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 Guang Buddhist Textbooks 《佛光教科書》
Volume 1: The Buddha, the Dharma, and the Sangha Triple Gem - Class 15: The Elements of the Sangha 第一冊 佛法僧三寶 第十五課 僧團的組成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第一冊 佛法僧三寶 第十五課 僧團的組成佛陀在鹿野苑*1初轉法輪*2,為憍陳如*3等五人說法,度他們為比丘僧,這是僧團成立的端緒。
佛陀一生弘化傳教,度眾無數,打破印度種姓階級制度,主張四姓*4皆可出家修道。他度化了婆羅門種姓的摩訶迦葉*5、舍利弗*6、目犍連*7、須菩提*8等。其中,舍利弗、目犍連為六師外道*9之一的刪闍耶*10的弟子,他們無意間從阿說示*11口中聽到佛陀教導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及「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真理,便帶著二百五十位弟子皈投在佛陀座下。伽耶山尼連禪河邊修行的拜火教首領優樓頻羅迦葉三兄弟及弟子千人,也受佛陀攝服,放棄事火信仰,皈依佛教,做了佛陀的常隨眾弟子。又度化剎帝利種姓的異母弟難陀*12、堂兄弟阿難*13、提婆達多*14、阿那律*15出家為僧,度化羅睺羅*16為沙彌,姨母摩訶波闍波提*17和五百釋迦女為比丘尼。
此外,吠舍種姓的耶舍*18奔投佛陀出家,其父母則成為佛教最初的優婆塞、優婆夷。還有善友滿慈子*19、摩訶迦旃延*20等數十位優秀的青年為離欲阿羅漢*21。
於是「千二百五十人俱」的僧團於焉成立,是包括比丘*22、比丘尼*23、沙彌*24、沙彌尼*25、優婆塞*26、優婆夷*27、式叉摩那*28等七眾弟子的完整組織。
僧團成立之初,弟子們以佛陀為信仰中心,共同過著梵行自律的清淨生活。佛陀自稱是僧團中的一員,從不以領導者自居,面對這樣和樂的僧團,佛陀只提出「財利共享」、「法味同受」的觀念。隨著佛法的弘傳,徒眾日增,成員漸趨複雜,為了維持僧團內部的和合共住,佛陀於是隨順因緣,開始制戒,包括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沙彌、沙彌尼十戒,式叉摩那四根本戒和六學法戒等,在家信徒則有三皈五戒。
佛陀成立僧團,以「法」攝僧,主要目的是為了正法久住。如《摩訶僧祇律》卷一所載,佛陀制戒的因緣為:
1.使僧團大眾和合相處。
2.藉著和合清淨的僧團風範來攝受僧眾。
3.以法來調伏個性較頑劣的眾生。
4.使僧眾知過懺悔後,內心得到清淨。
5.使僧眾言行有所規範而斷除現在煩惱。
6.使僧眾斷除現在煩惱之後,進而產生定力,斷除未來世的煩惱。
7.使不信眾生生起信心。
8.使已生信心的弟子,更加堅定。
9.使未來戒法常在,修行梵行者,能安住於佛法中。
10.使正法久住,佛法長存。
佛法久住世間,是佛陀制戒最根本的目的。佛教僧團要有組織、有系統,才能令佛法弘傳久遠。而僧團的組成,則建構在律制的基礎上;有嚴格的律制,是攝受僧眾的巨大凝聚力。因為僧眾有律法可守,才能各守其分,縱有少數不知慚愧者犯戒,但在大眾的威德下,不得不接受制裁,而為律制所折伏;對於具有真心修道及高度慚愧者,自然不做違犯僧團之事,而在律法保護下,安心於道業。
佛陀涅槃二千多年來,佛法之所以能久住世間,弘化於社會,融入於生活,這是因為佛教有義理高妙的佛法,更有德行超卓的出家修行者的弘揚。因此,佛教必須要有和樂清淨的僧團,才能將佛法落實於生活,做到「不信者令信,已信者得增益」。
佛教僧團的功能,在於教化世人,使獲得心靈的淨化與解脫。因此,僧眾首先必須淨化自己的身心,以達到究竟的解脫。在制度完善的僧團中,人人互相尊重,以六和敬達到內心的淨化,不但「於現法得漏盡」,而且「未生諸漏亦令不生」。有此和合、安樂、清淨的僧團,佛教正法即能在世間弘傳久遠,普利世世代代的眾生。
【注釋】
*1 位於印度波羅奈國。佛陀成道後,最初來此演說四諦法,度憍陳如等五人,為初轉法輪的聖地。關於地名的由來,諸說紛紜,為古來仙人始說法處,故名仙人園。《出曜經》卷十四載:「昔有婆羅奈國王遊獵至此,網鹿千頭,經鹿王哀求以日送一鹿供王食用,王始放群鹿,故地名鹿野苑。」
*2 佛陀成道後,首在鹿野苑演說四諦法,度五比丘,是為初轉法輪。
*3 佛陀於鹿野苑初轉法輪時所度化的五比丘之一,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為最早受法味而思惟四諦者。
*4 指古印度四種社會階級,即:(一)婆羅門種,譯作淨行、淨志等。又作梵志、梵種。指婆羅門教僧侶及學者的司祭階級,因壟斷講授、解釋吠陀經典的權利,主持宗教祭祀,並掌握天文、地理、曆數的知識。他們發展成的婆羅門教,其宗教主張亦是其社會政治主張。婆羅門宗教哲學的基本立場是「梵我一如」,還宣揚業報輪迴思想,自認為是印度社會的最勝種姓。(二)剎帝利種,譯作田主,又作剎利種,為四姓中第二等級的種姓。乃王族及士族之階級,故又稱王種,主要掌管政治及軍事。(三)吠舍種,譯作居士、商賈、田家,又作毗舍、工師種、居士種。為四姓中的第三位,乃從事農、工、商等平民階級。(四)首陀羅種,又作輸陀羅、首陀、惡種、殺生種。為四姓中的第四位,乃指最下位奴隸階級。為前三種姓服務,多從事手工業和作奴僕,沒有資格學習吠陀,接受教育和參加宗教祭祀儀式,被稱為「一生種姓」,而其他三種姓則為「再生種姓」。
*5 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行十二頭陀,能堪苦行,故稱「頭陀第一」。身有金光,映蔽餘光使不現,故亦名飲光。於靈山會上受佛正法眼藏,傳佛心印,為禪宗初祖。遵佛囑,於雞足山入滅盡定,等待彌勒佛出世時,傳佛伽梨衣。是第一次結集經、律的上首比丘。
*6 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持戒多聞,智慧猛利,能解決諸疑,號稱「智慧第一」。
*7 又作摩訶目犍連,簡稱目連,幼與舍利弗親交,隨六師外道之一刪闍耶修學。後受舍利弗引導皈佛。為佛十大弟子之一,神足輕舉,能飛遍十方,故稱「神通第一」。其修行特色為得六眼、六耳、知他心及能知過去未來等神通。為救其母出餓鬼道,乃從佛所教,修盂蘭盆供。
*8 譯言善現、善吉、善業,又稱空生。恆好空定,能通達空義,故稱「解空第一」。《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載,佛由忉利天降閻浮地時,眾人皆前去禮佛。師正縫衣,欲往迎時,頓生一念,乃觀諸法皆空、不造不作之理,還坐縫衣。
*9 與佛陀同時代,反對婆羅門教正統思想的六派代表人物。因與佛教主張不同,被稱為「外道之師」。
*10 全名刪闍耶毗羅胝子,懷疑論者。不承認認知有普遍的正確性,而主張不可知論,且認為道不須修,經八萬劫自然而得。
*11 五比丘之一,又作阿濕婆,意譯馬勝,敬稱「尊者正願」。威容端正,行步穩重。舍利弗即為其莊嚴舉止所吸引,前去問道而皈依佛門,後證法眼淨。
*12 為佛陀異母弟。娶妻孫陀利,容貌端正,具三十二相。佛陀度其出家後,猶難忘其妻,佛陀方便教誡,始斷除愛欲,證阿羅漢果,於佛弟子中,被譽為調和諸根第一者。
*13 全名阿難陀,華譯慶喜,為白飯王之子,提婆達多之弟,佛陀的堂弟,生於佛陀成道之夜,後隨佛出家,侍佛二十五年。佛陀姨母及五百釋女得以出家,皆由阿難盡力請求之功。因長於記憶,故被譽稱「多聞第一」。
*14 又作調達。譯作天然、天授、天與。為白飯王之子,阿難之兄,佛陀的堂弟(另有斛飯王、甘露飯王或善覺長者之子等異說)。叛離佛陀,自組僧團,與佛陀為敵。
*15 又作阿尼律陀。曾於聽法中酣睡,被佛陀叱責。阿那律立誓不眠,因而失明。其肉眼雖壞,但精進修行,得天眼,能見十方世界,故稱「天眼第一」。
*16 為佛陀在俗時之子。佛陀成道歸鄉時,跟隨佛陀出家作沙彌,為佛教有沙彌之始。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不毀禁戒,能誦讀不懈,故稱「密行第一」。
*17 意譯作大愛道、大勝生主。為古印度天臂城善覺王之女,摩耶夫人之妹,佛陀之姨母。佛陀成道後第五年,淨飯王逝世,大愛道率領五百釋迦女請求隨佛出家,為佛門有比丘尼之始。
*18 又作耶輸陀、耶輸伽,意為名聞、善稱。中印度波羅奈國大富長者善覺之子。因厭離俗世,遂出家,為佛陀弟子。
*19 即富樓那,又稱滿願子。屬婆羅門種,淨飯王國師之子。容貌端正,自幼聰明。佛陀成道後,前往皈依,為十大弟子之一,善於分別義理,廣說佛法,以辯才著稱,故稱「說法第一」。
*20 略稱迦旃延。古印度阿槃提國婆羅門之子,原學外道,後從佛陀出家,為十大弟子之一。能分別深義,善說法相,故稱「論議第一」。
*21 聲聞乘者最高果位名,含有三義:(一)殺賊,殺盡煩惱之賊;(二)應供,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三)無生,解脫生死,不受後有。
*22 又作苾芻,譯為乞士、除饉、怖魔。指信奉佛法,剃髮出家修行,受具足戒的男子。比丘含有三義:(一)乞士,生活清淨,一面向社會大眾乞化飲食,以維持色身;一面又向佛陀乞化法食,以長養法身,故稱乞士。(二)破惡,此惡是指種種煩惱,出家人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等煩惱,以便達到解脫生死的目的。(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眾生皆為魔子魔孫,永遠受他控制,但是出家弟子皆欲跳出三界,以解脫為期,大家都認真修行,不為天魔外道所擾亂,於是魔宮震動,魔王怖畏,故謂之怖魔。又喜持戒行,廣修福田,故稱除饉。出家男眾,年滿二十,已受具足戒者,得稱比丘。
*23 譯為乞士女。為捨俗出家之女眾,年滿二十,受具足戒之稱。
*24 意譯息慈、勤策。即止惡行慈,覓求圓寂之意。指僧團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齡在七歲以上,未滿二十歲的出家男子。
*25 意譯勤策女、息慈女。指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之女子。
*26 譯為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指皈依三寶,受持五戒的在家男居士。亦通稱一切在家的佛教男眾信徒。
*27 譯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等。即親近三寶,受三皈,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在家女眾。
*28 意譯作學戒女、正學女、學法女。是受具足戒之前,二年內,須修學四根本戒和六法,即學習一切比丘尼的戒行;二年之中,以驗知是否有妊,並藉修行磨鍊性情,使習慣出家生活,以堅固其道心。
【習題】
一、佛陀如何成立七眾弟子的僧團?
二、僧團建立之主要目的是什麼?
三、簡述佛陀制戒的十種因緣。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