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4/9-1996/12) 《星雲日記(1994/9~1996/12)》
Hsing Yun Diary 38 - Lowering Your Head: Self Education 星雲日記38~低下頭 自我教育(1995/11/1~1995/11/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38~低下頭 ■自我教育(1995/11/1~1995/11/15)與人相處須學會自我教育,
尤其要強迫自己心甘情願的去包容和原諒仇敵,
以此刻骨銘心來「改造」自己。
菁華語錄
◎讓心清淨,才能發掘內在財富。
◎做人要有人格,只要與人有利就仗義執言,平時就要培養這種道德勇氣。
◎禪是幽默、是大自然、是我們的心、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苦惱令人不自在,皆因六識的感受,若能做到「不知道」,世界會很美好。
◎不要少視一滴水,因它是四海之源;不要輕視一句話,因它可能傷害別人;不要輕視一個念頭,因無邊罪業可能因此
而起。
◎只要能忍常人不能忍的委屈,自然就可以抵抗挫折。
◎不管在哪個角落、團體或社會,能包容一如,肯發心度眾就是菩薩。
◎凡事不要只注重現實,歷史在人生閱歷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懶惰改成精進,就是修行;慎恨、惡口改成慈悲、讚美就是修行;易怒不滿改成忍辱包容就是修行。
◎面對困境,只要有真心、有願力、存真誠,就會有不可思議、迎刃而解的方法。
◎掌聲與感動是無價的,因心意無價,表達的價值也難以衡量。
◎對自己的人生不要太掛念,多掛念別人一點,少執著自己一點。
十一月 一日 星期三
上午八時前往榮總做身體檢查,這是我出院半年來第一次複檢,檢查項目有︰心臟超音波核子掃描、心電圖掃描、二十四小時心電圖記錄等。
由救國團和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主辦,臺北市政府新聞處、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財團法人楊塘海文化慈善基金會、中國廣播公司、張老師文化公司協辦的「把心找回來」系列之二--「時時樂清貧,處處簡樸心」活動,下午一時,在臺北道場會議廳舉行記者會。由我和救國團李鍾桂主任共同主持,到場者除各報社、電臺、電視等記者先生小姐外,還有中廣愛心園執行長陳龍發、林榮三基金會執行長胥山春、新環境基金會董事柴松林、佛光大學校長龔鵬程等貴賓。
經云︰「佛法無量意,一以淨為本」,故我們要先清淨心靈;心若不清淨,就找不回來,如果心不在了,心中的淨土世界便不存在了。因此,臺灣現在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選舉,而是必須把心找回來,讓心清淨,才能發掘內在財富。
據聯合國的一項統計,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是澳洲。澳洲人民生活簡樸,居住房子不很寬大,物質享受也不如臺灣,但擁有的森林、河流、草原、空氣、陽光、公園卻是世界上最豐富的,這些都是未來子孫可以擁有的財富,沒有一個國家比得上澳洲精神上的豐富。
真正的財富是共有共享的,不是個人的。我們居住在臺灣,共同享有臺灣,如同體與共生,除了要把心找回來之外,還要淨化我們的心、我們的環境,用公德心來做環保,保存我們的資源財富。
記者會前曾私下和李鍾桂主任提及,「救國團」應改名為「救心團」,因為救國就得先救心,而救心就是要把心找回來。
李主任在致辭時表示,願意研究如何在救國團的組織裡,設置一個「救心委員會」。她也表示,臺灣現在生活富裕,人人忙於享受,被名利綑綁過緊,反而失去了自由的精神空間,所以藉由和佛光會合辦「把心找回來」的活動,就是希望喚起大眾愛惜生命、重視環保、拒絕誘惑。希望大家能重新調整生活,共同推動這項新生活運動。
此次活動將於十一月起在全省展開,並將十一月及十二月訂為「清貧月」,計畫以全省十六場系列講座、大型園遊會和環保淨山運動來傳達「知足、不貪、簡樸」的清貧生活文化理念,呼籲大眾共同找回簡樸心。
龔鵬程校長說,當代社會基本上比從前進步富裕,如交通的方便、衣著的華麗、物質的提升,但相對的付出不少代價,像治安的缺失、環保的破壞、空氣的污濁、人際關係的疏離。而社會繁榮則是靠不斷的占有資源、刺激消費、開發而達成的。我們的資源不是無窮盡的,不能無限的擴大、無限的開發,更不要為了刺激消費而鼓勵生產,要懂得惜緣惜福。藉此淨化人心運動,讓大家能廣泛思考,重新檢查我們的生活方式,回歸到簡樸的生活。
中廣愛心園執行長陳龍發表示,中廣愛心園推廣愛心工作,已有十多年歷史,這次協辦此活動,希望將簡樸的理念,推廣到社會每個角落,再由家家戶戶,將不用的東西提供出來,成立跳蚤市場來互換所需,既不浪費又可達成環保,是一項很有意義的活動。
新環境基金會董事柴松林先生推行淨化選舉運動已邁入第四年,實在是個有心人。他表示臺灣由於過分自我膨脹,造成個人富裕、公眾貧窮的社會,吃得越來越好,但製造的垃圾,足夠一個貧窮國家生活所需。日本去年平均每人買二十七本書,大陸平均每人買二‧二本書,臺灣平均每人買○‧七本書,可見在豐富的物質生活下,精神反而貧窮。希望清貧的思想,能在社會各階層造成一種運動,來改造日益趨向物化的功利社會!
「清貧」與「簡樸」原本就在我們心中深處,在推行把「心」找回來之際,別忘了還有清貧與簡樸。
十一月 二日 星期四
最近臺灣社會不僅混亂,且不幸事件一再發生,如臺中威爾康大火、圓山大飯店起火、大統百貨公司火災,昨天嘉義嘉年華飯店又失火,讓人看得心裡很難受。天災人禍與社會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如何化解暴戾之氣,還給大眾一個祥和的社會,是每一階層人士都要共同努力的,但願社會大眾都能有這一方面的共識。
昨晚深夜二時醒來,忍不住去察看大樓周遭的防火及逃生設備。今天早上會報時,特叮嚀囑咐臺北道場的徒眾,居住在高樓,安全逃生不可不注意,要隨時隨地提高警覺,這是常識也是責任。
報上有一則關於「現代監視」設備的報導--
使用電話時聽到沙沙聲或雜音,很多人都會懷疑電話是不是被竊聽了,尤其是一些敏感的重要人物或作賊心虛的人。據專賣竊聽器或隱藏式攝影機的業者表示,那已是落伍的器材了,先進的電子式電話竊聽器以無線感應並自動二十四小時錄音,根本沒法察覺。
而買竊聽器的客戶,大部分是懷疑先生有外遇的太太及不信任員工的老闆,用來控制人才外流或商業機密外洩。竊聽器的種類很多,有一種叫「隔牆聽」,可以聽到員工與員工私下的談話。更有各式各樣的偽裝型竊聽器,如︰插座式竊聽器、鋼筆型竊聽器、計算機型竊聽器。
光錄下聲音不稀奇,以現代科技要在別人不知不覺中錄影也不是難事,如一種迷你超薄攝影機針孔鏡頭,偽裝於圖畫、鏡子、皮包、皮箱、芳香劑、緊急照明上,可在三百公尺外接收發射器無線傳送錄影、錄音;還有一種鏡頭只有三釐米的針孔鏡頭攝影機,常偽裝在天花板、木板及牆壁。
據業者表示,其實東西本身並沒有好壞,主要是看使用者是好人還是壞人。曾有調查人員以芳香劑內藏攝影機,把在公廁內交易販毒的情形,完完整整的錄影下來;但若用在老闆手上,那麼員工在廁所內講話也要當心;當然還會有一些不肖之徒,用在非法的勾當上。
還有一種打火機型的照相機,用在祕密拍照存證,很難被發覺;對無法接近的目標物,也有一種長距離監視望遠鏡,連三公里外的車牌號碼,也可以輕易讀取。
除此之外,還有大哥大截聽器、反竊聽監錄器……。
這一則報導,看得讓人覺得很沒有安全感,隨身的小東西都可以錄音、錄影,還有什麼隱私可言?「君子不欺暗室」,古有明訓。
十一月 三日 星期五
從上午十時起,為中視「星雲說」節目錄影,到下午四時,共錄了五十集,部分內容如下--
◎在娑婆世界中,只要具有慈悲心、善良心,就如同污泥中的蓮花,有其可貴之處,這也是做人的根本。
◎做人要有人格,只要與人有利就仗義執言,平時就要培養這種道德勇氣。
◎一個人一天中至少要懺悔一至三次,因懺悔的法水可以洗滌一切惡念,能反省懺悔者,必能進德。
◎聽聞佛法真理後,最重要的是要有思想,如牛反芻。肯思考真理,才能增加慧解。
◎凡事沒有精進的因,如何有好結果?要擷取成功之果,不可忽略播種的因。
◎生死輪轉如時鐘,沒有停止。要離開生死輪迴必須涅槃,從世間生死到出世涅槃,不外要修行。
◎苦惱令人不自在,皆因六識的感受,若能做到「不知道」,世界會很美好。
◎人要勤勞工作,如鑽木將火引出來,中途不可懈怠,懈怠如魔常破壞我們的發心與願力。
◎彈琴先調音,寫文章須潤筆,人不僅要調伏外境,更要調伏「心」,而調心最簡便的方法,不外禪坐。
◎「慈悲喜捨」是︰不僅拔除他人的痛苦,並不求報答的給予無限歡喜、快樂。
◎對他人的閒言閒語,不要不經思維就相信了,好未必就好,不好未必就不好,凡事只要盡心,就算不能盡如
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在修行道上,只要正心誠意,發廣大心,行菩薩道,日久自會有消息。
◎自己健全,不妨害別人,能在煩惱中修行,更能受人尊敬。
◎世間上最可怕的是無明,善心生善法,惡心生惡法,我們要讓內在清淨,讓光明智慧的心顯露,才是斷苦之本。
◎布施時覺得有布施,即對回報有所求,便會很苦;布施而不覺得有布施,才會快樂。
◎不要小視一滴水,因它是四海之源;不要輕視一句話,因它可能傷害別人;不要輕視一個念頭,因無邊罪業可能
因此而起。
◎一個人天天聞法,但不切實修行,不慈悲、不持戒、不忍辱,如同沒有佛法一樣。
◎只要能忍常人不能忍的委屈,自然就可以抵抗挫折。
◎小小的布施可感大果報、大利益,語言布施、微笑布施、技能布施,能布施者即是富有的人。
晚七時三十分,前往北投安國寺,和北投、士林地區的信徒及佛光會員們座談。
十一月 四日 星期六
應大專佛學社的請求,今在海會堂將《禪藏》分贈給全國大專院校的佛學社。
青年是國家棟樑,看青年就可以知道國家有沒有希望,任何團體也是一樣,我很歡喜將《禪藏》贈給青年學子們。
《禪藏》是佛光大藏經裡,十六藏中的一藏,不但有佛學的哲理,更有文學的美,很適合現代人做為提升心靈的文選,不同於一般不易深入的經典。
贈書典禮圓滿後,就同學們的發問,回答如下--
◎禪非佛教專有,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禪如畫,可以美化環境;如鹽,可以促進食欲;如花,讓人欣賞;如胭脂,
讓人亮麗;禪是幽默、是大自然、是我們的心、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古德參禪,重在明心見性,而不在意是否成
佛,因心外的知識並不重要,內心的悟道知識不能沒有。「悟」的境界是心中呈現另一個無量無邊、光明解脫的
世界,在時間上,過往的事都會一一浮現,在空間上,很遠很遠的事都會向我們集中。已悟者的觀念思想,不同
於一般人。
◎學佛並非只有出家一條路或只有念佛一個法門而已。學佛要先求福,才會有福德因緣,更何況三劫修福慧,百劫
修相好,要往積極面、光明面去發展。不開悟不住山、不破參不閉關,在還沒有破除自我煩惱時,都不是住山或
閉關的時機。青年學佛絕非整天只知閉眼、念佛、住深山,要發菩薩心,行菩薩道。自己未度,先度他人是菩薩
發心,更是中國大乘佛教的精神。
◎青年們因親近的道場不同,而造成有宗派的情結,這都是過去的陋習,很希望這一代的青年,大家要融和在一
起,到社團來,只有一個佛陀,沒有其他派別。
◎不管在哪個角落、團體或社會,能包容一如,肯發心度眾就是菩薩。
◎要強化自己的生命力,把別人的罣礙看得很重,體會他人的感覺,也是一種生命的擴大。
◎面對逆境,忍一句話、忍一句責備、忍一次難堪、忍一次奚落,「忍」即是智慧、勤勞,其潛力是無限的,因忍
具有莫大的力量。
十一月 五日 星期日
上午九時,搭機往臺南,於臺南講堂十一樓,主持「佛光緣臺南美術館」的開幕典禮。由我和文建會副處長林金悔先生、臺南美術館董事長王大進先生、大木裝潢公司負責人彭伯平先生等人共同剪綵。
佛光緣臺南美術館的規畫,分有典藏展示區、邀展區、特展區,可展出現代書畫五千件,文物三萬餘件。日後此場地可長年提供南部藝術工作者申請展覽及辦理各種藝術研習班。
今起美術館已正式展出「明清書畫展」及手工藝品,其附設的「滴水坊」(喝茶小憩的場所)也開始服務大眾,希望在藝術古都的臺南,也能帶動佛教徒一起來欣賞。
下午四時,由臺南回臺北。聞普門寺正舉行大悲懺法會,隨緣前往講說。
世界上最美麗的人是觀世音,最慈悲的人也是觀世音,而拜大悲懺就是以觀音為主,如何加深對觀世音菩薩的認識及對觀音慈悲法門的了解?我從小禮拜觀世音菩薩,對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感受最深。而世界也無處不是觀世音,我常在面對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時禮拜觀世音菩薩,因我深信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方便示現,更何況佛佛道同,光光無礙。
如何拜觀音?學觀音?
1.要能做觀世音,觀看、觀聽社會上有什麼聲音?山河大地有什麼聲音?自己內心裡有什麼聲音?吵架聲?怨恨聲?不好的聲音?如何去改變這種聲音?能與觀世音菩薩一樣尋聲救苦嗎?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要盡力去協助一些需要救助的人們,為其解決困難,分擔其憂苦,就是觀世音菩薩。進而自淨其意,將心清淨以後,則所見的每一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
2.要能做觀自在,觀世音又名觀自在,觀照一切事情自在不自在?有的人雖有錢,但卻活得不自在;有的人看到喜歡的人不自在,看到不喜歡的人也不自在;人多的地方不自在,不滿的事、不悅的物、不喜的聲音、事情都不自在。要如何自在?不外拜大悲懺學觀世音菩薩的自在,看世間、看眾生、看事物都要自在,且從內心自在做起,因自己就是觀自在,當然就能自在,學佛要學自己,學得很自在。
3.要能夠施無畏,「施無畏」也是觀世音菩薩的另一種稱號,觀音以他的大慈悲、大智慧、大勇猛布施信眾不要恐懼,在應世上得以無畏,而救苦救難。
除此之外,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還有正法明如來、南海大士、大慈菩薩、圓通大士、大悲聖者、蓮華士、聖中佛、白衣大士等。
願觀世音菩薩加被每一位來參加大悲懺法會的信眾,都能夠做觀世音,能自在且具大無畏。
十一月 六日 星期一
臺北道場除了具有寺院設備外,另有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佛光山淨土文教基金會、佛光大學、佛光緣美術館、《普門》雜誌社、佛光出版社等各單位,故來往洽談事務的信徒和各別分院的徒眾很多,臺北道場儼然是一個小型的佛光山。
在臺北市區外的徒眾,每次到臺北道場,都會到宗務堂來向我銷假,隨緣就大家的請示,給予原則性指導,但還是以「師徒時間」的小參為重,今和徒眾談到在寺院道場,領了常住一份工作,就要--
1.尊重歷史︰歷史是生命的延長,不尊重歷史的人,生命很短暫,沒有過去的人,如何有未來?佛教講究的是法脈源流,故我們要重視歷史,對佛陀的歷史一定要知道,對佛光山的歷史一定要知道,對師承的歷史也要知道,尤其是開山近三十年來,佛光山歷史如何,更要知道。
像宜蘭仁愛之家,有一塊天主教立的碑,至今都沒有拆除,因這塊碑有歷史性,我們要尊重它歷史上的生命。徒眾在職位調動時,不管任何工作,不要一上任馬上就大興改革,要先了解它的歷史背景,再依需要給予革新,凡事不要只注重現實,歷史在人生閱歷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分工合作︰佛光山的事業成就,其祕訣在於集體創作,也就是分工合作。為工作運作方便,在職務上有主管屬下之分,但工作的「價值」是不分輕重的。每一個單位、每一個職務都不可忽略,它們都是事情是否成功的要素。彼此要互相協助,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幫助別人成功,自己才可能成功。凡事不怕煩,在分工合作中集思廣益,才能創造出歷史性的事業。
3.開源節流︰常住接待大眾要有供養心,但不可亂買浪費,每一個別分院大眾要體會開山建寺的辛苦。道場落成後五年,就要有能力去協助其他別分院的開山,以減輕本山負擔。
佛法要興隆需有經濟觀念,也就是要有數字觀念,合理的開源之道很重要,因它是儲備道糧的根本。與信徒往來,佛法比化緣重要,我一生看到信徒的第一個念頭,便是給對方佛法讓他歡喜。信徒的財富是佛法的資源,不可濫用。
4.修學讀書:除弘法利生之外,對自我的修行讀書,須訂一套辦法。「修」即是改造,除修行外,還要自我改造,光「修行」而不「改造」是沒有用的,因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改造我們自己。懶惰改成精進,就是修行;瞋恨、惡口改成慈悲、讚美就是修行;易怒不滿改成忍辱包容就是修行。培養道念、淨化自己、發心作務、忠於常住、耐煩度眾、能包容別人的過失、不念舊惡、體恤弱小者,都是修行。只要用心,在我們四周環境的人、事、物、地都是修行的好對象。
十一月 七日 星期二
上午九時,在禪堂錄製臺視「星雲說喻」節目,部分內容為--
◎僧眾出家後,孝順別人的父母,就像是孝順自己的父母,願將天下父母都視為我們的父母。給人一點喜捨布施,
可以得到無限法喜。
◎隨緣的一句好話、一個招呼、一個笑容,都會有緣分,只要有結緣,就會有無限未來。與人共處,不要忘記要廣
結善緣。
◎面對困境,只要有真心、有願力、存真誠,就會有不可思議、迎刃而解的方法,因發心就是力量,會有無限
功德。
◎人一達到心願就不會再有妄想,教育像看病,要懂得對症下藥,強硬的不准,不如柔性的給予。維護對方的尊
嚴,給人方便,給人一點助緣,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對不明白真相的事情,不要信口開河,須留點口德,不要太刺激人。修行之人,重在修口,尤其私下談話更應注
意口德。
◎佛門講究接心、印心,如能心心相印,自然就不會有隔閡,在和諧默契上自會增進。接心的方法很多︰一杯茶的
結緣、一本書的傳閱、一封信的來往、一個意見的溝通、一個會心的微笑都可以接心。
◎佛陀不僅為父擔棺、為母說法,更為姨母開放女眾出家,是一位真理的體現者。其對社會人我的服務、親友的照
顧,都不落人後。佛教對社會各階層,尤其是苦難的眾生幫助最大,佛教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信仰是出自本性,發乎自然,因緣到了自會成就,如成熟的果實,不摘也會自己掉下來,所以對信仰要尊重。
◎戒律上云「佛已制者不可更改,佛未制者不可增加」,但就時代需要,戒律並非不可改變,可因時、因地、因人
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說,不同風俗、地域,依需要可以彈性調整,並非一定不可更改,不要忽略佛陀圓融、隨機
方便的精神。
◎掌聲與感動是無價的,因感動的世界最美;心意是無價的,表達的價值也難以衡量。
◎對自己的人生不要太掛念,多掛念別人一點,少執著自己一點。人大部分是自私的,總認為自己重要,別人不重
要。要糾正自己︰大眾第一,自己第二;國家第一,自己第二;朋友第一,自己第二。不要凡事只想到自己,多
關心別人、體諒別人,才會有人緣。
◎紅包金錢非萬能,只有心才是萬能的,世間上的價值並不完全在於金錢,信用、慈悲、信仰、友誼、關懷皆有無
限價值,且是禁得起考驗的。人生除金錢外,也有不少人是在賺歡喜、賺功德、賺快樂。
慈容將於明天前往西來寺就任,晚,道場住眾以簡便茶點歡送。
十一月 八日 星期三
服務於佛光會中華總會的工作人員,今開檢討會議,請我指導。就大家的問題,提出一些意見--
◎為讓會務的推行更有效率,輔導法師的工作應該分工,如︰
1.有專業專長者,多做些策畫性工作。
2.對各分會很了解者,可代表總會,協助其需要。
3.開拓新的分會,並加強分會與分會間的聯誼。
能如此規畫工作內容,必能精簡作業程序。
◎很多分會的第一任會長,是總會視其道德、忠貞、能力而任命。任期滿時再由會員們選舉產生下一屆會長。如果
會員人數過多可以分為一會、二會、三會……,多幾個會長,對會務、會員可以招呼得更周全。
◎對尚沒有分會的區域,要經常舉辦家庭普照、朝山、座談、佛學講座等活動,以吸收會員。希望明年全省各鄉鎮
皆有一個佛光會的分會。
◎「佛光會的意義?」、「我參與佛光會的期望?」這是每一個在佛光會服務的幹部人員,需深思、認識的問題。
對自己負責的工作範圍,要有所報告、見解、建議,經常報告,對所見所聞所處理過的事件,就會有條理;也可
以從報告中,檢視錯失的因果。
◎全世界最有水準的義工在臺北道場。在中華總會服務的義工,很多是公司的老闆、老闆夫人、經理、主任,有些
還是富貴人家的子弟,但到佛門來,本著修福、結緣、功德、歡喜的心態,為道場的莊嚴而打掃,為來訪的信徒
奉茶、行堂、服務。因此,對義工們的發心要常給予讚歎,並不忘做義工的義工。
◎在佛門工作除了注重師門倫理外,還要建立工作倫理,平常法務依戒臘的師門倫理,推行寺務則尊重工作倫理。
並要樹立「依法不依人」的法制制度,政策才能持久貫徹。
◎「出家」的另一個定義就是犧牲奉獻,故不應向煩惱妥協,要用佛法來滌除世俗的觀念,來降伏我們自己的
「心」,把佛法的慈悲、忍耐、精進應用在生活上,不要做一個光頭俗漢。
◎在道場範圍內,除非是送客,否則要多走樓梯,少坐電梯,一方面是惜福,一方面也是運動。雖處在都市的高樓
中,但內在的心靈仍要像處在深山似的閉關潛修。
◎人須懂得善解人意,尤其是為人屬下,更要懂得揣摩主管的意思,並常提供訊息報告。對整個環境,若沒有訊息
作為了解的資料,久而久之,此單位就成了「化外之民」,無法與大團體相應。
◎感恩的心一生起來,就富有了,我一生有點小成就,皆歸功於有感恩的心。
◎心不甘情不願者不可能做好事情。人生活在希望裡,有希望就有未來。
十一月 九日 星期四
普門寺的「婦女法座會」每星期聚會一次,已有十多年的歷史,在佛法的推展上,不可輕視。下午二時,在婦女法座會聚會時間,專程前往普門寺,和大家結緣開示。
「婦女法座」是我弘法過程中,最為關心的一項聚會。「法座」是指以法為中心的座談會,也就是小型的講座,由資深婦女,每十人組成一組,在座談時,彼此述說法喜、夫妻相處之道、學佛心得及生活上的困難,如︰幫忙找工作、介紹女傭等,還可以交換訊息、互補缺失、吸收新知,並因此而傳遞經驗,成就一些優秀女眾。
在南傳國家,不准女眾出家、不承認比丘尼,違背了佛陀的平等觀念,女眾在佛教史上,依經典記載,是有其地位的,像--
觀音菩薩救苦救難,勝鬘夫人說一乘法,
天女散花鶖子慚愧,自在主婦樂善好施,
龍女成佛菩薩敬仰,摩耶聖母女中至尊,
妙慧童女發堅固願,蓮華色女神通第一,
大愛道女崇高聖德,摩登伽女出家證果,
大德鹿母布施第一,國母王妃親見彌陀,
美女玉耶悔悟新生,末利夫人聞法證果,
貧女一燈福報無盡,孝女光目發願度眾,
大慈銀色割乳救嬰,耶輸陀羅出家修道,
月上發心諸佛授記,婆羅門女問大乘法。
為何現代的人反而要推翻女眾地位?佛門的男女眾應是平等不分上下的。有理不在年高、不在男女,世間上如果沒有女眾,則萬物不存在,這是女眾了不起的地方。
中國佛教自有歷史以來,寺院的功德善款皆是女眾發心的,女眾可以成就很多事業,且又不居功,最為難能可貴。希望參加「婦女法座會」的每一位婦女,都能效法觀世音菩薩等人的精神,在佛教史上樹立楷模。
晚餐後,和普門寺住眾舉行「師徒時間」--
◎在學道過程中,遇有難事、苦事、逆境時,要用歡喜心去化解,才是有佛法的人。
◎與人相處須學會自我教育,尤其要強迫自己心甘情願的去包容和原諒仇敵,以此刻骨銘心來「改造」自己。
◎真理面前無權威,真理面前無大小。常以責備警惕的心態,來防範自己的過失。
◎任勞容易任怨難,在人際關係上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