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s on the Diamond Sutra 《金剛經講話》
Generosity and non-attachment - Part 4 [Translation of Canonical Source Text and Notes] 布施心應無所住分第四 【譯文 原典 注釋】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布施心應無所住分第四 【譯文 原典 注釋】【譯文】
「再者,菩薩了知一切諸法其性本空,為因緣聚滅會合,所以於世間所有的萬事萬物,都應無所執著,以此無住法中,修行布施,利益眾生。也就是六根清淨,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而去行布施。
「須菩須!菩薩應該如是修行無相布施。這是什麼緣故?若菩薩修行無相布施,沒有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當然布施後更不存求報的念頭,這種三輪體空,無相而施的福德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你認為東方的虛空可以思量得到嗎?」
「不可思量的,佛陀!」
「須菩提!那麼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的虛空,可以思量得到嗎?」
「不可思量的,佛陀!」
「須菩提!菩薩因體悟三輪體空,不執著事相而行布施,其所得的福德,也和十方虛空一樣,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只要依著我的教法修行,自然能令妄心不起,真正安住於清淨的菩提本心。」
【原典】
妙行無住分第四*1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2。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3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4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5上下虛空可思量否?」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注釋】
*1 本分在敘述「妙行無住」,就是說心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有住即是住相就是對諸法產生虛妄分別;若不住相,就不為妄境所動;不為妄境所動,則不生不滅,清淨本然之體迥然獨露矣。此不住之住,才是真正的奧妙之行。不著相布施,也就是菩薩在行布施時,了達布施者、受施者及所施物三輪體空,即無能施之心,不分別受施之人,不見有施之物,當然布施後不存求報的念頭。能不著相布施,因施與性空契理,性空無量無邊施福亦無量無邊。
*2 布施:布,普也;施,捨也。菩薩修六度萬行,以「布施」,一義,即可收攝其他五度:一、財施,即是六度中之布施度;施以物資他生也,小至一錢一物,大至國城妻子。二、無畏施,可攝「持戒、忍辱」二度。無畏之故,任何惡魔不能破他的戒體;無畏之故,一切凌辱皆能忍受;無畏之故,能精進勇猛地修行正法。三、法施,可攝「精進、禪定、般若」三度。又佛因地修行,於諸善業精進不懈;說法之前,必先入禪定,以般若智慧觀察聽法大眾之根性,然後應機說法。
*3 色聲香味觸法:即六塵。又名六處、六境。一、色,如黑白方圓等,為眼根所對、眼識所緣的境;二、聲,一切聲、音、樂,為耳根所對、耳識所緣的境;三、香,一切物品乃至男女身體所有之氣息,為鼻根所對、鼻識所緣的境;四、味,飲食饌餚美味和辛辣等味,為舌根所對、舌識所緣的境;五、觸,冷暖寒熱及硬軟細滑等感覺,為身根所對、身識所緣的境;六、法,即是識心所想及的心法,為意根所對、意識所緣的境,如回憶往事或憧憬未來。
*4 虛空:有周遍、不動、無盡、永恆等四義。
*5 四維:即是東南、西南、東北、西北。
書籍目錄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