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harma Words 3 - Dwelling Peacefully in Body and Mind 《星雲法語3-身心的安住》
Scroll 2: Managing the Mind - Help Mankind 卷二 心的管理 濟世之心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卷二 心的管理 濟世之心大乘菩薩道,即是以利行大眾。阿彌陀佛的三根普被,釋迦文佛的示教利喜,觀音菩薩的慈悲普度,勢至菩薩的大喜大捨,地藏菩薩的大願救苦,普賢菩薩的恆順眾生,都是利行的最佳典範。那麼吾人以什麼來服務大眾,利濟有情呢?提供四點意見:
第一、淨心修天下之道:對一個菩薩行者而言,世間一切能夠利益眾生、圓滿生命的法門,都是我們所必須學習的,佛教的四弘誓願中說:「法門無量誓願學」,學習人間菩薩的萬行,更需要體認這層意義,抱持菩薩遍學一切的志願胸襟,時時進修,時時努力。經云:「佛法無量義,一以淨為本。」唯有以清淨的三業來受持佛法,讓修道心保持在正念上,才能自他受益,普濟群倫。
第二、平心論天下之事:種族間的相互歧視、宗教間的意見不一、稱霸群雄的貪欲誘惑,國際間難有寧日。加上現今科技發達,武器的功能日新月異,人類對戰爭的畏懼益深,渴望和平的呼聲水漲船高,雖有禁武、限核等高峰會議的舉行,使和平的腳步邁開,卻杜絕不了戰爭的發生。解決之道,需要事理配合、行解並重等各方面的考量,非僅去除表面的亂象。吾人面對詭譎多變的世局,分析或論時事,需要多一分客觀超然與理性平和的態度。
第三、悲心濟天下之急:菩薩以六度四攝關愛一切眾生,所以悲心不只是理念上的了解,更要有行動上的實踐。例如榮西和尚應時布施的善行,鐵眼禪師利濟群生的義舉,都是悲心濟世的典範。孟子說:「無惻隱之心,無羞惡之心,無辭讓之心,無是非之心者,皆是非人。」如果大家都能秉持「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悲心,相信利生濟世的事業必定能夠恆久綿延。
第四、慈心容天下之人:做人要能包容異己,人格才能崇高。《菜根譚》云:「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說明厚德載物,雅量容人的人生哲理。佛陀開示我們「戒除我執、法執」的寶訓,即是教導我們要能包容異己,體會因緣和合、互相依存的真理。佛教的慈悲即是視人如己,立場互易,對於親人或仇敵、有緣與無緣都能慈悲相待,付出真心。
吾人本著淨心、平心、悲心、慈心的理念匡時濟世,服務群生,則佛國淨土,人間即是。
第一、淨心修天下之道。
第二、平心論天下之事。
第三、悲心濟天下之急。
第四、慈心容天下之人。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