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Quotations 《人間佛教語錄》
Writings on Chan School Thought - Systems of Thought 宗門思想篇 思想體系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門思想篇 思想體系歷代的祖師們參禪,都不以成佛為目標,他們只求開悟,只求明心見性。一旦在人間悟道以後,當下的生活就能獲得解脫自在,就能夠安住身心,所以說禪者最具有人間性。
──《人間佛教系列.人間與實踐.人間佛教的思想》
一個人可以什麼都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因果業報,如影隨形,誰也逃不了。因果是很偉大的思想,也是非常公道、非常合乎科學且理智的真理。因果,就是我們的良知、準則、導師及警察,如果世間上人人都有因果觀念,社會就不需要警察與法院了。所以,我們提倡人間佛教,應該大力倡導因果觀念;有了因果觀念,必能慎行於始,防非止惡,眾善奉行。
──《人間佛教系列.人間與實踐.人間佛教的思想》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人間的佛陀,他選擇在我們現世的娑婆世界降世成道,說明了佛陀是以人間為主的。而佛陀所展現的人間佛教,具有以下六種特性:
1.人間性:佛陀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他與我們同樣有父母、家庭及人間的生活,但是在生活中,無不流露出慈悲、戒行、般若的行持,他是具有人間性的佛陀。
2.生活性:對於日常的家居生活,佛陀也有教示,舉凡生活中的衣食,乃至行住坐臥等,都有生活上的教導,甚至對家庭人倫的相處之道,國家社會的活動參與等,亦有明確的教示。
3.利他性:佛陀降誕於世間,完全是為了示教利喜,以利他為本懷,來教化眾生,予眾生利益。
4.喜樂性:佛教是給人歡喜的宗教,而佛陀的慈悲教義,正是為了解決眾生的痛苦,給予眾生快樂。
5.時代性:佛陀與我們這個世間特別有緣,雖然佛陀出生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並且已經證入涅槃,但是佛陀對於世世代代的眾生,都給予了得度的因緣。所以直至今日,我們依然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為我們人生的準則。
6.普濟性:在時間上,佛教雖然講過去、現在與未來,但更重視現世的普濟;空間上,佛教雖然有此世界、他世界、無量諸世界,可是更重視此世界的普濟;談到眾生,雖然有十法界眾生,但佛教更重視人類的普濟。
──《人間佛教系列.人間與實踐.人間佛教的思想》
佛教分為五乘:即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以人天乘入世的精神,揉合聲聞、緣覺出世的思想,即為菩薩道;將五乘佛法調和起來,就是人間佛教。想要成佛,雖然可透過大乘人間佛教的法門來實踐,但是不能不經過人天、聲聞、緣覺乘的佛教來完成自己。
──《人間佛教系列.人間與實踐.人間佛教的思想》
就一般世俗的眼光而言,常會認為佛教是消極的、逃避的、遁世的,那是因為對佛教的「空無」思想,沒有正確的理解。無,並不是否定一切,反而具有積極、肯定的意義,因為「無」才能「有」。好比口袋空了,才能裝進更多東西;杯子空了,才能倒進清水。無,本就具足一切,不假外求,「無」是「無限」、「無執」、「無累」、「無求」。當我們的心中,無所企盼,無所獲得,自然不會有失去的痛苦,這就是「無」的境界。學習佛法,也要抱著「空無」的觀念與態度,這樣佛法才能深入心中,也唯有體會「無」的妙用,才能建立新的人生觀。
──《人間佛教系列.學佛與求法.從何處下手學法》
空觀的建立,對於現實的人生,有著積極向上的正面意義。我一向主張建立與「空觀」相應的人生觀:「以退為進、以無為有、以空為樂、以捨為得、以眾為我、以教為命」,從承擔、體證解脫中,徹見「同體共生」的生命價值,才是圓滿自在的人生觀。
──《佛光教科書.宗派概說.三論宗》
佛教的五戒是做人應遵守的「根本道德」;十善是內心淨化、人格昇華的「增上道德」;因果業報則是世間不變的「善惡道德」。世間的嚴刑重典,固然可以收一時之成效,但並非究竟之道。佛教以五戒十善作為人本的道德標準,倡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侵犯別人的身體、錢財、名譽、尊嚴,徹底改造人心,令人倫綱常有序,導正社會善良的風氣。五戒十善即為佛教的道德標準。
──《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佛教的道德標準》
對於寺院經濟的管理,首先要有因果觀念與常住觀念,例如「有權不可管錢,管錢的沒有權」。並且強調「要用智慧莊嚴世間,而不要用金錢來堆砌」;「要能運用財富,而不為財富所用」。尤其本著六和僧團的精神,重視「利和同均」,十分合乎現代人共有、共榮、共享的觀念。
──《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佛教對經濟的看法》
般若,能淨化我們的思想,提升我們的道德。有了般若空慧,苦樂是同體,淨穢是一如,貧富能自在,有無能平等。菩薩的般若空慧,能讓我們喜捨不作施想,持戒不著戒相,忍辱離於我執,精進不生驕慢,禪修不戀定境。
──《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佛教的道德標準》
人間佛教的行者要有「般若智」。有了般若,才能圓滿六度萬行;有了般若,才能究竟解脫。人生有般若,就能生活自在,縱使遭遇再多的難堪、災難,都能在一念間,遇苦不憂。善用般若思想,哭婆變笑婆,一個轉念,苦難的人生就成為般若的人生。
──《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般若妙用》
佛教的道德標準,以五戒十善的規範,健全人格;以聖賢的濟世利人,昇華道德;以菩薩的般若空慧,明心見性。再者,現實生活裡,戒定慧三學、四種正念、八種正道,也是醫治我們貪瞋癡大病的良藥,能令我們身心清淨,道德臻於圓滿。綜而論之,舉凡出於利眾的悲心,且不違背世間禮法和菩薩饒益有情的大乘精神,都是合乎佛教的道德標準。例如:布施結緣、不念舊惡、慚恥美德、守護六根、不請之友、權巧方便、利樂有情、普同供養、四恩總報、弘法利生、尊重包容、心意柔和、愛語讚歎、守護正念,不做焦芽敗種等等,都是具足佛教善美清淨的道德標準。此外,學習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大智、大願、大行,發菩提心,不捨棄五逆十惡眾生的救度,這就是佛教最究竟圓滿的道德。
──《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佛教的道德標準》
佛陀在修道的過程中,曾經示範了降伏眾魔軍的「自我心靈諮商」過程。隨後四十九年的弘法教化,他本身就是僧團大眾的高明心理諮商師,所調教化導的每一位僧侶,同樣以醫療一切眾生心靈為職責,自然成為「盡形壽」的心靈諮商師,能為他人心靈作正確有效的諮商,必然能為自心作更深入的諮商。在諮商過程的多重經驗中,結合般若空觀智慧,能使諮商與被諮商者共同達到心靈解脫自在的圓滿境界。
──《佛光教科書.佛教與世學.佛教與心理諮商》
「六和敬」即是佛陀攝眾的方法之一。所謂「和合」,即指「理和」與「事和」,亦即僧眾在真理與行事方面,都能和諧相處的意思。茲略述如下:
1.身和同住:在行為上不侵犯人,是相處的和樂。
2.口和無諍:在語言上和諧無諍,是語言的親切。
3.意和同悅:在精神上志同道合,是心意的開展。
4.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是法制的平等。
5.見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識,是思想的統一。
6.利和同均:在經濟上均衡分配,是經濟的均衡。
──《佛光教科書.佛法僧三寶.六和敬》
無常使生滅相續,無常帶給人生無限的光明,無限的生機。如果世間一切永恆常住,則世界必然一片死寂,唯其一切法是由因緣和合而起,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所以才有春夏秋冬的四時運轉,才有花開花落、月圓月缺的物換星移,才有聚散窮通、悲歡離合,也才能構成一個生機無限,多彩多姿的有情世間。無常為我們的人生開拓更寬廣的空間,很多苦難都因無常而重新燃起無限的希望。所以,無常才能進步,才能更新,才能生生不息;無常,蘊藏無限的希望與生機,是最實在,最親切的真理。
──《佛光教科書.佛教的真理.無常》
佛教的真理告訴我們,要離「苦」,才能得安樂;要知「無常」,才能有希望;要懂「無我」,才能融入大眾;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消「惡業」,才能美善人生;要識「因果」,才能心甘情願;要透「緣起」,才能真相大白;要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證「般若」,才能自由自在;要圓滿「涅槃」,才能究竟人生。希望法界眾生都能徜徉在真理的領域,以佛教真理作為修行的指歸與方法,不斷淨化身心,時時軌範行為,進而達到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
──《佛光教科書.佛教的真理.佛教的真理》
所謂四無量心,一是慈無量心,二是悲無量心,三是喜無量心,四是捨無量心。此四種無量心的實踐,能降伏我們內心的貪、瞋、癡、慢等煩惱,體證菩薩無量無邊的境界。
1.慈無量心:就是給人信心。
2.悲無量心:就是給人希望。
3.喜無量心:就是給人歡喜。
4.捨無量心:就是給人方便。
──《佛光教科書.菩薩行證.菩薩道的實踐》
佛法的戒律具有寬容、自由的精神。在守持戒律時,應當把握戒的基本精神,以饒益有情為本,不拘泥於形式化的戒條,因應時代,與時俱進,發揮安頓身心、淨化社會的功能。
──《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持戒與犯戒》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歷經各個朝代的發展,由於文化習俗不同,以及受到政治等因素的影響,僧服的樣式和顏色由來紛雜不一。民國初年,太虛大師極力倡導僧服統一,佛光山多年來也力行實踐,從短褂、羅漢褂、長衫到袈裟,完全由常住統一製作,因此,樣式、顏色都能整齊劃一。僧服的統一,是復興佛教,重整僧伽制度的重要一環,故希望由佛光山做起,進而推及整個佛教界。
──《佛光教科書.佛教常識.衣單僧物》
般若智慧,得自於日常生活的體驗,離開了生活,就沒有般若。《金剛經》開宗明義便揭櫫佛陀的般若生活:「著衣持鉢」,代表佛陀手中放般若光;「入舍衛大城乞食」,代表佛陀足下放般若光;「於其城中次第乞食」,代表佛陀眼睛放般若光;「飯食訖,收衣鉢」,代表佛陀口中放般若光;「洗足已敷座而坐」,代表佛陀通身放般若光;「爾時世尊」,代表佛陀時時刻刻都在放般若光。一卷《金剛經》如果通曉,便能體會到日常生活中的般若風光。
──《佛光教科書.佛光學.佛光學的內涵精神》
諸行無常,是指世間上沒有一樣東西是固定不變的,所以人會由少年、青年、壯年而老化,山河大地會有滄海變桑田的變化。人間的富貴、快樂固然無常,世上的苦難、災厄也是無常。所以安樂時,須居安思危;困苦時,要努力奮發,必能否極泰來。諸行無常,不僅僅是消極性地由好的情況變成壞的情況,或由壞的情況變成好的情況,諸行無常,更提供了人們精進向上的積極意義。
──《佛教叢書.人間佛教.如何建設人間佛教》
二千五百多年來,佛教因為時空、政治、社會、人文等不同的因緣條件,而呈現出多元化的宗派,各宗派的儀制雖不盡相同,但以人為本的思想,卻是一致的。只要是佛陀所說的法,都是人間佛教,它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的真理。我們應該回歸佛陀的時代,使人間佛教的思想,再次重光發揚。
──《佛教叢書.教史.人間佛教的重光》
諸法無我,是指宇宙萬象沒有固定性的自我、本體,一切現象只不過因緣和合而成,當因緣條件不具備了,就消滅分散。所以,如果能明瞭「諸法無我」的道理,就個人而言,對於世間的一切就不會起貪著心,提得起,放得下,自在快樂。就社會而言,如果人人都能體認「無我」的妙意,那麼就沒有自我中心的思想,不會堅持己見,而能處處為他人著想,成全別人,如此,社會必定和樂安詳。無我乃去除小我、私我的意思;小我去除了,大我才能顯現出來;私我空無了,涅槃寂靜的真我才能呈露出來。
──《佛教叢書.人間佛教.如何建設人間佛教》
以往佛教的戒律,太注重消極的防非止惡,缺乏積極為善的精神,所以動輒「不可這樣」、「不可那樣」。而今天我們所需要的戒律,是強調積極面的「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所以,八正道是戒律,六度萬行是戒律,四攝法門是戒律,饒益有情是戒律。人間化的戒律,一方面固然消極的規範身心,止惡息罪,另一方面更應該積極廣修善行,廣作善事。唯有受持菩薩道的戒行,才能使佛光普照人間。
──《佛教叢書.人間佛教.佛教的前途在那裡》
海峽兩岸分隔五十年以來,不僅一般的社會、文化、思想,有相當的差異,甚至台海兩岸與日本之間,對於佛教的研究,也各自有許多的偏重。例如: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都是抱著佛教的原典在研究;近半個世紀,中國大陸則以中國秦漢隋唐的哲學思想,以及社會主義來評論佛教;台灣的學者,則多以現代科學來對佛教作比較研究。由於各地的研究皆具特色,所以我希望今後藉由《普門學報》能把這些原典佛教、哲理佛教、科學佛教的學術論文加以綜合,使佛教論文能推往思想和學術的前導地位。
──《普門學報.發刊詞》
人間佛教是易懂難行之道,今日的佛教界,講經說論,可以舌燦蓮花,滔滔不絕;一旦說及人間佛教,何其難哉!即使能講人間佛教,也是膚淺的口號,不能身體力行。人間佛教是實用的佛法,行住坐臥、衣食住行、舉心動念,那一項生活能離開人間佛教呢?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藍圖》
佛教的學術論文,重在給人明白,使人對義理能了然融會。可是過去的佛教學者,老是搬弄佛教的理論,說是論非,分歧思想,致使佛教四分五裂,實是殊為可惜。其實,道理不在辯解,而重在同一信仰,佛教各宗派都有為數甚多的種種議論,眾說紛紜,這些歧途雜論,反而未能有益於佛心證道;大眾並不需要談是論非的佛法,大眾需要的是一乘直入的人間佛教。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藍圖》
禪淨密,是中國佛教常見的修行法門。但是無論參禪打坐、誦經念佛,或是持咒修密,都必須以戒來規範自己,讓自己的起心動念能夠不斷淨化。所以我曾把「禪淨律」三修法門,定位為:禪,是「佛心」,也就是我們的真心;淨,是「佛土」,也就是我們的世界;律,是「佛行」,也就是我們的行為。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戒學》
佛教雖有三藏十二部經典,但是歸納起來,總不出戒、定、慧三無漏學。三學中以戒學居首,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趣入解脫」。針對人間佛教的戒學,有以下四點說明:
1.戒的制訂──因時制宜,時開時遮。
2.戒的精神──止惡行善,饒益有情。
3.戒的實踐──服務奉獻,自他兩利。
4.戒的終極──人格完成,菩提圓滿。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戒學》
禪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密切的關係,尤其在現代這個複雜紛亂的社會裡,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禪定的力量來安頓浮盪不定的身心。以下四點說明人間佛教的定學:
1.定的目標──不求成佛,只求開悟。
2.定的修持──清素生活,止息觀心。
3.定的妙用──不隨境轉,自我提升。
4.定的利益──滅除妄想,安忍身心。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定學》
人間佛教的慧學,是一門開發般若自性的學問,也是人間佛教戒定慧三學的圓滿。其要點如下:
1.慧的根本──般若緣起,人間慧本。
2.慧的開發──知識巧思,人間慧解。
3.慧的應用──生活行儀,人間慧用。
4.慧的圓滿──同體共生,人間慧圓。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慧學》
佛教的戒律,不必在形相上刻板的執著教條,應該重視的是戒的精神、意義以及人間性,特別是,戒要能對人生、對未來有所增上。例如,中國大乘佛教的三壇大戒,就很有人間佛教利濟眾生的精神。所謂三壇就是:初壇沙彌戒要守好「攝律儀戒」,二壇比丘戒要具備「攝善法戒」,三壇菩薩戒要有「饒益有情」的精神。因為三聚淨戒具足,因此大乘佛教才得以由此展開,這就是人間佛教戒律的特色。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戒學》
佛教是一個倡導平等的宗教,例如「人人皆可成佛」、「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成佛」,都是對於人格的尊重。這種特質經過持守戒律來實踐、昇華,最終達到不僅尊重「人權」,也能尊重「生權」,這是未來提升全人類人格素質的重要目標。是以透過五戒、十善,乃至全方位的菩薩三聚淨戒的實踐,而能「完成人格」、「圓滿菩提」,繼而「自利利他」、「自度度人」,這正是佛教戒律的可貴,也是我們所提倡「人間佛教的戒學」之終極目標。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戒學》
佛教的戒律,講究修身利人,所以除了是自發心的清淨受持,也是菩薩道的實踐。因此,我主張應以戒律「不侵犯」的根本精神,推廣五戒、菩薩戒,方能匡救當今道德淪喪、社會失序的時弊。唯有提倡戒律規範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建立人間佛教受持菩薩道自利利他的戒行,以八正道、四攝六度為戒律的內容,饒益眾生,才是真正人間化的戒律。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戒學》
人間佛教,就是以佛法來美化人間,也就是把佛陀對人間的教化、開示,落實在生活裡,透過對佛法的理解與實踐,增加人間的幸福、快樂及美滿。舉凡佛說的三皈五戒(1)、四攝六度(2)、四無量心(3)、緣起中道(4)、無常苦空(5)、五停心觀(6)、三十七道品(7)等,皆有助於提升人性之淨化及善美的本質,就是我們人生所需要的教理,也是人間佛教所要弘揚的佛法。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慧學》
般若甚深微妙,所謂「般若自性無能喻,凡夫二乘不能測,等覺菩薩不能知,唯佛世尊獨能了。」般若是諸佛證悟的境界,本來不可說,也不容易說,但為了便於大家了解,我把它分為四個層次,即:眾生所能了解的般若是「正見」,聲聞、緣覺二乘人的般若是「緣起」,菩薩的般若是「空」,真正的「般若」只有三世諸佛知道,也就是要到成佛之後,才能真正認識般若。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慧學》
般若有知苦滅苦,觀空自在的功用。一般凡夫的生活,每天隨著六根追逐虛妄的六塵,於是活在虛妄不實的世界裡,容易顛倒妄想,起惑造業,因此輪迴不已。沒有般若的人生,欠缺正見,容易為外境煩惱所轉;有了般若,便可以開發自性之光,證悟自己真實的生命,從生死的此岸安度到解脫的彼岸,此即般若波羅蜜。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慧學》
平等,是今日世界人類和平的一個重要軸心。現在舉世各界,包括學術界、政治界、宗教界等,都在倡導和平,但是大部份都只在利害關係上著眼,所以不能和平。唯有佛教的無我、慈悲、尊重、包容,尤其還要有般若的平等,才能克竟其功。因為世界所有偉大的、崇高的、深遠的、殊勝的事物,沒有一個不具備平等的內容,例如陽光普照大地、空氣普及一切、流水普潤萬物、大地普載眾生,所以佛陀證悟平等,他也倡導「四姓出家,同為釋氏」的平等觀。因此,有了般若的平等,才有和平的希望,人類才有光明;能以平等為基礎,和平才有真正實現的一天。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慧學》
我對人間佛教所下的定義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契理契機的佛法,只要是對人類的利益、福祉有所增進,只要是能饒益眾生、對社會國家有所貢獻,都是人間佛教。」
──《普門學報.中國文化與五乘共法》
三法印所說的苦、空、無常,乃至涅槃寂靜,是佛法的基本常識,也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目的是為了讓眾生認識苦、空、無常的人生真相,從而發起欣樂厭苦之心,積極地追求究竟涅槃之樂。因此,我們對於三法印應有如下的認識:無常才有希望、無我才能和眾、涅槃才是究竟。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慧學》
《大智度論》說:「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意思是說,五度是世間法,因為有般若,才能成為出世間法,般若能攝導五度趣入波羅蜜。就如布施,許多慈善團體,甚至一般人也在做,但是因為沒有般若,所以不究竟。布施等五度,一定要以無所得的般若為方便,才能成就波羅蜜多。因此,布施而有般若,才能三輪體空(8);持戒而有般若,才能饒益眾生;忍辱而有般若,才能無生法忍;精進而有般若,才能奮而不懈;禪定而有般若,才能證悟覺道。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慧學》
佛教以服務社會、奉獻人群為職志,所以能被社會所接受,這就是人間佛教。五乘佛法(9)以人天乘為基礎,能夠把「人」做好,進而發「菩提心」、實踐「菩薩道」,如此才能完成「佛道」。佛教是五乘共有的真理,它不光是出家人所特有的修行準則,更是世間大眾共有的人生指南。佛教最終的目標就是要淨化世道人心,使眾生有所依歸,因此佛教應該普遍化於每個家庭,為每個人所接受。
──《普門學報.中國文化與五乘共法》
我五十年來的弘法,無一不是以「人間佛教」為弘揚的主題。因為「五乘共法」是人間佛教,「五戒十善」是人間佛教,「四無量心」是人間佛教,「六度四攝、四弘誓願、八正聖道(10)、禪淨中道、因緣果報」,乃至「四種聖諦、十二因緣、無常無我、世出世法」等大小乘的教理,都是人間佛教。甚至,整個契理契機的佛教,都可說是人間佛教,因此,人間佛教也就是佛教的全部。
──《普門學報.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
佛教雖然將佛陀的一代教法權巧方便分為五乘,為的是不捨棄任何一個根器的眾生,但是慈悲濟眾的菩薩乘,才是佛教主要致力弘揚的法門;進而將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權教五乘,都趨入實教一大乘的佛道,這才是最究極的境界。
──《普門學報.中國文化與五乘共法》
出家人「割愛辭親」往往被認為是大不孝,事實上,佛教的孝親思想,更超越了一般的世俗之孝。佛教的僧侶雖然捨俗出家,但並未捨親於不顧,例如提倡人間佛教的佛光山,每兩年就由常住的傳燈會舉辦「親屬會」,把徒眾的父母接到寺中聯誼;平時若是徒眾父母生日,傳燈會則代表常住贈送賀禮;如果父母年老乏人照顧,佛光精舍也可以提供安單,乃至父母往生後,佛光山萬壽堂更是免費提供龕位,永久奉安。在佛光山,不但每個徒眾都很孝順父母,我也要求全山徒眾,要孝敬每一位同門師兄弟的父母,就是我出家一甲子以上,也要事親盡孝,甚至應該「以天下人的父母為父母」。因為僧人辭親出家,就是為了廣度眾生,報答親恩;佛教強調出家行道,上報四重恩(國家、父母、師長、眾生),下濟三塗苦(地獄、餓鬼、畜生),以救濟一切眾生為目的。由此可見,佛教是非常重視孝道的。
──《普門學報.中國文與五乘共法》
我們可以將諸大菩薩「隨其心淨,則國土淨」的唯心淨土思想,落實在人間,因為人間佛教所重視的就是:人際之間關係的和諧、人與世俗塵勞的淨化、人與自然萬物的調和、人與日用生活的滿足。只要能夠增加人間幸福和樂的佛法,無一不是人間佛教。
──《普門學報.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
人間佛教包含「生活層面」和「精神層面」;人間佛教也包括「入世思想」和「出世思想」;人間佛教更兼具「現代特色」與「傳統精神」。人間佛教實際上包含社會化、生活化、現代化、大眾化和人性化。人間佛教的性格是一切普化,兼容並蓄的。
──《普門學報.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
人間佛教的大圓滿法門:
1.從個人到家庭:都要皈依三寶,奉行五戒。
2.從社會到國家:都要實踐四攝,廣行六度。
3.從政治到經濟:都要做到平等,生活富足。
4.從世界到種族:都要相處和平,同體共生。
5.從自由到民主:三皈就是民主,持戒就是自由。
6.從喜樂到解脫:結緣就是喜樂,自在就是解脫。
──《普門學報.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
佛教自秦漢年間傳入中國,至今約有二千餘年的歷史,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其間的流傳與發展,我分為如下六個時期:
1.東傳譯經時期(秦漢魏晉時期)
2.八宗成立時期(隋陳李唐時期)
3.禪淨爭主時期(五代趙宋時期)
4.宮廷密教時期(元明皇朝時期)
5.經懺香火時期(滿清民國時期)
6.人間佛教時期(二十世紀以後)
滿清民國時期的經懺香火佛教,幾使佛教趨於沒落;若要嚴格說來,其實這也是中國佛教史上一次無形的教難。當時如果經懺佛事和朝山香火能夠加以規劃,讓它和弘法布教相輔相成,當做經懺的時候,一定要說法;當朝山的時候,一定要講經說教,則佛法配合經懺和香火,佛教就更加能發揚廣大了。其實,透過經懺佛事,可以接引廣大的信眾接觸佛教,讓佛教得以走向信徒,對佛法的普及,也有許多的功勞。只是不免造成一些僧侶,躲開困難的講經,而去牽就相形之下較為容易的誦經佛事,這就難免遭受有識之士的垢病了。寺院道場一旦不從事弘法利生的文教事業,只是以香火為收入,便會失去宗教化世的力量。
──《普門學報.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
談到八敬法,其實不需要刻意去廢止,時日一久,自然會因為不適用,而漸漸失傳。佛陀當初制戒並非僵硬不化,所謂「小小戒可捨」,就如現今的漢傳佛教,關於飲食、衣服、持錢、持午等戒律,早已不同於佛陀時代。如果認為八敬法是佛所制而不可改,藉此滿足比丘的優越感,只是暴露出該比丘本身的戒行不足罷了。一個有為的比丘,應以學養、道德、修持來贏得敬重,而不是以八敬法來強迫女眾必得向比丘頂禮。
──《普門學報.比丘尼僧團的發展》
有人認為佛法很落伍,其實佛法才是最先進的思想。舉例來說,佛教講到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講到空間,有此方及他方極樂世界,而極樂世界就是未來學,甚至阿彌陀佛和十方諸佛不都是外星人嗎?又如佛教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識學對人類心理的分析,猶勝於現代心理學。還有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明人生三世的關係,這不就是生死學嗎?佛教的「四聖諦」,說明了宇宙人生的關聯,這不就是人生哲學嗎?其餘諸如佛教有關醫學方面的經典,多不勝數,如《佛醫經》、《醫喻經》,乃至《療痔病經》、《治禪病祕要經》、《齒經》、《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咒時氣病經》等,甚至「佛觀一鉢水,八萬四千蟲」,早在幾世紀之前,佛教就已經有了細菌學的發現,比起現在的科學,佛教可以說更為先進。
──《普門學報.佛教興學的往事與未來》
佛陀證悟的宇宙真理是「苦、集、滅、道」,由苦集滅道從而展開了廣大無邊的佛法。然而這只是佛陀就真理的本體,所設定的義理層次,經過了後世的實踐,就發展成為「四弘誓願」:所謂苦諦,因為眾生多苦,所以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謂集諦,因為苦由業集,所以發願「煩惱無盡誓願斷」;所謂道諦,為令眾生向道,所以發願「法門無量誓願學」;所謂滅諦,為使眾生證果,所以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
──《普門學報.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
大乘佛教的四弘誓願,把佛陀過去所說的四聖諦,落實在修行上。從「四聖諦」的佛教義理,進而到行動的、實證的「四弘誓願」,讓佛教在時空發展中,漸次圓滿,說明了佛陀說法有其時代性與連貫性,甚至還有發展性,它可以在系統中貫穿起來,所以佛法才能超越歷史與時空。
──《普門學報.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
佛法不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