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Series 10 - Humanistic Buddhism Series 10 - Religion and Experience 《人間佛教系列10-宗教與體驗》
The Arhat Religious Experience 阿羅漢的宗教體驗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羅漢的宗教體驗二千五百年前,佛陀為了體驗真理,歷經艱難困苦,終於證悟成道,創立了六和僧團。而證悟的阿羅漢為了學道求法,也不惜一切辛苦,成為僧團的柱石。到底阿羅漢的風姿如何?他的宗教體驗又是怎麼樣的情況呢?今分述如下:
一、阿羅漢的意義
一般人提到阿羅漢,總以為是奇形怪狀、其貌不揚,甚至是瘋瘋癲癲的人,或者是如神仙一般,神通廣大,天上人間,翱翔自如。在中國佛教裡有兩句話︰「內密菩薩行,外現羅漢相。」意思是說,此人內心很慈悲,含藏無盡的智慧與正直,但是表現在外面的,卻是冷漠嚴肅、不拘小節、自度自了的羅漢相。而常人往往認為阿羅漢就是一副裝瘋賣傻、不修邊幅的憨態,其實皆冤枉了阿羅漢,錯認了阿羅漢的真正面目。以下分成四點來說明阿羅漢的意義,使大家認識阿羅漢的真正風貌。
(一)阿羅漢的風姿
阿羅漢的風貌並不是癲痴憨傻,反而是非常注重威儀莊嚴的,從跟隨佛陀出家修道的弟子們來看,或者以佛陀的十大弟子為例,阿羅漢各有不同的風姿,有的如滿腹經綸的學者,有的像文質彬彬的紳士,有的似溫文儒雅的君子,大部分都是威儀堂堂、風度翩翩。譬如《金剛經》中所提到的須菩提尊者,他那謙和、忍讓的德行,及發諸於外的修養德行,一看就知道是聖者的風姿。比如當須菩提安坐在一處,別人請他坐到別處,他立即坐到別處去;剛一落座,又有人叫他坐回原位,他也不以為忤地回到原位坐下。有時站著,有人叫他坐下,過了片刻,此人又叫他站立,他始終心平氣和地隨順他人的意思行止,毫不計較。這種忍辱無諍的風度,不正是聖者的榜樣嗎?
生活在今日紛擾煩囂的大眾,更應該學習須菩提尊者的忍辱謙和,才能安和樂利的過日子。譬如我們搭乘公共汽車,當有人爭先恐後地搶著上車,讓他先上,表現我們寬容的氣度;騎摩托車、駕駛汽車,不要逞一時之快搶車道,退讓一步,不但可以確保自身的安全,並且可以影響他人,提高社會的道德風氣;在家庭中,父母、夫妻、親戚,有利益時,彼此不要貪求爭奪,應該讓給對方,不意氣用事,不斤斤計較,以表修養。
或許有人會懷疑佛教是要人處處忍讓、吃虧的宗教,其實不然,佛教有時也告訴人要勇敢爭取,只是佛教認為該爭取的不是個人的聲名利益,而是爭大眾的利益,爭國家民族的存亡興盛。
富樓那尊者是佛陀諸大弟子中,非常善於說法的大阿羅漢,他經常往來於各地,宣說佛陀的教義。有一天,他恭敬地向佛陀辭行,說他打算到北方的偏僻地區──蠻荒未開的輸盧那國布教。佛陀聽了,讚許他的弘法熱忱,然後委婉地說︰「富樓那,那個地方文化未開,民風暴戾,老百姓野蠻粗魯,弘法布教很困難,你最好不要前去。」
富樓那信心百倍地回答︰「正因為輸盧那國的人性凶惡,人民知識淺薄,弟子更要前往將佛法傳給他們。」
「話雖如此,但是當地的人民,不但不接受你的佛法,還會破口惡罵你。」
「佛陀,他們罵我,又不痛不癢,只要他們不打我就好了。」
「萬一他們用棍棒、瓦石打你呢?」
「那也沒有關係,只要不將我打死,讓我一息尚存,我還是能宣揚如來的聖教。」
「如果他們窮凶惡極地把你打死呢?」
富樓那意志堅決,畢恭畢敬地回答佛陀︰「佛陀,即使他們把我打死了,也沒有遺憾﹗我身為您的弟子,有機會將生命供養佛陀,為真理而犧牲,我將衷心感謝輸盧那國的老百姓完成我弘道的心願。」
富樓那尊者這種大勇無畏的風貌,那是退縮消極的避世者呢?我們處於橫逆頻仍的今日,要學習富樓那的精神,為了國家民族得以延續生存,歷史文化得以宣揚弘大,即使把生命貢獻出來,也是值得的。
在常人的觀念中,阿羅漢一定是個終日眼觀鼻,鼻觀心,靜坐無為,不管人間諸事的自了漢。事實上,阿羅漢是充滿熱情與活力的,如佛陀的弟子目犍連尊者。有一次,外道為了阻礙佛陀到某處說法,把佛陀必須經過的一座橋樑破壞,目犍連於是運用神通,將繫於身上的腰帶,化成一道橋,讓佛陀平安無阻的到達彼岸,留下「寶橋渡佛」的美談。後來他為了解救五百釋迦族的生命,違背了佛陀所立的「不得施展神通」的教誡。他這種衛道護法、甘冒呵責的熱情與風範,讓幾千年後的我們深深敬佩不已。
還有阿難陀尊者所呈現的溫和謙讓的美德,忍受批評毀謗的雅量;迦旃延尊者善於議論的無礙辯才,令邪說遁隱,聖教顯揚,都是令人欽佩的。阿羅漢的風姿是什麼樣子?是謙遜、是溫和、是勇敢、是熱情、是活潑、是積極進取的聖賢風姿。
(二)阿羅漢的性格
東西有它們不同的性能,人類也有異於其他動物的性情,同樣地阿羅漢也有超乎常人的性格。證得果位的阿羅漢們,大多是從忍辱、無諍、少欲中發揚清淨的佛性,表現崇高的德性。從舍利弗尊者的事蹟裡,可以了解阿羅漢的忍辱是多麼地可愛。
佛陀的弟子們經常跟隨佛陀到各處行腳、布教。在眾多的弟子中,有聖賢者,也有風度較差的愚痴比丘。有一次,大家隨著佛陀出外布教回到祇園精舍時,自私的六群比丘搶占上等床舖、坐位。貪圖安逸原為人之常情,但是六群比丘的這一番爭搶,把首座長老舍利弗的床舖也占去了,尊者無奈,只好沐著清涼的夜露,盤腿坐在大樹之下。夜半時,佛陀起來巡視,看到月光朦朧的樹影下,端坐著一個人,於是問道︰「是誰坐在那裡?」
「佛陀,是我舍利弗。」
「舍利弗,你怎麼不在室內安息,而在樹下靜坐呢?」
舍利弗尊者謙遜的回答說︰「佛陀,今天來精舍的人很多,房間都住滿了,我在樹下禪坐,也是一樣的。」
佛陀座前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對於後輩師弟們蠻橫不合理的行為,都能慈祥的包容禮讓,無怪乎佛陀一再讚美他的人格高超。
又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帶領比丘沙彌們出外托缽乞食,回到精舍,佛陀問當時還是小沙彌的羅羅托缽情形︰「你們今天出去托缽乞食,都非常順利嗎?」
「佛陀,信徒把甘美的食物都供養給大阿羅漢,信徒是不會以美食供養我們小沙彌的。」佛陀一聽,非常驚訝,於是把長老舍利弗叫來︰「舍利弗,今天你受了不淨食,是真的如此嗎?」
所謂「不淨食」,是托缽乞食時,不平等行乞。舍利弗聽了佛陀的話之後,運用神通,把吃下去的東西全部吐出來︰
「佛陀,我所食用的就是這些,我不敢違背您的教誡,行乞不淨之食。」
舍利弗尊者雖然受到後輩小沙彌的冤枉,卻能以長老的心量寬恕他們,遭受佛陀的指正,也毫無不平之氣,總是感恩的接受教導。
具有阿羅漢性格的人,非常注重儀表的莊嚴、行為的安詳,一舉一動,講求中規中矩、不緩不急,有些更是表現出拘謹嚴峻的樣子。佛陀成道後,有一次回到祖國──迦毘羅衛國,剛好逢到剃頭的時候,大家想找一位理髮師來為佛陀理髮。
賤族的首陀羅族中,有一位理髮師名叫優波離,也就是後來佛陀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大弟子。他的理髮技術高明,遐邇聞名,有人舉薦他為佛陀理髮。優波離一聽到要為至尊至貴的佛陀理髮,惶恐萬分,推諉不敢前去,跑回家中,把事情一五一十告訴母親。他的母親勸他︰「佛陀是大智大覺的聖者,他不會看輕我們首陀羅族的,我陪同你去親近佛陀吧。」在母親的鼓勵和支持下,優波離像個怯場的小孩子,誠惶誠恐地去為佛陀理髮。
優波離小心翼翼地拿著剃頭刀,聚精會神的剃著佛陀的頭髮,一旁陪伴的母親問佛陀︰「佛陀,優波離替你理髮,你覺得他的手藝怎樣?」
「他的腰身好像過於彎曲。」
大概優波離想到對方是佛陀,因此不敢掉以輕心,特別恭敬謹慎,身體就彎曲下來。現在一聽到佛陀說他腰太彎了,趕快集中精神,挺直起來,而進入初禪的境界。剃了片刻,優波離的母親又問︰「優波離現在的樣子好不好?」
「現在身體似乎又太僵硬挺直了。」
優波離一想,不能太緊張,趕緊放鬆身心,一心一意剃頭,當下就進入二禪的境地。過了一會兒,他的母親又問了︰「佛陀,現在優波離怎麼樣啦?」
佛陀說︰「一呼一吸,出入息太粗重了。」
優波離急忙調整呼吸,使聲音不致太大,過於粗魯,均勻平和,於是進入三禪的功夫。他的母親接著問︰「佛陀,優波離現在又如何呢?」
佛陀趕快對身旁的弟子說︰「優波離現在一念不生,已經進入四禪的境界,你們趕快將他手中的剃頭刀拿下,扶助他,不要讓他倒下。」眾人趕緊將手持剃頭刀,進入禪定中的優波離扶下,以免發生意外。因為證得一念不生、四禪境界的人,他的心已逐漸和虛空相應,不再為形體所分別運轉。
優波離由於個性拘謹細膩,做事求精求好,在剃髮中就能證入四禪,後來出家求道,成為佛陀的首座弟子之一。優波離雖然出身貧賤,但是進入佛陀所創立的僧團,四姓出家,皆為沙門釋子,再也沒有貴賤和貧富之別。從優波離的出家、證果,乃至後來成為佛陀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大弟子,可知佛陀提倡的是打破階級、種族,真正平等的宗教。
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種行業,要達到完全平等是很困難的。貧富如何平等?智愚如何平等?老少如何平等?在社會各種環境中,從事各種行業,過著種種的生活,要求一律平等當然不容易,但是不管男女老少、高下貧富,到了佛陀的法座之前,人人平等無別;即使有不同,那也是個人修行、發心上的「平等示差別」。
除了優波離尊者表現出拘謹的性格,阿那律尊者的自制也是甚為嚴謹。有一次阿那律尊者到一戶人家托缽,恰逢天色已晚,灰濛欲雨,只好投宿此人家中,剛好這家人都外出,只留下一位貌美的少女看家,少女看到阿那律尊者英俊的儀表,怦然心動,百般獻出殷勤表示愛慕,雖美色當前,但是尊者心如冰山,不為所動,並且開導少女,引度她出家,從此阿那律尊者發誓不再投宿世俗人的家中。證得阿羅漢果的人,對於物質恬淡知足,對於情愛欲望也能自持疏解,過著一種法勝於情的無欲生活。
阿羅漢雖然斷除種種煩惱,看透世間種種虛妄,但是有些阿羅漢所表現的執著,尤其是法執,有時也是牢不可破的。譬如佛陀的弟子大迦葉尊者,喜持頭陀苦行,往往著糞掃衣,日中一食,或在塚間、或於樹下,觀無常苦空之法。年紀漸漸大了,也不以餐風露宿為苦。佛陀體恤他,幾次要他回到精舍修行,大迦葉雖然恭敬佛陀,但是對於修習苦行,卻不肯輕易放棄,他請求佛陀允許他繼續修習頭陀苦行,以激勵堅毅的心志,莊嚴自己的道業,智德圓滿的佛陀,也很圓融方便的成就他的心願。他這種擇善固執、據理力爭的態度,比起一般沒有原則,隨波逐流的泛泛之輩,是多麼的可愛﹗古人說君子無所爭,但是為了真理的完成,君子會堅持到底。阿羅漢的性格是無諍、忍讓、知足少欲,卻熱心堅守求道的立場。
(三)阿羅漢的修行
阿羅漢的修行入道,因人而異,各種情形不盡相同。有的和佛陀初見面、一交談,就證得阿羅漢果,如佛陀最後度的弟子須跋陀羅;有的修行了幾十年也不能開悟,如佛子羅睺羅。原因是羅睺羅自恃是佛陀的孩子,有一顆貢高我慢的傲心,平等的佛法無法流入他的心中。等到數十年後,他把這顆慢心消除不生,和大眾同行同出,平等一如時,才終於開悟。
《阿彌陀經》中十六大阿羅漢之一的周利槃陀伽,尚未開悟時是個愚笨無比的人。他和哥哥一同出家,哥哥氣惱他的笨拙,經常打罵,有一次他又因愚蠢惹哥哥生氣,挨了一頓打,站在路旁號啕大哭。恰巧佛陀路過,看到他一個人傷心地啼哭,問他:「你為什麼哭呀?」
「我哥哥打我﹗」
「為什麼打你呢?」
「因為我笨,不能領會他的教導,他再也不理睬我了。」
「沒有關係,我來教你,你跟我來。」
佛陀於是耐心地親自教導他,但是周利槃陀伽確實愚笨透頂,四句偈教了半天,一句也記不住。佛陀只好運用善巧,想辦法啟發他︰
「你每天都做些什麼事呢?」
「掃地。」
「那你以後就邊掃地邊念「拂塵除垢」這四個字,好好用心地掃吧﹗」
剛開始時,周利槃陀伽就連四個字也記不牢,但後來他掃地掃久了,心地慢慢明朗起來。他想︰掃帚是用來拂塵除垢的,外面的骯髒、垃圾,可以用掃帚來掃除,心中的污穢、塵垢要用什麼來掃除呢?當然是要用佛法來清淨心中的貪瞋癡啊﹗他的心就像撥開雲霧的月亮,頓時放出了皎潔的光明,最後終於大徹大悟,成為大阿羅漢。由此我們可以了解佛陀度眾的方便是多方面的,佛陀是最善於觀機逗教的聖者。
佛陀的弟子們,以種種的法門,修行入道,有的觀想四念住而證得果位,所謂「四念住」,就是將念頭安放在四種問題之上︰1.觀身不淨──我們的五蘊色身,七竅九孔,包藏膿汁汗垢,極為不淨。2.觀受是苦──觀照一切的感受苦多於樂,即使有快樂也不長久,歸根究底還是痛苦。3.觀法無我──觀世間一切法,萬事萬物,沒有一件為我所擁有。4.觀心無常──吾人的心,如江海波濤,一波將息,一波還起,變化無窮。如此將心安放在這四個問題,久而久之可以開悟。
有的觀三法印而入道,所謂「三法印」就是:1.諸行無常;2.諸法無我;3.涅槃寂靜。觀此法門也可以開悟得道。有的人則修持五停心觀以證悟,所謂「五停心觀」是︰1.以不淨觀對治貪欲;2.以慈悲觀對治瞋恨;3.以因緣觀對治愚癡;4.以念佛觀對治煩惱;5.以數息觀對治散亂。
阿羅漢修行的方法有很多種,譬如阿那律尊者以八法來約束自己的身心︰1.多欲非道,少欲是道;2.憒鬧非道,隱處是道;3.放蕩非道,制心是道;4.多念非道,定意是道;5.無厭非道,知足是道;6.懈怠非道,精進是道;7.自私非道,為公是道;8.愚闇非道,智慧是道。
除了上述或適用於個人,或普遍為大眾採取的種種修行法門,另外還有四種方法︰
1.密護於根門──如果我們能夠讓眼耳鼻舌身意,聽從我們隨意使喚,就是最善於統理六根的人。有時和他人交談,總責怪對方不聽我們的話,其實最不服從我們的,是自己的六根。比如把眼睛閉起來,心想不隨便睥睨外物,但是聽說世界鼎鼎大名的明星來了,忍不住好奇,偷偷地瞧她一眼;聽到美妙的音樂,能不神往傾聽嗎?眼前放著一盤色香味俱佳的珍餚,能不食指大動嗎?不想看的卻要看,不想聽的偏去聽,不想吃的倒吃了,一切由不得自己主宰。如果要成為阿羅漢,首先自己要有力量,把自己的六根管理好,不讓它們放逸出軌。
2.飲食知節量──一般宴會喜慶,總是看到主人殷勤地勸客人多吃一點,再添一些,其實這是害了對方,而不是為對方著想。如果對方是小姐,小姐們喜歡擁有窈窕的身材,你叫她多吃,只有害她長胖。即使是雞皮鶴髮,不必顧慮身材胖瘦的老人也不可以勸他多吃;現代的科學告訴我們,適量的飲食,可以延年益壽,保持健康。修道的人,飲食有節制,身體自然健康,智慧也能靈敏。記得我小時候到私塾念書,一早起來,總是先把書背好,然後再吃早飯。未吃早餐前的頭腦最為清醒,有道是腦滿腸肥,只會使人失去靈性。
3.勤修寤瑜伽──瑜伽並不如常人所想像一般,充滿法術,而是一種調和身心的方法。譬如衣服穿得寬鬆,睡覺是右脅而臥,臨睡前洗洗手足,心中常常觀想光明的境界,利用此法來訓練自己。如果訓練純熟之後,雖在睡眠中,也可以詳知週遭諸事。
4.依正知安住──真理就是真理,真理非自圓其說的我知我見,而是放乎四海皆準的公平言論。我們要以正知正見為準繩,依正知正見而安住身心,自然能輕易地進入阿羅漢道。
阿羅漢的修行方法,尚有其他種種法門,多則為八萬四千細行,簡單而言,則為四聖諦、十二因緣或三十七道品等類別。總之,依個人根器不同而揀擇契機者,加以實踐力行,離道就不遠了。
(四)阿羅漢的等級
我們求學過程中有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等不同的階段,阿羅漢依修行境界的不同,也分有四種等級︰初果阿羅漢、二果阿羅漢、三果阿羅漢、四果阿羅漢。
初果阿羅漢,譯為須陀洹,又名預流果,或稱入流、逆流,也就是逆生死之流,而入聖賢之流。初果阿羅漢仍須七次降生人間,七次出生天上,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經過七番生死,才證得阿羅漢果位。預流果的阿羅漢已經斷除我見結、戒禁取結、疑結等三結,明了四聖諦的道理,而得到無漏的清淨法眼,再也不墮落三惡趣。
二果阿羅漢,譯為斯陀含,又名一來果。還須一生天上,再來人間受生一次,故稱一來果。二果阿羅漢雖已斷除前六品的修惑,但是尚有少分的貪瞋痴三毒。
三果阿羅漢,譯為阿那含,又名不來果、不還果。此果的阿羅漢已經斷除欲界修惑九品中的餘三品,不再來欲界受生,而生於色或無色界,故稱不來果或不還果。
四果阿羅漢,即阿羅漢果,意為應供、殺賊、無生。應供者,應受人間供養;殺賊者,即殺除煩惱諸賊;無生者,永久進入涅槃境界,不再於迷惑的人間受生。阿羅漢果是聲聞四沙門果中,最終的理想境界,再無他法可學,因此又稱無學果。此果已經斷除一切煩惱,無論行住坐臥、衣食語默,或者人情來往上的處世接物,乃至個人的毀譽得失、衰老病患等,在這一切的境界上都能提起正念,時時照顧,永生安住在解脫的境界之中。
怎樣知道已到達阿羅漢的境界?這是可以試驗的,阿羅漢必須具備四個條件︰
1.對三寶的信仰不變異。
2.對根本佛法的四諦、三法印不懷疑。
3.對根本大戒殺盜淫妄飲酒不違犯。
4.對一切的眾生不會生出傷害的心。
具備了這四個條件,才可以說此人已擁有阿羅漢的資格。再明白說,要做一個阿羅漢,先決的條件,對佛法要依教奉行,對世間要能放下。能夠放下世間的名聞利養、感情愛欲之後,出世間的佛法才能和我們相應。阿羅漢所以能證果,就是對世間能看破、放下,自然能在出世間法中得到大自在。
二、阿羅漢的生活
阿羅漢的生活和我們一般凡夫是不太相同的。他們清晨起來,就披搭袈裟到檀越的家中托缽。托缽乞食法在原始佛教僧團裡,是每日必行的修行之一,僧伽們雙手捧缽,不分貧富,不揀精粗,無論淨穢,向信眾次第托乞日用所需,讓一般人能夠種植福田。
托缽乞食有別於世俗上不事生產的乞討生活,含有很深的道理意涵。沙門向世間的人托缽,接受他們物質方面的供養,並為他們講說佛法,一為財布施,一為法布施。信眾以物質供養沙門的色身,沙門則以佛法長養信眾的慧命。托缽使佛教和社會,產生密切關係,使佛教的真理能夠散播於人間,而不是少數人退隱山林的調劑品。
沙門在托缽時,次第乞食,主要在培養平等心、忍辱心,對於對象的貧富、食物的甘美粗劣,不敢妄生差別,且以慚愧心接受信施,以慈悲心將佛法還施於信施。藉由托缽制度,在佛陀成道住世的四十九年中,宣說了無盡的妙法,度化了不少的大眾。如今我們中國佛教,由於民情、風俗、氣候的不同,不行托缽之制,和人間脫離了關係。其實從佛陀推行托缽乞食之法來看,佛法應是屬於社會的、大眾的。
阿羅漢們的生活態度不盡相同,如須菩提專門向富貴之家行乞,原因是富者生活有餘,向他們行乞,不會造成他們的負擔,並讓他們繼續為來生的致富播下福田的道種;但大迦葉則專向窮苦的人行乞,理由是讓貧者今生種下福田,免除來世再受貧窮之果。二者的作風不同,各有其方便,但在佛陀看來,都有偏執,不合中道精神。從佛陀所訂的次第乞食法,可以領略出佛陀倡導中道的用心。
托缽乞食之外,宴坐習禪也是阿羅漢每天很重要的功課之一。阿羅漢喜歡在林中或寂靜的地方禪坐,譬如佛陀當初領導諸弟子在迦蘭陀竹林的精舍中修行,在尼拘陀樹林中教化弟子如何冥思宇宙的真理。其他如阿那律、跋提、劫賓那三位尊者,結伴在波利耶沙羅林中共同修持佛道,過著和合無諍的生活。阿羅漢有時也在水邊禪坐,如在恒河邊或尼連禪河邊,或者在洞窟裡觀想,譬如十大羅漢中的伐那婆斯尊者,終日坐在岩洞裡,世間的喧嚷、煩惱都被遠隔在洞窟之外,侵擾不了他的心;又如優波先那比丘尼在巖洞中證悟空無自性,雖然被毒蛇咬嚙,卻毫無痛苦,安詳地進入涅槃。
有些修行十二頭陀的阿羅漢,更遠離憒鬧,在渺無人煙的塚間曠野宴坐,並且脅不就席,行不倒單,如大迦葉尊者,終年累月參禪於白骨纍纍的墳間,不以為苦。
宴坐習禪,是對自己真如佛性的一種觀照,在心念蕩滌盡淨之後,平等一如的法性智慧才能夠顯現出來。禪定是進趨佛道、證悟菩提的必修門徑,是沙門一種自內證的自受用。在禪坐中沙門或是持種種觀想,或是念佛、念法、念僧,念佛陀的慈悲、功德、犧牲、圓滿;念法的普遍、平等、智慧;念僧的和樂、清淨、忍辱戒行,策勵自己也能和三寶的功德相契合。
阿羅漢除了內修禪定的生活,在僧團中奉持戒律,不可犯戒的生活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戒」好比國家有國法,學校有校規,為了維護僧團的清淨,佛陀也制定了不少戒律來安住弟子們的身心。只是國法校規是來自於外在的強制規定,而戒律是發諸內心的自我約束反省。
經上說︰「不怕無明起,只怕覺照遲。」戒的精神,不在束縛身心,而是在不侵犯大眾的情況之下,自己也能夠得到更大的解脫與自由,因此持戒不重在個人,而重在大眾。又凡夫俗子,難免有放逸犯過的時候,如果能夠時時警惕自己,使不再犯,就善莫大焉。因此戒律不在不犯,而重在能否至誠懇切地懺悔。在僧團裡常常實行布薩、說戒,使阿羅漢對人生有所警覺,不敢放逸;對自己有所不滿,常行精進;對生死有所厭離,不生貪著,時時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來守持殺盜淫妄四戒,護守清淨的戒體。
在阿羅漢當中,優波離是奉持戒律最嚴謹的一位。精進求法的人,對於持戒清淨的優波離,都能恭敬禮遇,但是一些行為放蕩不拘的人,對於一絲不苟的優波離就不歡迎了。好比頑皮的學生,總是討厭訓導老師的管教一樣。如偷蘭難陀比丘尼,不喜歡優波離的嚴肅,有一次聽說優波離要到此地舉行懺摩法,趕緊將門窗緊閉表示不歡迎,並且當面惡罵優波離,罵他請佛陀制定種種戒規,使他們不能縱心所欲、為所欲為,增加他們生活上的困擾。雖然僧團裡也有這些愚劣不冥的人,但是大部分的僧伽都能持戒不違。
事實上,戒律能否奉持,對於僧團的清淨慧命有莫大的關係。俗話說︰「物必自腐而蛆蝕之,人必自侮而人侮之。」佛教僧團的敗壞,固然有外來因素,但是真正使佛教衰微的,還在佛教內部本身。因此若要僧團永久存在,必須僧伽持戒清淨;持戒生活實在是阿羅漢超凡入聖的鑰匙。
阿羅漢若要進趨無上佛道,聽聞佛陀的開示,是不可或缺的法門。尤其根據經上記載,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特別的靈敏,佛法容易透過聽聞,進入八識田中。所謂聞思行證,聽聞了佛法,才知道如何思辨行為的善惡,發為正行,證得圓滿無上的佛果。在原始佛教的教團裡,阿羅漢每天都能聆聽到佛陀演說正法,無怪乎證果悟道的人眾多,覽今撫昔之餘,多麼讓人歆羨﹗
阿羅漢平日皆在僧團中過著團體共修的生活,有時候也會單獨到各地行腳參訪。譬如十大弟子,經常行腳到各地弘法利生:富樓那尊者常常行雲流水般行腳於各地,布教度人;優波離尊者也往來各地宣揚佛陀的戒法;佛陀自己也為了度化眾生,有時早晨在迦毘羅衛國說法,晚上又到了摩羯陀國,席不暇煖地行腳於全印度,把他的慈悲無止盡地施給待救的眾生。
阿羅漢為了求法、弘法,不厭辛苦地行腳弘化,有時則和同參道友們參禪論道,這些都刻畫出阿羅漢多采多姿的生活內容。另外,陀驃尊者夜不眠宿,持著燈火,為晚間行腳的比丘照明,並為他們掛單服務,這種注重道情、無私無求的法愛,也是阿羅漢生活的寫照。
在台灣的佛教,和佛陀時代的阿羅漢有些不同。雖然平時我們不行托缽乞食,但在佛光山有一項規定︰「早晨不可以不吃早餐。」清晨早起,和大眾一起過堂,念供養咒、吃早飯,一天的生活就開始納入軌道。飲食作息正常,身體自然健康,修行或辦道都不成問題;從內涵來看,也是因應佛陀托缽制度的現代方便法門。佛光山建設朝山會館,方便遠途的信眾餐宿,也是本著馱驃尊者方便求法者的精神,讓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