此,你能認識自己的佛性,則十方世界任我們遨遊。
10、靜:佛性在安詳寂靜裡,是隨緣而動,隨自然而生。
認識了常、樂、我、淨、真、實、善、美、廣、靜,那就是我們的佛性。然而參禪學道的人,每每忘記了自己是佛,往往心外求法,心外覓佛,甚至於在心外之法又再生出許多的妄執分別。
過去有一位女居士,收藏了一尊非常莊嚴的白瓷觀音聖像,後來她聽說要讓佛像靈感的話,一定要送到寺院裡,在佛前燒香、禮拜,分一點佛的靈感回來。於是她決定把這尊白瓷的觀音聖像請到寺院去分香、拜拜。
當女居士到了寺院,看見佛桌上已擺滿了供品及等著分香的佛菩薩像,於是就把別人的供品和佛菩薩像移開,將自己的白瓷觀音擺在中間,開始燒香祝禱。
可是,自己點的香,隨著風四處飄散,都飄到別人供的佛菩薩像上去了。女居士心想:「我的香怎麼都給別人供的佛菩薩像去聞,而我的白瓷觀音反倒沒有聞到這個香。」因此,她就自作聰明,把香環綁在白瓷觀音的鼻子上。這樣一來,本來很美的白瓷觀世音一下子變成了黑鼻子的觀世音,所以,後來這個白瓷的觀音菩薩就叫黑鼻觀音。
這是說明,佛性是超越時空,超越你我的對待法,然而凡夫眾生因為有時間的觀念,有方位的觀念,有種種的分別、計較,因此不能認識自性佛。
天台學者道文法師有一天向研究天台教義六年,而後習禪有成的日本真觀禪師請法,他說:「《法華經》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意義就是認為樹木花草都能成佛,請問:花草樹木真能成佛嗎?」
真觀禪師不答反問:「你掛念花草樹木能否成佛,對你有何益處?你為甚麼不關心自己如何成佛呢?」
花草樹木能不能成佛?這不是一個重要問題,因為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一切宇宙萬物,都是從我們自性中流出,只要我們自己成佛,樹木花草、大地山河就跟著成佛。所以,一切眾生都是我們心中的眾生,只要我們自己證悟自性,一切大地山河都是我的。
所以,佛教常用「明珠在掌」比喻佛心般若並不在高遠之處,而是人人可握之物。然而,「石中之火,不打不發」,石頭雖可發火,不經敲打,火不出來。所以,人人心中都有佛性,但若不修不證,就如同「宅中寶藏匿濟,乏於孤窮;衣內明珠弗解,貧於傭作」。那麼,如何才能明心見性,找回自己的自性佛呢?最重要的是必須放下我執、我見,拋棄一切迷妄、分別,如此才能超凡入聖,見自本性。
二、甚麼叫「自性五分法身香」?
永嘉大師說:「不除妄想不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在佛教裡,自性、佛身、法身、佛性、真如等,都是指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我們的自性法身。
當初佛陀在靈山會上,手上拿了一顆隨色摩尼珠,問四方天王道:「你們看一看這顆摩尼珠是甚麼顏色?」
四方天王看後,各隨所見,分別說是青、黃、赤、白等不同的色澤。佛陀就將摩尼珠收回,舒開手掌又問道:「我現在手中的這顆摩尼珠是甚麼顏色?」
天王不解佛陀心中所指,都不約而同的回答道:「佛陀!您現在手中根本沒有東西,那有甚麼摩尼寶珠呢?」
佛陀真實的告訴四天王道:「我將一般世俗的珠子給你們看,你們都會分別它的顏色,但真正的寶珠在你們面前,卻視而不見,這是多麼顛倒呀!」
這是說明我們的自性就像一顆摩尼寶珠,每個人來看,所看到的顏色都不同。其實這個寶珠的顏色只有一種,是個人的境界不同,而有種種的分別。好像我們的法性,本來是一個,可是由於我們迷惑了,不能認識我們的自性法身,而在自性法身之外,做了很多分別。
因此,在《壇經》的〈懺悔品〉中,六祖惠能大師一開始便主動提出,要為大眾傳授「自性五分法身香」。所謂「自性五分法身香」,就是:
1、戒香:所謂戒香,就是要每一個佛弟子在自己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稱為戒香。
戒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戒是佛教的法制生活。經云:「戒住則法住。」在佛教裡,依在家與出家的不同,所受持的戒法有優婆塞、優婆夷的五戒、八關齋戒、十善戒以及沙彌、沙彌尼的十戒,式叉摩那的六法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等。
其中,五戒為佛教的根本大戒。所謂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受持五戒可得無量的功德利益。例如:不殺生而護生,自能獲得健康長壽;不偷盜而布施,自然能發財享受富貴;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節,自然家庭和諧美滿;不妄語而讚歎他人,自然能獲得善名美譽;不飲酒而遠離毒品的誘惑,自然身體健康,智慧靈敏。
五戒雖然分別為五,但是它的根本精神只有一,就是不侵犯。例如,不殺生,就是對別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盜,就是對別人的財富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對別人的身體、名節不侵犯;不妄語,就是對別人的信用、名譽不侵犯;不飲酒,就是對自他的智慧、健康不侵犯。不侵犯才能自由,凡是身陷牢獄,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觸犯了五戒。譬如:殺人、傷害、毀容,是犯了殺生戒;貪污、侵佔、竊盜、勒索、搶劫、綁票,是犯了偷盜戒;強姦、嫖妓、重婚、拐騙,是犯了邪淫戒;譭謗、背信、偽證、恐嚇等,是犯了妄語戒;販毒、吸毒、運毒、吸食煙酒等,是犯了飲酒戒。由於犯了五戒,於是身繫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夠受持五戒,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能夠受持戒法,自然人格芬芳,道德遠播,被人尊敬,因此,戒香勝於花香。
2、定香:所謂定香,就是要大家看各種善惡的境界,自心不亂,稱為定香。
定就是要我們自己有原則,有立場,有主張,不輕易受世間的五欲塵勞所左右。受了定香的人,至少應做到:一、不為境轉,就是不能任由境界所轉。二、不為物動,不被世間的財富、金錢所動搖。三、不為情惑,就是不被男女的美色、情感所誘惑。四、不為勢嚇,就是不懼威武,不受勢力脅迫。自己有定,就能知所進止;自己有定,就能隨遇而安,這就是定香。
3、慧香:所謂慧香,就是自心修行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作諸惡,即使做善事也不執著,敬上念下,愛護鰥寡貧窮者,稱為慧香。
其實,學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轉迷為悟,也就是要證悟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佛性,佛性雖然人人本具,個個不無,但是正如寶礦裡即使有再多的黃金、白玉、鑽石等財寶,如果不經開採,則永遠也不會出土。智慧的寶藏不經開發,一樣不會現前。所以,要想有智慧,就必須有三個次第:一、從聽聞佛法而能獲得智慧;二、從思考研究而能獲得智慧;第三、從修行實踐而能獲得智慧。這就是慧香。
4、解脫香:所謂解脫香,就是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覺無礙,稱為解脫香。
世間上的人,往往受到名聞利養、人情世故、親情眷屬、男女情愛、人我是非、我執邪見等束縛,而不能自由解脫。佛法最主要的,就是要我們從各種束縛中解脫出來,因為解脫,才能自在。
過去禪宗四祖道信初參僧璨大師時,他說:「願和尚慈悲,開示我解脫法門!」
僧璨大師反問:「誰縛住你了?」
是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束縛我們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自己束縛還須自己解脫。我們能心無所緣,自覺無礙,這就是解脫香。
5、解脫知見香:所謂解脫知見香,就是自心既然對於善惡都無所攀緣,也不沉空守寂,就必須廣學多聞,認識自己的本心,通達諸佛的道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真性毫不變易,稱為解脫知見香。
解脫知見香就是要我們在解脫的認知上、知見上、觀念上,也就是從思想的本體裡,能夠不執空、不守寂、不攀緣、不分別、無人我對待,自然而然地不為世間左右,那就是有了解脫知見香,也就是所謂實踐真理。
如果我們有了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自然能透露禪悟的消息。那就是六祖大師為我們所傳授的五分法身香。
這自性五分法身香說起來很簡單,真正要實踐並不是很容易。一般人雖然虔誠地信仰佛教,但是要他持守戒律、修習禪定、體悟智慧、祈求解脫,或是證悟解脫知見,這是很不容易的。
有一個信徒,過六十歲生日的時候,請良寬禪師為他消災、祈福、祝壽,禪師問他:「你要我為你祈求多少壽命呢?」
他說:「我想活八十歲。」
禪師就說:「你現在已經六十歲了,距離八十歲只有二十年,二十年很快也就過去了。」
信徒說:「禪師!難道我還可以求一百歲嗎?」
「這一百歲,四十年也是一轉眼就會過去的。」
信徒說:「難道我可以祈求一百二十歲嗎?」
禪師說:「你已經到六十歲了,再求六十歲,一百二十歲,也是有如石光電火,剎那就過去了。」
「那我要求多少呢?」
禪師說:「你要求無量壽,要求永恆的壽命。」
一般人只求身體上的長壽,這是不能解脫的。因為一百歲、一百二十歲的老人,日子很不好過,吃又吃不動,看也看不到。其至一百二十歲的老人,他一百歲的兒子可能已經先他而去,八十歲的孫子也死了,天天在為兒子、孫子送終,這種日子會好過嗎?所以,只求肉體上的長壽,這不是正知正見,不是解脫知見。
過去,在山西五台縣昭果寺,有一位解脫禪師,他曾經蒙文殊菩薩指示心印,後來更加謙卑的為大眾服務,年月一久,功行日高。有一天,文殊菩薩想要試驗他的修行,趁他早晨為大眾煮早餐,做稀飯的時候,出現在解脫禪師的前面,解脫禪師看都不看一下,文殊菩薩大驚,上前就說:「喂!我是文殊菩薩!我是文殊菩薩!」
解脫禪師應聲便說:「文殊自文殊,解脫自解脫。」
文殊菩薩一聽,知道解脫禪師是真的覺悟了。因為解脫禪師能夠覺悟自性,肯定自己,所以能「文殊自文殊,解脫自解脫」。
因此,研究《六祖壇經》、參禪學道的人,應該知道,自性五分法身香不從外得,要從自己的自性上去證悟,因為解脫不在他人身上求,你自己能悟道,當下就能獲得解脫。
三、甚麼叫做無相懺悔?
懺悔,對於一個修行人而言,是有非常大的作用。
所謂懺悔,六祖大師說:「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懺悔就是要我們反省、改過、遷善。
根據經典所說,凡夫一日所作,功少過多,甚至舉心動念之間,無非是罪,無非是業。這些罪業就像烏雲遮日一般,障蔽了我們的佛性,使我們在生死海中流轉,輪迴不已。
不過,佛經也說,一個人不怕犯罪,只怕不懺悔。懺悔可以消除罪業,好比衣服髒了,身體髒了,只要用水洗一洗,自然就乾淨了;田裡的秧苗,只要禾苗茁壯,旁邊縱有一些雜草,也起不了作用。又如投一把鹽巴在一杯水中,水的味道奇鹹無比,如果再多添加一些清水,鹹味自然轉淡;一塊石頭,把它放在船上,藉著船的浮力,它就不會下沈。
懺悔一如法水,可以洗淨我們的罪業;懺悔就像船筏,可以運載我們到解脫的涅槃彼岸;懺悔譬如藥草,可以醫治我們的煩惱百病;懺悔好比明燈,可以照破我們的無明黑暗;懺悔一似城牆,可以攝護我們的身心六根;懺悔有如橋樑,可以引導我們通往成佛之道;懺悔猶如瓔珞,可以莊嚴我們的菩提道果。在佛教的萬千法門中,無論我們修學那一個法門,都必須以清淨無垢的心田去納受,因此懺悔是必要的修行。
懺悔,可分為「事相」上的懺悔與「理性」上的懺悔。
事相上的懺悔,就是藉禮拜、讚歎、誦經、布施、行善等行為而行懺悔。事相上的懺悔,有一分的懺悔,就減一分的罪業;十分的懺悔,就減十分罪業。如同一個生繡的銅器,你用一分的力量擦拭,它就潔淨一分;你十分用心、用力,把銅器上面的鐵繡統統去除,就十分的明亮、清淨,這是事懺。
理性上的懺悔,是觀實相之理,來達到滅罪的懺悔。也就是以我們的般若智慧,從真如理體上觀照罪業的自性本來空寂,所謂「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時罪亦滅;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罪業是由妄心所造,只要妄心不起,當下即無罪業可言。所以,在佛光山萬壽園有一首對聯說:「永念親恩,今日有緣今日度;本無地獄,此心能造此心消。」罪業是由我們的妄心所造,既是妄心所造,只要妄心一息,則罪業如霜露,日照即散;又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這種觀照「實相無相」,覺悟「罪性本空」的懺悔法門,稱為「無生門懺悔」,也就是〈懺悔品〉所講的「無相懺悔」。
依照佛經記載,懺悔的方法有多種,但均不離事懺與理懺。
天臺宗所謂懺悔有三種方法:
1、依戒律門懺悔:精持戒律,夙夜不懈的修持,猶如大火,燒去一切情識障。
2、依功德門懺悔:常行功德,供養三寶的修持,猶如春風,拂去一切煩惱障。
3、依無生門懺悔:勘破生死,修習無我的修持,猶如淨水,洗去一切知見障。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提出「懺悔六根觀普賢菩薩法」,即懺悔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罪障:
1、懺悔眼:若有眼根惡,業障眼不淨,但當誦大乘,思念第一義,盡諸不善業。
2、懺悔耳:耳根聞亂聲,壞亂和合義,由是起狂亂,猶如癡猿猴,但當誦大乘,觀法空無相,永盡一切惡,天耳聞十方。
3、懺悔鼻:鼻根著諸香,隨染起諸觸,如此狂惑鼻,隨染生諸塵,若誦大乘經,觀法如實際,永離諸惡業,後世不復生。
4、懺悔舌:舌根起五種,惡口不善業,若欲自調順,應勤修慈心,思法真寂義,無諸分別相。
5、懺悔心:心根如猿猴,無有暫停時,若欲折伏者,當勤誦大乘,念佛大覺身,力無畏所成。
6、懺悔身:身為機關主,如塵隨風轉,六賊遊戲中,自在無罣礙,若欲滅此惡,永離諸塵勞,常處涅槃城,安樂心恬泊,當誦大乘經,念諸菩薩母,無量勝方便,從思實相得。
懺悔是滅罪增福的最好法門,有關懺悔的對象,佛經舉出十種:
1、可以對諸佛菩薩懺悔。
2、可以對父母懺悔。
3、可以向兒女懺悔。
4、可以對師僧懺悔。
5、可以對弟子懺悔。
6、可以對領袖懺悔。
7、可以對檀越懺悔。
8、可以對善友懺悔。
9、可以對所化懺悔。
10、可以對龍天懺悔。
懺悔要發心,至誠發心,罪業才能消除。因此,無論是向諸佛菩薩,或是對父母、師長等人懺悔,都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1、發露。懺悔須要至誠懇切地表白自己所犯的過錯,不可覆藏,就如病患找醫生看病,如果不把病症說出來,醫生不能正確診斷、開藥方,病就不會好。所以要發露不覆藏,如果有所隱藏,懺悔就無法得到完全的清淨。
2、要真心地改往修來。六祖大師說:「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罪不滅,後過又生。前罪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因此,懺悔最重要的,是要真心的改往修來;懂得「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才是真懺悔。
四、如何懺悔?
前文提到懺悔有很多法門,現在再從具體的方式與事例進一步說明懺悔的重要。
俗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必改,善莫大焉!」在佛法裡有兩種偉大的力量:第一、是自性不作惡;第二、是做了能懺悔。
懺悔是認識罪業的良心,是袪惡向善的方法,是淨化身心的力量。一個人不怕造業,只怕不懺悔。例如佛世時,印度的阿闍世王曾經犯下了弒父篡位的彌天罪業,後來因為懺悔,終能得救。中國的悟達國師,累劫冤業感生人面瘡,透過懺悔,終於冰釋多生仇恨,並且留下一部「慈悲三昧水懺」,利益後人。
不過,一般人在平常都不會想到要懺悔,一定要到甚麼時候才肯懺悔呢?
◆ 有病的時候,病苦折磨,他想到要懺悔了。
◆ 受苦的時候,艱難困苦來了,他想到要懺悔了。
◆ 困難的時候,做事時,這項不如意,那項不如意,他想到要懺悔了。
◆ 年老的時候,少年、壯年驕狂、愚昧,到了老年的時候,他想到過去年輕時候種種非法、種種不是,就容易懺悔。
◆ 無力的時候,感到自己沒有力量了,那時候就想到要懺悔了。
知道自己錯了,但是要到那個時候才懺悔,就要悔不當初。到了牢獄裡面,才知道自己做錯了,懊悔嫌遲了。所以,我們懺悔,要在平常我們有辦法的時候。
如何懺悔愚迷、驕誑、嫉妒等惡業?《六祖壇經》說,佛弟子平日於佛前依下列三段文懺悔發願,可以增長我們懺悔的力量:
「弟子○○,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迷妄所染,從前所有的愚迷惡業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弟子○○,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驕誑所染,從前所有的驕誑惡業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弟子○○,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所染,從前所有的嫉妒惡業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載,在家信眾的懺悔法有五種:一、不謗三寶,乃至修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二、孝養父母、恭敬師長;三、端正身心,以慈悲、道德待人;四、六齋日不殺生;五、相信因果。
除了上述的懺悔方法以外,一般佛教徒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如下六種懺悔:一、說好話懺悔;二、捐善款懺悔;三、勤勞服務懺悔;四、成就他人懺悔;五、用感恩報德的心懺悔;六、以禮佛謝罪的心懺悔。
懺悔是生活裡時刻不可或缺的美德,例如:穿衣的時候,想到「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如何能不懺悔?如何能不想到母恩難報呢?穿衣服的時候,想到這件衣服是從工廠裡的工人一絲一縷慢慢地做成,我能不愛惜它嗎?所以,穿衣服就可以懺悔。吃飯的時候,所謂「吃現成飯,當思來處不易」;所謂「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一粒米所以能到我們的口中,那是經過了農夫的耕作,工人的製造,商人的販賣,同時還要結合水份、土壤、陽光、空氣等宇宙間所有的因緣、力量,才能成為這一粒米給我們充饑填飽。我在吃飯的時候,怎麼能不感恩懺悔呢?所以,在佛門裡,飯前要念供養咒,飯後要念結齋偈,在吃前三口飯時要說:「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生。」斷惡、修善、度眾,主要的,就是要懺悔、感恩、發願。
懺悔不但可以滅罪,而且可以增福。依經典記載,懺悔可得五種福德:終不遠離一切聖人;一切眾生樂見樂聞;入大眾時,不生怖畏;得好名聲;莊嚴菩提。
懺悔之後,罪業是否究竟清淨,可以依懺悔當時的情狀自我審查。懺悔的相狀有三品:
下品懺悔:全身微熱而眼出淚。
中品懺悔:全身毛孔發熱出汗,從眼出血。
上品懺悔:全身的毛孔和眼睛都出血。這是最高的懺悔。
一般人學佛修行,無不希望與佛菩薩感應道交,但是為甚麼有的人有感應,有的人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