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Series Contemporary Questions Symposium 《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Community Ethics Investigation (Volume 2) - A Buddhist View of 'Life Education' 族群倫理探討(中冊) 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族群倫理探討(中冊) 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時 間:二○○三年八月二十三日晚間七點至九點三十分
地 點:佛光山如來殿四樓大會堂
記 錄:滿義法師
對 象:全國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學員暨佛光山海內外住持主管二千餘人
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必須為生命的存在與意義而奮鬥。因為,人活著不應該只是追求尸位永存,生活也不能只是為了三餐溫飽;生命的可貴,在於活得對自他有益,也就是要能活出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與生命的尊嚴。
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在那裡?如何才能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有尊嚴?乃至生命的本質為何?生命的真相是什麼?這些都是提倡「生命教育」的重要課題。甚至當我們在實現自我生命意義的同時,如何與宇宙眾生、自然環境等外在因緣展現同體共生,彼此尊重和諧的共存共榮,這都是生命教育所應涵蓋的範疇。
生命教育是近幾年來才受到社會關切的重要議題,然而在佛教裡,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宣說的「緣起法」,就已說明生命是彼此相互關係的存在。佛陀以「十二因緣」說明生命的由來與三世輪迴的關係,幫助我們解答「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生命之謎;佛教的「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緣起」、「中道」、「空性」等真理,都能幫助我們認識生命的本質、了解生命的意義、創造生命的價值,活出生命的希望。
由於佛教的教義最能貼近「生命教育」的意涵,所以多年來每逢寒暑假,教育部與國際佛光會合辦的「全國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總是選擇在佛光山上課。二○○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二千多名參加「生命教育研習營」的老師們,就在這樣的因緣下,與佛光山海內外主管共同在如來殿大會堂,參與了一場由星雲大師主持的「佛教對『生命教育』看法」的座談會。
談到生命,星雲大師首先開宗明義說:「人活在世間,就是因為有一條命,沒有命,也沒有身體,就沒有活動;因為有命,才有世界、才有人我、才有幸福、才有歡喜,生命的重要於焉可見。」
生命不僅僅限於人類,廣義來說,星雲大師認為,他就是每一個眾生的心。例如,宇宙世間,山河大地、一花一草、一沙一石,甚至一件衣服、一張桌子,都有它的生命。一件衣服,如果不懂愛惜的人只穿三個月就壞了;懂得愛惜它,可以穿上十年、二十年,它的生命自然比較長久。一張桌子,小心搬動,好好愛護,可能幾十年不壞;假如才買回來的新沙發,讓小孩子在上面蹦蹦跳跳,不要幾天就壞了,它的生命也等於死亡了。不過,這還是浮面的,真正的生命是「心」,這是死不了的。因此大師認為,在大自然裡,到處都有生命,生命就在時間之流、空間之流,乃至情愛之流中,就看你用什麼樣的眼光去認識它。
大師並且強調,佛教提倡不殺生,不殺生是一種慈悲;不殺生而護生,進而倡導生權平等,這是最合乎現代舉世所關心的生態保育,也是最積極的生命教育。
在二個小時的問題座談裡,星雲大師從佛教的觀點,指導大家重新認識生命,進一步尊重生命、愛護生命,繼而創造生命的價值、圓滿生命的意義。以下是當天問題座談的記實。
一、現在教育部積極在推動「生命教育」,但是談起生命,一般人常有「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迷惑。請問大師,生命到底從何而來?佛教的教義能否為我們解答生死之謎?
答:「生從何來,死往何去?」自有人類文化以來,生命的起源就一直困擾著無數的思想家、哲學家。雖然有不少人窮其一生努力在探究,急欲解開這個謎題,但千古以來唯有釋迦牟尼佛和歷代悟道的禪師們道出了原委,卻又不易為人所了解。一般人對生命到底從何而來?如古人云:「齊生齊死,齊賢齊愚,齊貴齊賤;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兇愚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
由於古今人士對生命的所以然,大都所知不多,因此有人把人生的歷程看成「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盡其當然,順其自然」。也有人說:「人是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接受了生命,然後在無可奈何的條件下度過了生命,最後在無可抗拒的掙扎下交還了生命。」甚至連孔子都教誡他的門人子路說:「未知生,焉知死?」何況是一般人?
其實,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懂得尋找生命的根源,提起「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的疑情。生,不會像孫悟空一樣,突然之間從石頭裡蹦出來。人既不是石縫裡蹦出來的,也不會無緣無故從天上掉下來,那麼人到底是從那裡來的呢?依一般世俗的說法,人是父母所生!父母從那裡來?從祖父母來!祖父母從那裡來?從曾祖父母來!曾祖父母從那裡來?……,一代一代往上追溯,最後就不得而知了。
人從那裡來?人類學家說,人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猿猴從那裡來?從爬蟲類演變而來!爬蟲從那裡來?從細胞繁殖而來!細胞從那裡來?再往上推進,也是找不出一個最後的答案。
人從那裡來?基督教說,人是上帝創造的!但是上帝又是從那裡來的呢?人從那裡來?印度外道說,人是從梵天的口中生出來的!同樣的,梵天又是從那裡來的呢?人從那裡來?佛教說,生命是緣起而有的。緣起是什麼?就是由很多的條件因緣合和而有,他不是單一存在,也不是突然而有。
根據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有情眾生由於累劫的「無明」煩惱,造作各種「行」為,因此產生業「識」。隨著阿賴耶識在母體子宮裡漸漸孕育成色心和合的生命體,是為「名色」;名是生命體的精神部分,色則指物質部分。數月之後,生命體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稱為「六入」;胎兒脫離母體後漸漸開始接「觸」外境,並對外界的苦樂感「受」產生「愛」與不愛,進而有了執「取」所愛的行動,結果由於身、口、意行為的造作,又種下了後「有」的生命體,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
於是「因為『無明』的關係而有了『行』為,有了行為就產生業『識』,有了業識,所以有精神與物質的『名色』,有了名色故而有眼耳鼻舌身心等『六入』,透過六入與外境接『觸』,有了觸覺就有苦樂的感『受』,有了感受就會揀擇貪『愛』,有了貪愛進一步就會執『取』,執取的結果有了後『有』的生命,因為後有的因緣而出『生』,生命又會隨著緣滅而『老死』」。因此在十二因緣的循環之下,有情眾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轉不已。所以佛教的「十二因緣」,明示一個人的生命是三世流轉的,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循環不已,這也是佛教和其他宗教對生命看法的最大不同。
一般宗教對生命的思考模式都是直線式的,佛教講生命則是環型的。譬如基督教講:「人從那裡來?」「人從上帝來。」「上帝從那裡來?」「上帝本來就有,不需要從那裡來。」這種道理不能普遍而平等,無法令人信服。佛教的主張是:「人從那裡來?」「人從死來。」「死從何來?」「死從生來!」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我們的心則有生住異滅,生死永遠不停止,就像時鐘一樣,從一點走到十二點,再由十二點走到一點,循環不已,那裡是開始?到那裡才能結束?事實上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就等於常有人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如果先有雞,沒有蛋,怎麼會有雞呢?先有蛋,沒有雞,怎麼會有蛋呢?
佛教認為「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佛教對生命的看法是「無始無終」,佛教把人定位在六道輪迴、五趣流轉的樞紐地位。五趣六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人在六道裡輪迴,就是靠著「業」這條線來維繫生命。業的生命線猶如念珠的線一樣,一顆念珠等於一期的生命,一期一期的生命靠著「業」來串連,就像一條線把念珠串成,不會散失。所以佛教說生命的流轉,是無始無終的「生死輪迴」。
過去有一首歌〈一江春水向東流〉,不管江水流到那裡,又會再流回來。生命之流不但在五趣六道裡流轉不停,而且佛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我們的生命不是突然而有,也無法單獨存在。例如,我們要仰賴農人耕種,才有飯吃;要有工人紡織,才有衣穿。甚至父母養我、老師教我、社會大眾共同成就之外,還要自然界的陽光、空氣、水分等宇宙萬有「眾緣和合」,我才能存在;如果宇宙萬有缺少了一個因緣,我就無法生存了。
也就是說,吾人的生命不是建築在自己的身體上,而是必須仰賴士農工商、社會大眾的眾緣成就;失去大眾的因緣,吾人的生命就難以維繫。尤其在眾多因緣當中,因為父母相愛,有緣結合,再加上我的業「因」和他們為「緣」,因此生養了我。所以,我們要研究生命從那裡來?簡單說,生命是從因緣所生,人是從業感而來,由於我們的行為造下各種業,最後就會隨業而受報,所以生命就在「因緣果報」裡隨著業力流轉不停,這就是生命的去來。
人,生從何來?死了又往何處去?宇宙人生是怎樣形成的?其實天台宗的「百界千如」最能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都具足「十法界」,每一個法界又都具有「十如是」,所以「百界」、「千如」都在我們的自心裡。我們的心,就時間來說是「豎窮三際」,就空間來說是「橫遍十方」,所以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宇宙萬有的根源,都在我們的心中。
佛教有一部《大乘起信論》,就是要我們相信自己的真心。真心就如一塊黃金,把黃金做成戒子、耳環、飾物、碗筷等,甚至把它丟進陰溝裡,或棄置垃圾堆中,它的形態雖然千變萬化,但是黃金的本質卻永遠不變。正如一個人的生命,雖然在中陰身時不得不受生,已生不得不變老,已老不得不生病,已病不得不死亡,但是在生老病死的不停流轉中,我們的「真心」卻是圓成周遍,恆常不變的。
所以,世界可以毀滅,而我們的真心不會毀滅;生命的形相雖有千差萬別,生命的理性則是一切平等。只是凡夫在分段生死中,一期一期的生命因有「隔陰之迷」,也就是說換了身體就不知道過去的一切,致使千古以來生命之源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生命本來就沒有所謂的起源、終始,生命只是隨著因緣而有所變化,隨著我們的業力而相續不斷,因此只要我們對佛教的緣起性空、三法印、業識、因果等義理能通達明白,則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即不問自明了。
二、就剛才所說,請問大師,「生命教育」的意義是什麼?佛教對「生命教育」能否提供一些積極面的啟發與省思?
答:談到「生命教育」,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先生說,有一次他問一群小學二年級學生對死亡的看法,當中有位學生回答他:「死亡就像睡了一覺,第二天就會活過來。」原來他們看電視裡的人物,被打死了還會活過來,因此天真的把真實的人生當成像電視劇情一樣。為此曾部長深感憂心的說,學生們對死亡的看法如此淺薄,我們又怎能期望他們去尊重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呢?
的確,一個人對生命無知,自然無法尊重別人的生命,更不懂得活出自己生命的尊嚴。就如現在有些父母,放任兒童恣意地玩弄蜻蜓、蜘蛛、小魚、小蝦,直至死亡為止;從小就養成不知愛護生命的習慣,將來殘殺人命又何足為奇呢?
生命是世界上最值得珍貴的東西,殺生是世界上最殘忍的事情。人間雖有貧富貴賤,但生命都是同等寶貴,任何生命都應該獲得吾人的愛護。
所謂生命,依眾生過去善惡業因所感得的果報正體,有天上飛的,有水中游的,有陸上爬的,有山中走的;也有兩棲,或是多棲,乃至無足、兩足、多足等類別。在各種生命當中,有的生命是獨立的,有的生命是共生的,有的生命是寄生的。甚至有的生命是有形的,有的生命是無形的;有的生命會動,有的生命是不動的。
可以說,在大自然裡到處都有生命。一滴水有生命,一片菜葉也有生命,都要愛惜。山川日月,蒼松翠柏,幾千年、幾萬年,時間就是生命。乃至佛教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時辰鐘錶,我用心、用智慧去製造它,時鐘裡就有我的生命。一棟房屋,因為我的設計、監工而成就,房屋就有我的生命存在。地球生態被破壞,海洋、空氣被污染,環保人士用愛心來保護,環保也有生命,愛心就有生命。
天地所擁有的生命,生生不已。因此,現在的生命學家也不能只是研究人類的生命,例如:地質學家研究地殼變化,天文學家研究宇宙星辰,氣象學家研究大氣變化,生物學家研究動植物,微生物學家研究細胞分裂,考古學家研究古今淵源,歷史學家研究人文發展等,每個領域都有它的生命價值與意義。
生命的價值就是「愛」,生命的意義就是「惜」。有愛,就有生命;有愛,就有生機;有愛,就有存在;有愛,就有延續。生命不是出生以後才有,也不是死亡就算結束;生命是無始無終,生命是無內無外。生命是活力,是活用,是活動;生命要用活動、活力、活用來跟大家建立相互的關係。例如,雨水灌溉樹木叢林,樹木叢林也能保護水分;人吃了萬物後排泄肥料,肥料又再成為萬物的養分。生命是相互的,是因緣的;想獨存,想個己,那就沒有生命了!
生命是一門艱深難懂的學問,但是儘管生命深奧難懂,分析起來不外乎「生」與「死」兩個課題。佛教非常正視生死問題,佛教其實就是一門生死學,例如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就是解決生的問題;阿彌陀佛「接引往生」,就是解決死的問題。
佛教不僅解答生死問題,佛教更是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佛教倡導惜緣、惜福、惜生、惜命,佛陀對一切眾生的慈悲愛護,載之經典,處處可見。例如佛陀曾「割肉餵鷹」、「捨身飼虎」、「施食救魚」,乃至為野干說法,他把生命融入真理,以真理供養大眾。
佛陀重視大我的生命,他說「我是眾中的一個」,他「以眾為我」,他知道有形的軀體總會朽壞,因此把有形、有限的生命融入大化之中,用無形的法身慧命來照顧眾生。所以佛教的生命能普遍全體,不僅普及一切人,一切動物,所謂「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甚至「一闡提也能成佛」,這在後來「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已獲得了證明。
佛陀曾為保衛迦毗羅衛國免於滅亡,多次端坐路中,藉以阻擋琉璃王的大軍攻打祖國;他曾對雨舍大臣說法,及時阻止了摩揭陀國與越祇國的戰爭。這些無非都是為了愛惜生命、尊重生命,他希望喚起大家愛好和平,不希望戰爭造成人民死傷,生靈塗炭。
佛陀對生命的愛惜,不是用武力刀槍與敵人對立,而是用慈悲來保護。例如提婆達多要攻擊佛陀,阿難發動眾人以刀槍棍棒保護,佛陀說:如果我還需要刀槍保護,還能算是正覺的佛陀嗎?
佛陀的生命不是一時、一世的,是無限、永恆的。佛陀的生命已融化到慈悲之中,當酒醉的大象見到佛陀,自然息下獸性,感動流淚;落單的鴿子飛到佛陀身邊,好像找到了安全的庇護,一動也不動。甚至滿懷殺心想要行刺佛陀的惡漢,一見到佛陀,不知不覺丟棄手中的刀子,自願皈依,成為佛陀的弟子,這都是受到佛陀的慈悲所感化與攝受。
《淨心戒觀法》說:「善門有多途,慈悲最是急。」談到佛教的慈悲,記得很久以前曾在《地理雜誌》看到一篇報導指出:「殘殺才能維持生命。」因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是大自然的定律,所以一切動物弱肉強食,以殘殺來維持生命,這是不得不然的手段。但是相較於佛教以慈悲來護生,如智舜「割耳救雉」、僧群「護鴨絕飲」,可以說形成「佛與魔」的強烈對比。
佛教對生命的尊重,不是愛惜自己就好,如地藏王菩薩到地獄度脫苦難的眾生、觀世音菩薩遊諸國土,到處尋聲救苦,乃至最細微的「佛觀一鉢水,八萬四千蟲」,佛教的慈慈,可以說無物不覆,無處不遍。
佛教講地水火風「四大」,地的生命就是堅固;水的生命就是流動,不流動就是死水;空氣也是要流通才能存在;光的生命就是散發熱度與溫暖。
佛教講輪迴、講因緣,都是生命。輪迴,就是不死的生命;因緣,就是集體的生命。佛教更提倡要建設無限、普遍的生命,例如,我們平常念「阿彌陀佛」,意義就是無量光、無量壽,這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意思。什麼東西能超越時空?那就是真理,所以真理就是無限而普遍的生命。乃至佛陀的三身,應身是有為的,有來有去;法身是無為的,是進入宇宙無限的時空。所以只有真理的生命是無限,其他都是有階段性的循環生命。
宗教旨在傳播真理,所以宗教的生命自然能維持長久。例如佛教的寺院都是千年古剎,萬年常住;佛教的經書不但經常要曬,而且設有特別的藏經樓,盡力保護。
佛教從事慈善事業,出家人願為眾生做馬牛,都是為了成就生命;佛教徒對環保、生態的維護,建設橋樑、施茶施水來方便行人,都是在維護生命。佛弟子當中,「沙彌救蟻」是護生的表現;「南泉斬貓」也是為了表達真理。
佛教的出家人手捧經書,恭敬謹慎,不敢褻瀆,如此愛惜真理,就是愛惜生命。雲水僧手執錫杖行腳,驅趕毒蛇、害蟲,也是表現出對生命的愛護。甚至佛門裡,弟子常以自己的壽命回向於有德高僧,所謂「回小向大,回自向他」,甚至「回事向理」,回向的思想就是生命的延續與擴大。
由於宗教的生命都有傳燈,都是代代傳承,燈續常明。因此,佛陀的生命,只要佛教流傳多久,就有多久的生命;佛法的生命,隨著真理普遍流傳,它就能無遠弗屆;僧伽的生命,只要從舍利弗、目犍連等尊者留下的道德風範,就可以看到他們的精神所在。乃至神會大師在滑台大會,大作獅子吼,為六祖大師定位,那種旁若無人的奕奕神采,至今都可以感覺得到他的生命在躍動;唐‧玄奘走過八百里流沙的身影,千年之後我們不是依然感覺得到他的存在嗎?
佛教的高僧大德撰寫放生文,就是在提倡生命教育;儒家主張「憐蛾不點燈,愛鼠常留飯」,也在表達對生命的愛護。佛光山在二○○四年的春節花藝展中,特設素食動物園區,不但教育世人愛護生命,並為「自然與生命」提供最佳的生活教材。另外,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印行豐子愷的《護生畫集》,也是提倡生命教育的最好教材。
二○○一年佛光山發起佛教界從大陸「恭迎佛指舍利蒞台」,許多人在見到佛指舍利的剎那,不由自主的跪下頂禮,有的人涕淚悲泣,有的人法喜充滿,有的人感覺好像與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又相聚首。這種感覺就是說明,佛指舍利是活的,他是有生命的。不只佛指舍利有生命,一張紙畫一個聖賢,一塊木頭刻一尊佛像,都能賦予他覺性圓滿的生命。
過去佛教許多高僧大德為了維護聖教,不惜捨身殉教。例如,中國文化大革命時,大陸不少的寺廟、文物,就是由於許多僧眾發揮殉教精神,毅然奉獻生命而得到保護與留存。另外,一九六三年,越南總統吳廷琰為維護天主教而破壞佛教,不允許佛誕節懸掛教旗,造成廣德法師等七位僧人引火殉教。說明人的生命在平時固然值得寶貴,但在必要時能犧牲生命以完成職責,更為可貴。
所謂:「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求生以害仁者,雖生猶死;殺身以成仁者,雖死猶生。此即儒家所謂「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乃至古諺說:「人死留名,樹死留皮」;儒家也謂「立德、立言、立功」,無非都是為了留下不朽的生命。
生命是可以鍛鍊、創造的,在冰天雪地裡生存的人和動物,自然磨鍊出堅毅忍耐的生命力。一株牆頭草,一朵路邊的野花,他們在狂風中展現雄姿,也可以看出生命的力量。
生命之所以有力量,在於能為生命留下歷史,為社會留下慈悲,為自己留下信仰,為人間留下貢獻。因此,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指導學生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活出生命的尊嚴,如何創造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尊嚴是人生最大的本錢,做人最怕尊嚴掃地,現代人不但要活得有尊嚴,甚至提倡「安寧死」,即使死也要死得尊嚴。
尊嚴不是傲慢,不是自高自大,尊嚴不是匹夫之勇,不是自以為是;尊嚴是在強權之前,不屈服、不妥協,堅持自己的立場與原則,保持自己的人格與操守。
人除了要活得有尊嚴以外,更要活得有意義、有價值。蔣中正先生曾說:「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的福祉。」毛澤東也說:「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他認為,人生價值在於對社會對人民的貢獻,而不是向社會索取。因此,他非常強調人活著的目的和意義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佛教則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增進人生的真善美,在於懂得永恆的生命。人的色身雖然有老死,真實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薪火一樣,賡續不已。因此,人生的意義不在於壽命的久長,乃在於對人間能有所貢獻、有所利益。例如,太陽把光明普照人間,所以人人都歡喜太陽;流水滋潤萬物,所以萬物也喜歡流水。一個人能夠活出意義、活得有用,生命就有價值。
總之,「蜉蝣朝生夕死,人生百年難再」,但是身體即使朽壞、死亡了,也不是生命的結束!所謂念天地之悠悠,感生命之無限。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活出什麼?擁有什麼?尤其如何開拓弘觀的生命視野,深化優質的生命內涵,建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這才是提倡生命教育者應有的省思!
三、基督教說:「信上帝得永生」,道教也說,人只要透過修煉,就可以「長生不老」。請問大師,人真的可以長生不老,甚至不死嗎?
答:永生,這是個很美好的名詞,就等於永恆一樣。但世間上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佛教說人生、世間都是無常的,所謂「無常」,就是遷流、變易的意思。例如,我們的心念,前念後念,念念不斷,快如瀑流;我們的身體,根據科學家研究,組成身體的細胞,時時都在新陳代謝,每七日或七年就是一個週期,尤其七年一次的新陳代謝,能使我們完全脫胎換骨,變成另一個人。
「無常」是佛教的真理之一,然而一般人因為不了解無常的真義,因而心生排拒,甚至感到害怕。其實無常並不可怕,只要對無常有正確的認識就會知道,因為無常,才有希望;因為無常,才有未來。例如,上古時代,帝王專制,人民毫無自由,假如不是無常,而是一成不變,那裡有今日的民主政治;過去石器時代,民智未開,人民茹毛飲血,如果不是無常,而是一成不變,現在不是仍然停留在文化未啟的蠻荒時代嗎?
無常,不限於某一人、某一事,它有普遍性的意義;無常,不受權利大小的影響,它有平等性的意義。無常不是完全消極的,例如:我貧窮,因緣際會,就發財了;我愚笨,經過勤勞苦讀,一變而成聰明了。
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許多房子倒塌,不少人受傷、死亡,可以說災情慘重。但是因為「世間無常」,從無常中可以重新建設,所以地震後許多大樓、學校都更新了。所謂沒有破壞,哪有建設?沒有無常,哪能更新?因為無常,一切都可以改善、改好;因為無常,我們的未來才有無限希望。
有人說,今生好苦,我要趕快好好修行,寄望來生會更好,這就說明因為「無常」,所以人生才有未來。等於汽車壞了要報銷,不報廢怎麼會有新的汽車?人的身體會衰老,身體不衰老,怎麼能換一個新的身體呢?
無常,讓人會珍惜生命;無常,讓人會珍惜擁有;無常,讓人會珍惜因緣;無常,讓人會珍惜關係。無常是人世間的真理,永生也是真理;無常苦空雖為人生實相,但在無常之中,吾人皆有一顆不變的真心,也就是不生不死的生命。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生命本來就是「永生」,就是「不死」的,死的只是肉體。例如我經常舉一個例子,茶杯打破了,要把茶杯復原已不可能,但是茶杯裡的水流到桌上、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