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hree Trainings in Humanistic Buddhism 《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Meditative Concentration in Humanistic Buddhism 人間佛教的定學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二、戒的精神止惡行善,饒益有情[p. 15]
一般人提到佛教,總認為信仰佛教必須受戒,於是這也不行,那也不能,很不自由。其實,佛教的戒律,其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別人,便能自由。譬如五戒中的不殺生,就是對別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盜,就是對別人的財產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對別人的身體不侵犯;不妄語,就是對別人的名譽不侵犯;不飲酒,就是對自己的理智不傷害,進而不去侵犯別人。
[p. 16]
不侵犯別人,進而尊重別人,則自他都能自由;反之,凡是身陷牢獄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觸犯了五戒。譬如:殺人、傷害、毀容,就是犯了殺生戒;貪汙、侵占、竊盜、勒索、搶劫、綁票,就是犯了偷盜戒;強姦、拐騙、重婚、妨礙風化,就是犯了邪淫戒;毀謗、背信、偽證、恐嚇,就是犯了妄語戒;販毒、吸毒、
運毒、吸食菸酒等,就是犯了飲酒戒。由於犯了五戒,於是身繫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受戒才能自由;不受戒而行非法,國法也不會放過他,甚至因果道德也會制裁他,因此不要以為受戒是增加束縛,其實能夠受持五戒、真實認識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p. 17]
在佛教裡,皈依三寶是學佛的入門,受持戒律是信仰的實踐,佛教徒皈依三寶以後,都應該進一步發心受戒。受戒是一種發心,心一發,任何邪魔外道都會遁形,因為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如《大智度論》說:「大惡病中,戒為良藥;大恐怖中,戒為守護;死暗冥中,戒為明燈;於惡道中,戒為橋梁;死海水中,戒為大船。」能夠受持清淨戒,自有大力量、大功德。只不過我們對於戒的精神,應該要有正知正見,這比持戒更為重要。
關於「戒」,有幾個觀念必須釐清。 破戒是違犯戒法,是個人行為上的過失,可以懺悔糾正;破見是謬解真理,是根本思想上的錯誤。一個破見的人,在見解上無法再接受佛法真理,就永遠與佛道無緣,因此破戒可以懺悔,破見不通懺悔。
所謂「破見」,例如有的人認為,受戒難免會犯戒,不受戒就不會有犯戒的擔憂。事實上,受戒後縱使犯戒,因為有慚愧心,懂得懺悔,罪過比較小,還是有得度的機會;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懺悔,不懂得改過,自然罪過加重,只有沉淪三途惡道。
因此,在佛教裡,一個人破戒並非可恥,只要至誠懺悔,仍有重生的希望;而一個破見的人,則如病入膏肓,無藥可救,這就如同在政治上,思想犯的罪過比較嚴重。在佛教的戒律上,錯誤的思想見解,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種昧於因果的邪惡見解,都是煩惱的根源,也是障道的根本,所以一個修學佛法的人,首先要培養正知正見,須知受了戒,行為有了依循的標準,懂得自我約束,縱有所犯,也能懺悔,因此戒不可怕,有戒才和平,有戒才安全,有戒才有保障。
佛教的戒律, 不外「止持」與「作持」二門,舉例說,七佛通戒偈中,「諸惡莫作」就是止持戒,「眾善奉行」就是作持戒。也就是說,對於一些違法亂紀的壞事,你不去做,就是持戒;你違犯了,就是犯戒。相對的,對於一些有利於人的善事,你發心去做,就是持戒;你逃避不為,就是犯戒。由此可見佛教的戒律不僅只有消極的防非止惡,更要積極的奉行眾善,因此除了消極止惡的七眾別戒聲聞戒以外,還有積極行善的菩薩三聚淨戒。
三聚淨戒是大乘菩薩戒的代表,包括:
攝律儀戒,即遵守佛教制訂之各種戒律,防止過惡。
攝善法戒,即誓願實踐一切善法,以修習諸善為戒。
攝眾生戒,即發心教化眾生,使得利益。
攝眾生戒又稱「饒益有情戒」,其饒益眾生的方法,根據《菩薩地持經》卷四舉出有十一種,即:
眾生所作饒益之事,悉與為伴。
眾生已病、未病等諸苦及看病者,悉與為伴。
為諸眾生說世間法、出世間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
知恩報恩。
救護眾生種種恐怖,開解諸難,使遠離憂惱。
見眾生貧窮困乏,依其所需,悉能布施。
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蓄眾。
先語安慰,隨時往返,施給飲食、說世之善語等,使眾生安者皆悉隨順,不安者皆悉遠離。
對有實德者,稱揚歡悅之。
對犯過行惡者應以慈心予以呵責,使其悔改。
以神通力示現惡道,令眾生畏厭眾惡,奉修佛法,歡喜信樂,生希有之心。
此「三聚淨戒」說明,佛教的戒律不僅只消極的禁止做一切惡事(止持),更要積極的行一切善事(作持),也就是要淨化自己,利益他人,因此有時當作而不為者,也是犯戒,這是佛教戒律既單純又廣大的不可思議之處,也是實踐菩薩道的行者應該把握的戒的真正精神。
此外,佛教裡有很多戒律,如「沙彌十戒」中的「不捉持金銀戒」、「不故往歌舞觀聽」、「不非時食」、「不坐高廣大床」等,依現在的社會形態來看,都很難清淨受持。乃至日本佛教娶妻生子、寺廟傳子,以及西藏的僧侶隨緣食肉,甚至寺院使用皮製品的佛具與現代化用品,以及一些經常惹人爭議的「素食葷名」等問題,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它呢?
其實佛教的戒律,不必在形相上刻板的執著教條,應該重視的是戒的精神、意義以及人間性。例如,中國大乘佛教的「三壇大戒」,就很有人間佛教利濟眾生的精神。所謂「三壇」就是:初壇沙彌戒要守好「攝律儀戒」,二壇比丘戒要具備「攝善法戒」,三壇菩薩戒要有「饒益有情」的精神。因為「三聚淨戒」具足,因此大乘佛教才得以由此展開,這就是人間佛教戒律的特色。
戒要能對人生、對未來有所增上,可惜南傳佛教一向只受比丘戒,缺少菩薩饒益眾生的人間性。加上過去佛教的戒律太看重消極的止惡,缺乏積極為善的精神,因此一講到戒律,大都「不可這樣,不可那樣」,除了上述所舉以外,其他如僧眾不能布施財物給信眾、在家眾不能聽比丘(尼)戒、比丘不可接近女眾等。甚至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然而過去一般人常依︽梵網經︾的戒條,如「以手觸酒,五百世無手」來解釋戒律;由於過分的威脅恐嚇,反而失去說服力,只有使得有心學佛的人望而卻步。尤其千百年來,為了一條「八敬法」,障礙了多少優秀的女眾出家,所以我們今天需要的是「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因此我們應該將戒律規範人間化。
所謂人間化的戒律,一方面固然消極的規範身心,止惡息罪;一方面更應積極廣修善行,廣作善事,發揮菩薩戒服務奉獻的精神,以期自利利他。因此,今日佛教界實在不宜再以佛世時的社會背景來要求現代人,因為佛陀雖如法律專家,他依當時印度的民情、風俗、文化等因緣制訂各種戒律,但隨著時移事異,很多戒律已不適合時代的演進。例如:
偏袒右肩:印度屬熱帶氣候,此戒若是強要寒帶地區的人遵守,不合情理。
不捉持金銀戒:過去印度不使用錢幣,現代人出門在外,不管食衣住行,都離不開金錢。
不與女人接觸:過去佛陀為健全僧團,因此立下嚴峻戒律。但是現在是兩性平權的時代,男女接觸機會頻繁,例如:開會時,先到先入座;乘車時,男女依序排隊,都是很平常的事。因此,現代男女往來,只要能劃清公私,不多做私密的一對一交往,平時正常社交往來,也是時代的發展所趨。
譏嫌戒:此戒有時行之過分,導致因為害怕被譏嫌,於是這也不行,那也不能;因為顧慮過多,而使佛法失去本來應有的擔當,以及應有的積極利眾行為,而使佛教弘化於現代失去力量。
故此我們認為,制戒的原則要合情、合理,要尊重人情、人性。如前所說,當初百丈禪師避開戒律另訂叢林清規,到了現代,人間佛教更因應時勢所趨,主張凡傳統戒律合乎時宜者尊重之,此外則另依現代社會所需而制訂現代生活律儀,期能展現佛教的時代性,以更符合當初佛陀制戒的本意與精神。當然,我們也希望世界各地佛教對「戒律」的精神與本懷,要有透徹的認識,否則只知依佛世時一成不變的戒律,佛教的發展會受到限制;今後唯有彼此尊重各國的風俗、民情、社會習慣以達成共識,才能促進世界佛教的團結與發展。
總之,佛教的戒律講究修身利人,所謂「人成即佛成」,戒律從外相的修持清淨,到內心的不動念,層次有所不同。尤其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小小戒已不適用於各國不同的民情及現代時空,因此我們主張應以戒律「不侵犯」的根本精神推廣五戒、菩薩戒,方能匡救當今道德淪喪、社會失序的時弊;唯有提倡戒律規範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建立人間佛教受持菩薩道自利利他的戒行,以八正道、四攝六度為戒律的內容,才能饒益眾生。所以,人間佛教主張,八正道才是戒律,六度萬行才是戒律,四攝法門才是戒律;具有饒益有情的內容,才是真正的戒律。
三、戒的實踐服務奉獻,自他兩利
[ch. 3, p. 27]
︽華嚴經︾說:「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戒律是佛法的生命,是諸佛化世的本源,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然而佛性雖具,必須持戒,然後乃見。因此︽佛遺教經︾說:「若人能持淨戒,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
[p. 28]
持戒是修行一切善法的基礎,也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戒不是用來「讀誦」的,而是要去實踐「奉行」。平時日常生活裡,若能時時「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就是淨化三業,就是在實踐「七佛通戒」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了。甚至「待人好」,處處為人設想,凡事都能了解「因緣果報」的真理,這就是持戒。
此外,戒是要用來規範自己的,而不是拿來要求別人。戒律的精神在自發心的清淨受持,在於實踐菩薩道。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發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薩戒除了有防非止惡的「攝律儀戒」以外,更有勤修善法的「攝善法戒」,以及度化眾生的 「饒益有情戒」。因為菩薩發心是為廣度眾生,如果不發上弘下化的菩提心,便不能稱為菩薩。因此菩薩戒雖有十重戒:殺、盜、淫、妄語、酤酒、說四眾過、自讚毀他、慳惜加毀、瞋心不受悔、謗三寶,以及四十八輕戒等戒相,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發菩提心,以菩提心為戒體,如果忘失菩提心,也就違反菩薩戒的根本精神。
[p. 29]
一般佛教徒,平時禪修、念佛,自我端正身心,工作之餘則加入社區義工行列,服務人群,或是布施錢財,濟困救急,乃至助印佛書、流通佛法,甚至參加佛教興校辦學等文化、教育事業,這就是在奉行「三聚淨戒」,也就是在實踐菩薩道。
其實,持戒就是一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慈悲心與菩薩道的具體表現。在中國,大部分的佛教徒都有吃素的習慣,有的人初一、十五持齋,有的人吃早齋, 雖然不究竟,但每逢吃齋日就知道要吃素。吃素雖非佛教徒的專利,但是佛教的素食,主要是為了長養慈悲心,為了尊重生命,為了不殺生。人世間最殘忍的事莫過於殺生,平時哪怕是一隻螞蟻、蟑螂或是蒼蠅、蚊子等,都是一條命,牠們也都懂得愛惜生命,但是一般人看到蚊蟻,常常一巴掌就把牠打死,或是一腳便踩死牠。 其實,儘管蚊蠅蟲蟻有時確實造成了生活上的不便,但是我們可以驅趕牠,或是事先防範,而不能輕易就殺死牠,因為罪不及死,一下子就要了牠的命,這樣的刑法未免太重了。
[p. 29-30 The Benefits of Practicing the Precepts]
這個事例主要是說明,戒律的受持固然是基於信仰而來,但是根本還是出自不傷害生命、不侵犯他人的慈悲心。例如受持五戒,能予他人無畏施;因為我持戒清淨,他人便毋須擔心受到我的侵犯,所以「五戒」又稱「五大施」。
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在家的區別,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為根本。受持五戒的人,不但能感得二十五名善神護佑等無盡的利益, 而且是「自他兩利」,例如:不殺生,則自增慈悲心,他不失命;不偷盜,則自不敗德行,他不失財;不邪淫,則自家眷屬和諧,他不失節;不妄語,則自己不損信用,他不毀譽;不飲酒,則自不傷智慧,他不受侵犯。
[p. 31]
此外,不殺生而護生,自然能獲得健康長壽;不偷盜而布施,自然能發財富貴
;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節,自然家庭和諧美滿;不妄語而讚歎他人,自然能獲得善名美譽;不喝酒而遠離毒品的誘惑,自然身體健康,智慧清明。所以,受持五戒現世可以免除苦惱、恐怖,可以獲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諧、快樂;將來可以免墮三途惡道,得人天果報,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裡播種,縱使不求,自然有許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無盡的功德善果。
一般人信仰佛教,莫不希求長壽、發財、名譽、家庭美滿、子孫滿堂等等,如果捨棄了受持五戒而向諸佛菩薩祈求所願,無因怎麼會有果呢?因此受持五戒,從消極上看,好像是束縛;若從積極面來看,其實「持戒者,如闇遇明,貧人得寶」,實有無限的利益。
[p. 31 Right Livelihood]
持戒的利益雖多,但是在現實生活裡,有的人因為工作的關係,無法持守五戒,因而不敢學佛受戒。例如,開布店的人,經常遇到顧客上門買布,在看過布料後總會問道:「你賣的布會褪色嗎?」這時候如果照實說會褪色,生意必然做不成,因此有時候只好打方便妄語。也有農夫說:我們種田栽水果,為了收成好,不得不噴灑農藥,驅殺害蟲,如此怎敢受戒呢?
[p. 32]
其實,受戒並不是要求完全不犯戒,因為在人間生活, 要想持戒圓滿並不容易。例如,住在海邊的漁民以捕魚為生,像這種從事不正業、不正命的人,能否學佛受戒?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台灣的小琉球,在十幾年前國際佛光會成立之初,島上有個佛光分會。有一次我應邀前去跟他們座談,會長提出一個問題,他說:「我們這個島上的居民,大部分是以捕魚為業,這與佛教的『不殺生』是相牴觸的,但是如果要大家不殺生,我們會連飯都沒得吃,所以在這裡要推動佛教很難。」
[p. 33]
當時我回答他們說:「佛教雖然講不殺生,但還是有輕重之分。尤其殺生有『殺行』與『殺心』的分別。你們捕魚,是為了維持生活,並沒有殺的意念,就如同人死後舉行火葬,一把火,不但把屍體上的寄生蟲都燒死了,甚至連木材裡的寄生蟲也無法倖免。但是我們沒有殺的意思,也就是沒有殺心,如此縱有罪過也會比較輕,而且只要誠心懺悔,還是可以得救。」
我的意思是,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雖然主張對任何微弱細小的生命都要尊重,但是如前所說,我們每天其實總在無意之間傷害很多生命而不自知,例如呼吸時空氣裡沒有微生物的生命嗎?茶食之間沒有微小的生物嗎?甚至打針吃藥、開刀,火葬、土葬,難道沒有傷害寄附吾人身上的生命嗎?只是當下我們並沒有「殺心」,因此吾人的修養,縱有殺生的行為,也不要有殺生 的「心業」;縱有傷害物命的行為,更要對不慎殺害之生命生起慚愧之心,為之深深懺悔,這就是佛教戒律的根本精神。
[p. 34]
佛教主張持戒,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也就是尊重。不過一般說「受戒容易持戒難」,然而「難」並不代表「完全不能」,因為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隨分受持。如《大智度論》說:「戒有五種,始從不殺,乃至不飲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滿分。於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隨意受之。」
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人人都可以就自己的情況,選擇自己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精進受持,漸漸達到五戒圓滿。也就是說,即使從事不正業的人,一旦發心學佛,還是可以就自己的方便,先從少分戒受起,然後慢慢待機轉業,只要有心,世間的職業千百種,這行不做可以做那行,不一定要以殺生為業,也不一定以傷害人體的業務做為自己的職業,換個工作,還是可以生存。
甚至,工作除了提供生活所需之外,也是奉獻、服務、廣結善緣的最好修行,因此不但要從事正當的職業,而且應該具備正確的觀念,亦即所謂的職業道德。例如:
要有因果的觀念:不藉公務之便而貪汙詐欺、假公濟私、收受賄賂、強取豪奪、威脅利誘等;凡有所得,悉數歸公,一絲不苟。
要有忍耐的力量:受責不抱怨,遇難不推諉,要任勞任怨,一切想當然爾。有了忍耐的力量,才能擔當,才能負責。
要有敬業的精神:在工作中,要認真負責,要樂在其中,遇事不推托,不以磨人為樂,要給人方便,給人服務,此即是敬業。
要有感恩的美德:凡事感恩,感謝老闆提供工作機會,感謝同事、部屬協助我們工作等,有了感恩的心,不論多忙、多累,都會歡喜的去做。
因此,發心學佛以後,除了受持淨戒外,更需進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廣修善業,並以「八正道」為生活的準繩。所謂「八正道」,即正當的見解、正當的思惟、正當的語言、正當的職業、正當的生活、正當的禪定、正當的憶念、正當的努力。「八正道」是人間生活的依循,我曾據此為人間佛教寫下「生活律儀百事」,今天藉此機緣,提供給各方參考:
社會律儀十事(政治、軍事、經濟、職業、處世……)
政治是一時的,信仰是永久的;信眾可以參與憲法中的政治活動,僧眾只可「問政」而「不干治」。
從事政治者,不貪汙舞弊,不假公濟私,不藉勢磨人,不欺壓善良,不兩面人格、兩種手段、挑撥離間,否則非為真正信者。
凡參政信者,要熱心公益,造福人群,上台、下台皆應隨順因緣,不可賄賂官職,不可買票賄選,不可散發黑函,不可攻訐對手,不可用不正當的非法手段求取當選。
任公職者,應以服務人民為目的,不可官僚、霸道,刁難民眾;民意代表於國家廳堂問政,應以理相爭,不可咆哮、打鬧取寵。
無論僧信,不背叛國家、私通敵國、洩露國家機密、造謠生事,不陷國家於危機。
經濟生活要合於「正命」,不從事非法或殺生的職業,例如販賣軍火、毒品、人口、假藥,或從事屠宰、私釀、淫業、無照行醫、製造及販賣黑心食品等。
要遵守職業道德,依法行事,不偽造文書,不洩露、不盜取商業機密,不勾結黑金,不掏空資金,不惡性倒閉,不強占侵吞,不求一夕致富。
經商營業,應該童叟無欺,將本求利,不囤積居奇,不壟斷市場,不哄抬物價,不偷斤減兩。
遠離勒索拐騙、仿冒盜版、偽造詐欺、色情泛濫、散播網路病毒、回收廚餘再販賣等種種不法之行為。
處世要誠信,待人要和睦,不處心積慮算計別人,不因妒嫉而容不下別人,進而奉行「三好」運動,人人「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帶動社會善良風氣。
居家律儀十事(衣食住行、倫理、親子……)
重視倫理,提倡孝道,居家和樂,上慈下孝,兄友弟恭,妯娌和睦,婆媳愛敬,即使至親骨肉,也該相互尊重個人的生存權利。
家中成員要主動從事家務,裡外環境要打掃清潔,物品使用後隨手歸回原處,經常保持室內的空氣流通、窗明几淨、整齊明亮。
個人生活崇尚簡樸,養成清貧思想,衣食住行等日常資用,但求樸素,不奢侈浪費,不追求時髦,不講究或標榜名牌。
尊重每一個家庭成員個體,尤其愛護老弱婦孺,避免家庭暴力或不倫諸事的發生。
營造良好的居家品質,增加生活樂趣,提昇精神層次。與社區、鄰居要敦親睦鄰,守望相助;對獨居長者要主動關懷、慰問。
平時與家人談話或觀賞電視、影帶,聆聽音樂、手機等,應輕聲細語,切勿妨礙鄰居的安寧。
休假時,應減少不必要的應酬,多陪伴家人共同參與有益身心的信仰活動,培養全家共同的休閒樂趣,如讀書、下棋、運動。有事外出,要向家人說明去處及告知回家時間,以免家人掛心。
客廳、廚房、浴廁等使用後,隨手整理潔淨,以方便他人使用。
居家須注意火燭與門戶安全,以免釀成意外災害,自他受害。
金錢的用度要有智慧,各種日常開支要有預算,如需借貸,應該酌量,即使好友,亦不宜共金錢往來,更不可經常在家呼朋作樂,以免干擾家人生活等。
人事律儀十事(主僱、合夥、同事、朋友、親屬、士農工商之往來……)
樹立個人正直、勤勞、誠信、敦厚、善良、合群等良好形象,令人信賴。
尊重別人隱私,不可窺人私密,不可揭人之短,不可搬弄是非。
不可虐待勞工,不可剝削勞力,應該給予勞力大眾合理的待遇。
工作上應尊重制度,勤奮向上,樂觀進取,培養責任感、榮譽心,儘量與人為善,尤其不以情緒做事,不輕言說「不」,以免阻礙學習、結緣的機會。
發揮職業道德,不浪費公家所有,要保守公務和商業機密,不與不相干之人閒談公務之事,尤其不可怨天尤人,發洩不滿情緒。
平常辦公桌應收拾整潔,物品不可雜亂堆置,尤其要愛護公物,如護己有。
接聽公事電話要輕聲,不可干擾別人的安寧;談話須簡明扼要,以免占線太久,妨礙他人使用。除非不得已,否則不宜濫用公家電話,做為私人之便;使用電腦,亦當如此。
工作時,受了委屈不要生氣,應做之事不可拖延,上級指示不應違逆,主動報告不可隱匿,敬業樂群而不偷懶、不懈怠、不孤僻、不怪異、不享特權、不投機取巧,進而思想要不斷革新,道德要不時昇華。
主管應該愛護部屬,要能傾聽屬下的意見,尤其要健全自己。如:包容的心胸、承擔的勇氣、決斷的智慧、主動的精神、不看輕後學、不專權執著、不疑心猜忌、不爭功諉過,凡事與屬下共榮共享。
共事相處時,要相互尊重,分工合作,彼此謙恭禮讓,不製造事端,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生活律儀十事(語言、行為、人際、旅行、會客……)
養成讀書習慣,建設書香人生。
勇於戒除不當嗜好、不良習氣。
生活作息要正常,三餐起居要定時,不亂飲食,不亂看病。
僧眾晨間不得遲於六時起床,信眾不得晚於七時起床。
晚間十時以後,不打電話找人閒聊,也不宜洽談公事。撥打越洋電話,應該注意時差。偶有特殊情況,自當例外。
拜訪友人要事先預約,並且準時到達,停留時間不宜太久。
出眾威儀要端莊,不要蓬頭垢面、衣冠不整,尤其不可奔跑跳躍、嘻笑喧譁、爭先恐後、爭搶坐處,乃至遙相呼笑、比手畫腳、私下耳語,或在眾中以方言對談等。
講話要簡明扼要,措辭要文雅有禮,不說綺語,不可兩舌、惡口,尤其說話不可壞人信心,否則斷人慧命,也是如同殺生。
出門行車,要遵守駕駛禮儀,守法忍讓,不可違反交通規則,不得亂鳴喇叭,不要製造噪音,不排放廢氣汙染,不胡亂飆車。
出國旅遊,應該吸收當地文化所長,同時注意參訪禮貌、重視公共道德,不可破壞個人和國家的形象。
自然律儀十事(環保、生態、寵物、放生……)
不可濫墾濫伐、不得侵占國土、不要違章建築。
不可任意棄養寵物,不做不當的放生,應該積極護生,尤其給人因緣,放人生路,就是最好的護生。
不虐待動物,不食保育動物,尤其不可活吃動物,例如活魚數吃等,三餐儘量清淡,藉以長養慈悲之心。
不可濫殺、濫捕動物,例如電魚、毒魚等不當的捕殺,不但破壞生態,汙染水質,而且危害人體健康。
不穿皮革,不以動物皮毛為飾物,例如貂皮、虎皮、鱷魚皮、孔雀羽毛、象牙等。
愛護花草樹木,不可隨意採摘,進而要熱心參與植樹造林等綠化工作。
實施垃圾分類,不亂丟廢棄物,不任意燃燒有毒廢料,不汙染空氣、不弄髒水源、不糟蹋大地,為普世人類留下乾淨美好的地球。
日常資用,如水、電、衣食等,要節約用度,應知「滴水如金」、「一紙需費多少竹木」,所以要珍惜能源,不可恣意浪費;對於公共設施,亦應珍惜,不可任意破壞。
惜福即自我環保,如惜人、惜緣、惜命、惜情、惜財、惜時、惜物、惜能等,養成「惜福」的習慣,才是富有的人生。
對於內心的塵垢,應該努力消除、轉化;對於外在的汙染,要喚起群體意識,共同愛護環境。身心淨化,才是自我的成就。
國際律儀十事(種族、人權、生權、戰爭……)
國家人民要和諧,不營私弄權,不黨同伐異,不製造分裂內亂,不計較前仇舊恨。
種族要平等,不可故意挑起族群對立,對少數民族要尊重,對弱勢大眾要愛護。
人權應該受到尊重,舉凡生存、參政、財產、自由、文化、智慧、信仰等,均應受到尊重與保障。
大地眾生皆有生存的權利,因為「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都應享受同等的生存權,因此不但不可任意「殺生」,繼而要「放生」、「護生」、「惜生」,以慈悲心怙護一切眾生。
戰爭是最不文明的行為,一場戰爭,多少妻離子散,多少生靈塗炭,多少財產損失,多少文化毀滅,所以凡人要養成和平的性格,國家和民族之間生命要同體共存。
重視國際邦交友誼,促進國際經貿往來,舉辦國際會議交流,尊重國際種族通婚;「天涯若比鄰」,這是現代人應有的胸懷。
提倡國際之間語言要溝通、文化要交流、種族要平等、經濟要互助、物質要互通。四海之內,如兄如弟,大家要做「地球人」。
國與國之間要提供移民、開放觀光,對於國際人士進出海關受檢時,應該給予尊重;旅客也應配合、接受當地的出入境辦法規範。
國際間遇有重大災難,應該本著人道精神,迅速提供救援,彼此相互幫助,要有「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之「共生共榮」的關懷。
凡是正信宗教之間,應該互相尊重包容,各自的教主不同,彼此要尊重,不可混淆;教義各有所宗,應該各自發揮,彼此「同中存異、異中求同」;教徒之間則可以彼此溝通往來,增進友誼。
教育律儀十事(學習、服務、技能進修、尊師重道……)
家庭教育:父母對子女要照顧其生活,負起養育之責,同時應該給予善良的教育,包括語言、思想、行為、道德、人格等,都要有所規範,從小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例如:生活作息規律、行為情緒正常、待人謙虛有禮、不看不正當的書刊、不沉迷網路、電視等,進而要經常進出圖書館,多看好書。
學校教育:除了重視知識的傳授,廣學多聞;尤應重視人文思想的提昇,道德人格的健全,以培養身心均衡發展的下一代。
社會教育:人要學習各種謀生技能,一生至少要擁有三張執照,例如:檀講師、教師、醫生、護士、會計、駕駛、廚師、水電、縫紉、室內設計、農耕、園藝、書畫、編輯等。
終身教育:學習是一生的事,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要永續學習。學習最重要的是──學習服務,學習奉獻,學習利人,學習尊重異己,學習共生和諧。
生活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