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Fo Guang Buddhist Textbooks 《佛光教科書》

Volume 1: The Buddha, the Dharma, and the Sangha Triple Gem - Class 7: The Founder of Buddhism Sakyamuni Buddha in the Saha World 第一冊 佛法僧三寶 第七課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第一 佛法僧三寶 第七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教主教義教徒構成一個宗教三大要素我們了解一個宗教內容以及一個宗教是否我們人生所需我們一定了解一個宗教教主人格智慧是否值得我們崇拜信奉我們崇拜信奉是否指示我們解脫人生煩惱痛苦我們信仰宗教首先需要知道課題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六百餘年四月降誕古印度中北部迦毗羅衛尼泊爾南方),取名悉達多父親淨飯王母親摩耶夫人太子誕生聖母摩耶夫人往生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養育成人

  太子天資聰穎從小通達五明*1、四吠陀*2。成年耶輸陀羅不久生下羅睺羅後來成為佛教第一沙彌悉達多太子雖然出身貴族觀察社會貧富懸殊四姓階級不平等眾生之間弱肉強食尤其生老病死逼迫人生無常於是生起出家求解志願悲心期間淨飯王百般勸阻終究無法滿足人生沒有衰老現象沒有疾病痛苦沒有死亡恐怖、所有東西希望於是十九二月初八開始十二修道生活其中雪山苦行每日苦行終究未能開悟後來體會真正修行離開苦樂二邊中道修行於是捨棄無謂苦行走過尼連禪河接受牧羊女的供養來到伽耶山菩提樹金剛座立誓不成正覺」。通過重重考驗一一降服蘊魔*3、煩惱魔*4、死魔*5、天魔*6內外魔障自己本來面目止息一切妄想無明終於十二月初八明星正觀緣起法成正覺

  成道佛陀鹿野苑第一次說法轉四諦法輪*7,憍陳如五比丘從此佛法僧三寶具足佛教僧團因而建立

  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九講經三百弘化生涯宣說阿含經十二、《方等經、《般若經二十二、《法華經涅槃經

  佛陀弟子教化善於逗教佛陀對於能夠奉行弟子耐心給予調教對於不能奉行弟子方便加以攝受對於懈怠不知精進弟子激勵上進對於過分弟子緩和佛陀弟子愛護無微不至佛陀教化對象不分貴賤貧富種族信仰例如拜火教外道迦葉兄弟以及外道領袖舍利弗目犍連信佛佛陀弟子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各國國王王妃韋提希夫人末利夫人低下階層蓮花摩登伽佛陀阿那律難陀阿難陀王子出家不捨理髮匠優波離擔糞尼提總而言之佛陀弘化是以

  佛陀一生弘化度眾無數受到外道迫害各種災難根據佛說興起行經記載佛陀歷經謗佛誣陷謗佛以及槍刺出血受苦頭痛骨節疼痛災難其實佛陀真身法身法身無有生滅佛陀為了度眾應現這些災難主要眾生明瞭業報怖畏不再留戀有為色身惡行永恆法身

  佛陀說法四十九到了八十仍然孜孜不倦弟子四處行化傳教入涅槃之際仍然不捨任何眾生接受一百外道跋陀羅成為最後弟子佛陀進入涅槃雖然令弟悲痛不已但是誠如佛陀:「佛陀永久世間違背法性自然規則佛陀宇宙真理示現不能違背法性。」佛陀開示弟子:「如果你們不能依照即使千萬如果你們奉行永久住世你們堅定信仰皈依依法皈依其他你們精進修學聖道解脫煩惱住心真正弟子。」佛陀明示弟子不要傷心因為天地萬物生就必然有別無常真理定律

  佛陀最後針對阿難提出問題告訴弟子以戒為師四念處安住調伏惡人一切經安立如是我聞令人起信佛陀再次叮嚀弟子常常思慕佛陀說法涅槃要緊常行常行常行

  佛陀進入涅槃遺體荼毗留下舍利佛牙舍利分成佛陀因緣深厚供養

  佛陀出生社會階級十分不平等印度敢於不平等制度挑戰不只尊重人權尊重生命進一步肯定眾生同等尊貴具有成佛性能佛陀一生四十九傳教生涯應該得度已經度化未能得度佛陀他們未來得度因緣佛陀雖然應身已經離開人間但是慈悲智慧遺留偉大教理傳人佛陀我們人格最高模範我們三界*8導師人天師範眾生救主

注釋

*1 學藝古印度學術分類。()聲明語言;()工巧工藝技術算術;()醫方明醫學藥學法學;()因明論理學;()內明專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

*2 古印度傳統思想婆羅門教根本聖典意譯智論明論吠陀古印度祭祀儀禮密切關係職掌不同吠陀:()召請神降威德梨俱吠陀」,吠陀。()祭祀配合一定旋律歌唱沙摩吠陀」,娑摩吠陀。()唱誦擔當祭儀實務夜柔吠陀」,吠陀。()祭儀具足息災增益本領兼全總監阿闥婆吠陀」, 吠陀

*3 五蘊積聚生死苦生死能奪慧命

*4 百八煩惱惱亂眾生心奪取慧命不能成就菩提

*5 使眾生四大分散使修行無法延續慧命

*6 欲界第六魔王害人善事種種擾亂修行無法成就出世善根蘊魔煩惱魔死魔天魔

*7 轉四諦法輪
()指示逼迫感性修性」。
()應斷」。
()已知」。

*8 眾生所居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有情所居世界
()色界遠離欲界清淨有情所居世界
()無色界唯有受想四心無物有情世界無身宮殿國土心識深妙禪定故稱無色界

習題

佛陀出家動機為何
佛陀示現身受災難目的為何
佛陀對於修持樂之看法為何
佛陀涅槃回答阿難問題

引用文章註明出處網站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