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3/1-1994/8) 《星雲日記(1993/1~1994/8)》
Hsing Yun Diary 21 - Compassion is the Treasure of the Buddha's law: Wishing you a prosperous New Year! 星雲日記21~慈悲是寶藏 恭喜發財(1993/2/1~1993/2/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21~慈悲是寶藏 ■恭喜發財(1993/2/1~1993/2/15)歡喜與發財不一定指世俗的財富享樂,禮佛有禮佛的歡喜、
誦經有誦經的歡喜;發財也不一定指心外的財富,
內在的信仰、和諧、慈悲、滿足都是我們的財富。
菁華語錄
◎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
◎「我」是煩惱的根源,只要與「我」字有關係者,煩惱就會叢生;人只為自己設想,煩惱就會跟著來了,
凡事講大眾、講佛教、講常住就不會有煩惱。
◎禪是有生機的,故離不開發心、熱忱、慈悲,而非槁木死灰。
◎被人冤枉是有福者,不要太計較一些閒話。會處理問題的人是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絕不會去小題大作。
縱是委屈也是一時的,要擔當得起,承受下來,自然就會有力量。
◎再好的人也有短處,要彼此包容、諒解,「觀得莫觀失」才是相處之道。
◎「歡喜」有時不需要靠別人給我們,心如工廠可以自造歡喜。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三寶的內涵,故皈依是找到我們自己的三寶。
◎一個人在工作之餘一定要有修持,否則老是在事物上忙碌是不能安住的。
◎「緣」的聚散是圓形的,人是死不了的,「死」只是身體的搬家。
◎忙,可以忘記缺點;忙,可以沒有是非;眾生來不及度,事情來不及做,書來不及看,哪有時間去煩惱?
二月 一日 星期一
聞中山佛光分會督導蔡茂林先生的父親往生,上午九時,專程前往其高雄三民區住宅蔡府為蔡成卿老先生誦經上香。
自去年五月分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成立後,海外各地的總會、協會都紛紛找我前去開示,在臺灣的時間,無形中就相對減少。在國外時,每接到國內徒眾的信件或電話,總是不忘提醒自己,要留一點「師徒時間」給徒眾,故今起,特婉拒幾場講演,到別分院去和當地的住眾相聚。
九時五十分,在普賢寺和南部地區的別分院(普賢寺、壽山寺、小港禪淨中心、屏東講堂、志成佛寺)及日文佛學班的徒眾,開師徒座談會。
同行的慈莊,先用日文對日文佛學班的同學開示,告訴他們佛光山東京別院的建築進度,以及對日文佛學班同學們的希望。
慈莊四十年前在宜蘭蘭陽女中的教務處任職,每天下班後,就到雷音寺發心掃地,幫忙寺務。在一次《金剛經》的考試中,得了第一名,故吸收其到佛門來工作,慈莊刻得一手好鋼板,不僅快,且字跡工整,天地格方位版面之準確,至今還沒有人比得上。
四十年前,臺灣尚無青年人學佛,寺院除了早晚課誦和環境打掃外,並無任何佛教事業可供年輕人發揮,唯一想到的就是辦幼稚園及佛教文物流通處。那時為了推銷佛教的書籍,慈莊常常在手提袋內裝著書,爬山到各寺院去推銷;穿著高跟鞋推著車去寄書,在狹窄的流通處,沒有多餘空間,晚上就屈就睡在廚房內。當時我人在高雄壽山寺,每星期定時到流通處巡視一次,目前坊間非常普及的《釋迦牟尼佛傳》、《玉琳國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佛教故事大全》、及「陀羅尼經被」,就是在那時弘傳出去的。也因藉著文物的流通和書信的往來,認識了在香港的嚴寬祜、崔常敏夫婦(嚴居士是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五位副會長之一)。
民國五十年左右,木柵指南中學,以八十萬元的代價,要交給我承辦,當時已付了一半訂金,為了等移交,慈莊就留在該校駐守,晚上,在以課桌椅拼排的臨時床上過夜,長達半年之久,後來因其董事會間有意見而不了了之。
應臺北信眾的要求,想在臺北找一個共修的場所,那時也不懂找人介紹,慈莊就每天從早到晚,一條街一條街的去尋覓,後來才找到在公館的普門精舍(即普門寺的前身)。慈莊更為信眾組織朝山團到高雄,「朝山團」對佛光山的發展,助益非常大。
慈莊的出家,非為了生脫死,也非為斷除煩惱,而是在壽山寺時,因看我每天到太平間為往生的人誦經,實在忙不過來,才發心出家的。出家後,真的是身心都奉獻給佛教(慧龍、慧傳也都受其影響而出家),尤其是在建西來寺時,不計其數的公聽會,無數場的協調會,到處請人家簽名同意,前後花了近十年的時間才落成。慈莊今年已六十三歲了,仍為佛光山海內外的道場南征北討地奔走,且都是功成不居。
佛光山的徒眾,尤其是中、青代一輩,實在要用心的去「認識」大師兄們的行誼,除慈莊外,心平、慈惠、慈容、慈嘉、慈怡、依嚴、心定等人,在佛門均有三十年以上的歷史,其共同特性就是默默耕耘,點點歸公,從不接受表揚。佛光山之所以能將佛法在國際上弘揚出去,都是這些大弟子樹立功成身退的好楷模--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
依徒眾們的發問,綜合回答大家--
◎什麼事都要「親自」參加是錯的,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對事情懂得體驗非常重要,凡事抱著要學會的心態,才是進步之方。
◎身為現代人,若不參加一些社團集會,不易跨過自我界限,吸收不到新知識,自然孤陋寡聞,久而久之就會被社會淘汰,故社團聚會,可鼓勵信眾,選擇性地參加。
◎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人的一生要不斷的更新,尤其在自己身心的調整上,要懂得規畫人生,為自己訂下一日的計畫、一月的計畫、一年的計畫、一生的計畫,為自己許下願心。一個人如果想要進步,不自我突破,別人是幫不上忙的。
下午二時,轉往臺南講堂,和中部地區徒眾(臺南講堂、慧慈寺、福國寺、圓福寺)座談。
◎有一徒眾,時常跟我提他很煩惱,儘管對其開導無數次,常常是講時似悟,對境又生迷。「我」是煩惱的根源,只要與「我」字有關係者,煩惱就會叢生;人只為自己設想,煩惱就會跟著來了,凡事講大眾、講佛教、講常住就不會有煩惱。
◎「法師」者,在臺上要有威儀,在臺下要謙虛、友愛、溫和、慈悲,對信徒要親切、主動招呼。在弘法之際不要退道心,處事以人和為先,師兄弟間能夠彼此聽進對方的勸解,僧眾合作,信眾自然就會護持。
◎信徒們從老遠的地方到道場來禮佛,其心意是多麼珍貴,故要以感謝的心,對待每一個信徒。
座談會結束前,圓福寺住持依嚴法師代表南區各分院住眾表示,南區的各分院大家會合作、支援,不會分彼此,希望我放心,不要為他們掛念!
我很歡喜聽到這一句話。
晚,八時回到佛光山,為前來參加上燈法會和朝山的信眾們開示「佛光山和大家的關係」!
二月 二日 星期二
九時,在臺中東海道場和中部地區的別分院(東海道場、彰化講堂、員林講堂、豐原禪淨中心)徒眾,以及福山佛學院的學生們「師徒座談」。
◎想到一年又一年的過,天地都會增歲月,徒眾在各自崗位上奉獻、忙碌,可有進步?可有體驗?很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都能增加智慧、增加道德、增加慈悲!
◎一遇到逆境挫折、就想用「請假」來逃避,是一種不負責任、懶惰的行為,天下是要自己去爭取的,成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不要用自己的情緒去判別事物,要有是非觀念,凡事不要只看「果」,要去追查「因」!
◎要讓信眾到道場來能法喜充滿,除了親切、微笑、點頭、招呼、主動、親和外,更重要的是要將佛法傳出去,讓信眾有法可得,道場自然就會有攝受力。
◎講話不得體,妨害到別人,自然就會有抱怨之聲;做事要做得好,必須把握原則;橫的方面,要能橫遍十方(前後左右關係),豎的方面,要豎窮三際(時間上下先後),能把事情做得很藝術、很巧妙,恰到好處,自然會皆大歡喜。
依福山佛學院學生們的發問,我回答如下--
◎如何做個好學生?不做學生以外的事,不說學生以外的話,學生的工作就是好好用功讀書,對常住公務本著常住的需要發心即可。
◎對常住人事政策可以關心,但不宜議論,有問題可以在會議中表示,不可以私下討論,尤其對象是長輩師兄!
◎共修重於自修,不要光是一個人打坐;要大家一起打坐;不要光是一個人修行,要大家一起修行,禪堂有禪堂的規矩,不可依自己的喜好行事。禪是有生機的,故離不開發心、熱忱、慈悲,而非槁木死灰。
◎出家後,要懂得去關心眾生、幫助信徒,解決信徒的困難,開示佛法讓人信解,而不是等著人家來愛護來關心;渴望別人關心,則表示自己脆弱沒有力量。
◎與屬下溝通不良,主要在於「誠意」不夠。主管要授予幹部自主權,讓屬下有發揮的空間、彼此才易合作。
適逢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法制長曹永杉先生和其夫人馮鳳嬌女士到東海道場來禮佛,中午,特招呼曹先生夫婦倆在同一桌用餐,負責知賓的小姐卻把曹太太安排在另外一桌,我又請人把她帶到曹先生的座位旁。佛制都允許在家人結婚成夫婦,我奉行佛陀的人間佛教,當然夫妻可以在一起(不同於一般寺院的信眾,夫妻都要分開),怪不得曹永杉馬上跟我道謝︰「謝謝師父又將我太太找回來!」
下午三時,在頭份禪淨中心和新竹法寶寺、苗栗講堂的住眾師徒會。晚,七時三十分,為頭份地區的信眾,主持一場皈依典禮,和信眾開示--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三寶的內涵,故皈依是找到我們自己的三寶,三寶佛法僧是我們精神上的財富,是我們法身慧命的財富,是我們信仰上的財富,這些真理法財,都是讓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故皈依雖只是一時的,但其利益是無限的。
今晚,皈依信眾計有七百多名,在頭份地區尚屬首次,只要有法的地方,信眾是不會寂寞的。
十時三十分,抵普門寺。普門寺的住眾,皆搭衣持具的在佛堂向我拜年。新年第一次見面,此禮不可廢也。
普門寺的住眾,法務繁多,寺務忙碌,起早待晚,其度眾之精神,可以做為各個別分院的楷模。
忙,可以忘記缺點;忙,可以沒有是非,眾生來不及度,事情來不及做,書來不及看,哪有時間去煩惱?
解決煩惱及情緒的妙法,就是凡事不要講個人、講自我,要講常住、講佛教,心中有常住有佛法,自然會減少煩惱,增加歡喜。
被人冤枉是有福者,不要太計較一些閒話,會處理問題的人是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絕不會去小題大作。縱是委屈也是一時的,要擔當得起,承受下來,自然就會有力量。
再好的人也有短處,要彼此包容、諒解,「觀得莫觀失」才是相處之道。
從早上開始,今天一整天所談的,都離不開「做人」,學佛如果連最基本的人情義理都不懂,再好的學識,再高的學歷,也沒有用。所以我常常訓誡徒眾︰寧可沒有學問,但不能不懂得做人!
身閒心無事,白日為我長。
我若未忘世,雖閒心亦忙。
世若未忘我,雖退身難藏。
二月 三日 星期三
香港佛香講堂百餘位信眾組團來臺,參訪佛光山派下各別分院,昨晚的行程剛好抵普門寺安單,上午七時三十分我在普門寺佛堂和大家見面,表示歡迎。別分院的信眾想要了解佛光山,最便捷具體的方式就是到本山來朝禮,我非常讚歎佛香講堂信眾的參訪活動,隨機為他們開示︰參訪可以增加我們心胸的豁達,可以增加我們的活動力,可以增加我們的學習欲,可以增加對佛光山的向心力!
十時三十分,和慈惠、慈容到宜蘭雷音寺,和宜蘭礁溪鄉鄉長陳德治先生、宜蘭縣議會議事組主任陳錫喜先生等人,為籌建佛光大學校地問題,作進一步了解。宜蘭信眾對佛光山要在宜蘭興建佛光大學都非常關心,佛光山最高執行單位是宗務委員會,九名委員中有六位是宜蘭人,因此選擇在宜蘭建大學的提案,馬上就獲得支持。臺灣僅有宜蘭縣和南投縣沒有教育部的大學分部,如果佛光大學能在此地順利設立,實在是回饋宜蘭地區的最好禮物,不僅是莘莘學子的福報,更可以提高文化水準。
我一生的願望,在克勤克儉、從不灰心的努力下,大部分都已實現,即使未完成的也都培植了良好因緣,唯一還沒有實現的就是籌建大學一事,虔祈三寶加被,讓佛光大學的設立,能早日定案。
午餐後,繞道到仁愛之家巡視,只見依融、紹覺兩位忙上忙下的,絡繹不絕的遊覽車訪客在剛落成不久的佛堂禮佛。依融招呼在仁愛之家服務的工作人員和我見面,有的忙著替我端茶,有的忙著給我遞毛巾,從他們粗糙的手上,不難看出繁重的工作量,一雙雙為仁愛之家那些老人服務的雙手,無疑是世界上最美的手了。儘管粗糙,但是福報善緣,就是這樣修來的。
很感念依融、紹覺為仁愛之家,奉獻了近二十年;一個人在工作之餘一定要有修持,否則老是在事物上忙碌是不能安住的。
傍晚,宜蘭縣警察局長楊政彬、副局長戴天岳、勤務指揮中心主任黃金龍等人,到雷音寺來訪。楊局長盛讚雷音寺在宜蘭地區,具有潛移默化的功能,並強調治安要好,心中必須有信仰。
晚,七時三十分,在志清堂主持宜蘭、羅東等六個佛光分會的成立大會,宜蘭市長林建榮、縣黨部副主任委員張軍堂、立委林聰明、國大葉英傑、議長羅國雄、社會科長蘇麗瓊等貴賓,都在席上觀禮。
佛光會因有明確目標,為社會國家建立了「人間佛教、人間淨土」的思想,所以能在短短的兩年之內,有六十四個國家地區成立佛光總會、協會;在臺灣也有三百多個分會、十多萬的會員,充分說明了物質文明越發達,人們越需要宗教信仰做為精神依靠。
佛光會具有「正知正見、融入群我、擴大世界聯誼、增加內心財富」的性格,因此希望新分會成立後,要多為社會謀福利,從帶動各種活動中,來增長經驗智慧。
林建榮市長在致辭時表示︰「佛教由於早期在雷音寺開發灌溉,才有今日佛教中興的開花結果,進而弘傳到世界五大洲,實皆為大師的功勞。」
議長羅國雄說︰「大師要回宜蘭辦大學,提高蘭陽地區的學術水準,大家都非常敬佩。」
張軍堂副主委表示︰「大師在美國開創西來寺,讓美國三百多萬人獲得佛法的喜悅,歐美地區已不再是基督教的專利了。」
會中,並頒贈佛光勳章給退位的會長,有宜蘭區督導楊梓濱、羅東區督導林錦源、礁溪區督導韓秦秀葉等人。
大會圓滿後,為宜蘭近千名信眾主持一場皈依典禮,勉信徒們皈依後,修持不可失去慈悲心,早晚課誦一炷香、一卷《心經》、《普門品》、靜坐、念佛、大悲咒……,只要持之有恆,必可獲大利益!
今天新成立的六個佛光分會,分別是--
分會名稱 會長 副會長 祕書
宜蘭--
第一分會 陳 林 泉 賴土生、張秀月、林澄杉
第二分會 陳 今 佑 張肇、鄭陳彩雲 邱瓊姬
第三分會 郭 成 昌 陳清森、連成合、杜葉 莊秀鈴
第四分會 柳 美 齡 陳素禎、盧賽馨、林陳玉桃 柳蜀山
羅東--
第一分會 許闕阿梅 張孫雪日、許寶音、劉忠信、
蔡吳月英
第二分會 林伸一 文祖湘、張榮樹、林錫奎 許蘭生
二月 四日 星期四
昨晚從宜蘭回到臺北普門寺已近凌晨,上午八時準時到中華佛光總會上班,卻見辦公室大門深鎖(原來總會是九時才上班)。只好在門外佇立,幸好永和幫我去找值日人員,才順利進門。這種經驗對我而言,並不陌生,因為我一生身邊都不曾帶過鑰匙,有時要進寮房,若沒有侍者開門,也是一樣不得其門而入。徒眾很體貼,都要替我服務保管鑰匙,我也就隨緣,這種生活方式過了近三十年,我也習慣了。
中醫師胡秀卿小姐,九時左右到佛光總會來,她非常關心我的糖尿病,要求替我把脈,並準備了大包茶袋式的藥粉,請我沖開水,每天當茶喝。在家弟子中有不少人服務於醫學界(如榮總李武彥、中醫師黃永玉、美國的李醫師等),對我的健康狀況,比對自己都還關心,不時的電話、來信、或親自詢問,雖有心要好好跟他們配合,奈何行程一忙,就又忘了。大家對我的用心,比起一般子女真是有過之無不及,我想這就是佛門的道情法愛吧!
十時,前往陳永和先生府上,為陳先生令堂諸太夫人梅幸女士上香、誦經,並為陳府家眷開示,世間一切皆因緣,緣聚則成,緣散則滅,「緣」的聚散是圓形的,人是死不了的,「死」只是身體的搬家,諸太夫人對世間的因緣已了,還有另外因緣,因此不要在事相上太難過執著。
佛光總會理事蘇月桂女士,前些日子因車禍住院,那時我人在美國,特囑咐慈容代我前往慰問,最近已出院在家休養。十時四十分,專程轉往蘇理事府上探望,她一看到我高興得儘管腿上石膏未拆,仍執意要親自端茶給我,我急忙把杯子接過來,說道︰「我不要妳這樣忙,要妳好好養病,早日康復。」
蘇理事說︰「師父!看到您,我真的好像都好了!」
信徒們的真情,真是不失赤子之心!
午餐在車上吃麵包牛奶,車行往南下,回高雄。
下午四時,進佛光山山門,由各別分院回來朝山的車子,已將停車場停得滿滿的,穿梭的信眾、遊客交織成的人潮,仍帶有濃郁的春節氣氛。
為使青年學子有機會體驗佛門的生活,佛光山叢林學院特利用春節假期,舉辦第十四期短期出家修道會。此次分青年和青少年兩組活動,有近三百名戒子參加,平均年齡才二十三歲。
晚,七時,利用普參的時間和短期出家的戒子們開示--
「世間所有諸華香,乃至沉檀龍麝香;
如是等香非遍聞,唯聞戒香遍一切。」
社會上萬千的人中,都忙於爭名奪利,大家有心參加「短期出家修道會」,雖然僅是短短的幾天,但一個人一生能有此機緣,過著出家的清淨生活,實屬難能可貴!特為戒子們開示「出家的故事」--教主佛陀棄王位入道、醜僧俊道的彌天釋道安、持律嚴謹的道宣律師、求法斷臂的慧可、奠定中國禪門地位的惠能、紹隆佛種的玄奘大師,藉這些古德風範,希望能激起大家見賢思齊的菩提心。
八時二十分,在成佛大道上,對朝山的信眾開示,佛光山和大家的關係是--
1.是善友來往的聚會所 2.是人生道路的加油站
3.是修養靈性的安樂所 4.是去除煩惱的清涼地
5.是購買法寶的百貨店 6.是悲智願行的學習處
祈願每一位來山的信眾遊客,都能有所得,尤其是平安、幸福、快樂,全部隨著各位的法喜帶回家。
二月 五日 星期五
下個月(三月)七日,為名作家柏楊先生七十四歲生日,也是他撰譯《資治通鑑》長達十年的圓滿日,遠流出版社將為柏楊先生出紀念專集,特來函請我寫幾句誌慶的話。
日前報載柏楊先生和其夫人張香華女士,分別獲得一九九一及一九九二年詩人最高榮譽--國際桂冠詩人獎。他在接受《自由時報》訪問時表示︰
「我的一生彷彿都在戰鬥,完成白話的《資治通鑑》亦如是,在翻譯過程中,每日皆有『高潮』出現,那就是遍尋不著資料,一旦找到了,便會有十分喜悅的感覺,其餘的則是一連串的挑戰,久而久之,就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我很感謝這個社會目前的自由、開放與富足,這也是我所以能完成《資治通鑑》翻譯工作的一大後盾,對過往的牢獄及苦難,內心並未存怨恨!
我一生從來沒有得過任何獎,連臺灣的文學獎也沒有,各種獎項皆有其不同的天地,而我並不屬於那個世界。此次能得到桂冠獎是我畢生的夢想,而且簡直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能獲得此獎自然非常高興。」
能獲得「國際詩人桂冠獎」不僅是柏楊夫婦的榮耀,也是臺灣文壇的榮耀!適逢柏楊先生的生日,我很樂於為他祝賀--
「頌柏楊七四生日 星雲
柏楊因為言論,受過冤屈,
但他卻是位直言者。
柏楊曾陷囹圄,歷經折磨,
但他卻是位人道者。
柏楊批評社會,出於他的至情至性;
柏楊批評中國,出於他的熱愛國家。
柏楊受的苦難,提升了他的智慧;
柏楊受的屈辱,莊嚴了人性至美。
柏楊個人的成就,提高了中國的價值。」
下午二時,在檀信樓禮堂,為回來朝山參加上燈法會的信眾們開示「如何認識佛光山?」
佛光山過去的地名叫做「麻竹園」,是一處人跡罕至、雜草叢生的地方。民國五十六年,有對越南華僑儲居士夫婦購買準備建校,後因經濟上的問題而作罷,並求助於我。我本著替人解決困境的心態,毅然承購下來,幫他度過難關。
有一次,我到麻竹園來勘察地形,看到山頂上,頂天立地的天神天將鑼鼓喧天的排列著,並揮動手中寶杵、寶劍,心中一驚,可是見眾神都慈眉善目揮舞著手勢,像是歡迎的樣子,我才鼓起勇氣上山,當下並決定要在此開山。
開山之際,大部分時間我都住在工寮監工。那時往返麻竹園與壽山寺之間的公車,每天只有四個班次,洪慈法居士一星期上山一次,替我送米糧小菜及一個星期的報紙。有一天,深夜十一時多,萬籟俱寂,忽然聽到「咚!」「咚!」的鼓聲,雖不是很響,但清清楚楚的傳進耳中,洪居士也聽到了,表示非我個人的錯覺。
在人煙罕至的山上,尤其在深夜,傳來天籟法音;鐘鼓之地,必定與佛有緣,更增加了我開山的信念!
在弘法佈教之餘,我不喜談這方面的事,怕別人誤以為我在標榜靈異。其實「心誠則靈」,在佛門確實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本山佛光出版社把從開山以來的一些靈感事跡,編輯成為《佛光山靈異錄》一書。大家從這些記錄中,不難了解佛光山的信眾為什麼能遍及海內外,佛光山的弘法事業為何能拓展五大洲?其實這些都是信眾在宗教體驗中所引發的信心成就的。
晚,七時,繼續和短期出家的戒子們普參,從《大寶積經》、《大莊嚴法門經》、《四分律行事鈔》、《法苑珠林》等經典中,為戒子們開示出家的意義,在家與出家有何不同?
「亦莫戀此身,亦莫厭此身;
此身如足戀,萬劫煩惱根;
此身如足厭,一聚虛空塵;
無戀亦無厭,始是逍遙人。」
--白居易
春節期間本山最忙碌的單位就是各殿堂,因為殿堂是信徒和佛菩薩之間的橋樑。發心在殿堂服務的僧眾,我們尊稱他們為「佛菩薩的侍者」,他們不僅把佛菩薩的慈悲、歡喜、威德,傳達給信徒,更把信徒的感恩、功德,藉著佛法的弘傳散播十方。晚,十時三十分熄燈後,特在法堂準備一鍋稀飯、幾樣小菜,慰勞在各殿堂服務的徒眾。並且勉勵這些佛菩薩的侍者要珍惜因緣,與每一位來山禮佛的信眾,都能結個歡喜緣。
面上無瞋是供養,口中讚歎出妙香。
心裡慈悲無價寶,給人歡喜福壽康。
二月 六日 星期六
今天是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適逢週末,來山的團體、遊客、信徒,似乎比平時又多了一倍,幾乎每個角落都可以看到人潮。從退居後我早已不再過問佛光山的行政工作,人來客往都由住持心平接待。有些二、三十年的信徒,總堅持要見我,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