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 Guang Buddhist Textbooks 《佛光教科書》
Volume 3: Bodhisattva Cultivation and Experiential Understanding - Class 18: Modern Bodhisattvas' Charm 第三冊 菩薩行證 第十八課 現代菩薩的風姿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第三冊 菩薩行證 第十八課 現代菩薩的風姿「現代菩薩的風姿」,收錄近百年佛教史上出家、在家二眾奉行菩薩道的殊勝事蹟。在家眾有優婆塞楊仁山、李炳南、趙樸初、嚴寬祜等;優婆夷孫張清揚、張姚宏影等;出家眾有太虛大師、慈航菩薩、台灣的妙果法師、圓融比丘尼等人。
現代菩薩的風姿,千差萬別,各有特色,但終不離以「大悲救苦」、「利樂群生」為共遵之本。如:刻經印藏,令法寶流通;維護寺產,令僧寶免難;悲心濟世,令老幼安養;傳授戒法,令尸羅久住;佈教講說,令大眾歸信;辦學教育,令薪火相傳。
復興中國佛教的功臣楊仁山居士
楊仁山,名文會,字仁山,安徽池州石埭人。一八三七年出生於書香之家,一九一一年逝世,享壽七十五歲。幼隨父定居北京,早年習儒學,並學天文地理,同治元年,因閱讀《大乘起信論》,開啟他刻經弘揚佛法的一生。可說是近代佛教復興的啟蒙者。美國哈佛大學宏姆斯‧韋爾契教授譽之為「中國佛教復興功臣」。
楊居士創辦金陵刻經處*1,先後刻印經典兩千餘卷,流通經書百萬餘卷,佛像十餘萬幀,影響後來北京、天津等各地刻經處的成立。另外,他也曾至印度協助斯里蘭卡摩訶菩提會會長達磨波羅居士弘揚佛教,創辦祇洹精舍,成立支那內學院*2,門下人才輩出,尤以太虛大師、歐陽漸*3最為突出,其他如仁山、智光、虞愚、呂澂等,亦甚優秀。楊仁山如此不遺餘力的推動佛教,促成了近代中國佛教的復興。
締結蓮社倡導念佛的李炳南居士
李炳南,名豔,字炳南,號雪廬,山東濟南人。生於一八九○年,歿於一九八六年,世壽九十七。從小聰慧好學,能奏笛,好劍術,詩經子史、歧黃之術,無不精妙。早年皈依於淨土祖師印光大師座下,曾出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秘書數十年,後於台中提倡念佛法門,堅持往生淨土,一時風氣大盛,接引無數大專青年學佛,培育弘法人才,創立「台中佛教蓮社」,興建「慈光圖書館」、「菩提醫院」,創辦「明倫月刊社」等弘法文化機構。追隨其念佛者有立法委員董正之、考選部政務次長周邦道、《菩提樹》發行人朱斐等。
雪廬老人在台弘法四十餘年,立下佛教許多社會事業,日常除任奉祀官府秘書長外,晚間還在各道場講經,並兼任東海大學、中興大學教授,個人生活如苦行僧,是外現儒相,內秘菩薩行的在家長者。
護持寺院搶救佛教的趙樸初會長
一九○七年生,安徽太湖人,幼承家學,勤於文史哲學的研究,是詩家,也是近代中國四大書法家之一。
大學時代才開始接觸佛學,後深入探索佛教各宗哲理教義,先後出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及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等職。曾積極致力重建寺院,興辦佛學院,挽救中國佛教,協助重建僧團領導,並團結全國佛教徒發揚佛教優良傳統,推進佛教各項事業發展,促進國際佛教徒間的友好與文化交流。一九八二年榮獲日本佛教傳道協會頒與傳道功勞獎,一九八五年日本庭野和平財團授予和平獎,日本佛教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致力文教延續薪火的嚴寬祜居士
在佛教界素有「嚴老」之稱的嚴寬祜,本名「祜邦」,一九二四年出生於廣東汕頭的望族。一九四二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目睹流離失所的難民,感悟世間無常,而開啟學佛的生涯。
嚴居士於香港設立佛經流通處,刊印百餘種佛經,流通逾百萬冊,促使佛法廣為流行;也曾積極搶救即將被焚的佛經,延續佛教薪火。後至美國興建玉佛寺,成立德州佛教會,開辦菩提學院中文學校;更發心至大陸興建慈敬、常寶及佛光希望小學*4;每年資助大陸十八個省市三十八間佛學院及捐助百餘所寺院袈裟、海青等法物。
嚴寬祜雖然所受教育不多,但自修學習,事業有成,他捐建多所學校,讓萬千學子能接受教育,所到之處成立文教基金會*5,興辦寺院*6、流通處*7,搶救法寶,發展海外佛教文化事業,成績斐然。他謙虛、博學、熱情,是一位護法為教的現代維摩*8。
護法衛僧宣揚聖教的孫張清揚女士
孫張清揚,又名張晶英,一九一三年生於湖南,家境富裕,母親為虔誠的佛教徒,適夫孫立人將軍。清揚居士畢生投入佛教事業,對護持佛法不遺餘力,曾任貴州督勻慈幼院院長、中國佛教會常務理事,為佛光山八品功德主。
一九四三年,清揚居士率先聯合國大代表王均一等人,致函行政院院長陳誠先生,請求釋放被誣陷入獄的大陸僧伽,令慈航法師等數十人倖免於難;亦曾經協助李子寬居士買下台北善導寺,供大陸僧侶來台弘法之用;捐款協助東初法師影印大藏經,為當時佛教界一大盛事,深深影響近代台灣佛教的復興。除此之外,又協助創辦《人生雜誌》,同時贊助張少齊居士所辦的覺世書店,並捐款興建中華佛教文化館,對台灣早期正信佛法的推動,有莫大貢獻。
晚年,孫女士將台北寓所捐出,指名作為佛光山弘法教育基金之用*9,對於僧伽教育深具遠見。她一生護法衛僧,堪為現代在家居士的楷模。
協助建寺大心布施的張姚宏影女士
出生於富裕家庭的張姚宏影,在家鄉溫州完成學業。慈父往生後,接掌家務。
十八歲時,感染肺疾,在雁蕩山觀音寺調養,因而與佛結緣。她一生心儀文教事業,為回饋鄉梓,在溫州市捐獻「宏影圖書館」;為紀念先夫,捐建「宏德中學」。年五十,成為佛光山信徒,協助創建洛杉磯西來寺、關島禪淨中心,讓華裔有信仰的依靠。進而再協辦西來大學、佛光大學、佛光衛星電視台等。近年協助創辦南非佛學院,給予黑人皈信出家的助緣。這一切均成為佛門勝事。
張姚宏影建設伯爵山莊,成立日月光電訊集團,以淨財推動佛教文化教育事業,以此作為自度度人圓滿菩薩道的法門。*10
提倡人生佛教的領袖太虛大師
太虛*11,一八八九年出生在浙江省海寧州的長安鎮。幼失恃怙,長養於庵院,深受外祖母的宗教熏陶。十六歲由小九華寺士達監院為他剃度,法名唯心,但培養之恩皆淵源於其師祖奘年。
太虛大師一生致力於佛教改革運動,倡導人生佛教,他有兩句名言:「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薩戒本。」雖然始終未能竟願,但是他的影響卻極為深遠。大師一生講學弘法,不遺餘力。曾出任中國佛學會會長、雲南省佛教會理事長、閩南佛學院院長等職,主持廬山暑期講習會,首開自由演講佛法的風氣。曾主編《海潮音雜誌》,宣揚人生佛教的理念,目前仍在台灣發行,也是中國佛教歷史上發行最久的刊物。
在中國近代佛教史上,太虛大師不僅是一代佛教領袖,其著作《太虛全書》更是現代佛學思想的巨擘。太虛大師的思想主張八宗平等互融,各有殊勝,此一觀念突破古德判教的傳統。
現代肉身菩薩的慈航大師
慈航,名繼榮,字彥才,福建建寧縣人,一八九五年生。十八歲禮自忠和尚為師,剃度出家,法名慈航。在江西能仁寺受具足戒,曾學禪於圓瑛法師*12,聽經於諦閑法師*13,學淨於度厄老和尚,受教於太虛大師。
一九三三年,在仰光與丘宏傳、陳宏宣居士等人成立「中國佛學會」,將大乘佛法傳至南傳佛教之地。此外,創辦星洲菩提學院、檳城佛學會等,致力於佛學社會化,培育僧伽,對接引南洋地區的華僑皈依佛教貢獻良多。
一九四八年,應妙果和尚之請,來台主持「台灣佛學院」。此外,汐止靜修禪院住持達心、玄光二人禮請他到彌勒內院駐錫、授課,當時大陸來台學僧紛紛前來依止,彌勒內院遂成為台灣的佛學教學中心,當時親近慈老的大陸來台學僧,例如了中、自立、淨海、幻生、浩霖、唯慈、寬裕、真華等人,均是法門龍象,分別於各地弘化一方,為佛教貢獻力量。
一九五四年示寂,寂後坐缸,面目如生,三年後開缸,肉身不壞,成為台灣第一尊肉身菩薩。
創辦台灣佛學院的妙果長老
妙果,字騰悟,生於一八八四年,台灣桃園人。從小習儒讀書,聰明靈慧。十三歲,因為父兄相繼去世,感人生無常,而有出家之志。十八歲時,在大溪齋明寺皈依,後隨凌雲寺覺力禪師學佛,一九一二年於鼓山湧泉寺受具足戒。後創建苗栗法雲禪寺、中壢圓光禪寺,專供僧眾修道,而蜚聲東瀛,獲日本永平寺及總持寺贈金襴袈裟,且受日皇迎入內廷供養。同時,日本台灣總督選為南瀛佛教會理事,到處宣講佛法,各地佛寺聘為導師。一九三六年傳授大戒於圓光寺;為搶救僧青年,創辦台灣佛學院,延聘慈航法師主持。不僅如此,諸多大陸軍政長官初來台灣,也因其接引,而皈依者甚眾。如謬徵流、徐良等,皆為其弟子,晚年仍朝夕課講不輟,嚴持毗尼,一九六三年圓寂於中壢圓光寺,世壽八十。
傳授戒法捐助辦學的圓融比丘尼
圓融,生於一九○六年,圓寂於一九六九年。曾重建屏東東山寺,成立圖書館,寺院庭園廣大,開放供市民休閑遊憩;提倡念佛共修,經常召集徒眾弟子,於屏東縣內作鄉村佈教。圓融並任屏東佛教會理事長多年,倡導戒律,迎請高僧大德傳授三壇大戒多次。又法師深感教育的重要,因而熱心於佛教教育的推動,曾請道源、真華、會性法師諸人主辦佛學院;也於一九六一年,巨款捐助中國佛教會,創辦中華佛學院。其大弟子天乙、天機諸師繼承他的遺志,可惜天乙法師壯年早歿,現在的香光寺尼眾教團,即其法脈。
上述現代菩薩的風姿雖只是滄海一粟,但願藉此篇拋磚引玉,令未發菩薩道心者,生起大悲,已發心者,堅固行願,於三大阿僧祇劫久遠的菩薩道中,能作一切眾生的救護,引導一切眾生入佛知見,同登如來佛地。
【注釋】
*1 金陵刻經處位於南京市延齡巷,以刻印流通佛典為目的之佛教文化機構。楊仁山有感於清末兵亂,經典多軼失,遂與同志十餘人四處勸募,著手佛典之開版流通。同道江都鄭學川(其後出家,法號妙空),首於揚州東鄉之磚橋雞園創設江北刻經處,楊仁山則於南京從事刻經。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刊行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圖、十一面大悲觀音像等。後於南京北極閣建屋,收藏數年來所刻之經版。光緒八年(一八八二),於元墓山香雲海覓求藏版之地,然因經費不足而告中止。光緒十二年,楊仁山渡海至英國,三年後返國,得日本縮刻大藏經,因是閉戶誦讀。十六年,至北京蒐尋藏外古德逸書,並經由日本佛教學者南條文雄,由日本尋回我國失傳之隋唐佛教著述,如《中論疏》、《百論疏》、《成唯識論述記》等,刻印流通。二十三年,於南京城北延齡巷開設藏版及流通處,即金陵刻經處之創始。三十三年,於刻經處開辦佛學學堂,稱祇園精舍,養成振興佛教之士。未滿兩年,因經費不足而中止。乃研讀《大日本續藏經》,然認為其混雜,遂詳訂書目,彙編大藏輯要。宣統三年(一九一一),楊仁山罹疾,臨終委託陳樨庵、陳宣甫、歐陽漸等三人開版大藏輯要所揭典籍,又召集佛學研究會同仁,共商金陵刻經處之維持。楊仁山歿後,陳樨庵等人繼續經營,從事刻經。
國民革命軍至南京後,刻經事業一度終止。中日事變後,難民居於刻經處,若干經版散軼。西元一九五二年,文會之孫楊立生、楊雨生與徐平軒、趙樸初等人獲得南京、上海佛教界的護持,成立「金陵刻經處護持委員會」。其中,徐平軒主其事,呂澂任輔佐。另有中國佛教協會的經濟援助,故計劃擴充業務,加以周叔迦等人的外護,遂擴大刻經處所,整修破損屋宇及所藏經版,版架幾達九百個,又整頓文會藏書一六○○種。一九五四年以後,由於中國佛教協會之助,更進一步收集散於全國各地之經版,計有江北刻經處二二九○○個,重慶羅漢寺一四三九○個,蘇州瑪瑙經房三八○○個,北平、天津兩刻經處二二六○○個,所收經版共達十二萬版以上,又置刻工二十人,補刻散軼經版,與玄奘著譯書之新刻。應刻經之需要,養成經典的新摺、刻工,致力蒐集散軼經版,並置英文世界佛教大百科事典之中國編纂所支部。
*2 支那內學院乃我國現代著名之佛學院,創辦於一九二二年。因古印度稱中國為支那,佛教自稱內學,故有此名。院址位於南京公園路。院務由歐陽漸主持,設學務處、編校流通處、事務處,分掌研究、講演、圖書、出版、校勘、編纂、庶務等責。
教授除歐陽氏外,另有湯用彤、呂澂、邱虛明、王恩洋、聶耦庚等人。學生除正式招生者外,社會各界亦經常有來該院問學者。一九二五年,該院開設法相大學特科,招收比丘、居士等學員四十餘人,一九二七年特科因故停辦。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南京被日本佔領,該院遷往四川江津,定名為蜀院。一九四三年歐陽氏去世後,院務由呂澂接掌。原在南京刻經一一○部一○五五卷,入蜀又刻經三十部五十餘卷。該院以主持人歐陽氏為一代佛學名家,教授亦多為一時之選,故頗受中日等國佛學界所重視,儼然為當時我國佛學研究中心。該院以「師、悲、教、戒」為院訓。所刊行之《內學年刊》,與太虛大師的《海潮音雜誌》,並為民國以來的兩大佛教刊物。
*3 歐陽漸(一八七一~一九四三),江西宜黃人,字竟無,一字漸吾。早歲刻苦治學,博覽諸子百家,中日甲午戰起時,感於雜學無濟於國事,乃專治義理之學,欲以之挽救時弊。三十四歲,赴南京師事楊仁山,得聞華嚴法界之旨,皈信佛教,入祇洹精舍,潛心經論,致力佛學。年三十六,母親病逝,遂將肉食、色欲一併斷絕。
自云學佛與他人異,每於悲憤而後有學。曾留學日本,返國後,任兩廣優級師範教員。其後再赴南京,從楊仁山遊,楊氏臨歿,以金陵刻經處相囑。一九一二年,與李證剛等倡設佛教會,主張政教分離,沙汰庸僧,可惜事與願違,未能成功。
歐陽氏於佛學,初讀《大乘起信論》、《華嚴經》、《楞嚴經》。年逾四十,轉攻法相唯識、《瑜伽師地》等,更由《大智度論》而《般若》、《涅槃》;久之,則專尚法相唯識,揚棄《華嚴》,以為《大乘起信論》、《楞嚴經》均為偽書。同時會通儒佛,所刊行《中庸傳》、《孔學雜誌》、《四書讀》等,皆能發前人之所未發,學術界尊為「佛學大師」。
一九二二年,在南京創立「支那內學院」,講「唯識抉擇談」,呂澂、湯用彤、王恩洋、黃懺華、熊十力等人皆嘗遊學於其門,名學者梁啟超、梁漱溟、章太炎等人亦與之相過從。印度詩哲泰戈爾來華訪問時,特往面晤,暢談一夕,驚佩不已。十四年開辦法相大學,設特科,然以時局停辦。復編纂《藏要三輯》,方便學佛。抗戰期間,遷內學院於四川江津,仍講學、刻經不輟。一九四三年二月,氏以肺炎病逝於蜀院,享年七十三歲。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有《歐陽大師遺集》四冊。
*4 嚴居士對大陸的教育熱衷關心,在獲知大陸人民生活困苦、教育資源貧乏後,遂請託上海的佛教同仁,如豐一吟、潘文彥等近十數人的協助,組成工作小組,走訪多處偏遠鄉鎮,深入了解實際所需。除了資助各地小學重建外,並為紀念其母嚴陳慈敬及岳母崔馮常寶老居士,分別在安徽、甘肅二省興建「慈敬小學」、「常寶小學」。此外,嚴居士一心希望建造一所以佛教為名的社會學校,於是在排除重重困難後,他們與廣東省青少年事業發展基金會的「希望工程」,合作興建「佛光希望小學」,這是大陸第一所以「佛光」為名的學校。
*5 嚴寬祜居士所成立的基金會有:(一)「上海福慧基金會」,敦請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任名譽會長,嚴寬祜任會長,本著佛教教義「福慧雙修」,布施以培福,教育以修慧而定名。嚴居士除了捐款人民幣一千萬元之外,另以美金三十萬購置辦公室,作為基金會的會址。(二)一九九四年,又本著回饋十方大眾的心意,在台灣設立「財團法人嚴寬祜文教基金會」,多年來不斷致力於教育、慈善等事業。
*6 一九七三年,嚴居士移民美國德州休士頓,因發現附近幾州完全沒有佛教的蹤跡,遂著手計畫在當地開展佛教事業。不久,啟建佛光寺,至一九八九年底,再興建玉佛寺,次年六月二日落成開光時,休士頓市長蕙特美女士為感謝「德州佛教會」為該地社教、慈善所做的貢獻,特頒發四枚榮譽公民證暨親善大使證書予永惺、淨海、宏意三位法師及嚴寬祜居士,並宣布該日為休士頓的「佛教日」,使佛教徒皆與有榮焉。
*7 一九五五年,為了法寶的保存與弘傳,嚴居士設立「香港佛經印送處」,年底更名為「香港佛經流通處」,專門印贈、流通佛教經書和法器。當時,台灣與大陸音訊難通,香港成為當然的轉運站,而嚴寬祜的「香港佛經流通處」,其服務內容除了經典佛像以外,舉凡教界的請託代辦,皆一概義務承攬。當時在台灣三重埔辦理「佛教文化服務處」的慈莊、慈惠法師(當時是在家小姐),便是以通訊方式向嚴寬祜請購法物,如此一來一往,結下日後嚴居士與佛光山的深厚因緣。
*8 有關嚴寬祜居士的介紹,可參見《普門雜誌》二一八期第八十二頁。
*9 孫女士與佛光山法緣甚深,孫立人將軍亦曾在一九七九年蒞臨佛光山。相關資料見《普門雜誌》一三六期第一四八頁、一三七期第七十八頁、一四七期第一三三頁、一五五期第一○六頁、一四一頁、一五三頁,一五六期第一五五頁,以及《傳燈》第六十頁。
*10 參見《普門雜誌》一二五期第一五一頁、一三八期第一四二頁、一四三期第一六○頁、一九三期第八十二頁、一九七期第八十八頁、二○一期第一三四頁。
*11 太虛大師,浙江人,俗姓張,本名淦森。法名唯心。為民國以來佛教革新運動的倡導者。號華子、悲華、雪山老僧、縉雲老人。十六歲出家。十八歲受具足戒於寧波(即今鄞縣)天童寺寄禪和尚,時與圓瑛法師私交甚密。十九歲在西方寺閱讀藏經,因讀《般若經》而有悟境。其後遊學於楊仁山之祇洹精舍,與歐陽漸、梅光羲同學。因受時代思潮的激發,故主張革除佛教積弊,以弘教護國,進而興國救世。一九一二年赴廣州宣揚佛法,被推為白雲山雙溪寺住持。並與仁山法師首倡組織「佛教協進會」,進京晉謁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先生,提出改革佛教計畫,中山先生以手令褒勉之。旋倡改金山寺為佛教大學,未獲成功。翌年,在南京創設中國佛教協進會,後併入中華佛教總會。在追悼寄禪和尚大會上,主張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撰文鼓吹佛教復興運動,建立新僧團制度。
民國三年掩關於普陀山。某夜,忽聞前寺開大靜,心念驀然斷息,復歷悟境。二十八歲又歷第三次悟境。在關中先後撰寫《佛法導論》、《整理僧伽制度論》、《首楞嚴經攝論》等書。二十九歲出關後,即代圓瑛法師參加臺灣法會,遊歷日本,並在上海創設覺社,主編《覺社叢書》,翌年改為《海潮音月刊》。三十二歲,與歐陽漸的支那內學院有法義之諍。大師以平素反對用進化論的歷史考證法研究佛書,故於日本學者考證《大乘起信論》、《楞嚴經》等書為偽書時,乃起而反對。嘗作〈評大乘起信論考證〉、〈佛法總抉擇談〉,力主法相必宗唯識,並為《起信論》辯護。同時,倡導大乘八宗平等,而宗本天台、禪宗。更主張以禪、律振興佛教,且擬弘揚大乘佛法於國際上。時人將其歸屬為佛教界革新派的代表,而以諦閑大師為守舊派的代表。
一九二四年,在廬山舉行世界佛教聯合會。次年,率團出席日本東亞佛教大會,並考察日本佛教,日人尊之為「民國佛教界之盟主」。一九二七年,任廈門南普陀寺住持兼閩南佛學院院長。一九二八年,在南京創設中國佛學會,並弘化於英、法、德、荷、比、美各國,應法國學者建議,在巴黎籌設「世界佛學院」,為中國僧人赴歐美傳播佛教之始。自此聲望日隆,國內有視之為佛教救星者。四十四歲,住持奉化雪竇寺。次年,與熊十力、支那內學院有法義之辯。四十九歲,作「我的佛教革命失敗史」,自陳佛教改革每遭挫折的原因。其後,積極從事於建立佛教中心組織的工作。一九四三年,與于斌、馮玉祥、白崇禧等組織中國宗教徒聯誼會。抗戰勝利後,任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主任、國民精神總動員會設計委員等職。一九四六年,受宗教領袖勝利勛章。師意欲成立中國佛教會,惜未克達成,即於一九四七年,示寂於上海玉佛寺直指軒,享年五十九歲。
師一生倡導佛教革命,致力佛教事業,雖未能竟願,然其影響極為深遠。綜其一生,皆為實踐佛僧、佛化、佛國的三佛主義而努力。首先,為提倡僧教育,培植僧材,設立武昌佛學院(一九二二)、閩南佛學院及漢藏教理院(一九三一,重慶北碚縉雲寺)。其次,創辦《海潮音》、《佛化報》、《佛化新青年》等雜誌以弘揚佛法。一九二九年,更著手組織「世界佛學院」,以建立人生佛教,促使佛教世界化。並派遣學僧分赴西藏、印度、錫蘭等地留學,以從事巴利文、梵文、藏文的研究。其造就培養的人才甚多,有法舫、法尊、芝峰、印順、大醒、大勇等人。其主要著作有《整理僧伽制度論》、《釋新僧》、《新的唯識觀》、《震旦佛教衰落原因論》、《法相唯識學》、《真現實論》等,後由印順等輯為《太虛大師全書》六十四冊行世。
*12 圓瑛法師(一八七八~一九五三),我國近代僧。福建古田人,俗姓吳,法名宏悟,號韜光,以字行。生於清光緒四年。幼失怙,十九歲至鼓山出家,主修天台學,後至寧波天寧寺習禪。二十六歲參學於天童寺敬安和尚,並赴福建、浙江及南洋等地講經,聲譽極高。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與太虛大師締交,訂定「以心印心、白首如新、以善勸勉、疾病相扶、安危與共、事必相商、各自立志」等數條義規,共結兄弟之盟。時年二十九,太虛十八。其後致力於組織中國佛教會與寺產保護運動(當時政府提倡廟產興學運動,主張以寺院財產充作振興教育之資)。一九三一年四月,於上海舉行中國佛教會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時,由於議決事項的意見相左,太虛等進步派乃脫離該會,另於南京組織中國佛學會。師與王一亭等則繼續主持中國佛教會。抗戰軍興,師赴南洋募集醫藥費用。翌年,主持檳榔嶼極樂寺。一九三九年,返上海,主持福建鼓山湧泉寺、寧波天童寺,並於上海玉佛寺、圓明講堂等處講經佈教。其中,尤以《楞嚴經》的注釋、宣講,傾四十餘年的願力而廣說之,機辯縱橫,饒益教界。此外,特重僧伽教育、社會福利事業、各地寺剎復興、佛書刊行、難民救濟等。一九五三年九月,於北京入寂,世壽七十六。遺有《圓瑛文集》、《圓瑛大師法彙》等著作行世。
*13 諦閑法師(一八五八~一九三二),清末民初天台宗名僧。浙江黃巖人,俗姓朱,名古虛,號卓三。幼見沙門即喜。少時習醫,二十歲,懸壺邑中,屢為貧者施藥。未久,以妻亡子死、慈母見背,遂遁入白雲山,依成道法師出家。二十四歲,於天台山國清寺受具足戒。先後親炙敏曦、曉柔、大海等諸師研習《法華》、《楞嚴》等經。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受跡瑞融祖之法,傳持天台教觀第四十三世。先後掩關三次,專修禪觀。歷任永嘉頭陀寺、紹興戒珠寺、上海龍華寺、鄞縣觀宗寺等住持。其間應各地僧俗之請,講經四十餘年。
宣統二年(一九一○),於南京設立佛教師範學校,並任校長。一九一九年,於觀宗寺開創觀宗學舍,講經弘法。後又主講於觀宗學舍,羅致學僧,授以台宗大小諸部,於是人才輩出,其僧俗弟子有常惺、仁山、顯蔭、倓虛、戒塵、持松、妙真、蔣維喬、黃少希等,對於天台義學的弘揚,貢獻殊大。一九三二年七月,入寂於觀宗寺,世壽七十五。著有《大佛頂首楞嚴經指昧疏》、《圓覺經講義》、《金剛經新疏》、《始終心要解》、《觀經疏鈔演義》、《教觀綱宗講記》等書,後人合輯為《諦閑大師遺集》行世。
【習題】
一、請舉出五則例子,敘述現代菩薩的風姿。
二、現代菩薩有何共同的特色?
三、除了本課中的「現代菩薩」,請您再舉出二位現代菩薩的風範。
四、試述現代菩薩應肩負的使命與任務。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