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 Guang Buddhist Textbooks 《佛光教科書》
Volume 4: Buddhist History - Class 2: Reciting Scriptures 第四冊 佛教史 第二課 經典的結集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第四冊 佛教史 第二課 經典的結集佛陀一代教說,透過集眾會誦的方式,經大眾審定認可後,有系統的編輯成書,垂為典則,稱之為「結集」。依佛陀的遺教,佛涅槃後,當以戒為師,以法為依止,故佛陀一代教法的傳續,所謂三藏結集,乃為佛涅槃後第一件大事。佛陀說法,因時應地,隨機開導,並無一定的形式,而且是以口口傳誦來記憶。時日一久,經過輾轉傳述背誦,恐有錯誤或散佚,或為外道邪亂而成異說。因此,為求其持而不失,純而不濫,將佛陀的教法統一編集,以適合傳承的形態,乃佛弟子刻不容緩的事。
根據史料記載,佛史上有多次的結集,佛教歷經此數百年的努力,透過四次的結集,不斷演繹、增刪,三藏聖典始告完備。
一、第一次結集
佛陀入滅的時候,大眾哀傷悲痛逾恆,但是六群比丘之一的跋難陀*1卻歡喜地說:「佛陀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常說:應行是,不應行是;應學是,不應學是。我們今天終於脫離此苦,正可以任意所為,無復拘礙,何必要這樣傷心?」大迦葉尊者聽了,驚愕不已,唯恐僧團中出現更多破戒比丘,破壞正法流傳,因此在佛陀涅槃後的第一個雨安居期,集合五百位大羅漢比丘,由摩揭陀國的阿闍世王護持,於王舍城郊外的七葉窟內進行結集。
結集之時,由大迦葉主持,「經藏」由阿難誦出,「律藏」則由優婆離分八十次誦出,稱為《八十誦律》,此律成為最初的根本律藏,爾後演化出《四分律》、《五分律》等律本*2。
另據《五分律》及《大唐西域記》等記載,第一次結集有富樓那等數千人,因不滿大迦葉對戒律的保守作為,所以另闢場所進行內容不同的經、律結集,相對於大迦葉等在七葉窟內的「窟內結集」,稱此結集為「窟外結集」*3。總之,佛教史上第一次的結集,對後世而言,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二、第二次結集
佛陀入滅百年前後,西方系統的長老比丘耶舍巡化至東方毗舍離,見跋耆族比丘收受信徒的金銀供養,認為有違戒律,雙方遂起爭執*4。耶舍不見容於跋耆族比丘,便回西方遊說數位名重一時的長老到毗舍離召開辯論大會。參與這次會議的東西方比丘計有七百人,雙方各推上座代表共九人擔任審查之責。此次爭執雖然是因金錢的納受而起,但討論的內容卻廣泛包含跋耆族比丘所提的十項新主張:1.角鹽淨;2.二指淨;3.他聚落淨;4.住處淨;5.隨意淨;6.所習淨;7.生和合淨;8.飲闍樓伽淨;9.無緣坐具淨;10.金銀淨*5。
經雙方九位代表審查後,一致評斷上述十事違反佛陀的規定,不合律制,稱為「十事非法」,大會由此重新審定律藏。
據南傳《島王統史》記載,東方跋耆族比丘因這次結集會議失敗後,心存不平,所以在大會結束後不久,聚集一萬比丘另行結集,獨自訂定律制的內容。佛教僧團因此分裂為傾向嚴謹保守的西方上座部,與傾向開放進取的東方大眾部二大派別。從此,佛教正式進入部派時期。
三、第三次結集
佛陀入滅兩百多年間,因阿育王奉佛敬僧,引起多達六萬的外道來附佛,並混跡在僧團,破法亂教(即所謂「賊住比丘」),使得僧團七年間無法舉行布薩*6。阿育王為挽救此一亂象,乃延請目犍連子帝須共商對策,擯出邪見、破戒的外道沙門,並遴選精通三藏的千名比丘,以目犍連子帝須為上首,於華氏城舉行第三次結集*7。目犍連子帝須彙整各部派對佛法的詮釋異議,由大眾討論,並加以批判,論決正義,並將之編撰集成《論事》*8一書。
經典結集至此,經律二藏的內容體裁可算完備,論藏*9也初步成型。此《論事》一書對於教法的不同解釋,有具體的評論,為後世研究部派佛教的重要典籍。結集後,阿育王敕令目犍連子帝須選派一批優秀的僧伽遠至恆河流域以外的地區,以及印度境外各國弘傳佛教*10。
四、第四次結集
據《大唐西域記》卷三載,第四次結集是佛陀入滅後四百年間,迦膩色迦王治世,王因「部執不同,無以去惑」,而請益脅尊者,尊者答以:「如來去世,歲月逾邈,弟子部執,師資異論,各據聞見,共為矛盾。」王甚感痛惜,於是在迦濕彌羅集合五百位高僧,推舉世友為上首,在脅尊者主持下論釋三藏。首造十萬誦《優婆提舍論》注釋經藏,次作十萬頌《毗奈耶毗婆沙論》注釋律藏,後造十萬頌《阿毗達磨毗婆沙論》注釋論藏,共計三十萬頌,九百六十萬言。自此,三藏教義周備無缺。迦膩色迦王以赤銅為牒,鏤刻梵文筆錄,以石函封緘,建塔珍藏,另以抄本遠送各地,廣宣流布。此後,大乘經典多用梵語,即源於此次結集。
除上述印度的四次結集之外,近代以來,仍有數次經典結集:西元一八七一年,緬甸國王敏東召集二千四百名高僧於首都曼德勒舉行第五次結集*11;一九五四年,緬甸佛教又在國家的贊助下,舉行第六次結集,邀集斯里蘭卡等南傳國家與會,對巴利三藏進行嚴密核校,歷時二年,完成《南傳大藏經》的彙編*12。時至今日,佛典結集工作仍積極地在進行*13,並因應時代需求,與電腦科技結合*14,不僅更加完善的整理、保存了經藏,也因使用方便,而加速佛法弘化的步伐與範圍。總之,經典結集負起了正法弘傳之功,實是佛教發展中的一大偉業。
【注釋】
*1 六群比丘之一。佛世時,跋難陀等六位比丘常聚集成黨,滋事犯眾,遭人非議,成為佛陀當時制戒的因緣之一。
*2 《五分律》,化地部所傳;《四分律》,法藏部所傳;《十誦律》,說一切有部所傳;《摩訶僧祇律》,大眾部所傳;《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說一切有部所傳。
*3 據《五分律》等記載,大迦葉在七葉窟舉行第一次結集時,富樓那即趕回向大迦葉表示他曾親聞佛陀所說有關日常飲食的七條戒,應是佛陀所說小小戒可捨的範圍,但大迦葉堅稱:「佛所不制,不應妄制;若已制,不得有違。」因此,在未能達到共識的情況下,不滿的佛弟子們便另行結集。又據《大唐西域記》卷九載,他們另行結集出經、律、論、雜、禁咒等五藏,稱「窟外結集」,又因由大眾共同誦出,又稱「大眾部結集」。因此,亦有將之視為佛教部派分裂的原因。
*4 一些律典裡載有禁止比丘手持金錢的金銀戒,如《五分律》云:「若比丘自手取金,若使人取,尼薩耆波逸提。」
*5 (一)角鹽淨:可以蓄貯食鹽於角器中;(二)二指淨:於正午日影斜出二指之前,仍可進食;(三)他聚落淨:在一食之後,仍可到另一聚落乞食;(四)住處淨:可在同一教區內的居院各別舉行布薩;(五)隨意淨:作決議時,允許有人缺席,只需事後承諾即可;(六)所習淨:可以隨順先例;(七)生和合淨:可以飲用未經攪拌去脂的牛乳;(八)飲闍樓伽淨:可以飲用未發酵或半發酵的椰子汁;(九)無緣坐具淨:可以縫製無貼邊的坐具;(十)金銀淨:允許接受和積蓄金銀錢財。
*6 《善見律毗婆沙》卷二載:「爾時,阿育王登位九年,......佛法興隆,諸外道等供養失利,周遍乞食,都無所得,為飢渴所逼,託入佛法,而作沙門,猶自執本法,教化人民......既不用佛律威儀進止,悉不得法,來入寺住。至布薩日,來入僧中,諸善比丘不與其同......諸外道欲以己典雜亂佛法,遂成垢濁。外道猶行己法,或事火者,或五熱炙身......或破壞佛法者。是故諸善比丘不與同布薩自恣及諸僧事。如是展轉,乃至七年,不得說戒。」
*7 依印順法師《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載,目犍連子帝須是屬於重視戒律的分別說系(由上座部所分化出來)。又在《善見律毗婆沙》卷二也記載:「王復更問:『大德!佛法云何?』答言:『佛分別說也。』」由此可推知,第三次結集乃以目犍連子帝須的分別說部為正統。
*8 後為巴利七論之一,凡二十三品,各品末皆有攝頌,敘說前三世紀僧團中的各種論爭,批駁大眾部、說一切有部等派別的二一九種見解。
*9 音譯阿毗達磨,意譯對法,亦即將經典所說的要義,加以分別、整理或解說。經藏與律藏在第一、二次結集後已有固定的體裁,而論藏雖則佛世時亦有,然為包括於經藏之中,在進入部派後才有其獨立的體裁。
*10 阿育王派遣的佈教師如下:(一)末闡提派至罽賓及犍陀羅國,即今北印的克什米爾等地;(二)摩訶提婆派至摩醯沙慢陀羅國,即今南印的賣索爾等地;(三)勒棄多派至婆那婆私國,今地未詳,或說是在南印;(四)曇無德派至阿波蘭多迦國,即今西印的蘇庫爾以北;(五)摩訶曇無德派至摩訶勒吒國,即今南印的孟買;(六)摩訶勒棄多派至臾那世界國,即今阿富汗以西;(七)末示摩、迦葉波派至雪山邊,即今尼泊爾一帶;(八)須那迦、鬱多羅派至金地,即今之緬甸;(九)摩哂陀、鬱帝夜、參婆樓、拔陀派至師子國,即今之錫蘭。
*11 據巴利《教史》第六章及緬甸史等記載,第五次結集以律藏為中心,考訂校對聖典原文的同異,共同合誦,經過五個月完成。更將結集三藏文字,分別鐫刻於七百二十九塊方形大理石上,豎立於曼德勒山麓拘他陀塔寺中,寺外有四十五座佛塔圍繞,今尚存於曼德勒古都。
*12 此次結集時間是在西元一九五四年五月十七日衛塞節(佛誕節),主要目的在於團結佛教徒,增進上座部佛教的隆盛,提高緬甸獨立國的地位。結集地點位於仰光北郊藝固山崗上,建築仿印度第一次結集時的七葉窟。此次結集以第五次結集所鐫刻的刻文為依據,並廣採錫蘭、泰國、高棉、倫敦巴利聖典協會以及緬甸各種巴利文版本,詳作考訂。此次結集除了邀請南傳各國比丘參加外,北傳國家比丘亦受邀觀禮,費時二年多,至一九五六年(佛曆二五○○年)的衛塞節完成結集,出版《南傳大藏經》。
*13 以佛光山為例,早在一九七七年即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集佛光山比丘尼及專家學者數十人,經年累月,採各版藏經,作全經之考訂,文字之校勘,以及經文之分段、逐句之標點,乃至名相之釋義、經題之解說,並有經後之索引、諸家之專文等。《佛光大藏經》之編纂新修,分為以下類別:(一)阿含藏;(二)般若藏;(三)禪藏;(四) 淨土藏;(五)法華藏;(六)華嚴藏;(七)唯識藏;(八)秘密藏;(九)聲聞藏;(十)律藏;(十一)本緣藏 ;(十二)史傳藏;(十三)圖像藏;(十四)儀誌藏;(十五)藝文藏;(十六)雜藏。其中《阿含藏》、《般若藏 》、《禪藏》、《淨土藏》,皆已完成印行,並分贈教界及國內外各大學、圖書館等 學術研究機構。目前正積極進行《法華藏》、《華嚴藏》等之編纂工作。另歷經七年編纂的《中國佛教經典寶藏》一百三十二冊,也於一九九七年圓滿,付梓流通。
*14 目前「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已完成《佛光大辭典》光碟版的製作流通,並積極進行電腦大藏經光碟版製作工作。
【習題】
一、何謂經典結集?並試述其重要性。
二、簡述四次經典結集的因緣及特色。
三、何謂窟內結集與窟外結集?窟外結集在佛教史上有何意義?
四、試述「十事非法」的內涵。
五、簡述近代經典結集的因緣及特色。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