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Series Contemporary Questions Symposium 《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Society Issues Investigation (Volume 1) - A Buddhist View of 'Ethics Problems' 社會議題探討(上冊) 佛教對「倫理問題」的看法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社會議題探討(上冊) 佛教對「倫理問題」的看法時 間:二○○六年三月二日晚間七點至九點三十分
地 點:美國西來大學
記 錄:滿義法師
英文翻譯:妙光法師
對 象:西來大學校長、副校長、教務長,以及遠距教學位在世界各地幾十個地區的學員近千人。
人不能離群而獨居,因此免不了要與社會人群相處往來。在人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有一些理則必須遵守,群我的關係才能和諧,社會的運作才能井然有序;失去這些理則的規範,社會就會脫序,甚至亂象叢生。規範人我關係與社會秩序的力量,有形的要靠「法律」來約束,無形的就必須藉助「倫理」與「道德」來維繫。
中國人向來以「禮儀之邦」自詡,十分重視居家「倫理」與社會「道德」,尤其「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五倫」的建立,一直是中國人理想社會的目標,也是倫理道德的核心。
佛教自二千多年前傳入中國,在中國生根發展,許多人以為佛教只重視出世的思想;實際上佛教的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教義,都在促進群我關係的融和。佛教對世間人際往來的關心,並不亞於儒家,尤其一直在積極弘揚「人間佛教」的星雲大師認為:「倫理是人與人之間的護持與幫助,無論何時何處,能多為別人著想,不情緒化,權衡輕重,明白事理,人我之間不比較、不計較,如此必能擁有一個歡喜和諧的倫理關係。」
星雲大師於二○○六年三月二日,在西來大學主持「遠距教學」,第二天課程中,特別針對「佛教對倫理問題」的看法,從「倫理」的定義,談到如何加強家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佛教對「孝順」有何主張?現在的「人工受孕」、「試管嬰兒」、「借腹生子」,未來是否會造成亂倫的現象?研究「複製人」是否違反人間的倫理?佛教的「五戒」與儒家的「五常」,兩者有何異同之處?現在社會應建立什麼樣的新倫理觀等問題,一一提出看法。以下是當天的座談紀實。
一、倫理道德是社會秩序的規範,人的行為一旦違反倫常,社會就會失序。首先可否請大師針對「倫理」的定義做一番說明。
答:「倫理」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秩序與默契,是依不同場合、身分而共遵的軌則;失去倫理的規範,人的行為就會脫軌,社會的運作就會失序,所以「倫理」就是行為的準則。
在中國社會裡,一向把「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五種人倫關係,加上「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八種德目,視為社會共遵的核心價值,不但奉為行為的準則,也是道德的圓滿體現。
然而,自古以來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並非全然絕對的美好,有些還是存在著爭議性。比方過去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其實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同等尊嚴,應該受到同樣的尊重,不是那一個人可以隨便左右別人的生死。再如中國重視孝道,「孝」比較容易做到,「順」則有待商榷。因為歷代多少有為青年,就是為了順從父母之命而斷送了大好前途。因此,「倫理」不但要「合法」,而且要「合情」、「合理」。
話說中國的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但是現在的年輕女孩多數不會包粽子。儘管如此,端午節到了,婆婆要媳婦包粽子,做媳婦的不得不勉為其難的聽命。手忙腳亂,百般辛苦,好不容易忙了一天,終於把粽子包好。就在煮粽子的時候,聽到婆婆打電話給已出嫁的女兒:「女兒啊!你有時間嗎?趕快回來,你嫂子包的粽子快好了,你回來吃粽子喔!」媳婦一聽,整個人的心都涼了,心想:「我這麼辛苦從早忙到晚,好不容易把粽子包好,你對我一句安慰的話都沒有,只知道要趕快打電話給你的女兒回來吃粽子。」一氣之下,把圍裙一脫,就往娘家跑。才一踏進家門,媽媽一看,很高興的說:「女兒啊!你嫂嫂剛包好了粽子,我正準備打電話叫你回來吃粽子呢!」這時候她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天下的母親對女兒的心都是一樣的!
母親與女兒有母女的倫理,婆婆對媳婦也有婆媳的關係,我們不能錯亂了這種關係。就如結了婚的夫妻,你喊我親愛的,我喊你親愛的,一天喊個幾百次也沒有關係;但是見到別的男女就不能隨便喊「親愛的、親愛的」,因為彼此的關係不一樣。所以,倫理就是人我之間的關係親疏、尊卑、大小,都應該合乎身分,都要有所規範,才叫做倫理;有倫理,才能長幼有序、尊卑有別,而不致逾矩犯上。
從親族之間的家庭倫理,繼而延伸到社會的群我之間,還有所謂的師生倫理、師徒倫理,乃至工作倫理、專業倫理、醫學倫理、經濟倫理、政治倫理、法律倫理、科技倫理、媒體倫理、社會倫理、國際倫理等。甚至除了人和人、人和社會的關係以外,還有人和天地的關係、人和自然的關係、人和動植物的關係等;舉凡世間一切,都有倫理關係,有倫理,社會就不會失序脫軌。
總之,倫理就是「秩序」,是維持人際關係的道德觀念;社會有倫理的維繫,才能井然有序的發展;人與人之間有倫理觀念,才能長幼有序,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包容而能和諧相處。國際之間能建立因果觀、緣起觀、慈悲觀、無常觀,能有「地球村」的理念,人人都能做個「地球人」,才能「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如果世界上人人都能有此思想理念,則世界和平不難致之。
二、請問大師,目前社會上有很多脫序現象,諸如婚外情、家庭暴力、逆倫、亂倫、遺棄等,佛教對這些問題是否能夠提供一些處理辦法?請大師開示。
答: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織,是人生的避風港。家應該是最安全、最溫馨的地方,但是現在「家庭暴力」卻成為社會嚴重的問題之一,其他諸如婚外情、亂倫、逆倫、棄養等家庭問題,也不斷衍生出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
談到家庭暴力,在一般人的認知裡,施暴者大多是男人,女人多數是受害者。但是如果客觀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女人對男人施加暴力的例子也不少。例如,有的女性比較愛嘮叨、囉嗦,經常在丈夫耳邊喋喋不休,讓男人心生厭惡;嘮叨、囉嗦也是暴力。甚至有的女人經常怨怪丈夫:「你沒有出息、沒有用,不能賺大錢,不能升官,你看人家張先生、李先生……」,說得丈夫信心盡失,對未來毫無希望,這也是暴力!也有的女性比較多疑、小心眼,一點小事就放不下,於是「一哭、二鬧、三上吊」,這也是暴力!所以仔細分析起來,家庭暴力事件不是只有男對女,有時候也可能是女對男!
不但家庭暴力男女雙方都有責任,甚至講到婚外情,有時候也不是某一方的問題。婚外情的發生,不外乎:
一、夫妻溝通不良,彼此沒有相互體貼、包容,沒有共同的興趣、嗜好,尤其沒有共同的話題,自然感情日趨轉淡。
二、沒有建立共識,沒有把對方融為一體,彼此同體共生。
三、有第三者介入。這種情形通常是夫妻之間已有不能令對方滿意之處,這時剛好有第三者介入,於是很容易一觸就產生火花。
四、丈夫性好漁色,見異思遷。
五、妻子所愛不當,太過專注於家務,或只關心孩子,也會讓丈夫移情別戀。
六、雙方各有缺陷,包括身體、心理、思想上的,讓對方不能滿足。
由此觀之,發生婚外情雙方都有問題,不能把責任留給任何一方,所以營造一個幸福的家,要靠夫妻同心協力。夫妻之間,如果懂得相互尊重、體諒、包容,尤其常想:「結婚是因為彼此相愛,是為了組織幸福的家庭,不是為了生氣、吵架而結婚的。」能夠時時記著當初相愛的那一顆初心,可能就不會發生婚外情,也不會有家庭暴力的問題了。
家庭不合,是社會問題的根源,而家庭暴力事件,無論夫妻互毆、虐待兒童等,都為社會大眾所不容;乃至亂倫問題,則是文明社會的一大恥辱;甚至當前社會,不斷有弒父、弒母的逆倫事件傳出,更為人神所共憤。
從種種的社會亂象,不但看出人性的善惡,也顯示現在社會倫理道德觀念日漸薄弱,同時更印證這是個「一半一半」的世界:男人一半、女人一半,白天一半、黑夜一半,好的一半、壞的一半,善的一半、惡的一半,甚至佛一半、魔也一半。在這個「一半一半」的世界裡,只有用好的一半去影響壞的一半,世界才會變好。所以關於家庭暴力、婚外情等等問題,只有合理、合法、合情的「待人好」,這許多問題才能一一解決。
三、針對剛才大師所說,關於倫理道德觀念日漸薄弱的問題,請問大師,我們如何加強家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以改善這種現象呢?
答:人在世間生活,人際關係很重要;如果人我的關係不調和,人際的交往不順暢,就會生出許多苦惱憂煩。尤其家人之間,每天生活在一起,如果不懂得調和彼此的關係,就會苦不堪言。
中國人講「親兄弟,明算帳!」人,總有計較的心理,為了計較「你多我少,我多你少」,不但朋友可能反目成仇,即使至親骨肉,也都可能對簿公堂,造成人間不少的紛擾。
話說有一戶人家,父親逝世時留下了十七頭牛,遺囑上寫明分配的方式是:大兒子得二分之一,二兒子得三分之一,小兒子得九分之一。
十七頭牛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九分之一,都不是整數,因此三個兒子非常苦惱,甚至天天吵架,問題還是不能解決。鄰居有一位長者,看著三兄弟每天吵鬧不休,就主動把自己僅有的一頭牛送給他們。
十七頭牛加上長者的一頭,共十八頭牛。大兒子應分得的是二分之一,得九頭牛;二兒子應分得三分之一,是六頭牛;小兒子應得的九分之一,是二頭牛。三兄弟所分得的九頭、六頭、二頭,加起來正好是父親給他們的十七頭牛,於是三兄弟又把長者所送的牛還給了他。長者絲毫沒有損失,卻替三兄弟解決了問題。
人因為害怕吃虧,所以喜歡計較,但是多少不在於物質的數量,而在於本身的心量和道德,尤其一個人能通情達理、明白是非,這才是重要。
最近網路上流行一則趣談,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有一天到街上辦事,看到一家布店門口有兩個人在吵架,賣布的要向買布的收取二十四塊錢,但買布的說:「一尺布三塊錢,八尺布應該是二十三塊錢,為什麼要我付二十四元?」
顏回一聽,走到買布的人跟前,說:「這位仁兄你錯了,三八是二十四,你應該付給人家二十四元才對。」買布人的很不服氣,指著顏回說:「你有什麼資格說話,三八是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只有孔夫子有資格評斷,咱們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很好,孔子是我的老師,如果他說是你錯了,怎麼辦?」
買布的人說:「如果我錯了,我就把頭給你,但如果是你錯了呢?」
顏回說:「如果是我錯了,我就把頭上的冠輸給你。」
二人找到了孔子,孔子問明情況,對顏回說:「顏回,你輸啦,三八就是二十三!你把冠取下來給他吧!」
顏回從來沒有反對過老師,現在聽孔子這麼一說,他認為老師糊塗了,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因此第二天就借故家中有事,想要請假回家。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並不說破,只說「事情辦完後就早點回來」,並且囑咐他兩句話:「千年古樹莫存身,不明究竟勿動刀。」顏回應聲「記住了」,即刻動身回家。
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烏雲密布,雷聲大作,顏回於是躲進路邊一棵樹幹中空的古樹,猛然記起孔子的話,趕快從空樹幹中走出來。說時遲,那時快,一個響雷就把古樹劈個粉碎。顏回驚險逃過一劫,連夜趕回家裡,他不想驚動熟睡的家人,就用隨身佩帶的寶劍撥開門栓。進了屋裡,發現床上睡了兩個人,一時怒從心起,正要舉劍砍人,又想起孔子的話「殺人不明勿動手」,於是點燈一看,床上睡的是妻子和妹妹。
顏回大驚,不等天明就迫不及待的趕了回去,一面向老師懺悔,同時感謝老師的話救了自己、妻子及妹妹三個人的命。不過這時候顏回還是忍不住問道:「老師,三八到底是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呢?」
孔子反問:「那麼你說,到底是生命重要?還是帽冠重要呢?」
「當然是生命重要了。」
孔子說:「這就對了,如果我說三八是二十三,你輸的只不過是一頂冠;如果我說三八是二十四,他輸的可是一條人命呢!」
佛教講「一就是多」、「一即一切」,因為「法無定法」,因此三八可以是「二十四」,也可以是「二十三」,甚至是「無計數」,但其實三八還是「三八」,這就是聖人的智慧。聖人的智慧是圓融而不執著、不呆板的,所以做人要有圓融的智慧,尤其要「明理」。現在的人喜歡說理,但是明理的人很少。說理的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說自己的理,維護自己的理,一旦別人不服氣、不接受,就會產生紛爭。
話說有兩戶人家,張家經常吵鬧不休,李家卻和睦互敬。有一天,張先生問李先生:「為什麼你們家時時充滿歡樂,我們家卻天天像個戰場一樣?」
李先生回答:「因為你們家都是好人,我們家都是壞人。」
張先生不解其意,問道:「此話怎麼講?」
李先生說:「譬如,在我們家,如果有人將茶杯打破了,馬上就有人認錯:『是我不好,我把杯子放得太靠近桌緣了,害你打破茶杯,有沒有傷到手啊?』打破的人也會連忙說:『沒事,沒事,是我不小心,對不起,讓你嚇著了。』但是,這件事如果發生在你們家,打翻的人會說:『是誰這麼沒大腦,把杯子放得這麼靠邊,害我打翻了?』另外一個人會立刻反駁:『是我放的杯子,怎麼樣?你自己不小心,還要賴到別人身上!』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大家都不肯『認錯』,當然就不得安寧了。」
所以,做人如果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處處尊重別人,隨時承認自己的錯處,尤其能把握好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則人際之間就會很和平。因為倫理是人際關係融洽的重要一環,一個家庭裡,即使親如父母、兄弟、姊妹、伯叔、夫妻、妯娌等眷屬,也要靠長幼有序、尊卑有別、上慈下愛的倫理關係來維繫,才能保障彼此之間的秩序與和諧。
四、俗語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現代不少年輕人平常就疏於對父母「晨昏定省」,如果父母生病了,兄弟姊妹之間相互推諉的情況,更是時有所聞。請問大師,子女對於年老尤其身患疾病的父母,應該如何盡孝呢?佛教對「孝順」,乃至對親族家人的倫理有何看法與主張嗎?請大師開示。
答:孝順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美德,孝親思想維繫了社會的倫理道德,促進了家庭的和諧健全。然而隨著時代潮流的演變,現代人愈來愈不注重孝道倫理,尤其所謂「代溝」的問題,越發使得現代人的「親子關係」更為疏遠、淡薄,因此社會上有愈來愈多的「獨居老人」。這固然是時代變遷等諸多因素所造成,但是傳統的孝道觀念式微,絕對是當中重要的一環。
父母為了家庭、兒女,一輩子心甘情願的犧牲奉獻,不計較、不嫌苦,然而這份「天下父母心」,有幾個兒女能體會?
有一個父親,三十多歲喪偶,獨力扶養六個女兒。在女兒極力反對下,年輕的父親一直不曾續弦。好不容易十幾、二十年過去,小女孩慢慢長大,也各自找到對象結婚,這時他們忽然覺得很愧對父親,因為自己的自私,讓老爸爸孤獨一生。
有一個母親即將過六十大壽,全家集合商量,想要選一個禮物送給母親。大家想了又想,幾十年來每個人都想為母親添置衣服物品,但是媽媽總是說不要;想要辦一桌豐盛的筵席來請母親,也有人說媽媽不喜歡吃那麼多菜。大家研究再三,小弟說:「媽媽平時最喜歡吃剩菜了!在媽媽生日的這一天,我們就把留下來的剩菜給媽媽享用好了。」
六十歲的壽誕到了,先生和兒女們笑著對媽媽說:「妳每次都說最喜歡吃剩菜,因此我們也只有用剩菜來討妳歡喜,為妳祝壽。」媽媽含著眼淚對著他們說:「數十年來,我就是喜歡吃剩菜。」一句話,包含了多少母愛的光輝。
所謂「有空巢的父母,沒有空巢的小鳥」,父母一生守護著兒女,永遠都是扮演著「倚門望子歸」的角色;但是兒女一旦長大成人,往往只知追尋自己的理想,毫不顧念父母。父母在兒女面前,永遠都是付出者,卻很少得到兒女的回饋。
例如,父母年輕時,每日接送兒女上下學,日日月月、歲歲年年,無怨無尤;但是父母年老後,兒女偶而陪父母到醫院看病,一次、二次,他就心不甘、情不願的嫌煩,正是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的寫照。尤其常見各大醫院的兒童病房裡,每天有不少孝順的父母進進出出;老年人的病房裡,則少有孝子賢孫探視。兒女不但平時難得到醫院探望父母,更別說在病榻前的關懷、照顧了。
在一個家庭裡,一對父母可以照顧七子八女,但是十個兒女卻照顧不了一雙年老的父母!家庭是每個人的生活重心,孝順則是人倫之始,是倫理道德實踐的根本,人而不孝,何以為人?所以在家庭的人倫眷屬關係當中,佛教首重「孝道」的提倡。佛教認為,孝順父母,報答親恩,是上報「四重恩」之一;反之,弒父弒母,則是不通懺悔的「五逆大罪」。
在佛門中的孝親事蹟不勝枚舉,例如佛陀為父擔棺、為母升天說法;目犍連救母於幽冥之苦;舍利弗入滅前,特地返回故鄉,向母辭別,以報親恩;民國的虛雲和尚,三年朝禮五台山,以報父母深恩。在《緇門崇行錄》裡,孝親的懿行更是不可勝數,例如敬脫大師的荷母聽學、道丕大師的誠感父骨、師備禪師的悟道報父、道紀禪師的母必親供等。
中國傳統的孝道觀念,基本上是可以和佛教的報恩思想相互輝映的。但是世間的孝順,有人認為「孝」是應該的,「順」則有待商榷。因為有些父母以他淺陋的知識,要求兒女聽從自己的主張,結果兒女為了孝「順」父母,放棄了自己的理想,荒廢了自己一生的前途,殊為可嘆。所以,我認為現代兒女真正要盡孝道,不但在某些地方要了解父母的心、順他們的意,尤其要引導他們有正確的宗教信仰,讓他們對未來老年的生活有所歸宿,甚至無懼於死亡,對來生充滿希望;能夠讓父母歡喜、安穩、自在、放下,這就是孝道。
過去儒家主張:生養死葬、晨昏定省、和顏悅色、恭敬柔順,此乃人子孝親之道;佛教也說「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但是,佛教更進一步認為:「非飲食及寶,能報父母恩,引導向正法,便為供二親。」
佛教的孝親思想超越一般世俗的小孝。如蓮池大師把孝順分為三等:「生養死葬」,只是小孝;「榮親耀祖」,是乃中孝;「導親脫苦」,才是大孝。前二者是世間的孝道,其利益僅止於一世,再說即使家庭和敬孝悌,子孫承歡膝下,也會有生離死別之苦;家業龐大,功業彪炳,足以讓父母享有富貴,萬一無常來臨,天災人禍也會使崇高的地位毀於一旦。唯有引導父母正信,不但給予父母精神上的濟度,增長菩提智慧,而且使他們永斷惡道,甚至了生脫死,其福德廣大難量,這才是最高的孝道。因此,希望現代的父母與子女之間,彼此都能建立一些新的孝道思想與倫理觀念!
五、由於科技發達,無形中對人類的倫理道德造成極大的衝擊。例如目前有愈來愈多不孕的婦女,透過「人工受孕」、「試管嬰兒」或「借腹生子」的方法來生兒育女,但有不少衛道人士對此感到憂心忡忡,認為未來可能造成亂倫等諸多社會問題,請問大師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答:「傳宗接代」是中國人根深柢固的觀念,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了不致背負「絕後」的罪名,一些無法正常受孕的夫妻,於是借助「人工受孕」、「試管嬰兒」、「借腹生子」等各種方法,以達到生兒育女的目的。
人工受孕、試管嬰兒,乃至借腹生子等,都是由於醫學、科學的發展所衍生出來的新現象,對現代社會道德、家庭倫理都產生一定的衝擊和挑戰,尤其不少衛道人士擔心未來可能會產生亂倫的問題。
其實,儘管社會不斷的演進,制度不斷的革新,在相關的制度、價值觀尚未建立之際,冒然嘗試,必然會帶來許多後遺症,這也不是當事人本身所能想像。要解決這些問題,必然有其一定的困難度,但是社會有了問題,總要想方法解決;根本解決之道,可以從改變觀念做起。例如,不能正常受孕,借助人工;不能自己生育,借人之腹,其實這與「收養」有何不一樣?如果能把心量、眼界放寬,能把愛心廣被天下人,則親生、收養又有何不同呢?甚至國家民族江山代有偉人出,何必只顧及一家、一己之私呢?
再說,如果從佛教的「三世因果觀」來看,業道眾生在生死輪迴中,其實彼此都曾互為眷屬。如《法華經》說,從久遠劫以來,多少億光年前到現在,眾生在五趣流轉、六道輪迴中,沒有一個人不曾做過我們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所以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只是礙於眾生有「隔陰之迷」,因此看不到這層關係。
有一首偈語說:「眾生真是苦,孫子娶祖母,牛羊席上坐,六親鍋裡煮。」這是說一個有天眼通的人,看到一個結婚典禮的場合,發現新娘其實是新郎前世的祖母所轉世;準備宴客而在鍋裡煮的牛、羊,則是過去世的親朋好友投胎而來;與會參加宴席的親朋好友,過去世也曾經淪為牛、羊。然而眾生認不清這一切,所以說輪迴真是苦。
人之所以會忘掉過去的事,是因為有「隔陰之迷」。「陰」指的是「中陰身」,也就是我們的身體。人死之後,至再次受生前的識身稱為「中陰身」。中陰身隔開了前生與今世,但也連繫了今世與前生。由於「中陰身」的隔離,使我們忘記前生的種種造作,不知身為何道眾生。
也許有人會很遺憾的說:多可惜!如果我們有宿命通,沒有隔陰之迷,能夠知道自己的過去、未來,人生不是很愜意自在嗎?其實,人類果真有了神通就很快樂嗎?譬如我們能夠測知過去,當我們知道自己過去墮為牛羊豬馬的畜生道,那時將情何以堪呢?當我們預知自己只剩下三年的生命,還能悠遊度日、逍遙生活嗎?有了他心通,看到對方美麗的笑容裡面卻包藏禍心、口蜜腹劍,能不痛心疾首、觳觫憤恨嗎?沒有神通,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處,多麼灑脫自在!因此宇宙人生的發展,有它自然的軌則,各安其位,遵循它的變化秩序,才能得其所哉。眾生由於隔陰之迷,換了個好身體,忘記了不好的過去,何嘗不是很美好的事呢?
也有一些年輕人不相信來生。然而,一粒黃豆種子、一粒西瓜種子,只要播種,都可以再發芽、生長、結果;一粒種子都有來生,為什麼人反而不相信自己有來生,不相信生命有輪迴呢?不相信輪迴,不相信來生,就沒有希望;人生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對未來有希望,所以要相信輪迴。
因為生命有輪迴,因此我們對倫理親情的看法,不一定侷限在現世的父母、兄弟、姐妹;能與一切眾生「一體同觀」,共生、共存,就不會有親疏的分別,繼而把小我的生命融入到大我裡,讓自己活的歡喜、活的自在,這才是生命的價值。
六、延續上面的問題,現在科技發達,人類已開始研究「複製人」。請問大師同意這項研究嗎?依佛教的看法,「複製人」有違反人間的倫理嗎?
答:「複製人」與「試管嬰兒」一樣,同是科技發達的產物,自一九九七年英國成功的複製小羊「桃麗」(Dolly),緊接著複製牛、複製豬、複製老鼠也相繼誕生。甚至美國的科學家表示,他們不但複製動物,而且還可以同時更改動物的基因,利用基因重組技術,複製出對瘋牛症具有免疫力的複製牛。
此外,一個進行人類遺傳學研究的國際科學家小組更說,未來複製人類可能比複製動物來得更為容易,因此一名義大利醫生已經打算開始複製人類,用來幫助不孕的夫妻。
儘管科學發達,未來或許真有可能誕生出複製人,但是以佛教的觀點來看,科學家所複製的是有機體,心靈的能量無法複製。也就是說,複製品只是形體上的,身體六根可以複製,但生命的精神與意志無法複製,生命要用生命才能複製,一切都不離「因果」。例如,用花、草、樹木,不能複製牛、羊、人;牛還是牛的基因,羊還是羊的基因,人還是人的基因,生命不能憑空複製,更不能錯亂因果。
由於宇宙萬有都是從因緣而生,緣起緣滅,世間上任何一法都不能離開因緣果報的定律,因此儘管現代科技發達,日新月異,還是無法發明生命。未來不論尖端科技以無性生殖方式複製動物,或是人工受精、試管嬰兒、借腹生子等,以佛法的觀點來看,他們的基因也都是由業力所潤生。生命不能複製,心識不能複製,真如佛性更無法複製,生命的基因正如佛教所說的業力,仍然是維繫生命的主因。
從這個觀點來看,父母生兒育女不也是在「複製人」嗎?每一個人本來就是父母所複製的啊!因為「複製人」基本上還是離不開「基因」,還是離不開「因緣果報」,還是要有生命的種子、因緣才能複製。
至於現在科學上所謂的「複製人」,未來能否讓大家所認同?能不能成為社會的主流?我想都還需要有一段時間來試驗。
七、曾聽大師開示,佛教的「五戒」等同儒家的「五常」,可否請大師進一步說明其意。
答: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