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 Ten Thousand Affairs 12 - Being Aware of One's Frame of Mind 《人間萬事12-悟者的心境》
Chapter 3: Dealing with Right and Wrong - Five Meal Contemplations 卷三 是非的處理 ■食存五觀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卷三 是非的處理 ■食存五觀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我們從事任何事,都應該有一些想法。平時說話,其實也只是為了表達一些觀念、看法;做事,也是為了要完成一些理念、想法?就連吃飯,也有很多的觀念、想法。佛教把吃飯的地方叫「五觀堂」(齋堂),意即吃飯時,應做「五種觀想」,述說如下: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吃飯時,須知我今日粒米進口,這是經過農夫辛苦種植,商人販賣,工人處理,家人燒煮,才能填飽我的肚皮,所以粒米的功德,豈是金錢所能衡量?所謂「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就能以感恩心受食,進而激發道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吃飯時應該想一想,自己的道德、貢獻,足以享受這餐美食嗎?如寺院齋堂的對聯說「三心未了水難消,五觀若明金易化」,如此一想,慚愧心油然生起,自然進德。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我們到「五觀堂」的「齋堂」吃飯,叫做「過堂」,這個用詞很有意思,意即告訴吾人,吃飯只是經過齋堂一下,如同「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不可起貪瞋念頭。在齋堂裡,面對好吃的東西,容易起貪心,不好吃的,則容易生起瞋念,所以必須要慎防自己的道心,要離開過失。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吾人所以吃飯,就因為「餓病」發作,所以要以飲食為藥來治療餓病,因此三餐飲食只是為了治病,為什麼要貪求執著呢?三餐飲食既是為求飽腹,讓身體健康,因此不應只在美味上著意。
五、為成道故,方受此食:每日三餐,只是為了維持健康的身體,以便可以修行,成就未來的事業、理念,甚至成道開悟,因此才藉助三餐。進食三餐,既是為成道業,因此應該發道心,要精進奮發,方堪受食。
飲食是人生所不可少的資糧,民以食為天,假如沒有飲食,人就無法生存,因此我們「吃現成飯,當思來處不易;說事後話,唯恐當局者迷」。吃飯應帶著感恩的心,帶著隨緣的念頭,如同佛門的「托缽乞食」,要次第乞食,平等而乞,要不分貧富,不揀精粗,不計淨穢,不生增減。能夠懷抱這樣的心,才是如法的乞食,才能合乎飲食之道。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