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4/9-1996/12) 《星雲日記(1994/9~1996/12)》
Hsing Yun Diary 35 - The Art of Speaking: Making Buddha a Part of Your Life 星雲日記35~說話的藝術 佛化生活(1995/6/16~1995/6/3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35~說話的藝術 ■佛化生活(1995/6/16~1995/6/30)雖然沒有土地洋房,但我擁有慈悲包容的心,一樣能擁有三千大千世界。雖然沒有珍饈美味,我卻能以禪悅為食,以法味資養色身。我不一定要穿著綾羅綢緞,道德、威儀、氣質即是我莊嚴的衣履。
菁華語錄
◎人生不應知道者,不要去聽、去知道。年輕時,凡事都很好奇,但閱歷一多,「不知道」的境界也很好。人感到苦,
往往是由「知道」而來。
◎佛法主要在認識心,要有勇氣表達對事情的看法,對人際關係不會處理,易招惹不必要的誤會,要從中學習忍耐調
適,珍惜人間善緣,不以情緒做事。
◎學佛,是「心」法。心,看不到,摸不著,更要歷經一番內在的煎熬與磨練。
◎想要成功,第一個要懂得自我要求,並能安住在工作崗位上好好學,且能接受挑戰,自能練出工作的成效。
◎遇到危險困苦、委屈不平時,要懂得去承受,凡事接受下來就沒事了。
◎生命如種子,是不會斷絕不會死的。因此,不能只重視現世,更要重視未來,並且廣結善緣,培植未來的福德因緣。
◎任勞容易任怨難,一個人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往往還受得了指責,但是在自己最親近的人面前,就常常承擔不了
冤枉。
◎如何過快樂的生活?有時候住哪裡、吃什麼、都不是很重要,人與人的尊重、心意的交流,有包容、倫理才是最重要
的。
六月 十六日 星期五
應電視節目製作人洪美珍小姐邀請,今和《天下》雜誌社社長高希均教授、發行人王力行等,一起上「萬象新聞追蹤」節目,接受訪問,主題是「為什麼佛教書籍,會從以往的免費贈閱,到現在成為書市新寵?有的還是連登排行榜的暢銷書?」
高希均教授表示,現在社會已進入多元化,且大都是小康生活,很多知識分子都懂得追求心靈生活,故大家對修心養性的書籍較為偏好,就以天下文化公司出版的《傳燈》而言,它帶動社會的進步且為其表率,可以獲得不少精神上的啟示,故出版不到半年,就發行了近二十萬本,這在臺灣出版界四十年來,是屬第一次。
發行人王力行則認為,站在讀者立場,她本身很喜歡看傳記類的書,因可以從中得知主人翁的精神,對社會大眾有很大勵志作用。因為《傳燈》的出版,可以讓大家了解大師為推展人間佛教是如何努力,從中更可以獲得很多新觀念,自然容易為讀者接受。
早在四十年前,我把自己寫的《釋迦牟尼佛傳》、《玉琳國師》送到書店,不要錢免費請他們賣,書店都嫌沒地方放。為推展佛書,其中確有一段非常辛苦的經歷。
不過近幾年來,臺灣由於經濟發展,教育水準也相對提高,一般人的求知欲也相對擴大,尤其佛學包含文學、哲學,對人的修心養性幫助很大,自然選購的人就多。而出版界是跟著讀者走,配合大家的需要,佛書的出版自然越來越多。
佛書近年來如此普及,主要是現代人對生活感到不滿足,嚮往出世的生活,從書籍上找尋出世境界是很自然的,這也是佛書出版越來越多的因素。佛教不管怎麼好,都要能隨俗,隨順社會大眾的需要才有價值。
◎為什麼社會上有那麼多人喜好坐禪?平常我們看傳記,是在讀一個人;看經典是在讀一個道理;到禪堂打坐,是
在讀自己的心。一般人的習慣,很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都是向外攀緣追求,如眼睛要看繁華世界、耳朵要
聽各種聲音、舌頭要遍嚐各種美味、身體要貪求感觸。唯有到了禪堂以後,這些外求的緣都被隔離了,才會感受
到自己有一個「心」,才會有一種真實感,所以說禪堂也是一本書,進禪堂主要是讀自己的心,自然就有很多人
喜歡坐禪。
◎一個修道者,尤其是佛門僧眾,除了禪坐以外,還有其他很多功課,可以幫助自己修行,最基本的就是苦行,因
它是毅力、耐力的訓練,生活中的搬柴運水、打掃作務也都是一種禪的生活。參禪不一定要在禪堂裡,在起居生
活中,只要讓心和物集中在一處,專注得不讓別的東西來干擾,就能真正的體會出禪味。禪是不立文字,也不靠
別人傳授,完全是自己心領意會!參禪沒有什麼訣竅,只要下功夫慢慢來,在身心磨練之下,精神自然就會昇
華,要達到明心見性就比較容易。
◎在臺灣看宗教信仰,有的人批評宗教徒是迷信,我覺得迷信並不可怕,迷信只是因他不懂;也有人是不信的,這
種人很可惜,什麼都沒有;最可怕的是邪信,信錯了,不講究歷史、傳統,不根據真偽,就去亂信宗教,與其邪
信,最好不要信。當然我們要正信,正信的條件是有根據的、有道德慈悲的、有能力可依靠的、當然還是清淨
的!有正信的信仰,我們社會才會更正常、更光明!
六月 十七日 星期六
從開始著手教育工作,我就充滿著理想,想為佛光山辦一所真正的學校。猶記得普門中學剛成立時,只要有機會,我就會集合普中的老師講話,希望能將普門中學辦得很有特色,每一個學生都很有氣質,老師們都是佛菩薩的化身;學生住校,希望老師們也能把普中當成是自己的家,每天跟學生生活在一起。除提高薪水外,沒有鐘點費、加班費等任何補貼,因為在「自己的家裡」工作,還需要計較這些嗎?
希望老師們和我有此共識,為一份理想與職志來奉獻,更何況培養人才,是一件神聖的工作!我把大家當成是自己人,而非雇主關係。沒想到我才一講完,就有很多人反對,甚至抗議!
後來,因為忙於到處講演,對普中集會也少有出席,不過只要有空,我還是很有心和普中的老師們舉行早餐會談,只是老師們都甚少開口,一份對教育的熱心,也只能不了了之。
雖然如此,我並沒有灰心,辦出一所有特色的學校,是我畢生心願,現在我將之寄望在佛光大學。
日前承名教育家劉真先生送我《教育家的智慧》,內有幾篇短文,與我頗有共鳴。
◎大學是民族的靈魂
我們國內大學倘能辦得達到國際著名大學的水準,相信政府今天在各方面絕不會感到人才的缺乏。因為中國人研究能力的優越,乃是舉世公認的事實。所以希望政府當局和社會人士,一定要真正承認高等教育的重要,多用一點力量在高等教育方面。
要知道「大學是民族的靈魂」,而知識也就是力量。我們必須有第一流大學,才能造就出第一流的人才,建設第一流的國家,今後世界上,科學最進步的國家,便是最具有領導資格的國家,也是在國際戰爭中最有勝利把握的國家。
◎多辦好的大學
多辦大學固屬好事,但多辦好的大學更為重要。要辦好的大學必須先有好的教授,美國一位著名的大學校長曾說︰「大學的基礎在人,不在建築」,可是目前國內在計畫創設一所大學時,很少先考慮如何聘到所需的稱職教授。如果沒有好的教授,校地再大,設備再多,也不一定能辦成第一流的大學。
在教授水準和學生素質兩者皆不理想的情況下,這樣的大學如何能形成淳良的學風,培養優秀的人才?所以聘請好的教授和建立好的學校制度,乃是主持大學教育者首應重視的問題。
如何辦好大學使學校安定,應該採取分層負責的方式,因為好的院長和系主任可以領導教授,而好的教授又能領導學生。
◎培養第一流人才
就目前我國的處境而言,單靠政府的財政力量,自然很難在短期內把一般大學的設備,充實到理想的程度,使其能負起培養第一流人才的責任。所以我們一定要發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來幫助政府,共同支持高等教育的發展。
希望全國同胞都能認識大學是社會資產,今天多投一點資金,明天便可多獲一點利潤。大家應儘拿出力量,對高等教育有所頁獻,絕不要以為教育是不急之務,「重要」而不「急要」,今年沒有錢辦,不妨留待明年。如果人人都存著這種心理,則中國的教育前途,是很難樂觀的。
六月 十八日 星期日
這次在榮總作了開心手術,原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承蒙各界長官和不少信眾的關心,親自到榮總探望或以電話詢問,每天都有人送花籃、慰問卡等。為了感謝大家的關懷,今天特在陽明山中山樓,舉行和信眾的懇談會。告知信眾我現在已經出院,並在復健中,請大家放心!因限於場地關係,只邀請北部地區信徒參加。
上午的節目除了有非洲出家人表演梵唄外,還有--
◎贈書儀式,由《天下》雜誌社社長高希均教授,將《傳燈》贈予華航,在機上供人閱讀,由華航董事長蔣洪彝先
生代表接受。
◎李自健先生送了兩幅他自畫的油畫。
◎章金生教授捐了百幅自畫作品,要給佛光大學義賣。
◎祁琳瑛小姐贈送萬朵自摺蓮花。
下午開始,由與會的大眾隨緣講話,其內容摘錄如下--
佛光山信徒總代表,也是今年世界佛學會考榮譽主任委員的監察院院長陳履安︰「我第一次接觸到佛學會考是在一九九三年,大師請我一起去巡視考場,那年會考人數有四萬多人,去年就增加到二十萬人,而今年包括青少年組,全球已經超過有一百萬人參加佛學會考,光是義工就有兩萬多人。向各位報告,我從沒有看過一種考試,是讓人那麼歡喜的,參加考試的『考生』不管是老的、小的都笑咪咪的。我們都考過試,誰不是愁眉苦臉的?唯有參加佛學會考的人是那麼快樂,且年紀越輕越快樂,有些孩子十五分鐘就答完了,問他們『緊不緊張?』『不緊張。』『好不好玩?』『很好玩!』哪有考試會好玩的?唯獨佛學會考,這代表什麼?這就是大師的愛和慈悲。
大師帶領佛光山海內外全體法師,默默用會考方式把佛法的菩提種子,散播到世界每個角落,讓孩子從小學起,就對佛學名相及佛法基本觀念開始薰習認識,這是多麼重要的功課。
今年有百萬人參加考試,每個應考的大人或青少年,都有他的父母、老師、朋友,把這些相關的人都加在一起,這個佛學會考就是幾百萬人的大活動。大師常開示說,如果一個人對一個活動、一件計畫、一個地方關心的話,那你就擁有這個活動、這個計畫、這個地方,和它的成長分不開。相信臺灣今後會是個佛國,我們年輕的孩子長大之後,他就會是很有慧根的人。這都是大師大願心、大悲心、關懷心的具體表現。
佛光大學龔鵬程校長︰「佛光大學承各位大德及社會大眾的支持,就目前進展情況在此向各位做個報告。佛光大學的籌備工作,在政府機關方面,其行政程序大體已經完成,正準備開始動工;在軟體設備上,如圖書方面,因社會大眾的捐助及大學彼此間的交換,目前已經擁有將近二十萬冊的圖書,這些是佛光大學將來在學術上最大的後盾。
籌備期間,聽到很多學術界朋友表示,對佛光大學的設立並不樂觀,因為他們覺得在臺灣,已經有那麼多大學,尤其有很多好的公立大學。就以臺灣大學而言,每年經費大體上要花掉臺幣八十億左右,以國家的力量,都辦不出國際上一流的好大學,私人團體憑什麼可以辦出好大學?何況臺灣有聯考制度,私立大學根本不太可能辦得跟公立大學一樣,或比公立大學好,在這樣的情況下,要辦一所好大學不是很困難嗎?
臺灣有天主教和基督教團體所辦的大學,但對佛教團體要辦大學,卻都抱著觀望態度。學術界還有很多人懷疑,認為我們不是要辦大學,只是藉此名譽,來伸張佛教團體力量,目的是為了弘法。果真如此,我想大師也不會對佛光大學寄予這麼大的期望,社會大眾也不會如此護持。
目前臺灣的教育界,特別是高等教育,都偏重於知識化、工業化,而忽略對人格的培養、人生的理想及對社會關懷等觀念的灌輸。再加上有些學校受限於教育經費的投入,及辦學人員的理念,不能夠真正把教育當成是一種文化事業去做,致使我們的教育受種種因素限制,而不能造就好品格的學生。有鑑於此,大師要辦的佛光大學是一所具有人文精神的大學,來回饋給社會。也正因為我們以此為出發點,所以能夠獲得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
也有不少人跟我提到,因為我們校址在宜蘭礁溪,地遠位偏,將來很難聘請到好的師資。但事實上,到目前為止,來自美國、法國、日本的很多名教授,都表示很願意到佛光大學來授課,所以在圖書資料上、師資上,整個學校的建築規畫上,我們都有信心,奉獻給社會一個好的大學。」
中央黨部副祕書長鍾榮吉先生︰「雖然得知大師在榮總手術,一直不敢到醫院打擾,但多次與榮總副院長姜必寧醫師通電話,了解手術過程,到第六天實在忍不住,就跑到榮總去。靜養中的師父,一見到我就說,從報上得知我即將調職,且對我非常關心的詢問。師父一生無時無刻不在『管』別人的事,連病中也不例外,這種無我的精神叫我感動!
我從出社會工作,就擁有不少頭銜,其中最在乎的是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頒給我的『全勤獎』,及今年佛誕節佛光山頒給我的『金佛獎』。今後不但要追隨師父全心的學習佛法,護持佛教,發揚佛光精神,更要支持師父,辦好一個綜合性大學,為國家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感謝在今天的懇談會上,有機會讓我表達心聲。」
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副會長、澳洲雪梨協會會長游象卿居士︰「今年國際佛光會第四屆世界會員代表大會,十月分將在澳洲雪梨召開,由雪梨協會及紐西蘭協會共同承辦,預計與會人士將會有六千餘人,在此竭誠邀請各位,今年十月八日來參加澳洲南天寺開光,十五日到十八日來參加世界代表大會。為紀念此殊勝難得因緣,大會將發行金幣,圖案是採用《傳燈》這本書封面上大師的法相來設計,一共發行四千套,每套有兩個,重量是兩盎司,如果各位有興趣,可以向中華總會登記。再次邀請各位一定要組團蒞臨澳洲,參加佛光會世界代表大會,並給予我們指教。」
《傳燈》作者符芝瑛小姐︰「今天能夠站在這裡,真的感到非常非常榮幸。這兩年多來,我因為寫《傳燈》這本書的因緣,而有機會跟隨在大師身邊學習,所以這本書出版後,我又多了一個外號叫『會跟』。不是『慧根』,是很會跟來跟去的『會跟』,而我也真的是跟出非常多的法喜。今天又跟到陽明山中山樓,來參加這個殊勝聚會,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一樣,希望大師法體康健,能夠讓我們永遠永遠的跟下去!
《傳燈》這本書從今年一月二十五日正式上市以來,目前在金石堂暢銷書排行榜,已連續四個月都名列前茅,五月分還是總冠軍。所謂總冠軍是指,它在文學類跟非文學類全部加起來的統計中都是第一名。同時在新學友書局等也分別排行第三、第四名,在馬來西亞是暢銷書排行榜的第一名。
《傳燈》在六月十五日,已正式發出再版通知,我們即將發行二十萬冊,以這個銷售狀況來講,在臺灣出版界是非常非常輝煌的一個紀錄,如果不是大師的魅力,憑我也很難創造這樣的成績。尤其是得到社會各界熱烈回響,如︰統一企業發言人陳雨鑫先生,臺大管理學院徐木蘭教授、佛學界葉曼居士、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文學界司馬中原先生、天主教丁松筠神父,伊斯蘭教石永貴先生,還有海外一些素不相識的讀者,都撰文肯定《傳燈》和推崇大師。
我在出版界多年,第一次感受到身為文字工作者的一種成就感。有不少讀者都會寫信告訴我們,哪一個錯字沒有校對出來,我非常感動,分別打電話或寫信向他們致謝,感謝他們對《傳燈》這麼仔細閱讀,和如此熱烈回饋。
曾接到一封來自中國大陸安徽九華山佛學院一位出家法師的信,表示很仰慕佛光山,也非常景仰大師,但是一直沒有機會進一步了解,輾轉得知有《傳燈》這一本書,但因沒有臺幣可以買……。我非常高興寄了一本給他,並希望他和其他學生,踴躍的把自己的感想寫成文章,來參加臺灣的徵文比賽。
另外還有一位祁琳瑛小姐,今天她也在座,有一天在電話中告訴我,以前對佛光山對大師並不很了解,但偶然看到《傳燈》這本書,非常感動,很佩服大師一生都沒有為自己都在為別人,所以發心要摺一萬朵蓮花,在大師華誕之前送給大師。大師很慈悲,說這些花要和大家結緣,各位今天所發的資料袋中,有一朵非常莊嚴的蓮花,就是出自祁小姐的巧手,在此也謝謝祁小姐和我們結這個善緣。
目前《傳燈》英文版,西來大學已著手翻譯,並接近完成階段,希望十月分在澳洲開佛光大會時,世界各地代表,都能人手一本。除此之外,法文版、日文版、德文版的翻譯工作,也都積極在進行!
寫《傳燈》是第一階段工作的完成,如何把大師精神、理想,以及佛光山人間佛教理想傳承下去,還要靠在座各位發心菩薩,大家一起來努力,在此由衷感謝各位。」
現在已成為臺北道場義工的祁琳瑛小姐︰「很感謝符芝瑛小姐引介,讓我有機會表達對大師的敬意,佛門禮數我不太懂,希望今後大家多指教。在此致贈一只清嘉慶年間,皇帝大婚時,御用古瓷器(約三百多年歷史)給大師,作為佛光大學義賣或陳列在佛光緣美術館。」
中華民國生命線創辦人曹仲植先生︰「我和內人平常都不做生日,每逢母難日就到寺院種福田。有一次,內人請求大師︰『師父!請您勸我先生念經拜佛,他已經六十歲還不懂要念經。』大師回答說︰『妳先生可以不用念經拜佛學佛,只要行善做好事行佛就可以了。』我聽了好高興,因為說我可以不用念經,內人再也沒有理由逼我了。念經對我而言是很痛苦的,因義理不懂,念了半天也是一知半解。而行善做好事這方面我可以做得到,所以牢記師父的指示,於一九六九年創辦了生命線、捐給大陸殘障人士一千五百多輛輪椅,只要有需要救助的地方,我都義不容辭的前去援助。所以每天都過得很快樂,真正體會到為善最樂的法喜。」
前溫哥華協會會長趙翠慧小姐︰「去年六月得知自己得到肺腺癌以後到現在,這段與病魔對抗的路程裡,承蒙大師和在座佛光會會員們,給我很多關愛!深感人經過苦難是可以成長的,經過生死是可以超脫的,尤其是佛光會員四句偈中的『慚愧感恩大願心』這個悲願心的鼓勵,對我有莫大的助益!
我想要講的是師父在藝術文化上的遠見。記得兩、三年前,為籌募佛光大學建校基金,師父把佛光山二十多年來所珍藏的近千幅書畫拿來義賣,為了怕把假畫賣出去,所以委託章金生教授,邀請幾位藝術評審老師來評鑑。
當時和師父約好第二天早上十時,在臺北道場等評審老師來時,我們只要一張張攤開來給他們評鑑就好了。沒想到師父當天從佛光山趕到臺北道場時,連夜帶領道場所有法師,將一千多幅書畫,一幅一幅的掛起來,其工程是多麼浩大!第二天我看到那些畫的時候,講不出話來,只知道哭,這是多少人通宵的成果!師父只為了幾位評鑑家要來看,就把每一件事情看得那麼認真,做得那麼完美,不累壞才奇怪。我真想告訴師父︰師父你不是人!我相信大家絕對同意,師父不是普通的人,師父是靈跟肉分開的,精神與肉體分開的,一定是迥然不同的兩個人。
另外,因西安碑林博物館館長曲儒先生的因緣,再加上《心甘情願》、《皆大歡喜》和《我們的報告》感動了陜西博物館而送了一座銅車馬給佛光山,『銅車馬』本身是世界第八奇蹟,可以讓我們知道秦代那個時候的工藝,登峰造極到什麼程度。日本博物館花了一億人民弊買了一對,美國花了一百萬美金才買到。
目前銅車馬已在佛光山,將擇日公諸於世。
我受大師的皈依弟子居於重慶的薛長生等五人之託,要供養大師一條刺繡圍巾,在此代表薛先生等轉呈給師父。」
潘維剛立法委員︰「人生的緣真是奇妙,我很高興皈依師父並和在座各位結緣,這次到榮總探望師父,我們關心的是師父的健康,可是師父關心的還是我們社會大眾!
我做了三屆的議員、一屆的立委,先後從政十四年,但最高興的是參加我們佛光會的聚會,跟會員朋友在一起,因為大家都是出錢出力,不要名不要利,只想做事,這種感覺真的很好。
目前我們整個政治生態,不僅是金錢暴力橫行,甚至是抹黑、中傷、造謠什麼都有,我很擔心未來的發展。當師父在提倡七誡運動時,我在立法院也推行三誡,就是不罵人、不要打架、不要破壞公物,雖然正式提案通過了,但好像還是沒有做到,所以立法院還需要更多佛教徒進去,更多真心想做事的人進去,這樣立法院才會太平。我覺得民主政治不單單是大家為了一個權力,其中更重要的是,民主素養是不是同時提升、同時並進?選民是不是能真正做自己主人?而這條路上唯有我們佛教徒,我們佛光人,去影響周遭的人事環境,進而民意單位和社會,有這樣的支持力和聲音,才能帶給我們光明的前途和未來。
而我個人力量太渺小了,今後還要請大家隨時給我更多指導鞭策和鼓勵。」
前中華總會理事,有「趙茶房」之稱的趙寧先生︰「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四無量慈悲喜捨,千種情萬般隨緣。在這個美麗的星期天,能夠參加這樣溫馨親切、法喜充滿的聚會,心中真的非常感動。十幾年前,我應邀到美國休士頓講演,在華航機上巧遇大師,大師非常慈悲親切,請我坐在他座旁,開始講述佛法,而且是從臺北一直到洛杉磯,整整十四個小時。
大師講得非常好,我也不停的提出問題,機上旅客也一個一個圍上來,大師看人多,就舉行了有史以來,『最高』層次的一次座談。當我們發現機長也在空中聞法時,就非常緊張,現在誰在駕駛飛機?機長回答道︰『飛機飛到三萬英呎高空之上,都是電腦在控制,今天有大師在導航,一定會平安著落,您大可放心。』
當時我很感動,只有為我一個人,大師也是如此不厭其煩的說法。所以我在休士頓講演完,又馬上飛回洛杉磯,那時西來寺還沒有蓋好,我要求皈依,大師說,等西來寺落成,讓你第一個來皈依。但是我等不及,就在十幾年前那個下午,我們兄弟三人,在西來寺工地上,全部皈依大師,成為三寶弟子。到今天我有幸做一個佛光人;我寫文章,人家開玩笑說是趙茶房,我說我是一個佛光茶房;我主持節目,是佛光主持人;我教書,是佛光老師,在人生道路上,無論我扮演什麼角色,上面都要有『佛光』兩個字。
今年我有心參加競選,若有幸能夠與潘維剛立委並肩在立法院的話,我第一件想要做的事,就是請所有立法委員都變成佛光人。如果不能如願的話,也要勸他們一不酗酒、二不打架、三不說謊,如此一來我相信就算他們不立法,我們國家也一樣可以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我在臺北普門寺附近已居住了三十五年,有不少感慨︰在一個夏天的晚上,我聽見榮星花園擠滿了愛的神話,松山機場重複著離別淚光,多少凌雲壯志在景行廳默默無語,行天宮訴不盡千千萬萬疊疊清香。我們看見生命的櫥窗,活生生在展覽︰愛情、離別、希望與死亡。
在此祝福︰願我們聚多離少,期許人人都健康,夢與淚水都變成力量!我們信佛法有多深,路就有多長,只要有一個明天,我們就會有無窮無盡的希望!」
佛光山臺北道場信徒代表江碩平居士︰「提到學佛,在座中就屬我資歷最淺了,但我打從心裡發願一定要好好護持佛教。但護持佛教一定要有力量,過去在臺北市議員任內,對『七號公園觀音不要走』事件,可以盡到護持責任。去年年底,競選連任失敗,大師告訴我,有得必有失,不要灰心,可以重頭再來,故為盡到『護法』的責任,我願意再參與立委的選舉,以具體行動來護持佛教。」
佛光山臺北道場信徒代表曾梁源居士︰「我跟隨大師已好幾年了,其中的酸甜苦辣都有,尤其師父的開示,對我的事業幫助很大。當初是我的同修(黃麗明)鼓勵我多發心為佛教做事,我心想,佛教有什麼事好做呢?何況法師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