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Quotations 《人間佛教語錄》
Writings on Chan School Thought - Fo Guang School Customs and Traditions 宗門思想篇 佛光宗風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門思想篇 佛光宗風《怎樣做個佛光人》說的是佛光人所應樹立的風格及原則,但是不一定只限於佛光人必須這麼做,凡所有佛教徒,不分宗派,不論老少,若是都能遵守這些原則,必能有助於佛教的興隆。我每次和本山職事、學生、徒眾等講說「怎樣做一個佛光人」,並非是標新立異、創宗立派,我只是慚愧自己無德無能,無法要求全佛教的人士接受我的意見,只能期望我的學生和徒眾能遵照指示,確立做人的原則、軌範、弘法的觀念,希望佛光人都能切實奉行。須知目前佛教現狀,既無制度,又無是非,到處苟延生活,胡混時光,如果我們不高舉信念上的旗幟、思想上的目標,怎能為佛教承先啟後,策勵將來?
──《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當世法與佛法有了衝突,要能以佛法來導引世法。佛光人應時常檢視自己:當貪心生起時,是否能以佛法令自己放下貪念,轉貪婪為喜捨?當面對冤家仇敵時,是否能以佛法來化解瞋恨,而不報復還擊?當世俗喜好與學佛修道相悖時,是否能以弘法利生為重,寧可犧牲享樂?面對名聞利養的誘惑,是否能安貧守道?果能如此,便是「佛法為重,世法為輕」了。
──《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佛光人應擁有宗教情操。什麼是宗教的情操?宗教情操就是宗教的性格,意即與生俱來的犧牲、奉獻、忍耐、慈悲、公正、無私、誠信、淳樸等的宗教美德。如果在自己的性格裡沒有這些宗教美德,此人就沒有宗教情操。宗教情操固然是與生俱來的美德,但也可靠後天的培養。佛教徒每天的朝暮課誦、過堂用餐、出坡(1)作務、參禪念佛,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宗教情操。佛教徒以為一切修行只是為了了生脫死,其實宗教情操如果沒有培養好,怎能了生脫死呢?
──《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俗語說:「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古今中外的有德之士尚且在危急存亡之際,輕財利、重仁義,我們佛光人自許為社會的清流砥柱,佛門的龍象棟樑,在待人接物時,更應該在輕重得失之間,做一個正確的選擇。提出下列四點意見:
1.佛光人以佛法為重,以世法為輕。
2.佛光人以道情為重,以俗情為輕。
3.佛光人以實踐為重,以空談為輕。
4.佛光人以是非為重,以利害為輕。
──《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佛光人應以佛法為重,世法為輕,以此來培養堅固的道心。在佛教裡稱世間法為有漏法,如果我們對於世間諸法沒有一點自覺,對於五欲六塵沒有一點醒悟,那麼不但生命的境界無法提高,甚且也會如同俗人一般隨波逐流,在煩惱的深淵裡無法自拔,更遑論益世度眾了。
──《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佛光人不可私建道場,古德所說:「寧在大廟睡覺,不在小廟辦道。」佛光人要從大眾裡培養奉獻的精神,要從團體裡磨鍊入道的信念。學佛首重發心,不發心弘法,如何能使佛法普及?不發心利生,如何能擁有眾生?須知佛教的慧命乃寄在傳教的事業上。我等朝暮所求的佛道,是在一切眾生間,佛光人如要保持一份佛子純真的德性,千萬不可謀求私利,自圖安樂。寧可庸庸碌碌在僧團中修行,也不要瞎打主意,以為自己有某些信徒護持,有力量擁有道場,這裡成立一間精舍,那裡開設一間佛堂。既不能掛單接眾,又不能專心辦道,忙碌的應付於生活之間,與當初出家時的大心宏願相距甚遠,反而不能貢獻於佛教,也可說是自己最大的損失。
──《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修道人,應有憂道不憂貧的精神,除佛法公眾的事業以外,絕不私自向信徒化緣,寧可無衣無食,無錢無緣,也不私自化緣。
──《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道場,乃修行辦道的場所,供十方大眾修學之處,不是個人的安樂窩。今日佛教界,到處都有私自營建的道場,分散了佛教的力量,像一盤散沙,各自為政,不易發揮集體的力量。另外,有些佛教僧眾的觀念,是「寧可吃一家飯,不願吃萬家飯」,意謂只要侍候好一兩位有財力的信者,免得麻煩為信徒大眾服務,致使佛教弊病叢生。佛教衰微的現象,莫此為甚!
──《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出家人不私置產業。財產,對俗家人有其必要,但對出家人,如果他不會運用財產的話,產業會埋葬一個修道者。世俗之人,產業越多越好;學道之人,產業越少越好。否則,產業不但不能幫助修道,反而成為修道的障礙。基於上述理由,佛光人除了常住公眾的產業,千萬不可存有置產的私心。因為私置產業,長養貪心,貪欲的洪流,會把我們本已安住的身心沖失。
──《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佛教興亡,是我們每一位佛子的責任。這種憂時憂教的使命感,就是每一個佛光人應該具備的憂患意識。我們不能因為目前的佛教盛況而洋洋得意,須知在繁華的表象之下,往往埋藏著重重的危機。例如:近年來,政府雖然對於宗教政策,略採開放態度,但是還未能真正意識到宗教的可貴,也無法從長遠的角度來處理宗教問題。一些邪魔外道更是表面上打著佛教的旗幟,事實上斂財騙色,無所不為。近幾年來,佛教團體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如果故步自封,就會被淘汰!佛光人應培養為教的憂患意識,不但要自我充實,與時俱進,更應關心國家、社會、佛教、眾生的當前需要,時時思惟未來的前程應何去何從。
──《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佛光人要有為眾的慈心悲願。我們應如何長養慈心悲願呢?佛教常說「佛法在眾生中求」,慈悲既是學佛的根本,又何能自於其外?所以,我們應該從處眾、和眾、愛眾、敬眾、助眾、利眾、容眾、領眾……當中,培養自己的慈心悲願。
──《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在佛教經典中,有許多至理名言,如《華嚴經》的「不忘初心」、《維摩經》的「不請之友」、《八大人覺經》的「不念舊惡」、《大乘起信論》的「不變隨緣」,都值得佛光人奉為座右銘。因此,佛光人的自我健全之道是:佛光人要能不忘初心,佛光人要做不請之友,佛光人要肯不念舊惡,佛光人要懂不變隨緣。
──《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信者皈依的時候,本來就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某人,即使皈依某某師父,仍然應該稱做佛教徒。佛教徒,是佛教的,是僧團的,是大眾的,我們在感情上不可把他們看作是屬於自己所有的。佛光人和信徒來往,要以常住代表的身分,接引信徒,照顧信徒,這純是道情法愛,不可建立私人的來往關係。因為一有私人來往,就不會以常住為重,最後自己和信徒必然都為常住及大眾所棄。佛光人不私交信者,和信徒有私交的僧人,接受信徒的餽贈,等於是公務員接受了民眾的賄賂。吃了五穀不能不消災,因此就會循私,不是拿佛法作人情,就是拿常住作犧牲。因為無私才能大公,大公才能入道,入道才能辦事。
──《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僧,有形象僧(2),有勝義僧(3)。出家僧眾住持正法,固然是僧寶,如果在家信眾心在佛道,身行佛法,又何嘗不是勝義僧呢?國際佛光會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將全球廣大的在家信眾組織起來,予以培訓,使他們也能發揮一己之力量,擔負起弘法大任,唯有僧俗二眾齊心協力,弘揚法義,才能使佛法揚萬億國中。
──《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佛光會的方向》
《佛光祈願文》的用意,乃是提供各行各業的佛教信徒,作為佛前祈願或當作早晚課誦的參考。每天不拘什麼時候,或是早晚各誦一篇,藉以自我昇華信心、增進慈悲道德,並與諸佛菩薩交流。希望這本《佛光祈願文》,能成為居家修行的每日功課,人人以善願力,共同來成就人間淨土。
──《佛光教科書.佛教問題探討.人生》
誦念「佛光四句偈」,是佛光人必修的功課之一。
「慈悲喜捨遍法界」,是奉行四攝妙法;
「惜福結緣利人天」,是實踐廣大布施;
「禪淨戒行平等忍」,是悟入諸佛密行;
「慚愧感恩大願心」,是獲得無量聖財。
──《佛光教科書.佛教問題探討.修行》
所謂僧事僧決,舉凡有關出家僧團之事,如:佛門清規及寺院各項職務的行事等,應該依止戒律的制訂,遵循清規以及長老師長的公決,或依往例等原則辦理。但若逢僧團發生任何事端,不評論僧團的好壞是非,以免滋生困擾;對溜單的僧眾,不宜收留,以免犯「五逆重罪」中的破和合僧之過為要。僧事應由僧團全權處理,如此才能維護僧團的和樂、清淨,信眾也才能如法護法。
──《佛光教科書.佛教問題探討.制度》
在家居士不可從事經懺佛事,因為僧眾負有住持佛法、廣度眾生的任務。在家居士可以在寺院中奉獻服務,護法衛教,兩者各有角色任務,不容混淆。尤其在家居士不可以越俎代庖,將經懺佛事作為謀生之道。
──《佛光教科書.佛教問題探討.制度》
佛光山的宗風是:
1.八宗兼弘,僧信共有。 2.集體創作,尊重包容。
3.學行弘修,民主行事。 4.六和教團,四眾平等。
5.政教世法,和而不流。 6.傳統現代,相互融和。
7.國際交流,同體共生。 8.人間佛教,佛光淨土。
──《佛光教科書.佛光學.佛光學問題初探》
佛光教團的組織系統,以「恪遵佛制,奉行清規」為其精神內涵;以「集體創作,制度領導」為其宗風性格。兩序大眾,在佛光教團的組織裡,人人唯法所依。以「常住第一,大眾第一,信徒第一,佛教第一」為共遵的理念;以「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為共守之準則。在佛光教團之中,生命將由膚淺走向深廣,由閉塞走向開闊,由灰暗走向繽紛,由殘缺走向圓滿。在佛光教團之中,大眾會推動個人的成長,時間會帶來事業的因緣,歷史會給予公平的定位,信仰會留下永恆的價值。
──《佛光教科書.佛光學.佛光教團的組織系統》
多年以來,佛光山僧團與佛光會教團相繼提出利世濟民的理論架構及思想體系,已經有了實踐的方法及具體的成果,成為研究「佛光學」不可或缺的理念。舉凡至真至善的精神理念,乃至促進人間安和樂利的真理妙諦,都涵攝在佛光學的範疇之內。佛光學以「菩薩叢林」為佛光人組織的架構,以「般若生活」為佛光人實踐的內容,以「法界融和」為佛光人思想的基礎,以「人間歡喜」為佛光人修持的法門。
──《佛光教科書.佛光學.佛光學的內涵精神》
佛光山弘揚人間佛教的精神意涵:
1.提倡尊重包容,促進普世和諧。
2.重視道德倫理,鼓勵生活修行。
3.建設叢林道場,成立菩薩教團。
4.弘揚人間佛教,開創佛光淨土。
──《佛光教科書.佛光學.從佛光山認識人間佛教》
國際佛光會是一個世界性的人民社團,以佛教信眾為主要組成對象,有別於其他社會團體。佛光會的會員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不僅為自己求得心靈解脫、智慧圓滿,更以創造安和樂利的社會、增進和平尊重的世界為共同目標,是個「自他兼利,同體共生」的團體。創會以來,一直以教育、文化、修行、服務為發展方向。它的成立,使得廣大的在家信眾擁有更多的機會奉獻心力,讓信眾也能成為佛教慈善的推動者、文化的播種者、佛法的弘化者與大乘的修行者。
──《佛光教科書.佛光學.國際佛光會的創會緣起》
佛光人要發揮國際性格,胸懷法界,不分地域、種族、國界、宗教,在世界每一個角落,透過文化、教育,來淨化人心、福利群生。因為唯有文化,才能無遠弗屆,深入各地;唯有教育,才能從根本淨化心靈。
──《佛光教科書.佛光學.國際佛光會的宗旨和理念》
菩薩者,即發心利益社會大眾的人。想學佛,須先具備菩薩的性格,也就是要修學佛道,先結人緣。肯發心與人結緣的人,就有資格稱為菩薩。菩薩性格是悲智雙運,願行勇猛,福慧齊修,慈憫一切。而現代菩薩要具備什麼樣的性格呢?
1.包容歡喜的慈悲性格。
2.護法衛教的無畏性格。
3.實踐信仰的大乘性格。
4.善巧度眾的方便性格。
──《佛光教科書.菩薩行證.現代菩薩的性格》
在佛光山,秉持「集體創作、制度領導」的原則,依戒臘、學歷、年資、特殊才能等,設有序列等級制度,再依個人學業、道業、事業上的發心、精進、成就,作為晉升的依據。「三年一調」的職事制度,個人不戀棧、不濫權,常住也能「適才適所,人盡其才」,讓人力運作有如活水,不致僵化。這種行政職務的安排,一方面尊重資深者,重視經驗傳承;另一方面則依個人品德、學識,拔擢年輕後進,令其發揮所長,讓教團生生不息。
──《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佛教的倫理觀》
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
1.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此乃做人處事的金科玉律,是領導群眾的最佳管理,是事業成功的雄厚資本,也是團體發展的根本助力。
2.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是弘法的根本,失去了度眾的慈悲,就沒有佛道可成;方便是弘法的應用,若不能巧妙運用方便,則不能圓成度眾的工作。
3.佛法為體,世學為用:例如以佛法的唯識學,結合心理諮商課程,讓大家懂得尊重生命,珍惜人身。
4.天下一家,人我一如:以「天下一家」為出發點,讓每個人胸懷法界,成為共生的地球人,懂得保護自然,愛惜資源。以「人我一如」的同體觀,自覺覺他,昇華自我的生命。
──《佛光教科書.佛光學.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
供僧是幫助有道、有學的人,使他們無物質的欠缺,能積極去推展弘法利生的工作,將佛法遍布世間。供僧真正的意義是:
1.是供養一年,不只供養一天。
2.是供養未來,不只供養現在。
3.是供養十方,不只供養一人。
4.是供養學道,不只供養熱鬧。
──《佛教叢書.儀制.寺院巡禮》
我們要提倡「說好話」的運動,讓「欲得佛法興,除非僧讚僧」的聖言,真正實踐於僧信之間。互讚不夠,還應該互助,四攝法中的利行,就是現在人的服務精神。能服務助人,必屬富有,自己富有,必願助人;不肯助人,必然心性貧窮,無力助人之故也。所謂「一佛出世,千佛護持」,就是互讚互助最好的明證。
──《佛教叢書.人間佛教.佛教的前途在那裡》
義工是佛門的天龍八部,是來護持道場的各種善神,所以對待義工:
1.惜緣、體貼、關心、鼓勵、讚美。要舉辦義工講習會,訓練他們,讓他們接受教育,幫助他們成長。
2.要會帶動、輔導、協助,讓他們能進入工作狀況,對工作的推展自然有很大的助益。義工到寺院來不只倒水、掃地、帶參觀,而是要提升他們可以為人說法,可以主持座談會。
3.不要輕易使喚義工。義工不是「叫」來做事的,要感謝他們,要讓他們有尊嚴。
4.要先做「義工的義工」,才會有義工。替他們倒水,替他們找資料,陪他們一起做事。
5.不能不顧念情義。佛祖普度眾生就是眾生的義工,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就是義工,讓義工了解擔任義工的意義,他們就會做得歡喜。
6.不要高高在上,發號施令。把義工組織起來,尊重他們,讓他們管理自己。
──《佛教叢書.教用.佛教與義工篇》
在佛門裡,語默動靜安詳,一切合法合宜,就是禮儀;身語意的行止,表現在外,就是生活的禮儀。禮儀合度,也能發揮無言的說教。當初我創建佛光山,為了樹立叢林規矩,落實生活佛法,特別建設雲居樓,提供全山徒眾與來山信眾、遊客一起過堂(4)。每天到了用餐時間,全山職事、學生上千人,僧俗依序排班過堂的莊嚴隊伍,常令遊客讚歎、感動,可見莊嚴的威儀也能度眾。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慧學》
我常說「佛教是青年的宗教,不是老人的宗教;是朝氣蓬勃的宗教,不是暮氣沉沉的宗教」。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青年時就成道了;玄奘大師二十六歲西行到印度求法;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向五祖弘忍求法,同年開悟成道。此外,翻開歷代祖師大德的傳記,也絕大部分都是十幾、二十幾歲出家學道。所謂「四小不可輕」(6),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妙慧童女問道、均頭沙彌小小年紀證阿羅漢果(7)、 羅睺羅獲得「密行第一」的美譽、小龍女即身成佛等,他們都是青少年時即修行成就的例子。
──《普門學報.佛教對「青少年教育」的看法》
戒律,有助於教團的安定、生活的提升及人際關係的維護。一般人只研究戒條,而我研究的是佛陀的心,以及佛陀制戒的原因。佛陀制戒,非常具有人性化,同時也充滿了人情味,因此,戒律如果不能因時制宜,不能改革、修正與超越的話,反而會障礙佛教未來的發展。難怪百丈禪師會避開戒律,另訂清規。我一直很佩服百丈禪師「避開戒律,另訂叢林清規」的智慧,因此我在開山之初,也恪遵佛制,根據六和敬、戒律和叢林清規,著手為佛光山訂定各項組織章程,建立各種制度,例如人事管理訂定:「序列有等級、獎懲有制度、職務有調動」以及「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等寺務運作的準則。另外,我也為佛光山立下十二條門規:「不違期剃染(5),不夜宿俗家,不共財往來,不染污僧倫,不私收徒眾,不私蓄金錢,不私建道場,不私交信者,不私自募緣,不私自請託,不私置產業,不私造飲食。」做為徒眾行事的依循,並且隨著佛光山的發展陸續制訂師姑制度、教士制度、員工制度、親屬制度等。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戒學》
在叢林裡面,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行止間特別注重威儀。甚至平時上殿要排班,吃飯要過堂,舉止進退皆有規矩,在在都要學習。寺院不同於俗家,在寺院中,一舉一動都是修行,甚至走路吃飯睡覺都可以參禪,這其中都有很深妙的解脫境界。所以,在叢林裡,可說是「事事修行,處處法門」。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慧學》
今後的中國佛教要走什麼路線?應該走「人間佛教」的路線!人間佛教就是:在家眾有在家眾的護教空間,出家眾有出家眾弘法的崇高地位,僧與信、出家和在家,如人之雙臂、如鳥之雙翼。我創建的僧團以佛光山為主,教團以佛光會為主。但是未來的歷史不是某一個人說的,也不是某一個人做得了的,這要看後來的信徒有沒有這種理念,有沒有這種大菩薩、大發心的人,把這種宗風、規模建立起來。這不是用強迫,或用政治力量可以達成,這是信仰,是要經過時間和歷史慢慢形成的。我祝願佛光山的僧團與教團,未來在人間佛教的發展上,能真正帶給人間和平與福祉,帶給人類幸福和安樂,這一切還有待我們繼續努力!
──《普門學報.佛教對「宗教之間」的看法》
佛門的信眾,其信仰除了靠佛菩薩的威德來加持外,大部分還是要靠僧眾來幫助信徒與佛陀接心。一句鼓勵的話,可以給信徒信心;舉手之勞的服務,可以讓信眾歡喜。「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若信徒不能從僧眾身上得到信心,因而對佛教失望,便是僧眾的罪過。我們建寺、說法、獻燈、法會、梵唄、浴佛等等,無非是在培養信眾對佛教的信心。也就是說,要以真理、佛法、體悟、感動來給信徒信心。
──《星雲日記》
佛光山的人眾有一共通的特性,就是不會做自了漢,大家都有大乘的度眾悲懷。我一生的心願是弘揚人間佛教,期盼我的人間性格、大眾性格、文化性格、教育性格、國際性格、慈善性格、菩薩性格、融和性格、喜悅性格、包容性格,皆隨著徒眾弘法的腳步,傳播到世界各地。
──《星雲日記》
我創建佛光山只有一個理念,那就是推動人間佛教。以往的佛教好像是出家人的,我希望佛教能從出家眾到在家眾,讓每一個人都能共同擁有佛教。佛教寺院大都是在深山裡,但是佛教是群眾的,應該走上社會,深入民間,讓佛法的教化來改善我們的生活。所以佛光山的創建宗旨就是: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
──《星雲日記》
慈善不是唯一的目標,因為慈善終非究竟,佛光人應以弘揚佛法為根本。人沒有佛法,就如迷失在汪洋中的舟航,找不到停靠的港灣,有時給人一句佛法,可以使對方生起信心,找到生命的方向,終生受用不盡。佛光會最終的目標是「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所謂的佛光普照,不只是佛光,更是每一個「我」,「我」的光要能普照才重要。「我」的執著若能放下、解脫,才能形成「光」,這種光自然能夠普照眾生。
──《星雲日記》
佛光山是集體創作的道場,所以任何的人、事、工作,隨時都有人可以遞補,而不是全部寄望在一個人身上,這才是健全的團體。集體創作,是不分你我的,因此,即使是別人的事,也要樂於參與,如果老是本位主義,就是不識大體,會限制自己的成長,必須互相幫助,才能共同成就。工作時,要主動與對方配合,才有凝聚力;沒有凝聚力,就沒有力量拓展「法水長流」的理想。
──《星雲日記》
人人都是義務的知客(8),看到信徒來了,要熱忱主動,布施微笑,點頭招呼,給人歡喜。我這一生幾乎都在會客、談話、講演、會議、接待、上課、開示中度過。我忘記自己講了多少話,喝了多少杯茶,走了多少趟會客室,我也不在意自己的聲音是否沙啞,用餐的時間是否錯過了。心中所思所想,永遠都是佛教、常住與眾生,我希望佛光山的弟子都能有這種認知與共識。
──《星雲日記》
四大菩薩之中,觀音、文殊、普賢是示現在家相,只有地藏是示現出家相。為什麼這些菩薩大都示現在家相呢?原因是過去的出家眾,具聲聞性格的多,出世的思想比較濃厚,而在家的佛教比較樂觀,積極向上,更合乎大乘佛教的宗旨。
──《星雲日記》
依信眾的資質層次不同,可以分為三種:
初等信徒:求佛祖保佑自己,升官發財。
中等信徒:求世界和平,人民安樂。
上等信徒:發心將自己貢獻給佛教。
──《星雲日記》
弘法利生的工作,必定是集體創作,絕對沒有個人的情緒。既然連自己都奉獻給了眾生,自然要以眾生的需要為需要,眾生的歡喜為歡喜,才是弘法者應有的形象。
──《星雲日記》
我們常讚美佛教是慈悲為懷的宗教,但是卻少有人稱讚佛教徒很好,這是因為有些佛教徒,自私、封閉、固執、逃避,所以佛教徒無法令人一致贊同。大家不要只是陶醉在佛教的教義裡,而要致力成為優秀的佛教徒,要直下承擔自己是優秀的佛教徒──慈悲、發心、積極、奉獻……弘揚佛法,光靠佛陀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每位佛教徒能學佛之所學,行佛之所行,凸顯佛教徒傑出的言行及活動力,才能得到社會大眾的肯定。我常教誡信徒,不要光說佛光山好、信眾多、活動多、寺院多,這沒有用;真正可貴的是,佛光山的每一個份子,能彼此尊重融和,這才是真正的好。
──《星雲日記》
有人曲解了「一師一道」的觀念,認為這是約束信徒的教條。其實,一師一道並非現代才有,是佛教自古以來就提倡的。所謂的一師,指的就是佛教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謂的一道,指的是佛道──佛陀的教義。所以,一師一道,就是說正信的三寶弟子,應該一心一意奉行佛道,而不皈依外道天魔。一師一道的思想,有助於教內團結,其思想非佛教所獨有,基督教及回教,也同樣主張一師一道。
──《星雲日記》
佛光山是集體創作的成果,單打獨鬥已不合乎時代潮流了。人在一起工作,如果相互離心,彼此牽制,則無法成就。若能精神合一,理念一致,即使分散於世界各地,也會有所成就,眾志成城。
──《星雲日記》
信徒分四等:
1.一師一道,行解並重。
2.一師多道,行解隨緣。
3.多師多道,無行無解。
4.無師無道,邪知邪見。
──《星雲日記》
佛光山有四個主人:佛陀、大眾、常住、功德主。所有的光榮都是佛陀的,成就都是十方大眾的,利益都是常住的,功德都是功德主的。
──《星雲日記》
有不少信徒從年輕時,就開始聽經聞法,至今已有四十多年歷史。若以社會學歷而言,早就具有「博士」資格,可以講經說法了,但他們從沒有這個觀念,不認為自己可以講說佛法,仍自稱弟子,不敢稱老師。佛法的真義不是如此,佛教主張人人平等、生佛不二,所以在家與出家一樣都可以當老師。像維摩詰居士是多少大菩薩的老師,勝鬘夫人常在皇宮為大臣說法,梁武帝曾三次捨身同泰寺,並不時在宮中說法,這些範例不都是檀講師的先驅嗎?
──《星雲日記》
佛光山的出家弟子有幾種殊勝難得之事:
1.讀萬卷書:佛光山有創辦佛學院,或可到海外深造。另外,佛光山設有數所圖書館,藏經典籍豐富,方便進修。
2.行萬里路:佛光山別分院遍布世界五大洲,易於培養立足台灣、胸懷世界的氣宇,並打開視野,增長見識。
3.做萬種事:不論叢林四十八單職事,或世間的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都有一展所學的空間。
4.度萬種眾:舉凡社會各行各業,大學教授、學者專家、企業精英、家庭主婦、老人小孩等等,一切眾生都是服務的對象,都是學習的善知識。
5.修萬種行:佛光山設有禪堂、念佛堂、拜懺堂、抄經堂等,可以依自己根器,或參禪打坐,或念經拜佛,或稱名念佛,或抄經定心,或拜懺消業,或作務培福,或慧解閱藏,或度眾結緣。八萬四千法門,方便開設。
──《星雲日記》
佛光山是一個怎樣的道場:
1.佛光山是一個有傳承的道場:我在大陸是真正受過傳法的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有法卷與印章為證。一九八五年,我又傳法予心平法師為第四十九代。佛光山的僧眾都是我的徒弟,但若是沒有經過傳法,只是師徒,而非法徒,法徒才具有傳法資格。所以,佛光山的法脈淵遠流長,是一個有傳承的道場。
2.佛光山是一個有制度的道場:佛光山有男女兩序僧眾及男女兩序信眾,是四眾弟子共有的道場。一千多名出家弟子,在人事管理上有序級制度,升等則依學業、道業、事業等條件來考核評鑑。
3.佛光山是一個有教化的道場:佛光山教團以教化為己任,設有禪堂、念佛堂、都市佛學院、夏令營、短期出家、技藝訓練班等,都是為了教化信眾而開辦的。
4.佛光山是一個有性格的道場:佛光山有以眾為我的大眾性格、集體創作的團隊性格、給人信心的歡喜性格、注重文教的教育性格。
──《星雲日記》
如何做好一個佛光人:
1.佛光人對三寶要有信心。 2.佛光人對自己要有道心。
3.佛光人對佛教要有熱心。 4.佛光人對常住要有忠心。
5.佛光人對眾生要有悲心。 6.佛光人對修持要有恆心。
──《星雲日記》
常住是大家慧命的根,要好好愛護。所謂常住的定義是:
1.要有早晚課誦。 2.舉行各種法會。
3.鐘鼓法器不斷。 4.發心接應十方。
5.堪為大眾師範。 6.度眾不倦不拒。
──《星雲日記》
由於時代的進步開放,佛門僧伽的質和量也隨著普遍提升,這本來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情。但有些人出家之後,卻高高在上,自稱僧寶,藉自修之名,懶於說法,懶於度眾,懶於活動,懶於利生。長此以往,不僅是個人的墮落,也違背佛教的真義。
──《往事百語.老二哲學.先作牛馬,再做龍象》
中國人向有「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觀念,其實就我一生的閱歷來說,被人領導才是一門重要的課題。因為,能夠被人領導的人,將來才能做好領導者的角色。四十多年前,我曾一度為人編輯《人生》雜誌,為人助印發行大藏經影印工作,希望藉此推展佛教文化事業。當時主事者僅想守成,與我開創的理念無法相符。雖然多年來,我並不滿意他的領導作風,但直到我向他辭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