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4/9-1996/12) 《星雲日記(1994/9~1996/12)》
Hsing Yun Diary 37 - Wholesome Understanding: The Art of Declining 星雲日記37~善聽 拒絕的藝術(1995/9/1~1995/9/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37~善聽 ■拒絕的藝術(1995/9/1~1995/9/15)拒絕人情、拒絕因緣,主要是由於能力、慈悲、道德不夠,
能幹的人絕不會隨便拒絕別人。「拒絕」要有「代替」,世界就會更寬廣。
菁華語錄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要有心,沒有做不到的事。
◎人若沒有敞開心扉,就像是一道道封閉的門窗,思想永遠在有限空間,而不能超越。
◎「不知道」除了增加愚昧無明外,有時也會增加勇敢、好奇、放下與自在。
◎與人共事要包容接受,禮賢下士,尊重對方;若拒絕,將因緣推開,則什麼都沒有了。
◎我的個性是隨緣不變,但隨緣非隨便,非隨心隨意,而是遷就現實,隨順別人意思為對方著想。
◎凡是有人跟我們接觸,必定要給對方希望,一個肯低頭、謙虛、彎腰者,必定會成功。佛法最重要的是視人如己,
否則不會長養慈悲。
◎人有善的理想、原則時,要能改變環境,不要被環境改變。剛開始的時候要適應環境,安於環境,進而改變環境。
◎面對信眾無限期望熱情的要求,不要輕易拒絕,就是拒絕也要有代替。凡事不要輕易拒絕,能幹者工作一定會皆大
歡喜。
◎與人賽跑所以會落敗下來,是因為力氣不夠;人不主動,力氣就會不夠。「主動」就是要讓自己自動化,不要讓別人
來擺佈我們,要做個主動、有表情的人。
◎世間上的寶藏財富不在銀行,不在荷包裡,而是在我們自己的心田裡,只要我們開發自己的心田,就是「發心」。
九月 一日 星期五
這兩天各報對選舉的回響,似乎比較注重各層面的音聲,其中《民生報》上的〈民生論壇〉中題為「是非竟變得如此晦迷混沌」,及《中國時報》上作者郭正典先生的「佛教徒能否參選總統」,很多信徒看了都反應︰「越來越有公平的聲音」。節錄如下--
是非竟變得如此晦迷混沌--民生論壇社評
陳履安院長宣布要競選總統以後,政界有些人即不斷在討論,質疑他的佛教徒身分和過去的修行活動,甚至懷疑他歷年學佛的動機,且聲稱其宗教身分會影響到臺灣的政教關係云云。
近日以來,質疑、嘲諷、批判者的文章,與支持、辯護的文章都越來越多,彷彿成了一個真正值得注意或探索的問題。可是,為什麼佛教徒陳履安或星雲參與了政治,就成了大問題,而長期從事政治運動的基督教長老會,卻不存在這些問題?難道某些教派教團從政、干政是合法的,某些宗教若涉及了政治便應受質疑?這是什麼邏輯?
每年選舉,透過國民黨社工會的運作,各宗教其實都會發表聲明或宣言,支持國民黨。可是,這些支持彷彿都是「應該的」,一旦支持了非當權者,支持者便彷彿有罪似的。
這正是臺灣當前社會病態之一。許多事,只有某些人才擁有特權,只有他們能做;別人同樣做了,就是居心叵測,就無正常性!
像陳履安一宣布參選總統,馬上被指為濫用其職位及行政資源,可能違反行政中立,並鼓譟要他立刻辭掉監察院長職務。可是,同樣的邏輯,為何不用在國民黨李主席身上呢?背德者不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卻以極高的道德標準去要求別人,以道德為攻伐異己之工具,這比單純的敗德者,更為可議。
就像林洋港出版《誠信》,政界別有用心者不去檢討政治人物應有的誠信原則問題,反而指謫他缺乏民主素養,未弄清楚民主時代權位是不能再私相授受。可是,林洋港所指出的,只是李總統多次公開表明不連任,這與私相授受有何相干?背信者不遭責難,反而去羞辱相信諾言的人,天下有這樣的道理嗎?
這裡舉了一些總統參選人的言行來做分析,並不是為了支持誰或打擊誰,而是說我們這個社會已經病了,風俗澆薄、是非錯謬,而輿論界似乎仍在鼓搧這種風氣。顯而易見的真理,在權力及利益的操作下,變得如此晦迷混沌,其實是世所罕見的。保持我們清明的辨別能力,恐怕需要每位民眾自求多福。
佛教徒能否參選總統--郭正典
在臺灣有史以來第一次總統大選中,陳履安先生的參選無疑地是最出人意表、最震撼人心的舉措,有人叫好,有人猜疑。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曾捨棄王位,走度化眾生的宗教之路,但度化眾生也不一定非現出家相不可,歷史上有許多當政者是佛弟子的例子,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中國的梁武帝、陳武帝、陳文帝、陳宣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肅宗、唐宣宗、清世祖等帝王,不是受過菩薩戒、皈依就是出過家。他們以帝王之尊弘揚佛法,反而更能濟世利民、廣度有情,為何佛弟子一定不能從政呢?盛唐是我國最強盛的時代,也是佛教的黃金時代,不僅高僧輩出,連皇帝也多是佛弟子。以前的佛弟子可以當皇帝,現在的佛弟子為何不能選總統?
佛教徒常給人潔身自好、消極避世的觀感,這可能與時下佛教徒一心念佛,但求死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修行方式有關。近年來慈濟功德會的社會救助,與佛光山的人間佛教才稍改人們對佛教的刻板印象,佛教徒已開始入世了。佛教本來就有大、小乘之分,往生淨土只是小乘佛法;效法觀世音菩薩的「尋聲救苦、普渡有情」及地藏菩薩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才是大乘佛法。陳履安先生在兩岸關係緊繃、臺灣內部政經動盪、社會不安的情況下毅然決然地投入選戰,這在筆者看來,正是大乘佛法的顯現,也符合禪宗「直下承擔」的精神。將陳履安先生的參選視為「將自己包裝成宗教家,遂行的卻是政治圖謀」,恐怕不是持平之論。永嘉玄覺禪師的〈證道歌〉裡有一段「大象不遊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莫將管見謗蒼蒼,未了吾今為君決」,或可提供給與履安先生有相同疑慮的人參考。
九月 二日 星期六
聞老報人陸大聲先生因車禍在家療養,特地打電話到三藩市去慰問。陸先生在電話中提到,此次車禍是發生在費城附近,住院期間大陸中央研究院的顧毓秀先生前去探望他,並勸陸大聲先生平時要多誦《金剛經》,還說未來的世界是禪的世界,禪的書籍不可不涉獵……。
聽完電話,馬上囑三寶寺的依通法師,代表我前去探病,並送給陸先生一部《金剛經》。
晚,和住眾進行「師徒時間」,提醒大眾--
◎要發心做當機眾,代眾生發問。佛說法時,每一部經皆有當機眾提出問題,大家暫且將自己放開,做個當機眾,
有些人不敢問,或了解別人想要知道什麼,可代為發問。
◎三十年來,我為臺灣佛教在弘法利生及各種事業上,確實盡了不少心力,佛教蓬勃發展的情況,已不可同日而
語。就目前的佛教而言,未來必定比現實美麗,因未來的佛教在制度上,如︰寺院建築式樣、僧服、稱呼、戒
律、法會、共修、早晚課誦等,一定會趨向統一。在彼此溝通上也會加強,如︰禪淨密、南北傳、四眾弟子、
各地區婦女會、金剛會、義工會、青年會,由一個區域而到全世界,由聚會的因緣而取得彼此的溝通了解。
◎未來的佛教,寺院建築不在山林,而在市區的十字路口;內部不僅有大殿,更有大會堂;不僅有佛像,更有僧
眾、信眾;不僅有大寮,更有大會議室;不僅有禪堂,更有佛學院;不僅有客堂,更有教室;不僅供膜拜,更
有宣講。
◎未來的佛教不僅有農產田野,還有工廠設備;不僅有雜誌圖書,更有報紙電臺;甚至有代表佛教的體育隊,如棒
球、籃球各類球隊,在世界體壇上表現;以及信眾生活所需的百貨公司、超級市場、信託公司,以解決生活的
需要。
◎未來的時代,從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都必須有佛教的儀禮,像慶生、佛化婚禮、祝壽、總統就職、國會開會都
要以佛教的儀禮加持;民眾都能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每逢香期(六齋日)都到寺院受持八關齋戒。
◎未來的佛教,僧眾不僅能當教師,更能在大學當講師;不僅能當護理,更能當醫師。
佛教未來的前景,一定比現在更美麗。
九月 三日 星期日
上個月我為《講義》整理了近百篇有關人情味的文稿,這一個月給自己的功課是著手整理《星雲百語》第四集的文稿,其中有一篇〈不知道的樂趣〉--
不知道的樂趣
「知」是一種欲望,是一種罣礙,不知道就沒有欲望。
不知道父母(長官)喜歡哪一個兒子(屬下),就不會痛苦,知道後會很苦惱。
在我們生活中,有時候知道可以解決問題,有時候不知道可以解決問題,給人騙不知道無所謂,知道後很痛苦。
我人在美國,颱風過境臺灣南部,佛光山受颱風吹襲徒眾不讓我知道,怕我擔心,等一、二個月恢復原狀後,我再回去,因不知道就不會去罣礙。
不知道除了增加愚昧無明外,有時也會增加勇敢、好奇、放下與自在。
我遇到很多難相處的人,但因我事先不知道,才學會了做人處事的方法。
在《戰國策》〈信陵君殺晉鄙〉中,唐且謂信陵君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人之憎我,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
「知道」與「不知道」哪一種好?並沒有一定標準,知道有知道的煩惱,不知道有不知道的樂趣。
九月 四日 星期一
污泥可以長蓮花,沙田可以育禾苗,外境的好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能成為一顆有用的種子。希望自己受益的一句話,徒眾也能受用。
我總感覺未來比現實美麗,記得一九四九年元月來臺時,當時臺灣生活條件與我在南京上海的繁榮景象差距實在太大了,那時臺灣的佛教也大都停滯在神壇廟觀、殺生拜拜的階段,沒有叢林的規模,更沒有教育、文化事業,不禁心有所感,於是就在《覺生》雜誌上,寫了一篇文章,題為〈回憶比現實美麗〉,敘述佛教在大陸對人才培養與文教事業的用心。如今,臺灣佛教的蓬勃發展,已不可同日而語,對於未來,我總抱持無限的希望,期待「未來比現實美麗。」
最近有一些感想,提出來與大家分享--
◎接待來訪客人要依參訪地點「分工」,不要一大堆人擠在一起,負責引導的人,要讓客人覺得很「安心」,知道
自己的空間,自己的所在很重要。
◎訂規矩要依法不依人,才能樹立權威。
◎身為當家師、知客師每天至少要向住持口頭報告一次,如果一連三天都沒有報告,非稱職的知客師,因沒有盡到
承上啟下的責任。主管不喜歡屬下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沒有報告,得不到訊息。
◎各工作小組間,也要有定時會報,若沒有,彼此默契就不容易養成,自然就不易達成共識。
◎報告內容要衡量,常住必須要知道的,如人來客往、人事之類,如果一、二個星期仍報告不出內容,則表示太沒
有觀察力,太不重視本身工作。
◎對自己的缺失,有的人「習慣」說沒辦法改,一個人會不會進步,就要看他有沒有學習性。
◎做人要老實,不要怨恨,不要發牢騷。
◎年輕時要學會看書的習慣,年老才易度時光;
中年時要培養修行的習慣,年老才易度時光;
老年時要懂得保健的習慣,年老才易度時光。
◎講政治,除追求自由民主外,還要考慮到是否幸福安樂,民主講究溝通與了解,這才是民眾需要的。
◎民主政治下,每一個人皆有權利參與,中國幾千年來的盛衰,唯有佛教是一直平順的在發展,可見宗教是超越時
空的,只有宗教是一輩子的事,其他皆如過客。
◎我本身沒有什麼黨派,而且這也不重要,因心中只有芸芸眾生,臺灣目前要追求的是人權的尊重、政治的自由、
人格的尊嚴!
◎人有了仇敵要去化解,去施恩惠,不要去結仇結怨、不顧人情。與人為善,皆大歡喜,是處事不可少的原則。
九月 五日 星期二
上星期在羅嘉眼科因黃斑水腫做了一次眼底照相,今再前去複檢,依照片顯示,右眼一切正常,左眼因眼底微血管破損,致使血流到視覺中心的黃斑部位,故造成傷害而影響視覺,只要不再繼續惡化(不再出血),視覺就可以保持得十分良好。
造成眼底血管破損的原因是高血壓及血管弱,保持血壓正常是很重要的。在眼底血管破損部位,羅醫師為我做了雷射治療,右眼打了一百十七次,左眼打了兩百十四次。
離開羅醫師診所,在出口處碰到不少信眾,表示對我四月分在榮總手術的關心及康復的祝福,有的人在握手時緊緊不放。「握手」對一個公眾人物是免不了的禮貌,但如何握得恰如其分,也是一門學問。
「公」,是對年老者的尊稱。古時五等爵的第一等,即稱為「公」,故「公」是尊稱、無私、公平、出於眾意者,始稱之。通常社會上一般人︰
尊稱年老的男人為「公公」
公平不偏為「公允」
有公權的人民為「公民」
公平正直為「公正」
公家的田地為「公田」
大家不吃虧為「公平」
社會公共的安全為「公安」
許多人共同的地方為「公共」
由眾人所決定稱「公決」
公務人員辦公的地方為「公審」
大家所承認的事稱「公認」
公開表演稱「公演」
為公眾服務的官吏為「公僕」
公開查詢稱「公署」
公眾的評論稱「公論」
公共的道德稱「公德」
依法令從事公務者為「公職」
眾人共同的利益稱「公益」
公開的書札稱「公啟」
大家推舉稱「公推」
世界公認的道理稱「公理」
行政機關所發行的報章稱「公報」
開放而不祕密稱「公開」
不隱瞞也不顧忌稱「公然」
公平正直的道理稱「公道」
公眾自由通行的道路稱「公路」
同業人員互助合作的會址稱「公會」
費用由各人平均負擔稱「公攤」
請求大家看稱「公鑑」
忠實奉公不計個人損失稱「公而忘私」
一切事情按照規定辦理稱「公事公辦」
九月 六日 星期三
我經常巡視各別分院道場,當地住持向我簡介道場法務活動時,也不忘向我介紹當地信徒,常常不經意地從他們口中聽到,某某信徒過去常常來此共修,現在很少來,甚至根本不來了。我當時隨口就說,你們沒有替信徒添油香!
信徒向寺院道場添油香、修福做功德來護持道場,也需要寺院法師給他們添油香。
要如何替信徒添油香?我回想這一生當中與信徒接觸,受過不少的贊助,但我也替信徒添了不少油香,如︰令其法喜、主動向信徒招呼、奉茶、滿其所求。中國寺院長久以來,即有向信徒添油香的例子,像叢林的掛單制度、供養上書齋主姓名、回向、灑淨、祝禱、每逢歲末的臘八粥、灶符、春聯、普同供養等,將佛教的關心,送進每一個家庭。佛光山在海外建道場,為信徒接機送機、義診、雲水醫院、開示、共修等,都是在替信徒添油香。
除了這些傳統寺院向信徒添油香的方式外,現在信眾到道場來,我們要如何替其添油香呢?我們可以向信徒讚美、微笑、親切、服務、說法、尊重、慰問、解決信徒困難等方式來為其添油香。
有供養心的信徒常為寺院添油香,有供養心的法師也要不時為信徒添油香。
九月 七日 星期四
人與人之間是互助的,沒有人可以獨立生存;像瞎子與跛子,也要彼此互依才能生存。要尊重每一個人的意見,不要任性推拒,不看重別人的立場。若這也不要,那也不要,凡事一拒絕,就什麼都沒有了,與人共事要包容接受,禮賢下士,尊重對方,若拒絕,將因緣推開,則什麼都沒有了。
拒絕人情,拒絕因緣,主要是由於能力、慈悲、道德不夠,能幹的人絕不會隨便拒絕別人。
拒絕不可傷對方的心,人生任何經歷,都有從不了解到了解的過程,拒絕此種生活方式(環境),就要有另外一種生活方式來代替。有人找我講演、開會,我分身乏術,且深悟凡事不一定非我不可,故而找人代替。我因「拒絕」而有所「代替」,世界會更寬廣。
凡是有人跟我們接觸,必定要給對方希望,一個肯低頭、謙虛、彎腰者,必定會成功。佛法最重要的是視人如己,否則不會長養慈悲。把「人」、「我」隔開是不可行的,人我必須是要一體,才好做事。
九月 八日 星期五
一個人不認識自己,即不識大體,如何成功?
我在二十歲時,並沒有想到我要做什麼,只曉得跟著大家學,勉強說很嚮往當作家,但卻不敢想。這一生給我幫助最大的是為程度比我差的人讀書、讀報,且是倒著念(對方正面看,我倒著念),從中培養出不少樂趣。
我的個性是隨緣不變,但隨緣非隨便,非隨心隨意,而是遷就現實,隨順別人意思為對方著想。
早期為報紙、電臺供稿是隨緣,沒有領其職務是我不變的原則。我一直主張可以化導社會(隨緣),不要為社會所化(不變)。關懷社會是隨緣的原則,不干治是不變的原則;面對應酬的場面,在魚肉葷腥旁吃我的醬瓜鹹菜也是隨緣的原則。有人批評佛門既然主張素食,又為何要有素雞素鴨的名稱?我吃素幾十年來,都沒有看到什麼雞鴨,只吃到豆皮、豆腐,這也是隨緣的習慣使然。
在世界各地行腳,信徒供養我住五星級總統套房,為不拂其好意,不得不隨緣;簡單的塌塌米也是我的床,這是僧眾樸素的不變原則。我非刻意結交達官顯要,只是禮貌上的隨緣。
平時我吃稀飯也好,吃麵也可以,這是一種隨緣性格,我的原則是只要吃飽即可,吃什麼並不是很在意。我常因為太隨緣,而受了不少傷害,但人太不隨緣,就容易變得古怪、執著、孤僻、不通融。隨緣可減低我們過度的執著。
人有善的理想、原則時,要能改變環境,不要被環境改變。剛開始的時候要適應環境,安於環境,進而改變環境。我與任何人相處都可以安住,表示我有隨緣隨喜的性格。但我不會同流合污,而有很清楚的是非善惡觀念,因為我很認識自己。
九月 九日 星期六
今閱讀《張老師》雜誌,有一則關於如何培養內在美的短文,值得徒眾參考--
內在美即指內在的美好品德,包含的範圍有︰個人思想、看法、談吐、行為、舉止、態度、應對、進退、精神等。其中有幾項內在美的基本特質,如︰
1.隨時保持愉悅的面孔與心情。
2.有容人雅量、不計較別人錯失。
3.誠實面對自己的過錯。
4.具有親和力,讓人喜歡親近。
5.保持一顆歡喜的心並樂於助人。
6.欣賞別人優點而不嫉妒。
7.積極工作、不怠惰、不抱怨。
8.不斷充實自己。
除此之外,我覺得還應該具有「不比較、不計較」的胸量,因凡事不比較、不計較才能彼此取得合作。人一生煩惱皆由比較、計較而來,能不比較不計較,那又是一番海闊天空的意境。
平常我也有到處結緣的習慣,所以很多人喜歡我,簡單幾句韓文、日文、英文、客家話、廣東話等口頭招呼,我都很用心學,為的是想碰到當地的人士時,用他們的語言和他們寒喧,給對方歡喜,希望徒眾也都能有此性格。
九月 十日 星期日
西方寺住持依日,今提供我一則在ABC電視上看到的新聞報導,主題是「美國的佛教徒」,內容簡述如下--
全世界有三億以上的佛教徒,以亞洲地區為主。在美國,多數的佛教徒是從亞洲移民而來,移民同時也將信仰一起帶入美國,也有不少美國人在佛教中找到精神上的慰藉和皈依。
蓋諾是一位退休的汽車工人,在基督教浸信會長大,他說︰「我一生所追求的,到頭來都是一場空。直到接觸『禪』之後,才獲得精神生活上的滿足。」
記者︰「在美國有五百萬美國人開始學習佛教的禪修。教主佛陀,是一位悟道與慈悲的聖者,能在痛苦的世間裡找到真正的寧靜,並把生活重點放在當下,而不是死後。
佛教有很多派別,如禪、淨、密等多種,但都有一相同的目標--找回自己真正的本性。透過空掉內心的妄念,和集中注意在呼吸的出入,讓人可以很清楚的意識到當下。」
傑克︰「剛開始學打坐時,可能感到不舒服,或感覺內在有衝突,時感希望,時感害怕,當你能觀照到它,便能夠平靜下來,進而泰然處之;尤其在靜下來的時候,慈悲的心念泉湧,就會擴大而將慈悲回報你周遭的人們。」
記者︰「越來越多美國人士信仰佛教,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及中階層人士,信仰佛教者日益增多」
勞瑞︰「美國人一向很獨立,他們希望為自己而活,尤其是修行,是一項自己能做得到且必須去做的性靈修持。」
記者︰「對傳入的佛教,美國注入了自己的特色,在演變過程中,省掉一些佛教儀式,對於那些放棄從小家庭的傳統信仰,而追求心靈和平嚮往的美國人,佛法特別具有吸引力。」
比索︰「我從小在猶太家庭中長大,親近佛法以後,才感受到佛法比猶太教更能滿足精神上的喜悅。」
羅勃︰「佛教是一種內觀的教育,讓人在生活中保持清明,學習智慧與慈悲,而且是適用於所有人的。」
記者︰「美國佛教徒的修行雖著眼於現在,但並不完全忽視未來。從過去傳統的『星期學校』和『希伯來學校』轉信佛教的美國人,很積極地將佛教戒律用來教育他們的子女,這些孩子們的父母表示,現在學習坐禪也許太早,但學習慈悲永遠不嫌早,學習尊重生命也永遠不會太年輕或太老。」
由這一段新聞報導的訪談中,不難知道,佛教在今日美國社會中普遍被接受的情況。猶記得西來寺在接待牧師團體來訪時,就有人說過,佛法能加強及幫助他們去思考原有的信仰,不僅彼此間沒有衝突,且可以常藉打坐來澄靜自己的思想,對自己的靈修很有助益。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要有心,沒有做不到的事。
九月 十一日 星期一
遠在北歐服務的永護,寄來瑞典禪淨中心七月、八月兩個月分的活動內容。每次接到徒眾的工作報告,關心的情愫總隨著字裡行間跳動,希望他們在外,法務一切順利,祈祝當地信眾能給他們護持,當然更希望他們身體健康平安。只是海外徒眾的工作報告太少了,不過我也能體諒也許他們工作太忙了。
僅就永護兩個月的工作報告,摘錄重點如下,讓徒眾也能了解一下,北歐目前弘法狀況--
七月二十三日,上午九時,在斯德哥爾摩瑞典華人協會的中文班教室,舉行佛學會考,分為丙組和丁組。斯德哥爾摩考區成績不錯,滿分者兩人,九十九分者三人,最低成績也有七十六分。其他的奈斯分會考區及挪威奧斯陸協會考區,因逢七月假期,很多人出國度假去了,所以考生不多。聖彼德堡協會也因七月假期不便舉行,擬於八月七日再舉行俄文佛學會考。
七月二十九日,前往倫敦佛光寺支援七月分佛事法會及供僧法會。此次八關齋戒有兩位來自葡萄牙的戒子,大家反應都很不錯,很多人表示,希望能再辦類似的活動,如︰短期出家,傳授五戒、菩薩戒等,讓在歐洲的信徒,也有因緣受此法益。
八月十三日,在倫敦佛光寺舉行的供僧法會,是英國佛教界的創舉,應供的法師有四十多位,來自各大小乘及顯密的代表,觀禮信眾有四百多名。很多南傳比丘表示,這樣的供僧場面是他們幾十年來想做,而一直沒有辦到的。巧的是國際佛光會副總會長阿那努達法師到英國度假,特請他在供僧法會上致辭,加深了大眾對佛光山及國際佛光會的印象。
八月十六日,和巴黎道場的依照分別飛往德國,支援柏林禪淨中心的梁皇法會。來自巴黎道場的三十多名信徒,一一展現他們的絕活,小籠包、麻薯、水餃、涼麵等紛紛出籠,為籌建柏林道場義賣,大家在參加法會之餘,又出錢出力,帶動整個禪淨中心的氣氛。八月十七日(農曆七月二十二日)適逢師父上人華誕,依照法師特代表大眾,打電話到西來寺,向師父上人致意。
八月三十日,近兩個月來,分別到英國、法國、德國去協助各別分院的法會,今終於回到瑞典,散居在海外道場的師兄弟們都很認真在推廣弘法的家務,信徒的護持也很令人感動。很希望在北歐地區的信徒能再多度一些人,這是我目前最積極要努力的行事。」
下午搭乘四時十分華航班機回臺北,臨行前到母親住處,向母親告假。
九月 十二日 星期二
經過十多個小時的飛行,下午七時四十分抵桃園中正機場。
由於多年坐飛機的經驗,養成我在漫長的飛行途中,能「自如」地運用這十多個小時。從上飛機開始,我就把尚未拆閱的信件,一一拿出來處理,其中當然以徒眾的為多。不難看出除工作外,人事問題是時下青年們最感困擾的。
深覺「習性」是阻礙一個人進步的絆腳石,各單位住持主管在領眾之餘,要會教育住眾。平常要常集訓,以取得大家的共識,才不會事倍功半。而身為屬下者,也要用心揣摩常住的需要、住持的意思,才能事半功倍。
有一句話說「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