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89/7-1991/4) 《星雲日記(1989/7~1991/4)》
Hsing Yun Diary 3 - Not Bearing a Purpose in Coming West: All Wishes Fulfilled 星雲日記3~不負西來意 萬事如意(1990/2/16~2/2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3~不負西來意 ■萬事如意(1990/2/16~2/28)如得人意,卻不得我意;
如得我意,卻不得人意;
要得人如我意,除非我如人意;
人人所得如意,大家萬事如意。
菁華語錄
◎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生,處事著重於該為不該為,而不在乎別人的批評,因要有接受人家批評的雅量,才有資格
與人共事。
◎一個人心量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做事的態度不要空談,要落實!舉心動念時要想我能不能做到?不可輕諾寡信,生活教育才是根本。
◎在人多的道場裏,彼此有激勵作用,沒有在洪爐裏冶煉如何成鋼?所以在團體中要懂得珍惜!
◎你想將自己定位於什麼層次,完全要看自己的心胸能包容多大。
◎力量的來源要靠發心,我們常說鼓勵會增加力量,信心的建立會增加力量,對未來有希望會增加力量,從事嗜好
的興趣會有力量;學佛的人要在佛法中、禪悅裏體會力量。有了力量,就能多一份心思去體諒別人,凡事--
如得人意,卻不得我意;
如得我意,卻不得人意。
要得人如我意,除非我如人意;
人人所得如意,大家萬事如意。
二月 十六日 星期五
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理事長宏印法師來訪,談及今年九月底將主辦一場「青年學術會議」,受邀的對象是東南亞一帶,如︰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佛教青年。想向本山商借場地,請都監院院長與其面談,只要與本山活動不相衝突,非常樂意成全!
宏印法師是這一輩優秀僧青年之一,對佛法弘揚頗具熱心。談到目前弘法,在各縣市借文化中心的場地時,必須將「宗教講座」改成「文化講座」才借得到。對此刻意的「畫」分,只讓人有削足適履之嘆,沒有實質的意義。而內政部關心的仍是宗教法的問題,目前宗教法最大的毛病便是只要一提到什麼就「不可」、「不可」、「不可」......消極得只管「錢」而已,對佛教利生事業、弘法之本分不曾過問。如此的宗教法對佛教有何助益?為何不能積極地站在輔導的立場,可以提出一些好事,規定都「可」、「可」、「可」地發揮?
此外,對住持之產生無資格限制,我們知道行醫者必須要醫學院畢業,教書者必須要師範學校畢業,就連牧師、神父也都要神學院畢業,而寺廟的住持當然也要佛學院畢業才夠資格,否則讓一個沒有佛學概念的人來管理寺廟,讓外行人來管內行人,實是寺廟紊亂之根源!我們期盼新的宗教法能趕快成立,雖不理想但是我們可以慢慢改進,因有「法」總比無「法」好。
宏印法師也提到,在一次會議中,社工會主任鍾榮吉曾提到希望兩岸的佛教能彼此來往,希望青少年的教科書裏能有宗教內容的課題。佛教深化人心的社會功能,是不爭的事實。
屏東、旗山、潮州、紅毛港等南區佈教所近三百多名的信眾,在信眾部的安排下,下午三時同時回山。特於東禪樓跟大家見面,目前社會到處都有渴求佛法的人,為便於大家聞法,故有「佈教所」的成立,輔助寺院扮演弘法度眾的角色。期盼將佛法的慈悲、歡喜,帶入每一個家庭。
母親將於後天(十八日),經由洛杉磯來台,前幾天當我確定母親的班機和日期後,就一直忍著不說,希望在最後一秒鐘才告訴大家,今看到南區佈教所信眾對本山的向心力,那親切感油然而生,就像對待老朋友似的脫口將這消息告訴大家,得到如雷掌聲的回應。
晚,上「宗門思想」課快下課時,從軍中退役不久的宗住問了我一個問題︰「師公!您那麼『強棒』,我們要怎麼樣才能跟得上?」
在佛門,我的梵唄、法器並不好,也不會英、日文,徒弟中語言、梵唄能力比我好的人很多,唯一我認為比別人強的地方是--
一、在性格上︰我喜歡廣結善緣、喜歡與人為善、不灰心、不退縮,我不會將徒弟認為是我私有的。
二、在心量上︰我能包容能力比我強的,能包容意見和我不同的人,我不太計較別人的過失。
我出家五十年,沒有自己的時間,更談不上享樂,總是不分晝夜本著良心,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為弘法度眾的事業著想,故在性格上、心量上我自信佛光山沒有人能比得上,但在能力上比我強的人很多,所以我並不「強棒」!
二月 十七日 星期六
上午與慈容搭機前往花蓮。
花蓮信徒葉文明、葉王雪卿夫婦,在壽豐鄉有一塊約四百坪的土地,想捐給本山做文教弘法的道場,經幾次催請,實被他的盛意所感,故今特撥空前去。抵花蓮時,四維高中校長,也是本山功德主黃英吉校長,親自開車來接。
對葉文明居士的奉獻,特囑慈容好好規畫,決不辜負葉居士的這份發心。
臨行前黃校長要我到四維高中看看,好多位主任在門口相迎,新建的三層樓電子科校舍,雄偉壯觀,上有我題的四維高中校訓「孝親感恩」四字,有大學學府的氣派!這是一所非常成功的私立學校。
黃校長經常強調,他是佛光人,四維的成就完全是向佛光山學的。只是我不懂,既然四維高中是向佛光山學的,而身在佛光山的普門中學幹部,為什麼卻經常跑來四維高中學習?可見黃校長的謙虛了。
晚,搭機回台北普門寺,準備明天至中正機場接母親回佛光山。今晚精神特別好,看書看到兩、三點,仍不覺疲倦。
二月 十八日 星期日
十年來我就分別在日本、香港、美國見過母親,甚至在洛杉磯時也隨侍在她身旁,接母親應該是很「平常」的事,不知為什麼今在機場時,老有「我有一件事沒有做」「我有一句話忘了交代」的罣礙和緊張。
看母親從機艙下來的剎那,我有股忍不住的鼻酸,這種感受是我第一次在日本見到她老人家所沒有的,為何十年後反而會有這種感受?直到出機場,由四面八方湧來問候母親的音聲,我才領悟到,原來母親是踏在自己國家的土地上。
下午四時,母親的坐車才進山門,沿途就在全山大眾的擁護下,進入麻竹園的祗園廳,一下子被三、四百個徒眾包圍著,母親東張西望的在找尋她熟悉的面孔,「奶奶!我在這裏。」「奶奶!我在這裏。」莊法師、惠法師、容法師不約而同的招手示意,母親笑著說道︰
「我很對不起你們,讓大家站那麼久,有法師、小姐、居士等我這麼久,我怎麼好意思呢?」
母親一口標準的揚州話,能完全聽懂的徒眾沒有幾個,我只好權充翻譯。
「奶奶!歡迎您回到佛光山來。」
母親又說道︰「我這一次在美國不小心跌倒,因骨折開了兩次刀,不但沒有痛而且很快就好起來,這都是西來寺和佛光山的法師為我誦經的功德。......您們會出家都是有根基的,否則不出家在家易受公婆的氣,出了家就算是受了一點委屈也是有價值的,因多受一次委屈的磨鍊,就會多增長一份根基。......一個人出家學佛,知道有西方極樂世界,知道要好好修行,都是因為有根的關係(指有師父)才懂得要珍惜......」(母親的意思是告訴徒眾要對我好。)
母親指著徒眾問我道︰「他們都是你管的嗎?」
我說︰「這些徒眾我都有責任教他們,這裏面只有我給你管!」
母親嘴角漾著滿足的笑容。
因岳父吳桐飛先生往生,特地從美國趕回來的楊懋慈夫婦,下午四時陪同其岳母等多人上山,為吳先生後事至萬壽園選擇墓園,我也親自陪同前往。
中國佛教會常務理事李景凡夫婦等人來山禮佛,晚於客堂跟我談起要辦「安老院」的理想,我也提供了佛光精舍一些經驗予其參考。
二月 十九日 星期一
《中央日報》李堂安、《中國時報》蘇正國等記者,今天多次連絡要訪問我,當然主要是要看母親。昨天陪同母親回台的西來寺住持慈莊法師一再表示,因時差的關係,母親尚未調適過來,應該要讓她老人家好好休息,但記者們那份誠意,實不便婉拒,只好答應下午請母親跟記者見面。
我有一兄一姊一弟,最大的已七十歲,最小的也六十歲了,一家人身體都很健康,尤其母親雖已年屆九十了,仍健步如飛。兩個月前,因不小心摔了一跤,先後動了二次手術,都沒有表示過痛苦、難過,這份忍耐的毅力,折服了看護她的醫生、護士。
當記者問及母親對台灣的觀感時,她老人家說︰「我在大陸時就知道台灣是個黃金國家,我的兒子也在台灣,故十幾年來,我的心總向著這裏。這一次到台灣主要是要看我的兒子,和他創建的佛光山、他的徒弟。」
母親從小就是很虔誠的佛教徒,大陸文革時,她每天都要去做工,一個月人民幣十一元,日食三餐不飽。因我的關係,家裏被定為黑五類,連我的一張照片都不敢留,只好包起來塞在門縫裏。近十幾年來,大陸社會開放了,我同家裏的人連絡上後,在經濟上給予些許的幫助,生活才慢慢改善。
母親又對記者說道︰「台灣有道德心,行善的人多,沒有惡人,這很不簡單!」
母親雖不識字,但在家鄉「道聽塗說」的常識很多,故對文化、教育、經濟、社會等常識很豐富,不管你跟她老人家談什麼話題,她都可以跟你對答,甚至會告訴你她的看法。鄰里間若有糾紛困難,母親常是排難解紛的角色,非常受大家的尊重。
母親的三餐非常簡單,早餐︰一點茶,偶爾麵;中餐︰一碗豆子粥;晚餐︰一碗粥。以小醬瓜、豆腐乳下飯。幾十年來的習慣都如此,即使現在用餐時,加一、二樣菜在桌上,她也很少去碰的。
記者問母親,是否就在台灣住下來?「我私人很喜歡這裏,但我並不只有二太爺(在俗家男孩中,我排行老二,故母親如此稱之),家裏人多,還是得回家鄉去。」
送走記者,徒眾就對母親說︰「奶奶!明天的報紙都會刊登您的照片,就有好幾百萬人認識您了!」
母親連忙搖著手說︰「怎麼可以這樣麻煩人家?一個老太婆,要人家認識做什麼?」
傍晚,陪著母親巡山,精緻又富創意的花燈,總博得她老人家「不簡單呀!不簡單!」的讚歎聲,尤其在大雄寶殿玉佛陳列的地方,讓她有應接不暇之感,看她轉身告訴隨行的依照、永文道︰「你們別忘了要幫我配一支八十五燭光的眼鏡,我要好好看一看佛光山!」
沿途碰到不少信徒、遊客,都跑來跟母親合掌、問好,「老菩薩歡迎您到台灣來!」「老菩薩很榮幸能看到您!」「老菩薩您很了不起,生了一個佛子!」......
母親對我說︰「是天上的菩薩請你下來度眾生的,你要慈悲地帶領大家到西方極樂世界!」
晚上,續為學生上課,以前我在棲霞山求學時,從沒有看過報紙,很多社會新知、消息、動態都不知道。現在時代不同了,「資訊」是現代人生存的腳步,尤其是身為弘法者,更要廣為吸收,以應眾生需要!平常就要常思「我能為佛教做什麼?」故要自我期許--
一、為生命要留下歷史--證悟的功德。
二、為信徒要留下慈悲--服務的善緣。
三、為道場要留下信仰--精進的發心。
四、為人間要留下貢獻--難忘的回憶。
下完課到母親住處,永昭送來昨天她老人家到達佛光山時一連串的照片,剛好整整一本,母親看得很用心,說道︰「這在家裏(指大陸)一個星期也洗不出來。」
道慈託心定法師從高雄抱回一隻兔子,送給母親,兔子在母親的慰撫下,舒服得眼睛都要閉起來了,徒眾問道︰「奶奶您為什麼那麼喜歡兔子?」
「那是有原因的。」
「什麼原因?」徒眾追問著。
母親則笑而不答。(因我的生肖是屬兔子。)
二月 二十日 星期二
今天的《聯合報》、《中國時報》、《中央日報》、《環球日報》等都刊載著母親到佛光山的照片和消息,我在旁念報紙給母親聽,念完問道︰「您聽得懂嗎?」
母親回道︰「我又不是木頭人!」接著隨手就把報紙小心翼翼的摺好,說︰「這些報紙我要帶回家(指大陸)去。」
有一「萬國道德會」的組織,正在編寫《賢母傳》,想採訪母親,我徵詢她老人家的意見,問她要不要給人家寫?母親連忙搖頭道︰「不要!人愈小愈好。」然後不勝憐惜的對我說道︰「你這麼『大』,不苦嗎?」真是天下父母心!
這兩天山上的徒弟、徒孫都來探望母親,每一個人的家庭背景、入道出家的因緣都不一樣,有些徒弟父母已經往生,母親都會替他們婉惜,可憐他們沒有父母的關愛,然後就面對著我說︰「像你就不可憐,有媽媽!」
徒弟趕緊回道︰「奶奶!我們有師父,一點也不可憐。」母親哈哈大笑。
和母親聊起家鄉的事情,她老人家說,或許是因環境的關係,家鄉有些人很勢利,常擇人交往,母親說,對一些如縣長、鄉長的,她不一定要跟他們打招呼,但對一些乞丐她則主動去跟他們講話,也常常濟助他們東西。
我就故意說道︰「要是我,縣長、鄉長才會去打招呼!」
母親白了我一眼︰「熱的火爐不要用扇子扇。」
特地為參加佛光山七十九年度信徒香會,而專程到台灣的菲律賓慈恩寺朝山團三十人,在永光法師的帶領下,於五天前到達中正機場,沿途參訪各別分院,今午抵佛光山,晚九時三十分,我和住持心平、都監慈容在雙圓堂接見他們。
記得一九六三年我第一次到菲律賓,那時對菲律賓的印象好美好美,二十八年後的現在,世界輿論談的卻是菲律賓的政爭,去年十二月二日在香港我已簽證好要到菲律賓,卻因菲國兵變而沒有去成,等下一次因緣成熟時,一定要去慈恩寺。
座談時,簡介了本山的建築及弘法狀況,從農曆初一(元月二十七日)到今天,來山禮佛、觀賞花燈者不止一百萬人,通往佛光山的道路經常阻塞,可見台灣佛教興隆情形。三十年前,沒有人肯承認自己是佛教徒,而現在人人手上的念珠、頸上的佛像到處可見,並以信佛為榮!
因呂林珠珠居士的發心,讓菲律賓的信徒有機會接觸到佛光山的佛法──人間佛教。人間佛教重在每人要有佛法,什麼是佛法?慈悲而不瞋恨、尊重而不輕視、助人而不破壞、讚歎而不嫉妒......其他布施、禪定、戒律......等皆是。希望此行,大家能把很多佛法帶回去!
當他們得知本月二十五日信徒香會安排有慈恩寺信徒獻供時,都歡喜得跳起來,紛紛請求縮短或取消旅遊行程,要趕著製作服裝及訓練儀禮。
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生,處事著重於該為不該為,而不在乎別人的批評。因要有接受人家批評的雅量,才有資格與人共事。一個人心量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二月 二十一日 星期三
徒眾到寮房看母親,總會問道︰「奶奶!住得還習慣嗎?」
母親︰「我覺得美國的空氣比較好,要習慣的話,那就要立刻回家。」
只要母親一踏出房門,信徒、遊客都是一大堆人搶著跟她握手、問好、講話,那份吵雜,使她覺得美國空氣很好,回家才習慣。
所以,物質的生活,不是人生唯一的需要。另一個徒弟最喜歡問的問題是︰「奶奶!您講師父小時候的事情給我們聽。」
有求必應的母親,就說道︰
「我要生你們師父的時候,曾夢見一個小金人在我床前翻找東西,都不講話。
我就問道︰『喂!你在找什麼呀?』
旁邊有一白髮老人就說︰『他在找稻穗。』
『我的床鋪下都是乾的稻草,怎會有稻穗?』才剛說完,小金人就真的抽出一根稻穗出來。」
白髮老人說︰『這稻(道)穗就是會結果!』
就這樣生下了你們師父。
你師父小時候臉一半是紅的,一半是白的,鼻下與上唇間有二條紅線。左右鄰居都說,李成保(我父親)家中養了一個妖怪。我就說妖怪也是人,不是野獸,不會吃人的。二、三歲時,總是用繩子扣在家裏,不讓他出去,因為實在太難看了。三歲後,臉上的顏色才漸漸褪了。」
說到此,母親轉向我說道︰「若不是因那個夢,還有小時的臉跟別人不一樣,我是不會讓你出家的!」
(民國二十八年,中日戰爭期中,父親在江浙淪陷區中失蹤,想是遇難,母親約四十歲左右,帶著十二歲的我離家去找父親,因此因緣才促使我出家。)
母親接著又說︰「每逢過年時,家中都備有糖果,你師父三歲多時,糖果罐拿不動,就用拖的到院子,招呼左右鄰居的小孩子來吃糖。大家都笑我養了一個呆子!」
「家中日常用品要靠擺渡到運河對岸去採購,中日戰爭時,沒有人肯為賺一毛錢而冒生命危險去擺渡,那時你師父才十歲,衣服脫下往頭上一紮,就下水,那運河水很急,很少有人敢下去游泳,可是你師父每次都能把家裏需要的東西買回來,大家都說這二小子(在男孩中,你師父排行老二)不簡單,李家桃樹上的果子,將來就看這一顆紅。」
文革期間,公安人員抓母親去問︰「你兒子到那裏去了?快說出來,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母親︰「天下父母養兒育女,都希望能留在身邊孝順,腿長在他身上,我怎麼會知道他在那裏?」
公安人員︰「妳兒子寫給妳的信,我都收到了,妳怎麼會沒跟他連絡!」
母親︰「我兒子的信你既收到,你就知道他在那裏,我不知道,如果你真的要找他,你拿路費給我,我去找他。」接著又說道︰「我生兒子沒享福,反而惹得一身霉氣,所以我還是勸你以後不要養兒子。」
(類似這樣的問話,有時一星期好幾次,母親總嘆道︰「兒子出家都不知去向,到處找不到已夠傷心了。你們還要跟我要兒子,我兒子出家也犯法嗎?你們還這樣煩人!」)
母親又說︰「文化大革命時,餓死的、吊死的、自殺的、槍斃的......不勝枚舉,我是仗著佛菩薩的光輝才會安全至今。但現在大陸社會,確實比從前好多了。」
兩三日來,高雄縣長余陳月瑛數度來電,說要上山禮佛,並看望母親,送母親一盒人參、一件衣料。余陳縣長看到母親的衣飾,她說,一點都看不出是大陸人。她和母親談得很開心,晚餐後離去,實在感謝余陳縣長的情誼。
應中山企業管理學術研究學會之邀,要我在他們的「新春聯誼會」上演講,他們都是中山大學畢業後,在社會上有成就者,利用每年春節時團聚。今講題是「企業人的身心修養」。從事工商企業者,主要在於提高社會經濟與生活本質。一個人如果將一切都看成是我的,凡事無不美好!
二月 二十二日 星期四
上午陪母親參觀「佛教文物陳列館」,看到一尊持經觀音,母親就說道︰「看菩薩多精進,還看書耶!」
走進重重無盡的「華藏世界」時,母親忍不住歎道︰「多大的佛光呀!」
一入舍利殿,母親非常恭謹的說道︰「我知道舍利子是很寶貴的東西!」
面對著千手觀音時說道︰「菩薩的千手是要去幫助眾生的。」
在簡介佛光山派下各別分院的模型區,母親一眼就認出西來寺,並說道︰「西來寺我住過,我這一次是從西來寺到台灣的。」在模型區觀望了一陣子,母親很慎重的對我說︰「在台灣各地、美國、香港、馬來西亞......處處都有佛光山的寺院,將來也要建個南京下院,至少要有八個房間,六個房間屬住眾的,二個房間供客人掛單,以後你或你的徒弟回去,也可以住。」
我問母親︰「如果南京下院成立,您認為誰去住持比較適合?」
母親︰「名單暫不公布!」
母親參觀時,陳列館的小姐總在旁招呼,母親讚道︰「這裏的小姐,每天跟這麼多的佛、菩薩在一起,將來都會成佛的。」
由陳列館出來,轉往「淨土洞窟」,母親說︰「這就是西天!佛菩薩海會雲來集,看都來不及看,數也數不了......可惜國華、國民、素華沒看到(指我兄弟姊妹),下半年我一定要再來望一望!」
在法物流通處前,服務小姐要送母親紀念品,她老人家婉拒著,指著櫃台上這一個月的《普門》雜誌(封面是我跟國軍在握手)說︰「紀念品不用,我有了,這一本書我要帶回家去。」
送母親回房間路上,母親說︰「台灣是個黃金國家,此地是極樂世界!西天如來佛保佑你,否則你怎會如此度眾生?大法師!你辛苦了!」
下午吳修齊居士等來探望母親,我為母親介紹說︰「吳先生也是從小生意奮鬥而成功發大財的大老闆。」
母親︰「前生有根機者,今世則鴻福無窮。」
大陸文革時,家中若有人在海外者,皆淪為黑五類,母親因我受了很多苦,撿菜葉、吃草......仍不失為人排難解紛的角色,常去幫人家的忙,省下口邊的糧食去救濟人家,有很多乞者就對母親說︰「老太太,您這麼慈心濟人,將來可多福多壽!」
母親︰「算我明天要死了,我也不會去求壽,我在修兒子將來有前途加根機。」
我感謝母親平常為我所做一切陰德,我也讚歎母親是個有根機的人!
母親︰「我是個過時的人,那有根機?」
「您沒根機怎會生我?」
母親︰「你的根機有用,能弘法講經,我的根機沒有用!」
「如果沒有一個『沒有用』的您,就沒有一個能弘法講經的我!」
今晚是慈惠法師在善化慧慈寺講經的第三天,八時三十分結束時,將由我親自主持一場皈依典禮,據住持永進法師向我報告,這三天來聞法者,每天都近千人以上......才踏進慧慈寺,果見大雄寶殿、走廊、丹墀,都擠滿了要皈依的人群(其中有很多是全家要一起皈依的),從皈依人數日增之現象,佛法實是人心不可或缺的資糧。
晚十時,轉往功德主陳順章居士家作家庭普照,一起參與的另有功德主陳榮霖、蔡滄洲......等近五十人。座談時,大家彼此交換學佛心得,也為目前社會脫序現象深憂,今日社會需要大家的關懷,互助互重地盡一份心與力量......也為提高維摩居士的護法力量,佛光山將組織「佛光人會」,會中禮聘陳順章居士為善化地區佛光人會的第一任會長......
臨行時,他們齊唱一首由「何日君再來」改詞的「何日師再來」送我離去,歌詞是──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歡聚慧慈寺,今日離別後,何日師再來?聽完了開示,充滿了法喜,人生難逢善知識,不歡更何待,從今離別後,何日師再來?」
二月 二十三日 星期五
新文豐出版社負責人高本釗居士來訪,談及目前佛教文化事業推展情形......。得知西來寺正籌辦西來大學招生事宜,慷慨承諾,要將新文豐出版的所有書籍,送一套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