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Quotations 《人間佛教語錄》
Writings on Chan School Thought - Dharma Gates for Cultivation 宗門思想篇 法門修持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門思想篇 法門修持宗教的信仰,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感情。真正的信仰,是愛的淨化、愛的提升,是擁有比人間的情愛更善美的內涵;真正的信仰,是心甘情願的奉獻,是至高無上的犧牲,是立足在比世俗的感情更高超的層次上。
──《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我們非為衣食而信仰佛教,非為名利而信仰佛教,非為安逸而信仰佛教,非為逃避而信仰佛教;而是為了佛教而信仰,為了佛教而服務,為了佛教而奉獻,為了佛教而犧牲。如果不把對佛教的信仰,建立在自己之上,是無法獲得宗教所給予的價值。所以,我們要有「佛教第一,自己第二」的精神。
──《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裡,要學的,要做的,實在是太多了,為了自我快速成長,廣度無邊眾生,最好的方法就是邊學邊做。在實務中發現不足,在不足中尋求突破,在突破中不斷進步,抱持虛心的態度與務實的精神,這樣才能自他二利,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大乘行者。
──《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學佛修道,要有為道的篤實心態。在叢林裡如果讚歎一個有道心的人,常說他是一個「本分的修行人」。所謂的「本分」,就是一種「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的篤實心態,也就是將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到自己的血肉裡,乃至須臾之間,都不悖離佛法。
──《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人在世上都有職業,佛教的出家人以何為業呢?古德有云:「弘法是家務,利生是事業。」現代的僧伽應該以講經開示、授課教書、著作編寫、慈善救濟、教會行政、大眾傳播、領眾薰修,乃至服務道場,建設許多的佛化事業,以繼往開來、紹隆佛種為職志,而不是以經懺為職業。
──《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玄奘大師為了取經,親往印度求法,遇到沙漠失水,他立誓:「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往東土一步生」,這便是以佛教為第一生命,自己為第二生命的精神;揚州鑒真大師為了前往日本弘法,歷經七次危險,耗費十二年的時光,才將佛法帶到日本,這種「為大事也,何惜生命」的精神,也是「佛教第一,自己第二」。古德們憑藉這種精神與認知,佛教才能在世間放出燦爛的光輝。
──《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所謂「俗情淡一分,道念才能增長一分」。「天人交戰」往往是學道者必經的心路歷程,一個修道者的成功,就是以道念降伏俗念,以法愛戰勝俗情。
──《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我們信仰佛教,不是把佛教當成保險公司,廉價地祈求佛祖:庇佑我們添丁發財,求賜功名富貴。真正人間佛教的信仰,是以佛陀的開示教化,作為我們改善人生的準繩,以佛法淨化我們的思想,讓佛法作為我們生活的依據。如此,信仰的層次才能提升,人性也才能透過信仰的薰陶而得到昇華。
──《人間佛教系列.人間與實踐.人間佛教的建設》
菩薩由於慈悲,故能悲愍一切眾生,包容眾生的一切愚癡罪業,甚至犧牲、忘我,乃至無我,頗有「若為眾生故,一切皆可拋」,至死無悔的大無畏精神。《法華經》上說:「以大慈悲力,度苦惱眾生。」菩薩經過累劫的修行,一切煩惱都已斷除,一切梵行均已成辦,本來可以證得清淨涅槃,然而菩薩為了憐憫眾生,不住涅槃,不斷生死,乘願受生六道,懷抱慈悲,廣開甘露法門,轉無上法輪,甚至為了救拔三途中的有情而發願出生惡趣。所以,慈悲是菩薩度化眾生的原動力,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這種精神從無我的智慧中產生,其力量無與倫比!
──《人間佛教系列.宗教與體驗.菩薩的宗教體驗》
一般人信仰宗教,大多建立在「貪」字上,都是向菩薩、神明要求,希望求得平安幸福、家庭美滿、升官發財、富貴長壽等,這種以貪婪為出發點的信仰,無法使性靈的層次提升。我們應該把信仰建立在「捨」的上面,使宗教信仰是奉獻的、犧牲的、利眾的。所以人間佛教的行者,應該具有這種慈悲喜捨的利他性格。
──《人間佛教系列.人間與實踐.人間佛教的思想》
學佛以後,不但要知道自己的存在,更要知道除了我以外,還有別人;不只有別人,還有十法界眾生;不光是知道現生幾十年的歲月,更要知道時間的無限,生命的久遠;不只知道台灣、大陸、美洲、歐洲……這一個世界,甚至還要知道有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我們要把心擴大起來,大得如虛空,包容天地。宇宙中的一切眾生,是我心內眾生,三千大千世界是我心內的世界。所以,覺悟的聖者,體會本心即眾生,本心以外,沒有眾生,沒有聖果。
──《人間佛教系列.學佛與求法.孰先孰後》
發心,就世間的觀念來講,叫做立志願。有了志願,無事不辦;有了發心,無事不成。吃飯要發心,飯就能吃得飽,吃得香;睡覺要發心,覺就能睡得好;聽課要發心,道理就聽得明白。學佛求法更要發心,不發心,會嫌路途遙遠;不發心,會嫌佛門生活單調。能發心度眾生,就是最富有的人,不要妄想別人的施捨,或乞求別人的賜與,要發心開採自己的能源,將我的智慧、我的能力、我的心香一瓣,貢獻給大眾。
──《人間佛教系列.學佛與求法.孰先孰後》
古人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學習佛法,也要從淡處著眼,也就是「平常心是道」。佛門裡,一切都是淡淡的,看似無情,其實是大慈悲。若能把「淡」字運用在平常生活中,則奧妙無限。就如平淡中培養的友情,才能常存;生活中,若能將名利心淡去一分,道念必可增加一分;把感情減去一分,智慧必能增長一分。
──《人間佛教系列.學佛與求法.從何處下手學法》
一般人的祈禱,多以求福袪禍為目的,將信仰的對象視為「有求必應」萬能的神。但是對佛教徒而言,祈禱含有慚愧懺悔、發心立願、感恩回向等積極意義。祈禱對心靈有淨化的功能,是神聖純潔的宗教禮儀,如清水能洗滌污垢,祈禱更可以發掘我們內心的能源,增加善業的力量,讓我們心中有佛,轉凡為聖。
──《佛光教科書.宗教概說.宗教祈禱的意義》
我主張「人生三百歲」的思想,只要能盡情地發揮生命的潛能,這一生就如同阿彌陀佛一樣,可以活到無量壽,散發無量光。回想我二十歲從佛教學院畢業之後,便將自己奉獻給了社會大眾,一生沒有放過年假,也沒有暑假、寒假,甚至星期假日比別人還要忙碌。從早到晚,沒有休息,除了在殿堂教室講說弘法外,即使在走路、下課的空檔,在汽車、火車、飛機上,我都精進地辦公、閱稿,幾乎每天都在分秒必爭、精打細算中度過。如果以一天能做五個人的工作來計算,到了八十歲,就有六十年的生命是在工作中度過,六十乘以五,不就是「人生三百歲」嗎?
──《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以前有人到佛光山參訪,看到大佛城的接引大佛是用水泥做的,便批評佛光山是「水泥文化」。其實,我們在佛光山幾十年,並沒有看到水泥,我們所看到的都是佛祖,怎麼有人從外面那麼遠的地方來,反而只看到水泥,而沒有看到佛祖?這太可惜了,真是枉費草鞋錢。所以,人要建立心中的價值;世間的事物無所謂貴賤,是心中的價值才會有貴賤之別。因此,凡事不要只從相上去看,而要看它在自己心中的價值為何,那才重要。
──《普門學報.佛教對「宗教之間」的看法》
有徒眾問我,如何與大眾相處?如何立身處世?我說:「要待人好!」只要你待人好,人家就會待你好,這是不變的道理;想要人家怎麼待你,自己先要怎麼待人。現代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要別人待我們好,但是自己卻待人不好,這就是不明因果。
──《普門學報.佛教對「身心疾病」的看法》
一般人都是以自我為本位,滿腦子想的,都是我如何獲得、如何擁有,其他的一切,都沒有我自己來得重要。然而人間佛教是「先具有度人的發心」,也就是先有別人,後有自己;自己未度,先來度人,這就是菩薩的發心。有了菩薩的發心,才能使佛種不斷。
──《佛教叢書.人間佛教.人間佛教的藍圖》
平常心不是用口說說,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的。何謂平常心?當吃飯時,把飯吃飽;當處事時,把事做好;當講話時,把話講好;待人恰如其分,凡事有分寸、盡責任,隨緣隨分,就是平常心。
──《星雲日記》
聽經聞法要直下承擔,一切佛法皆為我所說,我就是當機者,一切皆因我而起。
──《星雲日記》
有人質疑,為什麼要常常拜懺?其實,這道理就如同:昨天洗過澡了,為什麼今天還要再洗?昨天已吃過飯了,為什麼今天還要再吃?常常禮懺,可以增加法喜,淨化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而懺悔的方式也有很多種:
1.立功:如修橋、鋪路、建寺、結緣,以將功折罪方法來懺悔。
2.宣誓:如三皈、五戒、菩薩戒,有生生世世的受持力量。
3.發露:在佛菩薩面前表白、懺摩(1),可以滅罪,如果只在心中認錯是不夠的。
4.禮敬:「禮佛一拜,福增無量;念佛一聲,罪滅河沙(2)」,禮敬可以消滅業障,因為佛法在恭敬中求。
5.發願:願力如大船,再大的石頭(業障)放在船上,也可以度過生死大海。
6.回向:這是懺悔滅罪最討巧的方法。
──《星雲日記》
我個人的世界很小,與眾生、與佛教沒有關係的事,我甚少接觸,也不會去攀緣。但一涉及佛教與眾生的利益,我都會很耐煩、很有毅力,甚至委曲求全地去維護它。
──《星雲日記》
佛法是用悟的、用體驗的,沒有體驗的悟境,在學佛道上易退失信心。時時把忍耐、慈悲、守法、發心等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必會有所體驗。
──《星雲日記》
世界是屬於勇者所有,只要對眾生有利的事,就要敢說、敢做、敢想、敢為,才能將難關破除。
──《星雲日記》
有人因為「人事」問題,而感到苦惱。其實,有「人」的地方,就有「事」,所以才稱「人事」。人可以輸掉一切,但不值得因人事,而輸掉自我的法身慧命。
──《星雲日記》
如何才算是「得度」?煩惱如水,沉溺在煩惱海中,能掙脫出來,就算得度。在人海茫茫中,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時,能看到燈塔,能從邪歸正,能從迷得悟,也算得度。常云:「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別人度我們,只是一個因緣,真正能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
──《星雲日記》
在修持道上,能忍才有力量降魔,更要和顏悅色的去對待一切事情,因為心態不對,凡事就不會順暢。外在人事的好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心是否快樂;修行人要懂得心中的自我調適。
──《星雲日記》
人「無用」還沒有什麼關係,若是「無明」就會很麻煩。我一生就是經常想到自己無用,想到我沒有音樂、梵唄的天份,也沒有語言專長,對財務更沒有概念,但是因為自覺無用,所以很發心。每次只要有人找我做事,我感謝對方看得起我,給我機會,感恩之餘,就想著要如何發心才足以報答,煩惱也因此而減少。一個有感恩心、肯發心的人,自然就有佛法;有了佛法,便能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心而作,隨喜自在。有的人眼裡看不到常住,看不到大眾,看不到前景,只看到自己,因此有煩惱。所有的煩惱都是從「我」而來,心中常想著大眾、常住,自然就能夠「無我」,也就沒有煩惱了。
──《星雲日記》
一個人是否能安住身心?就要看他是否有「難遭難遇」的體會,凡事能有得之不易的感恩心,比較能夠安住。
──《星雲日記》
信仰是我們的根本,常住是我們的根本,佛教是我們的根本,發心修行是我們的根本,實踐人間佛教也是我們的根本。沒有根本,佛教園地中的種子,怎能開花結果呢?
──《星雲日記》
我出家六十多年來,深感若無宏大的願力與不變的信心,很難禁得起修道路上各種不同的挫折與失望的打擊。所以,弘揚佛法要有願力,普濟群生要有願力;想要有多大的成就,就看願力有多深厚。要誓願精進修行,要發承擔如來家業的大願,未來才能擁有光大佛陀慧命的力量。
──《星雲日記》
心甘情願,給了我一生很大的力量。是「心甘情願」讓我能在嚴苛封閉的叢林中安住身心十年;是「心甘情願」使我心平氣和的面對各種譏諷與毀謗;是「心甘情願」使我無怨無悔的興辦佛教各種文化教育事業;是「心甘情願」讓我立定了弘揚人間佛教的堅強決心,更是「心甘情願」激發了我生生世世做和尚的心願。
──《星雲日記》
佛教徒雖然是和平、忍耐、慈悲的,但是忍耐並不是沒有力量,慈悲也不是沒有智慧的濫慈悲!關於七號公園「觀音不要走」事件(3),佛教徒挺身護教的請願靜坐,招來某些人引用《金剛經》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指責佛教徒不應該執著一尊佛像的去留,我引用了一個譬喻來回應:一個人要渡河,不能沒有船;一旦過了河,當然不需要把船背著走。因此,不著相是指果位(4)上,是菩薩悟道的境界,是得度之後才能說的;在沒有得度之前,這尊佛像還是很重要的,就像渡船一樣,沒有它就到不了彼岸。所以不可以用「不著相」來要求因地修行的佛教徒,否則不著相,又何須天天拜佛?「留住觀音」不是一個社會運動,是我們佛教徒的修行,是給佛教徒學習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機會教育。
──《星雲日記》
主見太強的人,不容易接受他人的好意見。每天若在思想上、觀念上,都能大死一番,對自我品德的增進,必定有所助益。我執重者,佛法融化不了,當然「死」不了,自然就不會進步。對自己的惡習、自私、貪瞋愚癡等,必須要千生萬死,將不好的死盡,才能再生。
──《星雲日記》
世間上,很多人因為無知、無明,所以痛苦煩惱,沉淪在生死輪迴之中。因此,人要能自知,才能提升自己、擴大自己。尤其,修道人對自己每天道念上的增減,更應該要有所知,不能讓心念空過。那麼,如何審視自己的道念呢?
1.每日接受十方信施有多少,相對地,自己回報予十方眾生的,又有多少?能有所知嗎?
2.蒙受佛祖慈悲加持,得以安心修道,然而自身又給予眾生多少慈悲?多少福慧?能有所知嗎?
3.每天誦經、拜佛、聞法、悟道有多少?教化眾生有多少?給眾生歡喜有多少?安定眾生有多少?能有所知嗎?
4.每天的發心、慚愧、報恩、作務有多少?能有所知嗎?
5.每天習氣改變多少,煩惱削減多少,學業進步多少,身心淨化多少,悟性開展多少?能有所知嗎?
──《星雲日記》
人之所以不快樂,實因對於人、事、物、環境等因素不調和所致。有些人常會為別人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悶悶不樂,甚至為此而不來道場禮佛。佛祖並沒有對不起我們,為什麼要遷怒?對自己法身慧命安住的道場如此情緒化,是多麼不智。
──《星雲日記》
我之所以能夠通過十年苦行的叢林教育,是因為我有一個很好的觀念:當被欺負、受委屈、遇逆境的時候,認為這是當然的,不論打也好,罵也好,即使不合理,也認為是當然的。「想當然爾」,提起了我的正念,導正了我的方向。「做人不生氣,要爭氣」,這句話也給了我無比的力量,我知道生氣無濟於事,人生仍有很長的路在等著我們去走。幾十年來,我憑著一顆感恩心和一份忍耐力,在佛教中安住下來,這完全仰仗著佛陀的慈光和大眾的成就。
──《星雲日記》
我在叢林參學時,儘管物質生活十分貧乏,平日還要接受師長們無理的要求、無情的打罵,然而,我卻沒有絲毫的怨尤。我感謝老師們引導我進入真理的領域,我感恩常住給予我一個安身的道場,我感激十方信施滋潤我的色身,我感念芸芸眾生供給我們生活所需。雖然大殿裡的佛祖沒有和我講過一句話,為我剃度的恩師也未曾給予我好言安慰,我仍然感激佛陀攝我以正法,家師賜我以慧命。每於晨昏自想:自己何功何德,而能承受種種供養?於是,我發奮讀書,勤於作務,立誓將全副身心奉獻塵剎,所以參學期間我過得分外法喜。我深深覺得,我們不必要求形相上的物質,也無庸企盼別人施予溫情,只要我們懂得知足、感恩、奉獻、結緣,一切的榮華富貴都在自己的方寸之間。
──《往事百語.有情有義.貧窮就是罪惡》
慈悲,是做人本來應該具備的條件,一個人寧可什麼都沒有,但是不能沒有慈悲!慈悲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尺度,而是自己身體力行的道德;慈悲不是用來沽名釣譽的工具手段,而是真愛的自然流露。慈悲不應該有省籍的界線與地域的分別,應該是一種不以己悲,不以物喜,能以天下之憂為憂,以天下之樂為樂的胸懷。多年來的處世經驗,使我深深感到:唯有慈悲,才能化干戈為玉帛,消怨懟於無形;唯有慈悲,才能廣結善緣,成就事業。
──《往事百語.有情有義.慈悲》
經常有很多人羨慕我定力很夠,其實我自知並非與生俱來,而是佛法帶來的利益:
少年時出家學佛,我從排班、經行(5)、靜坐、念佛裡修習耐煩的定力。
青年時來到台灣,我在衣食缺乏,生活艱困中,增長堅毅的定力。
中年時法緣漸佳,我從接引信徒,談話開示裡,培養說話的定力。
老年時雲遊傳教,我從乘坐十數小時的飛機,與信徒一次合照數十張照片,應邀出席幾個鐘頭的齋飯供養中,成就適應時空的定力。懂得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就有辦法隨緣自在。
──《往事百語.皆大歡喜.有佛法,就有辦法》
有徒眾對我說,他在工作上處處動輒得咎,心裡很苦惱,想調職求去。我告訴他:「這是因為你不懂得檢查自己的心,所以不了解自己的問題,不了解自己的錯誤,當然也聽不進他人的苦口婆心,更別提對佛法的理解了。」佛教常說「心中有佛」,可是我們心中的佛能夠發揮作用嗎?當心中的盜賊為非作歹時,我們能捉拿它嗎?當心湖中的水骯髒不堪時,我們有辦法淨化它嗎?當心中的貪、瞋、愚癡等魔軍掠奪自心的法財時,我們有戒、定、智慧的武器來戰勝它們嗎?當心中的猿猴躍動不已時,我們有五根五力的繩索扣住它嗎?所謂「身安則道隆」,自己的身心都無法安住,又何以度眾?
──《往事百語.有情有義.檢查自己的心》
佛法是充塞在宇宙自然中的真理,也是眾生本自具有的性能,只要我們依循佛法行事,一切因緣不請自來。所謂佛法,就是慈悲、忍耐、結緣、精進、慚愧、感恩、樂觀等,說之簡單,行之則有大威力啊!
──《往事百語.皆大歡喜.佛法所在,必為第一》
誦經念佛是佛法,正知正信是佛法,發心立願是佛法,忍耐謙讓是佛法,尊敬包容是佛法,持戒禪定是佛法,清淨中道是佛法,無常無我是佛法,喜捨布施是佛法,傳燈授法是佛法……乃至四無量心、六度四攝、慚愧感恩、因緣果報等都是佛法。離開了世間,就沒有佛法。有了佛法,生活在世間上的人才能夠擁有幸福美滿的人生。所以,「有佛法,就有辦法」。
──《往事百語.皆大歡喜.有佛法,就有辦法》
有人說:「如果要跟誰過不去,就叫他去辦教育,編雜誌,建道場。」
這許多年來,我教育也辦了,雜誌也編了,道場也建了,一生中所遭遇的棘手事件不知凡幾,然而皆因為我稍具發心、願力,所以雖然困難重重,我也不覺其難;因為我非常注重情義和結緣,所以儘管備嘗艱苦,也甘之如飴;因為我肯隨緣、隨喜,所以即使忙碌不堪,也不會覺得忙不過來;因為我願意忍耐、承擔,所以縱然一無所有,亦不覺得空乏無力。總之,無論什麼繁複的事情到了我這裡,都因為我心甘情願,無怨無悔,所以自覺能夠舉重若輕地承擔。
──《往事百語.心甘情願.舉重若輕》
從出家到弘法,一甲子以上的歲月中,我不知受了多少傷害、多少冤枉。起初心中也會不平:「我是如此地為人著想,如此地潔身自愛,為什麼還是常常受到傷害?」後來想到佛陀不也受過多少誣蔑,但是這反而更彰顯了佛陀光風霽月的品德。於是我學習佛陀坦然的態度,面對一波又一波的譏毀,多年後,終於如曉日般破雲而出。
──《往事百語.皆大歡喜.我是佛》
我拜佛學佛,但我不希望成佛作祖;我布施行善,但我不想上升天堂;我念佛行持,但我不欲往生蓮邦。我志不在了生脫死,我志只在多培養一些佛道資糧,我只願生生世世在人間,作一個具有平常心的和尚。
──《往事百語.老二哲學.修行的真義》
回想我這一生,雖然開刀多次,卻未曾因此而間斷弘法的工作,例如:我奔走斡旋,終於讓海峽兩岸的佛教代表首次坐在同一個會議廳商討議案;我多次溝通協調,說服諸方大德,在印度佛陀成道處舉行國際三壇大戒,恢復南傳比丘尼僧團制度;我不辭勞苦,在世界五大洲遍設道場及佛光會,實現僧信平等,光大佛教的理想。清夜自捫:凡此艱鉅使命能一一的完成,若非蒙我佛加被,以願心為力量,何能致此?
──《往事百語.有情有義.願心的昇華》
我經常應各地信眾的邀請,席不暇暖地在海內外奔波弘法,也建寺安僧,更為信眾成立佛光會,一生就在分秒必爭中度過。自愧未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但我確知自己總是將所了解的佛法行於日常,與生活相結合,例如:我不積聚錢財,而能喜捨結緣;我不向外妄求,而能承擔一切酸甜苦辣;我能甘於淡泊,在忙碌的行程中,以茶泡飯果腹充饑;我能隨遇而安,席地而睡;我能斗室讀書,車內寫作;我能與人為善,滿人希望;我能刻苦耐勞,不計毀譽;我能樂說不倦,給人歡喜;我能感恩惜福,不念舊惡;我能守時守信,不壞承諾;我能堅持理想,不畏難茍安……我不高談修行,只一心一意,如理而行。
──《往事百語.老二哲學.修行的真義》
我在叢林參學時,雖然年紀尚輕,但求證心卻非常殷切,希望能加緊修持。但是想到自己對人間毫無貢獻,對師門又無建樹,怎敢對常住有自私的妄求?怎敢遠離大眾而獨自修行?因此,只有在不礙工作,不為人知的情況下過午不食(6),刺血寫經(7),深夜禮佛,打坐參禪,偶而也一年半載的禁語不言,或閉眼不看,或利用假期禁足,以埋首經藏……,凡此不一而足的密行體驗,雖然沒有令我豁然開悟,卻長養了我對佛法的信心道念。修行,是自己在生活中默默的密行,不值得標榜,不值得誇耀,更不應離開僧團而離群獨居。教團的可貴,就在於它是護衛初學者的安樂窩啊。
──《往事百語.老二哲學.修行的真義》
出家六十幾載,每一日的晨鐘暮鼓,每一個蒲團的禮拜,都有我至誠的祝禱和願心:「願鐘聲揚遍萬億國土!」「願佛法傳遍三千世界!」因為一切的一切,都是「千載一時,一時千載」啊。
──《往事百語.老二哲學.千載一時,一時千載》
過去大陸抗戰時期,我曾經多次冒著生命危險,在街頭散發傳單,張貼標語,鼓吹革新佛教的思想。回想當年,我眼裡看到的只是佛教未來的前途,耳裡聽到的唯有蒼生悲苦的吶喊,因此,眼中沒有刀槍,自然無畏;耳中沒有炮聲,自然無懼。
──《往事百語.老二哲學.不見不聞的世界》
一九四九年,我渡海來台。初時三餐不繼,生活極為落魄,我覺得這不是很大的問題,因為在我的心目中,找個真正志在興教利民的寺院,長期奉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其間,承蒙一些同道看得起,想將道場寺院交給我管理,我都一一予以婉拒。我自忖出家學佛,不是為了做住持而來,若不能改變當地佛教崇尚愚昧的現狀,何忍坐享十方供養?寧願一面從事苦役,一面閱藏撰文,以一管禿筆,將正信佛法介紹給大家。
──《往事百語.老二哲學.老二哲學》
出家之後,我到棲霞律學院就讀,是從為人添飯、管理茶水、看守山林、搬運木柴等基本作務開始學起。後來,我到焦山佛學院繼續學業,除了上課之外,還兼作管理油燈、燒煮飯菜等事務。總之,勞動的工作從來未停息過一天。由於白天忙於勞動服務,晚上沒有照明設備,因此我就以拜佛、打坐來消磨時間,真正讀書的時間並不多,但奇怪得很,我對佛法的體會卻能夠與日俱增。現在想來,才明白那種忙碌的作務生活,使我活學活用,讓我讀遍長老大德行事的風采,讀盡寺院運作的方式,讀通生活中修持的要訣。
──《往事百語.老二哲學.先作牛馬,再做龍象》
人生路上,自滿是阻礙進步的最大因素,傲慢是破壞道業的最大敵人。根本解決之道,在於培養慚愧與苦惱的性格。常聽別人說:「你不了解我。」其實真正最不了解自己的還是自己。若非透過徹底地自我反省懂得慚愧與苦惱,就不易看清自己的缺點,當然就不能革除染污執著的習氣。多年來的人事歷練使我深深感受到:一個人只要把「慚愧與苦惱」培養成為自己血肉的一部分,把「慚愧與苦惱」表現在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之中,必定能廣結善緣、增長品德。時時慚愧自己的無知、慚愧自己的無德、慚愧自己的無能、慚愧自己的不足,因而具有苦惱的自謙,益己又益人,何樂而不為呢?
──《往事百語.老二哲學.要知道慚愧與苦惱》
以我多年來授徒的經驗,凡是能夠接受教誨,勇於認錯的人,大多進步得快;凡是覺得自己全部有理,死不認錯的人,大多在原地踏步。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