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Series 8 - Dependent Origination and Cessation 《人間佛教系列8-緣起與還滅》
The Study of Life in Buddhism 佛教的生活學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教的生活學打從出生開始,我們就已經在過生活。幾十年的生活,還有誰不懂生活呢?但是今天我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談生活,我講生活裡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學習」。
我們從母親的肚子裡呱呱墜地以後,就學習吃奶、學習走路、學習被愛;長大以後,學習讀書、學習交朋友;及至成年,開始學習技術、學習尊師重道等等。所謂「活到老,學不了」,我有一位弟子,在拿到耶魯大學博士學位後,興高采烈的回來,拿著那張學位證書來給我看。他說:「師父,你看!我拿到博士證書了,我以後要做什麼呢?」過去,他還在念書的時候,每次寒暑假回來,我身邊的人都叫:「我們的準博士回來了!」大家都會鼓掌歡迎他,但是等他拿到博士學位的時候,他問我要做什麼,我說:「要學習做人。」
做人真難。人難做、難做人、做人難。因為做人難,所以就要學習。我今天把學習的一些經驗,貢獻給大家。
一、學習認錯
現在的社會,青年人最大的缺點就是不認錯;甚至於成年人,有了一點學問,身分地位比較高的,更是不容易認錯。其實,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呢?有錯就要改,改正過錯不但是美德,而且自己才會進步。例如小孩子犯了錯,爸爸媽媽要打他的時候,他就會說:「爸爸、媽媽,我下次不敢了。」可能爸爸媽媽就打不下去,因為他認錯了。所以在佛教裡,常常要我們知道慚愧。
佛陀會不會罵人?我覺得佛陀很會罵人,不過他罵得很有藝術,比方他說「有五種非人」,非人就是「不是人」。「不是人」是很嚴重的事,就是沒有道德、沒有禮貌,不像個人,應該笑的時候不笑,應該講話的時候不講,應該歡喜的時候不歡喜,應該做好事的時候不做,應該跟人相處的時候卻孤癖、不隨緣。另外,佛陀也經常教訓弟子「不知慚愧」。不知慚愧就等於儒家說的「不知羞恥」。慚愧心就是一種羞恥心,覺得對不起自己、對不起別人。「啊!我太糊塗了、我沒有好好待你、沒有熱心幫助你,太慚愧了,對不起。」認錯有什麼好處?我曾說過一個故事。
有二個人家,張家經常吵架失和,李家相處非常和睦。張家就問李家:「奇怪了,為什麼你們家的人都不吵架呢?」李家的人回答了:「你們家都是好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所以會吵架。我們家都是壞人,都認為自己不好,所以就不吵架了。」張家一聽,說道:「這是什麼道理呢?為什麼好人的家庭會吵架,壞人的家庭卻不吵架呢?」
李先生就說了:「你們家的人都認為自己是好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舉個例子說,一個茶杯擺在這邊,你們家有人不小心把它弄倒了,打破它的人馬上就說:『誰把茶杯放在這裡?害我把它打破了!』一點都不肯承認自己的錯。放的人也說:『誰叫你把它弄倒呢?』大家都認為自己是對的,當然不吵架也難。我們家的人不一樣,不小心打破杯子的人會趕緊說:『哎喲!對不起,我不小心把杯子弄壞了。』放的人也說:『哎呀!不怪你,是我把它擺在不適當的地方。』我們家都是自己認錯,當然也就不吵架了。」
處世做人要學習認錯,才不至於把小的過錯變成大的過錯。懂得認錯的家庭會和諧,懂得認錯的朋友會友好。若彼此真要鬥嘴,也僅止一句。一來一往,那就永遠無休無止了。甚至於父母向兒女認錯,老師向學生認錯,這也沒有關係。過去多少的聖賢大德,之所以能做聖賢,就是他能明白認錯的好處。例如幾年前,美國柯林頓總統犯了一次嚴重的錯誤,但是因為他肯認錯,才能獲得全國民眾的原諒。
我在高雄辦了一所普門中學,有一位在我們學校任職二十年的老師,結婚後生了好多小孩。他說:「現在養兒育女很難,每次回家吃飯的時候,大家不是嫌這個菜飯不好吃,就是嫌那個東西不好,做父母實在好困難啊!」我就告訴他:「以後不要在孩子面前講爸爸、媽媽很偉大,你要學習跟兒女們認錯。」他照我的話做,吃飯的時候,當兒女又嫌這樣不好、那樣不好,就開口說了:「孩子們!真對不起你們,爸爸沒有用,沒能賺很多錢給你們吃的好、穿的好。」那些小兒小女一聽,各個都說:「爸爸,你真偉大、你真偉大,好吃、好吃!」從此兒女挑剔的性格通通都改過了。認錯,自己不但不會少了什麼,反而顯得你很有心量、你更偉大了。
二千多年前,印度有一位國王,叫做阿育王,暴虐性格與中國的秦始皇相似,生長的時代也差不多。他統一了全印度,但是每次巡視那些戰敗國的時候,雖然男女老少扶老攜幼來「歡迎」他,但是卻能感覺到那許多老百姓的眼光裡充滿了仇恨。雖然征服了他們的國家,但沒有征服他們的心,不是真的勝利。後來他接觸了佛教,改變了方法,用慈悲、仁政來愛護老百姓。再一次巡視的時候,全國人民扶老攜幼,心悅誠服的來歡迎他。阿育王這時候講了一句話:「力的征服,不是真的勝利;法的勝利,才是真的勝利。」阿育王後來在印度,成為一個明君。
後來,阿育王每年舉辦一次齋僧大會,供養全國的高僧大德,不但請吃飯,還到每個人的面前禮拜,以示自己的虔誠。當他依序禮拜的時候,忽然看到一個小沙彌也在現場。「我今天是供養長老大德,怎麼來了一個小沙彌?我是王,能向他禮拜嗎?不拜,大家會不會說我不懂禮貌?拜了,有失王的尊嚴,也不應該。」
於是他把這個沙彌叫到旁邊去,說道:「我是王,我向你禮拜,但是你不可以告訴別人喔!」飯食間,沙彌忽然大顯神通,在缽上跳舞,甚至跑到缽裡面去。一個小小的缽,人怎麼進得去呢?把阿育王嚇得目瞪口呆。這時候,沙彌也跑到阿育王耳邊,輕輕地說:「大王,剛才這個神通表現,我是為了恭敬大王才這樣做,大王可不能告訴別人,看了就算了。」小沙彌以神通教示了阿育王。
做錯事、說錯話,不是很嚴重的事,知錯改過才重要。聖賢不講「無過」,而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佛教的戒律裡,比丘受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受三百八十條戒,在家的信徒受三皈五戒、菩薩戒。要「不犯戒」比較不容易,只能說戒持得較清淨。細微的地方,難免做的不如法,不過佛教並不會追究。「破戒」可以懺悔,「破見」就不通懺悔,因為見解上的錯誤比較嚴重。
大家一聽到「戒」,就會覺得很難守持,認為戒律必定是「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其實「戒」有自由的意思。就拿五戒來說,不侵犯人家的生命、財產、名節,不但自己能自由,也尊重人家的自由。再說五戒中的不殺生,不殺生主要是說不殺人,殺人是重罪,是波羅夷罪,當然我們不會犯這個戒。突吉羅的小小罪,比方說,打死老鼠、打死蟑螂,這個可以懺悔。受過戒的人,即使打死一隻老鼠,也會警覺到:「哎呀!罪過,罪過,我打死老鼠了。」沒有受戒的人,或許就會說:「打死牠、打死牠!」打完後還很得意的告訴人:「哎!今天打死一隻老鼠,還打得挺準的咧!」二者差別就在於有沒有慚愧認錯的心理。
我過去曾講過,一個學佛的人喝酒,比一般人喝酒罪過要輕得多。怎麼說呢?他敢在你們面前喝酒嗎?不敢。他會躲到沒有人的地方喝,喝了一口之後,「唉!慚愧,慚愧,我學佛了還喝酒,實在是罪過。」有了懺悔心,罪過就輕了。換成一般人,不是說醉酒、酗酒,就是勸酒,「來!再來一杯,我敬你、不醉不休。」這個罪過當然就重了。所以學習認錯,對我們的道德人格必定能增上。
我感覺到現在的年輕人,你跟他講什麼話,他都會找理由。例如開會遲到了,不但不認錯,還說:「哎呀!今天剛要出門就來了一通電話、來了一個朋友,出了門又遇上交通堵塞、下雨……。」叫人聽了覺得不舒服,這麼重要的會議,為何不及早安排,及早出發?所以人生要懂得學習認錯,才會天下太平。
二、學習柔和
柔和對我們來說很重要。明末憨山大師說:「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有時候,我們會看到一些人的性格很執著,「哎呀!你的心真是比石頭、鋼鐵還要硬。」牙齒是硬的,所以會掉光;但是人就是死了,舌頭還是存在著。因此柔軟容易存在,剛強容易損壞。
幾十年前,有一次發生颱風,我們隨著大家去救災,看到很多磚造的瓦房都倒塌了,但是茅草搭建的房子卻屹立不動。真奇怪!原來茅草的柔軟,可以耐強風,可以消融力道。
在佛光山,有時候集合禪堂的徒眾講話,問他們:「你們進到禪堂裡面,有什麼進步、有什麼心得嗎?」要開悟很難,不過大多數的年輕人都會說:「這半年,我覺得心地柔軟了。」這一句話聽了真叫人高興。坐禪坐久了,就會感覺到,不必爭一時之氣,不必剛強,不必跟人比較,心地就會變得柔軟,心胸就會比較開闊。好比是稻穗成熟了,就會垂下來;楊柳枝弧線好美,為什麼?因為它柔軟。心地柔軟了,這真是修行最大的進步。一般形容執著的人就說,你的心、你的性格很冷、很硬,像鋼鐵一樣硬。如果我們的人生要求進步,禪門說的調息、調身、調心,慢慢要能調伏像野馬、像猴子的這顆心,令它柔軟,人生才能活得更快樂、更長久。
憨山大師說:「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所以不要以為鋼刀快斬,其實是很容易折斷的。做人也是一樣,要「以和為貴」。
拳頭打出去,體身就會失去力量;不打出這一拳,才能保存身心上的力量。所以凡事不要衝動,不能一點小事就跟人計較。有些人的性格急躁、固執,舉例說,中國五代有一個宰相,叫做馮道,是一個性格很急躁的人,有一次要人家幫他買一雙鞋子,買回來一雙是一千八百個銅錢。這時候,同事和凝也買了一雙鞋子,馮道就問和凝:「你那鞋子多少錢?」和凝舉起一腳來就說:「九百塊!」「什麼!你才買九百塊,我怎麼買了一千八?把那買鞋的差役叫來,我要罵他一頓。」馮道非常的生氣。這時,和凝慢慢舉起另一隻腳又說了:「別急嘛!這一隻也是九百塊。」合起來也是一千八。所以性情太過火急、粗魯,是非常吃虧的。
交朋友時,都希望所交的知己是愛好和平的。或許你會說:「今天這個社會,不兇一點、不狠一點,會吃虧,會被人欺負啊!」不過那也是一時的,所謂「善有人欺天不欺,惡有人怕天不怕。」時間久了,誰是勝利者,誰是失敗者,自有公論。所以靠匹夫之勇、靠蠻力,不見得能一帆風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但是我覺得「只從柔處不從剛」,對我們是很有用處的。
三、學習生忍
佛教裡面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生忍跟一般的忍耐不一樣。所謂「生忍」,生,就是生存、生命、生活,而生命、生存、生活最重要的學習就是「忍」。忍是什意思?不是你罵我,我不開口;你打我,我不還手。在佛教裡,忍的意思,第一是我能認識;一件事情的前後因果、是非得失,我能認識它。第二是我能接受;不論是好的、壞的,我都能接受。因為能忍,就有力量、就有智慧。第三是我能擔當;比如你只能擔當二十斤,我能擔當一百斤。「忍」還有能負責、能化解、能處理、能消除的意思。
比方說爸爸下班回來了,小兒子很高興,就說:「爸爸,你回來了,趕快跪下來給我當馬騎。」爸爸不會不高興,反而說:「好,來騎!來騎!」因為他把兒子看成是最心愛的寶貝,所以不管什麼要求都能接受、能擔當。倘若換成不相干的人來要求,哪裡可能做到呢?因此,凡事心存「與我有關」,就不覺得丟臉、不覺得可恥。
各位信徒們,或許你們覺得禪坐、念佛、持咒、禮拜儀式太隆重,不能習慣,你也可以修行忍耐,學習生忍。學習生忍有什麼好處?最切身的好處就是你能了知彼此之間的深厚因緣。好比知道父母生養的辛苦、夫妻是因為情投意和才能結合,就會懂得珍惜、忍耐。所以生活要能美滿,要能頂天立地,要能好好與人交往,「忍」是做人處世的第一妙方。有時候「講時似悟,對境生迷」,明明知道我應該要忍耐、我應該要改脾氣、我應該不要計較,可是境界來了,對於人家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卻是放不下。好比很多上法院打官司的人,都不是為了什麼嚴重的事,就在於忍不下一口氣。忍苦、忍難、忍饑餓、忍寒冷、忍熱都不要緊,但是要忍一口氣卻忍不下去。其實忍一口氣又有什麼要緊呢?「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想海闊天空。」
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寺院裡供奉的佛像,有的是木頭刻的,有的是水泥鑄的,有的是石頭雕的,甚至於是紙畫的,但是過去的佛像多數是銅鑄的。
有一個信徒到寺廟裡拜拜,拜下去,就敲一下磬。大磬很不高興,就向佛祖抗議:「佛祖呀!你、我同樣都是銅做的,為什麼人家來拜你的時候,都是給你香花果品,不但沒有我的份,還要來敲打我,說什麼『拜佛不敲磬,佛祖不相信』,這太不公平了!」
佛祖一聽就說:「大磬!你不要難過、介意。當初人家雕鑄我成為佛像的時候,我的耳邊上多了一塊,他就敲呀打呀;我嘴角多了一塊,他就挖呀刻呀。我是經過千錘百鍊才成為佛祖的,所以大家也才願意向我禮拜呀!而你,一點忍耐力都沒有,人家才輕輕敲你一下,你就『痛啊!痛啊!』大聲的叫,怎麼能給人崇拜呢?」
有首詩說:「千錘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閒,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這首詩,是描寫石灰的一生,最初「千錘百鍊出深山」,採自深山的礦脈,開礦石;「烈火焚燒莫等閒」,運送到窯裡用烈火焚燒,經過強度的熬煉後,硬石變成軟灰,才能用來粉刷牆壁。石灰「粉身碎骨都無怨」,只為「留得清白在人間」,它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世間。
忍不是吃虧,是一種力量、是生命的內涵;忍是一種智慧,就是我能認識、我能了解、我能明白,對於事情的前因後果都能清楚。
說到現在的管理學,好比管理錢財,除非犯了像貪污這樣嚴重的錯誤,不然也不會有什麼很大的過失,更何況錢不會講話呀!就是管理事物,好比你把桌子從這邊搬到那邊,桌子也不會跟你反抗,而任你擺布。所以管錢、管事很容易,但是管理人就麻煩了,因為人不一定會聽你的話。如果你能懂得做人處事的道理,管人也不難,反而是管理自己的心,比管理人還難。
舉個例子說,大將軍在戰場上,發布一個命令,沒有人敢不服從的。但是大將軍回到家裡,遇到太太河東獅吼,倒是嚇得不敢動了。所以,有法治的權威,管理起來就容易。平時不講法、不講理,所謂「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那又怎麼辦?這時候就只有忍讓了。兩個人槓起來的時候,總要有一方願意忍讓,才能平息爭執。所以,能有忍讓的智慧,要解決問題就容易了。
四、學習溝通
現代是個講究溝通交流的時代,我個人也覺得溝通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時代進步,物質文明,科學家發明飛機、輪船、電視、冰箱、電腦、網路,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確實方便許多。但是科學進步雖好,卻也造成了某些問題,好比發展核武的問題,目前也遭到聯合國的抗議,然而強大的國家卻仍然繼續進行。
現今這個社會,雖然發明了很多東西,但是人文素養還是最根本的訴求。比方學習尊重,學習包容,學習和諧,學習溝通;不要動不動就打起來,動不動就劍拔弩張。人和人之間如果能做好溝通交流,世界和平才有希望。光是發展武器科學,只會讓世界戰爭不已,不會有和平的一天。
例如海峽兩岸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溝通。但是溝通也要講要領,談判要雙贏,要互相尊重,要皆大歡喜,要能平等和諧。如果每個人都抱持著「你小我大」、「你窮我富」的心態,就談不攏了。
有一戶人家,兒子要討老婆,但是媽媽不贊成,還說:「如果你要娶她,以後就不要回來了。」愛情的力量還是很大,兒子選擇了結婚,於是就搬到外面住,十多年都沒有回家過。這個媽媽氣也不消,心想:「不回來就不回來,死了我也不要管,我就是討厭那個女人!」
後來有一個人就跟這位老太太說:「哎呀!老太太不要這樣啦!柏林圍牆都倒了,南北韓現在也有來往,時間都過了十幾年,還不把心中這道牆拆除嗎?讓他們回來吧!」媽媽一聽,覺得很有道理,「是啊!都已經十多年了,還計較什麼呢?」因為朋友的化解,讓兒媳能回來團圓。所以總要有一方先讓步,事情才得圓滿。
還有一個故事。婆媳之間為什麼互不相容?因為這個男人,一來是媽媽的兒子,一來又是太太的丈夫,一個男人,兩個女人;一個要爭兒子,一個要爭丈夫,當然就難以和諧了。這個兒子也為難,要孝順母親,但也不能不要太太;我要太太,但也不能不孝順母親,所以就很痛苦。
有一天,兒子想出一個很高明的辦法,他跟媽媽說:「媽媽,這個媳婦真不好。不過已經結婚了,也沒有辦法,我求媽媽呀,妳只要半年待她好一點,半年後我就叫她離開。」媽媽一聽,「喔!半年很容易過嘛!好,沒有問題。」於是兒子又跑去跟太太講:「太太,我知道妳很委曲,不過我求妳,對媽媽好一點,只要能好個半年,我們就搬出去住。」太太也答應了。從此以後,媽媽為了對兒子遵守諾言,就想方法去討好媳婦、愛護媳婦;而媳婦也覺得為了丈夫,她要討好婆婆。婆媳之間因此相處融洽。沒想到,半年以後,婆婆要求兒子不要讓媳婦離開,太太要求丈夫不要離開婆婆。
一句話可以給人歡喜,也能讓人生氣。佛教說「不兩舌、不惡口」。與親友相處,要常常互相說好話來鼓勵對方。人家對我不好怎麼辦?他批評我,我也批評他;他毀謗我,我也毀謗他。如此下去,則無了時。所以要能在適當的時候講好話、讚美他,一傳十,十傳百,最後就傳到他的耳中,久而久之,他就不再說你的壞話了。彼此之間的嫌隙、隔閡也就沒有了。
我的外婆是一個吃素念佛的修行人,但是很不幸,討了一個兇惡的媳婦。哎呀!真是「一哭、二鬧、三上吊」都來了。後來這個媳婦卻改過了,怎麼改的呢?有一個人跟我外婆說:「哎喲!你這個媳婦怎麼不好、怎麼不好……。」外婆一聽就說:「你不可以這樣說,我的媳婦對我很好。」哪裡好?外婆就開始舉例,剛好媳婦從後面走來,聽到這番話,感到非常慚愧,「婆婆對我這麼好,對外人都講我的好話,唉,真慚愧!」所以,慈悲能降伏人的瞋恨心。
人與人之間溝通不良,就是由於「我執」的關係。「執著」就好比是一面盾牌。有一面盾牌,一邊是白色,一邊是黑色。有兩個武士要射箭,必須穿過這面盾牌。甲武士就說:「盾牌是白色的。」乙武士卻說:「盾牌是黑色的。」兩個人就此爭執不下。後來兩個人互相調換了一下位子,一看,其實是一邊白、一邊黑。所以立場不同,認知就會不同,應該常常設身處地為人設想。
佛光山常有一些困難的事情需要承擔,但是徒眾都不敢承擔,都要來找我:「師父,你來幫忙好嗎?」
「什麼事?」
「有一個員工,做事不規矩,常常亂講話,應該把他撤職。師父,你來跟他談談好嗎?」我說:「好,我來。」
事後徒眾都會問我:「師父,這麼棘手的問題,為什麼到了你那裡,卻是如此輕而易舉?」
我不是三頭六臂,只是我讚美他:「你來這裡幾年了?大家都稱讚你勤勞、很有貢獻。不過現在因為種種原因,工作必須做調整,這樣好了,加你兩個月的薪水,你再到別處找一個工作,找到工作之後再回來告訴我。」大部分的人都會歡喜地說:「感謝大師,謝謝!謝謝!」
我的意思是說,溝通其實不困難,只要你能留給人家一條路,給人家一個機會、一個歡喜。又好比是婆媳之間,兄弟之間,朋友之間要能「跳探戈」,彼此有進有退,兩全其美,也就相安無事。
海峽兩岸三通,我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如果彼此有誠意,能兩面都雙贏,其實在經濟上、生意往來上都有好處。大家都發財,不是很好嗎?當然,溝通要有溝通的條件,比方學養要豐富,懂得舉例,熟諳歷史,或者舉證明確,或者語言簡單扼要,或者具有幽默感,或者態度誠懇,這都是溝通的基本條件。如果我執太重,老是說「我的意見」、「我認為」,對事情卻一點都不肯讓步,溝通就會發生障礙。要知道「我」以外還有別人。
有一次我在洛杉磯講《金剛經》,我九十多歲的母親在後臺聽我講說。結束以後她就批評我:「你不會講經耶!」我一聽,就問:「我哪裡講得不好啊?」我母親就說了:「『無我相』可以,怎麼能『無人相』呢?」意思就是說,心中要有眾生,心中要有大眾,「目中無人」當然就不對了。當然,《金剛經》所謂「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另外一層的意思。不過母親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也是值得思考。
再說,這朵花的顏色,在我看來,它是白色的,但是對一個患有眼疾的人,或者放在顯微鏡下仔細觀看,就不是白色的了。如果我們對這個世間認識不清,就會產生執著,所以在佛經裡提到「四攝法」,我覺得那倒是個溝通的好辦法。
「四攝法」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能攝受人,甚至可以讓對方成為自己的朋友、變成合夥人。好比布施,給你一句好話,讓你歡喜;給你一個笑容,讓你歡喜;給你一點方便,讓你歡喜。
說到「同事」,就用一個譬喻來說。母親餵嬰兒吃稀飯、吃麥片的時候,會先張開自己的嘴巴,讓嬰兒感受到這分母親的愛心,感受到彼此是一樣的、是有關係的,這樣餵食起來就很順利。
利行,就是給人方便、給人空間,隨時隨地利益他人。
再說「愛語」。一天如果能寫個三句、五句的愛語,一百天就有三、五百句了。愛語也不能光是說「我愛你」,夫妻之間可以這樣講,但是如果對別人講,剛好他不愛你,也許人家聽了就不高興,所以說話要適當得體。
有一些年輕的法師,不會稱讚別人,只會說:「哎呀!你好發心。」發心什麼?「發心布施」。難道布施以外就沒有別的了嗎?你也可以說:「你很有正見、很勤勞、很正派、講話很優美、家庭很和諧、熱心公益。」
過去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吳伯雄總會長推動「三好運動」,對整個社會的風氣幫助很大。所謂身口意清淨,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要常常把好話、讚美人的話掛在口邊。說愛語,既不花錢,也不費力氣。
不過,也不是隨便亂稱讚的,亂稱讚,人家聽了就不高興,以為你在諷刺他。例如一個人的脾氣很大,你說他很溫和,他會覺得你是在罵他。你可以改說真可愛、性情很耿直,他也就能夠接受。所以說話、做事,都要讓人家能夠接受,如此,在溝通上就不為難了。
五、學習放下
今天的社會,一聽到「放下」兩個字,並不感到喜歡。放下、放下,功名放下、金錢放下、愛情放下、所有利益都放下。那麼,放下了以後,我還擁有什麼呢?
放下不是沒有,放下才能自在,放下才能解脫。該提起的時候就提起,該放下的時候就放下。好比一只皮箱,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