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89/7-1991/4) 《星雲日記(1989/7~1991/4)》
Hsing Yun Diary 10 - Diligently Plowing the Field of the Heart: Unobstructed Passage 星雲日記10~勤耕心田 暢行無阻(1991/4/1~4/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10~勤耕心田 ■暢行無阻(1991/4/1~4/15)人生遇挫折受阻。
必定在過程上有所差錯。
故為人處事寧可慢些,不要太急而錯誤;
寧可笨些,不要太巧而敗事。
在遇挫折不順遂時,要將原因找出來。
並痛切面對改過不推諉。
自然在人生道上暢行無阻。
精華語錄
◎當得意時,須尋一條退路,然後不死於安樂;當失意時,須尋一條出路,然後可生於憂患。
◎「生活」的真義?生活艱難時,要面對它;生活安靜時,要接受它;生活辛苦時,要體驗它;生活憂傷時,要克服
它;生活艱難時,要履行它;生活滿足時,要享受它;生活迷矇時,要揭開它;生活活躍時,要把握它;生活美好
時,要歌頌它;生活挫折時,要奮起它;生活清閒時,要計畫它;生活思考時,要完成它。
◎宗教彼此間應互相尊重而非反對,在弘揚佛法的前提下,對異教要有包容心,甚至必要時給予輔導、感化、攝受,
而非排斥、對立。
◎人遇到不順遂時,最容易引發瞋心,有的人喜歡將瞋怒刻在岩石上,永記不忘;有的人喜歡把怒氣寫在沙上,很快
就消失掉;另有一種人喜歡把怒氣付諸流水,不讓不悅的事留在心底,他讓誤解和閒言閒語悄然逝去,他心裏永遠
清純不受干擾。
◎神通敵不過業力,也非究竟之法,為佛所不允,故學佛不要迷信神通,平常心是佛道。
◎佛教之不同於一般慈善機構,乃在於可以淨化人心,解決人的生死煩惱。
◎佛教要健全組織,在行政及社會活動方面要讓在家教團來發心,法務及教務則以寺院為主,由出家法師來負責,如
此分工合作,不僅能健全佛教組織,更可維護佛教制度與宗風。
四月 一日 星期一
應依日要求,在新編的西來寺簡介上題「佛光山西來寺」六個字。一提起筆來,就停不了。
為西來寺五觀堂題︰
「吃現成飯應思來處不易
說事後話唯恐當局者迷」
為聖地牙哥西方寺題︰
「西方三聖常住西方寺
聖地七眾永在聖地居」
為倪雯小姐負責的東西旅行社題︰
「東土河山風光好
西方花香日月明」
在旁的茅愷枬小姐也拿出她久備的兩份扇紙,請我題字,茅小姐的皈依法名是「普勤」,故分別為其題上「普勤安忍」、「慈忍」。我這一生中得力於「忍」的受益最大,深覺︰唯智者能忍,唯仁者能忍,唯勇者能忍,唯力者能忍,非親身實踐者,不易體驗。
中午,大陸畫家李自健來訪,帶來多張他為我拍攝的照片,請我挑選,以便替我畫像時參考,李先生表示,他一定會讓佛門僧眾慈悲、莊嚴和高瞻遠矚的精神,在畫面上讓大家感受到。
李先生不但具有才華,且有滿腔理想、抱負,無奈因生活困頓,只好為「生活」而畫。我為了成就他作畫的理想,特將「蒙地精舍」借給他住,讓他安心作畫,他高興得不敢相信天底下有這麼好的事。我只不過是盡自己的一點心力,實不忍心看到人才被埋沒。我送李先生一本《護生畫集》,他願意以「愛心」作主題,畫出一系列有水準的藝術畫。我建議他將中國人堅毅不拔、任勞任怨、委曲求全的民族性,作另一專題來描繪。
西來寺這幾天正在展出陳中行、邵幼軒夫婦的作品。陳先生今送我一幅邵幼軒女士的寫景畫,筆觸生動、細膩。很高興這些不定期的藝文活動能常在西來寺舉行,讓來禮佛的信眾可以薰習這一方面的素養;讓來賞畫的遊客,享受佛門清淨與莊嚴的氣氛。
最近來往於西來寺的信眾或遊客,時常在證件或機票上出差錯,負責的旅行社總經理今天剛好到西來寺,我順便和他提起。從事旅遊業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尤其是處在現今這種講究快速、精確和信譽的時代裏,實在是沒有時間「容許」錯誤。並提供多次帶團出國的經驗給他參考。
劉邦做了皇帝以後,有一次生病,傳旨誰也不接見,一連多日,許多事情都不得奏報,文武百官為朝中大事非常焦急,但又不敢進宮見駕。
將軍樊噲很惱火,就闖進宮去,一直來到皇帝床前,高聲道︰「想當初,你在沛縣起兵時,何等英雄氣概,今天下已定,精神怎麼反而如此不振?您重病不和大臣商議國家大事,整天只和一兩個太監待在深宮裏,難道您忘了當年秦始皇病死時,宧官趙高假造遺詔,殺害公子與文武大臣,禍亂天下的事嗎?」
劉邦聽罷翻身起床,馬上召見群臣,商議大事。
「當得意時,須尋一條退路,然後不死於安樂;
「當失意時,須尋一條出路,然後可生於憂患。」
四月 二日 星期二
下午,以爭取環保和消費者權益著名的柴松林教授夫婦來訪。柴教授在台灣有「最有影響力人物」之譽,上個月二十四日在舊金山灣區佛斯特市又獲得第五屆傑出民主人士獎。柴教授並將他所得兩千元美金,捐給主辦這次活動的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
陪柴教授夫婦觀賞「西來寺簡介」,及巡禮各殿堂、圖書館。晚餐後,很誠意地留他們在會館住宿。
三寶寺住持依照(心悟),今將回舊金山,請我題幾個字給他當座右銘--
「依照銳氣海內外
心悟熱心僧俗知」
希望他能有所悟。
報載--陜西西安大雁塔保管所在幾個月維修古塔的過程中,發現「塔中有塔」。
過去,僅有明代時為保護此塔,在外面加圍了一層磚的傳說,卻無文字資料記載。這次在維修過程中,從古塔二層檐上近二十公尺長的裂縫處發現,外層面磚的裏面,是完好無損的塔身,其磚帶布紋,質地整潔、堅固,遠比外層面磚好得多。部分專家認為,此係唐代原塔的「真身」。維修過程中,從外層拆換下的部分舊磚上,還發現有「大雁塔民國二十年」字樣,已引起專家的注意。
◎甘肅省敦煌的莫高窟,最近用尼龍網織成一座高一點八公尺,長三千三百公尺,深一千公尺,呈三角形的防沙障,以保護當地珍貴的藝術品。
莫高窟位處沙海之中,每年吹進窟內的沙塵在一千立方公尺以上,由於長年風吹沙打,使洞內岩石風化鬆動,壁畫有變色、起痂和脫落等現象。
因此,敦煌研究所、美國蓋蒂基金會和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共同提出了「一阻二固」的防治辦法。據稱,這座防沙障是由耐高溫、高寒以及抗輻射的高密度尼龍製成,在大陸首次被試用。
近兩年來,抱著結緣的心態,我常寫毛筆字跟信眾結緣。常有人問我,如何練字?古時,懷素曾因夜聞嘉陵江水聲而草書更佳,張旭曾見公主、挑夫爭路而筆勢益俊,吳道子曾看斐旻舞劍而成東都天宮寺巨作,王羲之更因見鵝戲水而悟出書法之道......。在我緊湊的行程裏,那有時間練字?從來沒有練過字的我,只是在下筆時,多一分祝願而已。
四月 三日 星期三
今搭機回佛光山,臨行前心定與吳劍雄、李自健先生,送來一份合約書要我過目,內容是心定與畫家李自健先生,為推廣人間愛心,發揮藝術價值,基於合作之誠意,訂立為期「一年又三個月,創作百幅油畫」之合約。由吳劍雄先生為見證人。
期待一年後,這百幅油畫,能讓國人耳目一新,也讓大家有驚「豔」的感覺。
在飛機上,空中小姐拿了一份《中國時報》給我看,有一則關於徒孫乘悟在金門服兵役,臨危授命主持海印寺的報導,錄之於後,以為紀念--
金門太武山上的海印寺,是七百多年前留下的唯一古蹟,在歷史炮火中,仍能維持香火不斷,全靠老和尚月悟法師。
月悟法師在去年農曆臘月二十五日圓寂,這所由軍方全力協助修整的海印寺,便成了無住持的廟宇。
政委會為了維持有人照顧海印寺,同時早晚有法師課誦,於是先從服役的士兵中找出家人來支援,照顧前來禮佛的居民與信徒。
服務於陸軍部隊的一等兵郭保文,是來自高雄佛光山的比丘,法號乘悟,畢業於佛光山叢林學院,於是他便成了海印寺的臨時住持。
還有七個月就退伍的乘悟,白天到寺裏課誦,為善男信女解答問題,下午三時以後,便回到服役單位和大伙兒一起出操上課,晚上還被安排擔任衛兵工作。」
「生活」的真義?
生活艱難時,要面對它。
生活安靜時,要接受它。
生活辛苦時,要體驗它。
生活憂傷時,要克服它。
生活艱難時,要履行它。
生活滿足時,要享受它。
生活迷矇時,要揭開它。
生活活躍時,要把握它。
生活美好時,要歌頌它。
生活挫折時,要奮起它。
生活清閒時,要計畫它。
生活思考時,要完成它。
四月 四日 星期四
在飛行了十六個小時後,於晚九時抵桃園機場,在回高雄的高速公路上,原本兩條通道卻走了五路車,阻塞的情形可見,車速實在比走路還慢!因明天是清明節,又逢春假期間,回家掃墓祭祖的人潮自然匯集在高速公路上。
據史書記載,歲取星行一次,年取禾更一熟,時有春、夏、秋、冬四序;而每序各分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五日一候,三候一氣,六氣一時,四時一歲,故一歲得二十四節氣,其中便有清明節。
有不少地區將清明節稱為寒食節、祭祀節。寒食節應在清明節前一天,由於時間相近,人們便習慣把兩個節日當成一個節日。
寒食節的由來取意於春秋時,晉文公悼念功臣介之推的故事--晉文公重耳早年在外顛沛流離,介之推與其患難與共,相伴十幾年忠貞不二,最艱難的時候,曾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讓重耳充飢。後來,重耳當了君主,要重賞有功之臣,介之推卻隱居深山,過著清貧的日子。重耳尋不到,便下令放火燒山,想逼介之推出來。面臨大火,介之推仍不下山,抱緊一顆大樹,活活被燒死。
晉國百姓為紀念介之推,將其被焚日,定為「寒食節」,家家戶戶禁煙火,吃三天寒食。(介之推被火燒死,《左傳》、《史記》均未載。)
清明節流傳下來,已成為我國追念先人、祭掃墓地的風俗節日。
清晨三時多,才回到佛光山,心平、慈莊、慈容等多人,等待的時間和我在高速公路行駛的時間一樣長。為怕大家明天工作沒精神,吃了一碗清粥後,就催大家休息。
回到寮房了無睡意,翻了幾份報紙,聽著徒眾打板起床、上殿課誦、排班過堂......
在雜誌上看到一則勵行,值得給徒眾參考--
「今天我要︰
能有為人服務的機會,
即使十分鐘︰我要反省、思考,
驅逐懷疑,建立信心,
給想念我的人寫一封信,
履行一項諾言,
忘掉一項舊怨,
檢查我對別人提出的要求,
發願不可對別人苛刻,
為一項原則戰鬥,
克服一項由來已久的恐懼,
花幾分鐘時間欣賞大自然,
告訴人︰我敬愛大家。」
四月 五日 星期五
走進客廳才坐下,徒眾便一個個圍過來,問安的、報告的、請示的、講心得的......實在是來不及聽也來不及看,不知要先回答那一個?其實我也有話要說--好想告訴大家這半個月來,我在西來寺的所見所聞。不過看徒眾爭相一吐為快的表情,只好「忍」著,耐心的先聽他們的報告。
中午,抽空至萬壽堂巡視在進行中的清明法會。
「佛光山萬佛三壇羅漢期戒會」自上個月十八日開壇報到起,因我在西來寺,所以還不曾跟戒子見過面。下午四時三十分,戒場安排前來求受戒法的五百多名出家戒子在成佛大道上迎接我,連同前來護持的第一梯次在家戒子二千多人,排滿大雄寶殿前的整個廣場,氣氛非常肅穆莊嚴。
為戒子們簡短的開示道︰佛教根本的精神在於戒律的尊嚴,來此受戒必須要斬斷過去的一切榮辱得失,重新樹立一個新的自我,老是談過去,如何受得清淨戒?故要發心受戒,發清淨心來迎接清淨的戒體,發空無心接受戒常住的教化,發平等心凡事不著差別想,發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提心,來求得清淨的戒法。
晚,八時,在三寶殿為二千多名在家戒子上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要減少行為的過失,必須要受戒,受了戒易生慚愧之心,自然對身口意就有規範作用。戒的層次依大乘、小乘有所不同(依動機、善惡有別),故受持戒法的標準也不一樣。戒,沒有可不可以的,而在於清淨、不清淨。
戒,能成長我們未來的功德,能洗淨我們的罪業,能完成我們的人生,能普渡我們到達未來的目標......。加上懺悔、發願、立功、發心,則可增加戒品......。為戒子們開示︰
一、求受五戒的利益。
二、求受五戒的意義。
三、犯戒時要如何辦?
四、聖賢人會犯戒嗎?
慚愧心是道的根本。
「寧守貧賤持淨戒,具聖財寶德嚴身;
破戒眾人之所輕,持戒人天咸敬重。」
因逢一連十天的春假,這次前來求受在家五戒、菩薩戒的戒子,五分之四都是公教人員及大專院校的學生,不僅年輕且知識水準都很高,期望他們在受得清淨的戒法後,回到社會上去影響周遭的親人、朋友、同事,讓我們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很健全。
四月 六日 星期六
清晨三時不到就醒了,時差尚未調適過來,往往影響一個人的生活作息。記得這一次到西來寺,在飛機上服務的空中小姐都很熱誠地招呼我,邀請她們抵洛杉磯時,到西來寺參觀,但她們表示長途飛行很累,一旦飛機著地,就睏得只想睡覺,沒有興致出去玩。
我忍不住問道︰「白天睡覺,半夜醒來沒地方去做什麼?」空中小姐的回答是,看看書或聽聽音樂......。愛迪生曾說︰「音樂是唯一可以縱情而不會損害道德與宗教觀念的享受」,怪不得有很多人依此為忠誠的伴侶。可惜我一生不好音樂,不過在這夜半時分,閉目打坐,讓性靈遨遊於法界之中,是平時難得有的享受。
中午,會見由基隆來的張鳳美及台南、台北等多批信徒。
依馨已獲碩士學位,由日本回山銷假。
今為在家戒子們開示「觀念」的問題--
觀念如照相機的焦距,焦距不正拍出來的影像就模糊不清,故最能代表佛教實踐法門的八正道中,「排名」第一的「正見」,教導我們觀念要正。如︰
一、對修行的看法︰修行非要離開社會,跑到深山、寺廟閉關才有修行,也非衣著破舊、不要家庭和財富的苦行才算修行,一個人生存在世間上,那一樣東西不跟國家、社會、家庭、朋友有關係,故修行要在眾生身上求。修行要從佛心去修,與佛接心,與佛共願,行佛之所行,做佛之所做,要將自我的修行意義放大。
二、對神通的看法︰修行千萬不要存有神通的觀念,神通之道非人人可行,除非具足大慈悲、具足清淨戒、具足大忍者,才可以有神通。而懂得神通的人,到處皆是,如水可止渴,飯可止飢。神通敵不過業力,也非究竟之法,為佛所不允,故學佛不要迷信神通,平常心是佛法。
三、對慈善的看法︰佛教之不同於一般慈善機構,乃在於可以淨化人心,解決人的生死煩惱。而慈善只是佛教事業的一部分,佛教徒不關心文教事業則易淪為世間的人天福報而無法提升,因財寶布施使人用之有盡,而法財則受用不盡。
四、對跑道場的看法︰跑道場最大的缺點就是易將是非搬來搬去,功德沒有修好,反而造了許多口業。故不要將修行當成是應酬,護持道場要專一,不要盲目的跟在別人後面跑。
正確的觀念對修道者很重要,人的迷悟只在一念之間,聖凡、善惡、苦樂也都是在一念之間,「一念之間」有天堂與地獄、有善有惡,所以修行要珍惜觀念,觀照這一念很重要。
當然,真正的佛法沒有所謂男女、老少、善惡、苦樂......等差別相,只要心好,世界無所謂不好。
晚,七時,為出家戒子們上課。
在家人過的是入世的紅塵生活,一切都從「有」去需求;出了家則要過清淨的出世生活,一切從「無」去進入,故捨俗入道,要建立佛道的新思想--「十無生活」
1.無財之富。 2.無求之有。
3.無情之慈。 4.無欲之樂。
5.無住之家。 6.無安之處。
7.無人之眾。 8.無悔之心。
9.無聰之慧。 10.無功之德。
十時,與引禮法師們座談,彼此交換帶班的心得,我也提供一些意見,祈盼戒子們都能很快熟悉環境,靜下心來,珍惜這三個月「行解並重」的生活教育。
四月 七日 星期日
八時,主持在家戒子的正授典禮。從麻竹園出來往大雄寶殿的路上,看到徒眾在人行道上開車呼嘯而過,忍不住回頭「瞪」了他幾眼。為了要讓全山有個寧靜的寺院環境,多少年來我都建議在有限度的結界下,不准車子上山,好不容易信眾現在已習慣了車子一到朝山會館前的「禮佛徒步區」就停下來,不會再往上開。現在反而自己山上的徒眾在破壞這個規矩。這種輕心、慢心的舉止,怎可為信眾表率?「公務」、「送東西」實構不成開車的理由。「寺廟安寧,人人有責」,不要以為在自己山上可以恣意開車,而輕易殺「生」--
殺環境美好的安寧,
殺信徒禮佛的安寧,
殺遊客行走的安寧,
殺佛陀居住的安寧。
十時,與專程從國外回山來受戒的在家戒子們座談--
早年,太虛大師的理想是要為中國佛教建立制度,幾經門派、宗風、師承、地域、語言......的不同,最後才成立「菩薩學處」。佛教是四眾共有,不是出家人的專利,因此是以在家信眾為基礎,來建立奉行六度萬行的人間佛教。
佛教要健全組織,在行政及社會活動方面要讓在家教團來發心,法務及教務則以寺院為主,由出家法師來負責,如此分工合作,不僅能健全佛教組織,更可維護佛教制度與宗風,佛光山就是依此理念而提倡人間佛教。
要增加彼此了解,最好的溝通方式不外座談,戒子們都傾吐了心中的感受︰
◎在生活中有佛法的滋潤,倍感充實。
◎真正了解「戒」的意義是清淨、自由、不侵犯。
◎戒期中除法喜外,對自己的信仰更堅定。
◎久年痼疾無藥病除,發心要慚愧、念佛、服務,為親友及社會奉獻。
◎一、二十年來對佛門不解的地方,因這次受戒而茅塞頓開。
◎從佛光山的一磚一瓦不難看出大師的心血。
◎佛教的真義是「菩薩的智慧」。
◎圓融就是佛教。
......
中午悟一法師來訪,與心平、慈莊等人陪其用餐。
會見功德主康郭春及姚家彥夫婦等人。
晚,七時,與羅漢戒期的戒子們開示。
初出家的學僧,對佛教的信心、對自我的將來何去何從,要了然於心,如何規畫自我的前途很重要。我從小在叢林中歷經宗下(金山、天寧)、教下(焦山、棲霞)、律下(寶華、古林)等教育,頗能體會在學佛的心路歷程上青年的心、眾生的願,依此替新戒們規畫未來的前途,希望大家能受用。
人不一定每一個都要做棟梁,做桌子、椅子、黑板一樣也可以有用。不知自己長短在那?捨長就短不僅可惜,也很浪費時間。在佛門中發心無貴賤,歷代祖師大德從苦行中出身者很多,尤以禪宗大德如︰溈山典座、雪飯頭、仰山知客、五祖磨頭、百靈知浴、圓通知眾、迴石監修、洞山香燈、大伯知隨......等。修行要從服務他人做起,而非只要受人供養。出家僧眾的風儀,除內在的毅力、耐力、忠貞外,外在的條件如法器、梵唄、典座、庫房、應對、行儀也不可疏忽。
如何規畫自我未來?我提供的建議是--
第一個十年(三十歲至四十歲)「如何自課」︰
以學習為主,多訂些功課,如︰學院研讀、訪師問道、閱藏看經、書報雜誌、論文雜感、學習語言、各種技能、閱史讀傳、抄經練字、日記心得、讀書筆記、自課修行、訂立計畫、隨緣服務、經常禁語、閉關不斷、揣摩應對、每日密行、演習講經、真俗圓融......等。
第二個十年(四十歲至五十歲)「弘法利生」︰
以弘法講經、利生服務為主,並主持道場,創興事業,能領導人,能被領導,能自創業也能助人創業。
「歌偈兩百條,演講一百題;
說經八宗派,治學文史哲。」
「禪淨律樣樣精通,寫說做凡事皆能;
四十八單皆能任,三刀六槌樣樣精。」
「說法契機又契理,修行隨緣又隨心;
做人處事人稱好,世出世間能圓融。」
第三個十年(五十歲至六十歲)︰
德高望重,功在佛教。此時可隨眾、安分、精勤、助道、應聘、雲遊、傳道、安僧......
第四個十年(六十歲後)︰
閉關、住山、課徒、弘法、雲遊、隨緣、度眾......
如何規畫自我前途?希望這些建議,對大家有所助益。
四月 八日 星期一
《中央日報》記者李堂安、《新生報》記者劉昌玲小姐來訪,要我談談目前社會各界都在提倡「心靈淨化」的看法。
不管任何一件事在社會上都會眾說紛紜,那是因為大家都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看世間。昔時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居士,彼此以打坐的姿勢「像佛」、「像一堆牛糞」比喻自我內在的境界,而今日的人大多是用牛糞心看人間,自然社會就失真失善失美,希望大家都能以佛心待人,因為用佛心待人,世間都是佛。以佛心看世間,世間人皆佛。
如何擁有佛心?與他人立場互易,看對方錯失,如手上瘡,悉心療養愛護,看別人的不如法,就如殘障父母對子女包容,只要有愛心則世界一切美好。與人共處,凡是好的都是「你們的」,壞的都是「我們的」,能如此自然就不會有暴戾之氣了。
對社會上迷信的風氣要匡正,必須要有正當的旅遊、信仰、休閒等活動......來代替,潛移默化下,自然可達到心靈淨化目的。
傍晚,美國康州佛光協會會長吳旭初先生來訪,談及海外僑民對道場的需要,與我在海外建道場的心得。
佛光山早期在海外開創道場的弟子不會英文,但有耐力,守得住艱苦;近年來年輕的一代會英文,但無耐力,住不下。蘇格拉底曾云︰「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在為善至樂的『樂』中,乃是從道德中產生出來的,為理想而奮鬥的人,必能獲得這種快樂,因為理想的本質就含有道德的價值。」深感要培育有遠見的國際人才,實不易也!
本山自開山以來,每隔五年舉行一次水陸法會。今年為配合三個月的羅漢戒期,前後共舉行三壇。佛門中天人慣於早食,佛午食,餓鬼為晚食。平常我們供佛齋天是請天人食,農曆七月十五日僧寶節以供僧為主,而「水陸法會」是普施齋食於水陸有情,是屬救拔諸鬼之法會,所以又稱為「悲齋會」。
晚,七時三十分,和來山參加水陸法會的信眾座談。水陸法會始於中國梁武帝時代,與一般法會最大不同是有所謂內壇、外壇之分。內壇又稱「心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