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atises on Humanistic Buddhism 《人間佛教論文集》
Humanistic Buddhism and Training in Wisdom 人間佛教的慧學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人間佛教的慧學各位法師、各位嘉賓、各位居士,大家好!
時間過得真快,三天的佛學講座今天已經進入最後一天了,今天的主題是「人間佛教的慧學」,這是一門開發般若自性的學問,也是「人間佛教戒定慧」三學的圓滿。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佛教裡有一位「觀自在」菩薩。「觀自在」指的就是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呢?主要的是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從「般若觀慧」裡獲得自在的菩薩,他能自由自在的觀察人間的心意,解救眾生心理上的痛苦,拔除眾生身體上的煩悶,所以名為「觀自在」菩薩。
不過這種說法其實也不盡然全對,因為佛陀成道時曾經宣示過:「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也就是說,每一個人的自性,其實都本自具足「般若智慧」,只是被煩惱無明所覆蓋,因此不能顯發;現在如果我們能夠開發自心本性的「般若智慧」,以般若的慧眼洞徹世間實相,讓我們生活能夠超越一切好壞、得失、有無,不被世間的金錢所買動,不受感情的誘惑而妄動,不因權勢的威迫而盲動,能夠活出自己的尊嚴,過著不被外境所動的般若人生,時時觀人自在、觀事自在、觀境自在、觀心自在,那麼人人都能自由自在的生活,自然就是人人都是「觀自在」了。
「觀自在」就是觀照自己在不在。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活得自由自在,而不願意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但是誰能給我們自在呢?答案是:唯有自己開發般若智慧,找回般若自性,才能活得自在。因此,繼前面二天講過「人間佛教的戒學」、「人間佛教的定學」之後,今天所要講的「人間佛教的慧學」,就是希望幫助大家從佛法裡開發「真如佛性」,讓每個人都能像觀自在菩薩一樣,以「般若觀慧」來「照見五蘊皆空」,如此才能「度一切苦厄」。
說到苦,人都怕苦,喜歡快樂,但是苦是人生的實相,人的內心有貪、瞋、癡三毒之苦,身體上有生老病死的無常之苦,乃至憂、悲、苦、惱、無明,甚至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苦苦」,都讓人生苦不堪言。
煩惱是苦的根源,雖說人生「苦樂參半」,偶而也有快樂的時候,例如金榜題名是快樂、事業有成是快樂、妻賢子孝是快樂、財源滾滾是快樂、大病初癒是快樂、喜獲麟兒是快樂、苦盡甘來是快樂……。但是世俗的快樂,無論是感官或精神上的,都不究竟,也不長久,都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短暫的快樂過後,還是會有失去的落寞之苦,甚至有時候因為耽於快樂,不知上進,往往樂極生悲,這就叫做「壞苦」。
也許有人會說,我不求聞達於諸侯,是個安於平凡的人,既不貪愛權勢名位,也不羨慕高官厚祿,我能甘於澹泊,不被外在的物質有無,不受人事的好壞所動,因此能夠無憂無喜的過日子。然而一個人即使有此修養,只是世間一切有為法都是遷流不住,都是剎那生滅,無法常住安穩,因此身心仍不免受到無常的逼惱,而有「世事無常」的慨嘆,這就是「行苦」。
苦、空、無常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佛陀所說的三法印,但佛陀同時也指示對「涅槃寂靜」的追求。因此「苦是增上緣,不是真目的」,佛教之所以說苦,主要是讓眾生知苦、離苦,其最終目標還是為了追求幸福快樂的生活。所以苦是人間的現實,但並非我們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要脫苦,尋求快樂;現世悲苦的實相不足以代表佛教,佛教的真相是禪悅與法喜,佛教其實是個歡喜的宗教。
然而過去佛教界的人士大多偏重「苦」的倡導,因此常令有心學佛的人望而卻步。我個人一向提倡人生要追求快樂,人人應該樂觀進取,不要老是把「苦」掛在嘴邊,應該徹底瞭解苦的形成原因,找到對治的方法,那麼我們就可以遠離痛苦的淵藪,享受真正快樂的人生了。
關於苦的原因,我曾經把它歸納為七點:
(一)我與物的關係不調和:苦的來源,第一個因素是我與物之間的關係不調和。譬如居住的房子空間太小,家裡人口又多,擁擠不堪,不能稱心如意,自然感到痛苦。晚上睡覺時,所用的枕頭高度不合適,一夜無法安眠,精神不濟,難免心煩氣躁,也會痛苦不安。
除了身外之物會帶來種種的不便與痛苦之外,甚至長在我們身上的毛髮、指甲等,如果不加以適當的修剪、洗滌,所產生的污垢也會帶給我們困擾,因此古人常拿毛髮來比喻煩惱說:「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又說:「頭髮是三千煩惱絲。」沒有生命的物質,和我們的生活,其關係實在密不可分。
(二)我與人的關係不調和:人我關係的不調和,是苦惱的重要因素。譬如自己喜愛的人,偏偏無法廝守在一起,而自己討厭的人,卻又冤家路窄,躲避不了。這就是佛教所謂的「愛別離苦」和「怨憎會苦」。
有時由於個人的見解不同,辦事方法千差萬別,彼此引起衝突磨擦,產生痛苦。有時自己小心翼翼做事,深怕得罪了人,但是看到一群人背著自己竊竊私語,心中就感到惶惶不安,以為別人一定是在批評自己。由於人我關係的不能協調,也會讓人感覺人生痛苦,日子難過。
(三)我與身的關係不調和:有人說:「健康是第一財富。」假如沒有健康的身體,縱然擁有天下的財寶、曠世的才華,也無法發揮功用。偏偏身體的老病死是自然的現象,任何人也逃避不了。再健壯的人,也有衰弱的一天;再美麗的容貌,也有蒼老的時候。年輕時,雖然可以逞強稱雄,但是隨著歲月的消逝,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器官也會跟著退化,眼睛老花了,機能衰退了,動作遲鈍了,完全不復當年的生龍活虎、叱吒風雲。一個小小的感冒,就足以使我們纏綿病榻數日;一顆小小的蛀牙,就夠我們整夜輾轉反側,不能成眠。由於我與身體的關係不能調和,種種的苦惱也會接踵而至。
(四)我與心的關係不調和:心是我人的主宰,如一國之君,操縱著一切。古人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們的心如野馬脫韁,到處奔竄,不接受我們意志的自由安排。譬如當我們的心中生起貪瞋癡等煩惱時,雖然努力加以排遣,卻是那麼的力不從心,又譬如心中充滿種種的欲望,雖然極力加以克制,卻又事與願違,不能隨心所欲。這種由於我與心的不調和而產生的痛苦,實際上並不亞於身體不調和所帶來的苦痛。身體的病苦,依靠珍貴的藥材、高明的醫師治療,痊癒的可能性比較大,而心理的毛病,有時連華佗也束手無策。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埋怨別人說:「你都不聽我的話。」其實最不聽話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的心。我們無法叫自己的心不起妄念,不生煩惱,自己的心實在是世界上最難征服的敵人,我們和心如果處於敵對的關係,每日干戈不斷,痛苦交迫也就是必然的了。
(五)我與欲的關係不調和:人不可能沒有絲毫的欲望,欲望有善欲和惡欲之別。好的欲望譬如希望成聖希賢、成佛作祖,或者希望創一番事業,服務鄉梓社會,造福人群國家,所謂立功、立德、立言等三不朽,佛教稱這些向上求進的欲望為善法欲。另外如貪圖物質的享受,覬覦官運的顯赫,眷戀愛情的甜蜜等等,佛教稱這些可能使我們墮落的欲望為惡法欲。善法欲如果調御不當,會形成精神上的重大負擔,產生很多的痛苦,更何況惡法欲,如果無法善加駕馭,和我們的心保持良好的關係,其所帶來的痛苦,更是不堪負荷。
(六)我與見的關係不調和:見,指的是思想、見解。物質上的匱乏、欠缺,還能夠忍受,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是思想上的寂寞、精神上的孤獨,古來多少真理的追求者,都是孤獨的彳亍於真理的道路上。因此陳子昂有「獨愴然而淚下」的悲嘆,佛陀也有入涅槃的念頭。而令我們感到痛苦的思想是「似是而非」的邪知邪見。
佛陀住世的時候,有一些邪見外道,主張修持種種的苦行:或者倒立於林間,或者在火邊燒烤,或者在水裡浸泡,有的人絕食不飲,有的人裸形不穿,極盡能事使身體受苦,企圖藉著苦行以獲得解脫。但是由於這些外道的思想不純正、見解欠適當,徒然使身體受到折磨,增加許多無謂的痛苦。邪知邪見能陷我們於痛苦之中,是障礙我們追求真理的最大絆腳石。
(七)我與自然的關係不調和:從人類的文化史來看,人類最初的活動,就是和自然一連串戰爭的記錄。自古以來,自然界帶給我們的痛苦,舉凡地震、海嘯、風災、水災、旱災、森林火災等,真是不勝枚舉。任何一個天災,都會帶來嚴重的災情,譬如水量過多,泛濫成災,平地變成汪洋,無處安身;反之水量太少,乾旱成災,大地龜裂,無法耕作,都足以危害生存。所以,我與自然界的不調和,所帶給我們的苦惱,都是顯著而且直接的。
總說人生有無量無數的苦,而萬般痛苦,都是因為有「我」,如老子所說:「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人因為有「五蘊和合」的色身假我,因此有貪愛、執著、瞋恚、愚癡等輪迴生死的煩惱根本。
所謂五蘊和合,是說我們的生命,由物質的「色」和精神的「識」,加上心識活動所產生的作用──受、想、行三者所積聚而成。這五者只不過是條件的組合,是暫時的存在而已,如果因緣不具足的話,一切都將歸於幻滅。但是一般人的觀念認知裡,以為五蘊和合的色身是永遠不滅的,因此將它執著為真實的自己,於是產生種種的貪愛,因而流轉於痛苦的長夜。假如我們能夠洞察「我」的虛妄性,證悟本來無所得的「性空」妙理,自然能超越一切的痛苦。因此「我」是煩惱痛苦的根本,唯有「無我」才能解脫自在。
話說在一場超過十萬人觀賞的足球賽裡,有一位先生一邊抽煙,一邊觀看球賽。由於全神貫注,忘了手上的香煙,一個不小心,煙屑燃燒到隔壁一位先生的衣服。「噯喲!好痛!」抽煙的人一看,不得了!我的香煙燒到別人了,趕忙道歉說:「對不起!對不起!」被燒的人也聚精會神地看著激烈的比賽說:「不要緊,回去再買一件。」
兩人的對話才剛結束,不知不覺中香煙又燒到前面一位小姐的頭髮上,「噯喲!好痛!」小姐撫摸著秀髮,嬌呼一聲,抽煙的人一聽,糟糕,自己又闖禍了,忙不迭地又趕快道歉說:「對不起,我的香煙燒壞了你的頭髮。」小姐不假思索的脫口說:「沒有關係,回去再買一個就是了。」說完又全神貫注地看起球賽來了。
為了看球賽,衣服燒了不要緊,連頭髮被燒也不介意,這就叫做「渾然忘我」。這還只是「忘我」的境界,就已經能夠不受外境所苦,可見如果能夠有「無我」的智慧,當然就更能遠離一切痛苦了。
苦的存在是不可否認的真理,而好樂惡苦是眾生的本性,現在舉世之間,各種學術、經濟、醫藥等不斷精益求精,乃至科學家多少的發明,無非都是為了改善人類的生活,希望將痛苦減少到最低程度,甚至政治家的口號也都是為了替人民除苦。但事實上,一般社會上的濟苦助貧,解衣推食,只能方便的解救一時的困苦,不能徹底拔除痛苦的根本;唯有自己有了般若智慧,才能洞燭苦的來處,然後加以「應病與藥」,如此才有力量除苦。也就是說,有了照見五蘊皆空的「無我」智慧,才能究竟離苦得樂,這也是為什麼學佛要「勤修戒定慧」,要不斷「三學增上」的原因了。
今天針對「人間佛教的慧學」,仍然提出四點看法如下:
一、慧的根本──般若緣起,人間慧本
二、慧的開發──知識巧思,人間慧解
三、慧的應用──生活行儀,人間慧用
四、慧的圓滿──同體共生,人間慧圓
一、慧的根本──般若緣起,人間慧本
世間上一般的宗教,大多重視信仰或慈悲,唯有佛教重視理性,追求智慧。佛教認為開發般若智慧,才能分辨邪正真偽,斷除煩惱,才能自度度人,究竟解脫,所以「人間佛教的慧學」第一點提出:「般若緣起」,是為「人間慧本」。
談到般若,人生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那就是如何找到自己,也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所謂「本來面目」,就是「般若自性」。不知道大家是否想過一個問題,佛陀成道時曾經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說,凡夫眾生與佛一樣,都具足成佛的性能,可是為什麼佛陀早已證悟成佛,而我們卻還在生死輪迴呢?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把自己的般若自性發掘出來,就如月亮被烏雲遮蔽,所以不能放出光明。現在如果我們能找到自己的般若自性,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那麼在人間生活不僅富貴榮華,更是一種無上的解脫自在。
般若對人生的重要,從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他所講說的內容有偈云:「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從這首偈語可以知道,佛陀四十九年的說法當中,光是講說般若經就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可見般若的重要。
般若經講的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是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般若不是知識,不是學問,不是哲學,般若就是我們的法身、真如,般若是眾生的平等自性。在般若、法身裡,沒有生、佛的名詞對待,沒有自、他的形象差別。所以經中說:「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相。」
般若甚深微妙,所謂:「般若自性無能喻,凡夫二乘不能測,等覺菩薩不能知,唯佛世尊獨能了。」般若是諸佛證悟的境界,本來不可說,也不容易說,但為了便於大家瞭解,我把它分為四個層次,即:眾生所能瞭解的般若是「正見」,聲聞、緣覺二乘人的般若是「緣起」,菩薩的般若是「空」,真正的「般若」只有三世諸佛知道,也就是要到成佛之後,才能真正認識般若。
首先從淺的方面來講,一般眾生的瞭解,總以為般若就是智慧,但智慧不能代表般若,智慧是一般的知識,「知」識生「病」會成為愚「癡」,以致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般若不能說是知識,也不能說是智慧。般若是我們永恆的生命,是不死的真如,但事實很難說得明白,勉強舉譬來講,例如我們用眼睛看外境,是山是水、是花是草,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能把萬物看對了,看正確了,就如照相機,把光圈、焦距調正,照出來的相片沒有走樣、沒有偏差,只要我們對世間的看法正確,這就是凡夫眾生的般若,也就是「正見」。
正見就是離諸顛倒邪見的正觀,是如實了知世間與出世間因果的智慧,是透過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等佛教的教理來觀察宇宙萬象而獲得的正確見解。就廣義來講,凡是佛教所認可的道理,都屬於正見,例如正見因緣果報、正見善惡業力、正見無常苦空、正見佛道永恆,這都是正見。
一個人的思想觀念,往往可以影響其一生;學佛修行就是要修正過去不好的習性,改往修來,所以正確的觀念、見解,十分重要。有的人學佛,受到一些委屈,遭遇一些困難,就退失道心,半途而廢,甚至對佛教諸多怨言,責怪佛菩薩沒有好好庇佑他,這就是沒有正見。所謂正見,就是對於自己所信仰的真理,不論遭遇任何疑難,都不動搖信念,反而更加堅定信心,把持立場,為護衛公益、宣揚真理而奮勵不懼。也就是說,我們要明瞭世間有善有惡、有業有報、有前生有後世、有聖人有凡夫的道理;有善惡、聖凡、三世、業報的觀念,才知道攝護三業,行善止惡,而能免墮三途輪迴。
比凡夫高一點的聲聞、緣覺、羅漢等聖者,他們對宇宙人生的體會,對世間萬有的看法又更高超一些。他們看世間一切都是「緣起」而有,也就是認識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起,「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也是佛教異於其他宗教、哲學、思想的最大特性。緣起說明世間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為法都不是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在各種因緣條件和合之下,才能現起和存在。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復存在,這就是佛教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道理。
世間萬法現起和存在的因緣,其本身又各互有生起的因緣;這種看似牽扯不清,複雜而綿密的互動關係,就形成了解釋宇宙萬法生起,乃至生命起源的一種中道不二、精深微妙的道理,這個道理就叫做「緣起」。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證悟成佛,他所證悟的便是這個宇宙人生的道理──緣起法。
緣起法說明宇宙萬法生滅變異的關係,也顯示人生苦樂的來源。從緣起法中可以知道,任何事情的結果,都是由因緣所成,所以要獲得快樂的人生,便須培植好因好緣,想要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就應廣結善緣。如果沒有植下善因善緣,一旦嚐到苦果,也要懂得改善因緣,而不是一味在果報上計較,乃至怨天尤人,徒使自己陷入重重的煩惱之中。所以瞭解因緣果報的關係,使我們懂得改善逆緣,培植好緣,廣結善緣,隨順因緣。
比聲聞、緣覺再高一點的,是菩薩所體會的般若,那就是「空」。一般人談到空,總想到「四大皆空」,認為「空」就是空空如也,其實這是錯解「空」的意思。「空」是大乘佛教無限的意義,空在佛教裡是一個很深的哲理,空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所謂「真空生妙有」,因為空才能有,宇宙世間因為有虛空才能容納萬有,就如皮包不空就不能裝東西,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鼻子不空就不能呼吸。
「空」就是般若智慧,從「空性」裡可以了悟宇宙人生各種存有的真相;「空」更是一種正見,由現象界存有之中能發覺本體空無的真諦。「空」是什麼?用最簡單的話來說:「空」是因緣,是正見,是般若,是不二法門。「空」是無限,就如數字中的「0」,你把「0」放在「1」的後面,它就是「10」;把「0」放在「10」的後面,它就是「100」;把「0」放在「100」的後面,就變成了「1000」……,它可以無限的增加至天文數字。「空」也像數學中的「X」,你把「X」擺在那裡,它就能解出什麼。
「空」無所不包、無限廣大。「空」也像「阿彌陀佛」,一句佛號代表萬千的意義,代表一切的攝受:你給我東西,我說一句「阿彌陀佛」代表感謝;你升官發財了,我用一句「阿彌陀佛」代表祝福;有人去世了,我唸一聲「阿彌陀佛」表示哀悼。阿彌陀佛是真理,「空」也是真理。「阿彌陀佛」是萬有,你說它是什麼,它就是什麼;「空」也是萬有,你說它代表什麼,它就代表什麼。
虛空孕育了萬有,就如空氣孕育了大地萬物一樣,所以「空」其實是建設「有」的,空與有的關係就如手掌與拳頭,手掌合起來是拳頭,打開就是手掌。「空、有」就和這個拳掌一樣:本來是「空」的,因緣聚合而成了「有」;本來是「有」的,因緣散滅便成了「空」。或有或空,都隨著因緣而成而壞,不停的變化,從這裡去認識「空、有」的關係,便會發現,「空、有」是二而一、一而二。
「空、有」又如女士身上佩戴的耳環、戒指、手鐲,還沒有開採提煉之前,我們稱它為礦石。它由礦場運到工廠,就搖身一變成為黃金;從工廠進入銀樓後,又變成了多樣的戒指、耳環、項鍊、手鐲。儘管形狀上千變萬化,其實黃金的本體依然不變。從這個例子來認識「空、有」的關係,可以知道,「空」是金,「有」是器;「空」是一,「有」是多;「空」是本體,「有」是現象。
「空、有」又像大海裡的波浪,海水本來是靜的,一旦風吹海水,起了波瀾,一波一波掀騰翻湧動個不停,海的面貌就變了;風平浪靜的海,是水,驚濤駭浪的海,也是水。波浪沒有離開水,動沒有離開靜,有沒有離開空;波水一體,動靜一如,空有是不二的。
「空」如父,父嚴如日;「有」如母,母慈如露。父母結合而生育我們,空有的調和而成就萬法,因此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
「空」就是緣起,諸法因為「緣起」而有,所以空無自性,是暫時的幻起幻滅。換句話說,諸法實相,不生不滅,從暫時存在的現象界則說「緣起」;從本無自性的實相界而說「性空」。因為緣起,才能顯示性空;因為性空,所以能夠緣起。
「空」是佛教的重要思想所在,「空」是無法推翻的真理。「空」是一項對人生很有貢獻的學說,能夠認識「空」的真理,可以讓人看破,進而從「空」中建設「有」。因此,肯定「空」,才能建設「有」;有了「空」的人生觀,可以昇華人生的價值。把「空」與「有」融和起來,就是「中道」。「中道」就是空有融和的智慧,就是中觀的般若智慧,有了這種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間實相,遇到事情就懂得「事待理成」,碰到結果就知道「果從因生」;知道種什麼「因」就會結什麼「果」的道理,遇事自然不會怨天尤人,而懂得從原因上去追查,如此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能瞭解正見、緣起、空,已經不容易了,要認識般若就更為困難了。般若究竟是什麼呢?
般若是指洞悉真理的智慧,但因為它的境界甚深如海,並非世俗的螢火小智所能比擬,所以通常直譯為「般若」。再者,智慧涵義較為膚淺,有善有惡,有正有邪;般若是純淨善美的,是真實無漏的,所以根據譯經「五種不翻」的「尊貴不翻」法則,古來都直譯為「般若」,而少用「智慧」來表達。
般若是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的智慧,《大智度論》說:「般若波羅蜜者,是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有了般若就能認識「緣起性空」,進而能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佛道,所以般若是菩提之「因」。能夠認識「緣起性空」、「不生不滅」的諸法實相,就是般若。因此,般若是一種能透徹宇宙真相的智慧。
般若是諸佛菩薩親證諸法實相的一種「圓明本覺智」,是離一切迷情妄想的「清淨無分別智」,是通達一切法自性本空、本無所得的「真實無相智」。凡夫只要具有正知正見,就可以勉強稱得上是有般若智慧,但真正的般若則要到證悟成佛才能證得,因此《法華經》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大智度論》也說:「般若者,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窮盡到邊。」
般若是佛陀的層次,是證悟了自性般若之後,本體與現象不二的境界。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所證悟的就是般若緣起。般若是萬物之本、萬眾之性,般若是吾人不死的生命,這就是般若的「體」;般若如花、如火炬、如光明、如慈母、如船筏,這就是般若的「相」;有了般若,就能善用智慧,幽默、巧妙地解決問題,這就是般若的「用」。一個人有了般若,凡事都能想得開,想得通,想得透;能夠超越一切人我、是非、有無、好壞的對待,這就是般若。
平常我們說地藏王菩薩在地獄度生,他到底苦不苦?不苦,因為有般若。窮苦人家,父母含辛茹苦扶養兒女,因為有慈悲心,所以不苦;慈悲、母愛,就是般若。監獄的管理員,抱著為人服務之心,不苦;如果以管人之心虐待人,就會覺得苦。監獄裡的犯人,如果有懺悔之心,藉機反省、改過,不苦;如果心生不滿,怨嘆懷恨,則苦。苦與不苦,分別在心境,心境也能看出一個人有沒有般若,有般若就能處理一切事,看一切事都用平常心,例如智通禪師悟到「師姑原來是女人做的」,能夠從一般平常的事裡看出佛法,這就是般若。
般若有知苦滅苦,觀空自在的功用,一般凡夫的生活,每天隨著六根追逐虛妄的六塵,於是活在虛妄不實的世界,容易顛倒妄想,起惑造業,因此輪迴不已。沒有般若的人生,欠缺正見,容易為外境煩惱所轉;有了般若,便可以開發自性之光,證悟自己真實的生命,從生死的此岸安渡到解脫的彼岸,此即「般若波羅蜜」。
般若的妙用不僅在徹悟諸法實相,離一切虛妄而得解脫,更重要的是,菩薩行六度波羅蜜時,以般若為首,則能「喜捨不作施想,持戒不著戒相,忍辱離於我執,精進不生驕慢,禪修不戀定境」。所以經云:「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