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 Guang Buddhist Textbooks 《佛光教科書》
Volume 4: Buddhist History - Class 11: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Mahayana Buddhist Eight Sects 第四冊 佛教史 第十一課 中國大乘八宗的開展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第四冊 佛教史 第十一課 中國大乘八宗的開展中國佛教經南北朝時期的拓展發揚,隨著隋唐的統一,在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融和及帝王的護持等條件下,使得佛教經典翻譯更有系統,義理更為明確,南北各學派的思想學說特色更加明顯,且因各有師承、專重的經典及獨到的思想主張*1,於是八大宗派在隋唐正式形成,開創了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茲將大乘八宗在中國的開展分述如下:
一、天台宗
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成立的佛教宗派。奉《法華經》為根本經典,智者大師依據此經「會三乘歸一大乘」的思想開展出「五時八教」*2的教相判釋,建立天台宗的思想體系。本宗教學組織主要分為教、觀二門。教相門為一念三千、性具善惡;觀心門有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等。本宗法統傳承,初祖上推至龍樹菩薩,其次為慧文-慧思-智顗-灌頂-智威-慧威-玄朗-湛然*3等祖師。隋朝四祖智顗(五三八~五九七)以慧文、慧思的禪觀思想為基礎,進一步依據《法華經》撰述《法華文句》、《法華玄義》及《摩訶止觀》*4,開創出具中國特色的教義及教判理論,乃天台宗實際創立祖師。入唐後,唯識、華嚴創立並大興,天台相形失色,直至中唐,九祖湛然提倡「無情有性」之說*5,使天台宗風大振,後世稱其為天台中興之祖。唐武宗會昌法難及五代戰亂後,宗門式微,至北宋有四明知禮、慈雲遵式的弘揚復興,民國以來則有諦閑、倓虛及慧嶽等諸師的弘揚。
二、三論宗
三論宗是由鳩摩羅什傳譯龍樹、提婆中觀學,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而奠定三論宗的理論基礎。主要思想是透過「破邪顯正」、「真俗二諦」、「八不中道」、「涅槃世間」的道理,闡釋《般若經》「諸法空性」之義。其傳承法統為龍樹~提婆......須利耶蘇摩-羅什-僧肇-曇濟-僧朗-僧詮-法朗-吉藏*6。羅什之後,因北魏太武帝滅佛,宗風不振,經僧朗的復興,至唐朝吉藏,完成三論的注疏,又著作《三論玄義》,集三論思想的大成,因此被譽為三論宗的開祖。該宗至唐中葉後,因天台、唯識、禪宗的盛行而趨衰退。目前台灣研究三論者,以印順長老最負盛名。
三、唯識宗
唯識宗乃通過分析「法相」而得出「萬法唯識」的結論,因之得名。唯識宗亦稱「法相宗」。根本經典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六經十一論*7。其學說承繼無著、世親印度瑜伽行派的理論,主要教義有唯識說、三性說和五種姓說等。本宗由玄奘大師自印度傳譯一系列瑜伽唯識的經論而奠定基礎,實際創宗者為其弟子窺基,二傳弟子慧沼,盛極一時。該宗以義理繁瑣,晚唐後逐漸式微,直至清末民國間,因唯識富科學探討的意義,研究者增多,如楊仁山、太虛大師、歐陽竟無等。
四、華嚴宗
華嚴宗因奉《華嚴經》為根本經典而得名。主要教義有「六相圓融」、「十玄緣起」、「法界三觀」等,總稱為「如來性起法門」。華嚴宗判釋一代教法為五教十宗*8,以《華嚴》為所宗,杜順和尚著《五教止觀》,即為此教判的奠基者,被譽為華嚴宗初祖。智儼大師撰著《華嚴經搜玄記》等,奠定華嚴立宗的基礎,是為二祖。三祖法藏賢首大師,集華嚴宗的大成,建構以「法界緣起」為本宗思想體系的理論,曾為武則天宣講《華嚴經》,令其心開意解,茅塞頓開,故華嚴宗可說是在武則天的護持下,由法藏所創立。四祖清涼澄觀大師則漸融入天台、禪宗的思想*9。五祖圭峰宗密禪師,倡導教禪一致*10。會昌法難後,華嚴宗門式微,至宋代,乃有子睿、淨源重興,元、明、清續有人才宣揚宗義,民國後,有月霞大師創辦華嚴大學,今有成一法師所創辦的華嚴專宗佛學院繼傳宗脈。
五、律宗
律宗以研習及持守戒律得名。東晉時陸續傳入《十誦律》、《四分律》、《摩訶僧祇律》、《五分律》等律典。北魏法聰弘《四分律》,慧光承之,繼而唐朝道宣更以大乘教義闡揚《四分律》,撰著律學五大部,創南山律宗*11。另與道宣同一時代的,尚有法礪所創相部宗*12,懷素所開東塔宗*13,合稱為「律部三宗」。後唯存南山宗獨秀,後代所稱的律宗即指此宗。南山律宗將戒律分為止持戒及作持戒;教理有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判一代時教為化教及制教*14。
唐末五代,律宗與諸宗衰落,直至宋代,因有允堪、元照律師的弘傳,加上天台宗師多兼弘戒學,律宗乃應運中興。明末清初古心律師及其法嗣三昧律師在寶華山主持戒席達百餘壇,寶華戒壇名震一時。清末民初因有弘一、慈舟律師的弘揚,律宗乃存續不衰。
六、密宗
密宗因自稱受法身大日如來真實言教(密咒)的傳授,且須經灌頂等入教儀式和秘密傳授方可傳習,故稱密宗或密教。該宗以《大日經》、《金剛頂經》為根本經典,主要教義為胎藏界、金剛界兩部曼荼羅所代表大日如來智德顯現的宇宙萬有之說*15;另以一切萬法的六大本體*16,四曼相大*17,三密用大*18,闡明本自具足如來德性,當身即是大日覺位,修習手結契印,口誦真言,心觀大日如來的三密加持,則能達到「即身成佛」,頓證當體大日佛位。密教思想早在三國時期傳入,至玄宗開元年間,印僧善無畏、金剛智、不空陸續來華,譯出弘傳《大日經》、《金剛頂經》*19後,始形成宗派。該宗傳承法系為龍樹-龍智-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一行-惠果*20。密宗因理論教義與修持方法與中國傳統文化習俗頗有差異,因此民間不甚流行,唯在元、明、清之際仍受朝廷護持*21,今日中國西藏地區乃密教盛行區或。另外,歐美及台灣密宗的弘揚也有日漸興盛趨勢。
七、禪宗
禪宗的「禪」,即梵語「禪那」的簡稱,原義是心念的專一。禪宗即因主張以禪為生活中的修持而聞名。本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著稱,此思想乃根源於佛陀在靈鷲山拈花示眾,迦葉破顏微笑的典故,成就了「以心傳心」的美談*22,此後歷代祖師「以心傳心」次第傳承。
南朝時,菩提達摩攜付法衣缽東來,被奉為中國禪宗初祖。再傳慧可,三傳僧璨,至唐朝四祖道信,融和達摩所傳《楞伽經》禪法與《般若經》離言絕相之教,進一步開展出「隨心自在」的禪修生活,成為中國禪宗的基本風格。五祖弘忍發展道信倡導的修行與農耕結合,強調於日常生活中持守真心,成為自然的農禪生活。中國禪宗即在道信及弘忍師徒的弘傳下正式形成。其後分為神秀、惠能二派,北宗神秀主漸悟說,南宗惠能主頓悟說。南宗因神會的力爭,乃逐漸取代了北宗地位,於中唐後獨盛。六祖惠能的弟子有荷澤神會、青原行思、南嶽懷讓三系,後二系更開演為五家七宗*23,成為中國禪宗的主流。禪宗重視心性的特殊教法,雖歷經唐末至明清各代的戰亂,仍能屹立不搖。今日台灣許多道場如佛光山、法鼓山、中台山等,皆為禪宗叢林,其影響之深遠可知。
八、淨土宗
淨土宗以專念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得名。根本經論為《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和《往生論》等三經一論。主要思想可歸納為信、願、行三資糧--由信發願,由願起行。行則包括四種念佛*24、十六種佛觀*25、發三種心*26、修五念門*27等種種法門,其中尤以念佛法門,仗佛願力接引往生,三根普被,而稱為易行道。
本宗的弘揚以東晉慧遠於廬山結社念佛為開端,乃中國淨土的主流,後有北魏曇鸞的弘揚,至唐代道綽、善導承其旨。開元初年,慧日倡禪淨雙修、戒淨並弘的「不捨萬行」,承遠、法照、飛錫繼其說。因此,淨土宗在唐代可分為慧遠、善導、慧日三系。唯該宗並無祖徒相傳承的直接法系,直到宋朝石芝宗曉法師,將歷代弘揚淨土法門有重大貢獻者,如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和省常等諸位大師列為淨宗七祖,明代又舉袾宏、智旭,清代舉行策、省庵、徹悟及民國印光共成十三祖。
淨土法門不僅禪師力倡兼修,亦為天台、律家所重,又因簡單易行,徹上遍下,無所不宜,故流傳廣遠,歷代不衰,至今仍弘傳興盛。近代台灣以廣欽、煮雲、李炳南及妙蓮等倡導念佛最具代表性。
【注釋】
*1 依湯用彤《隋唐五代佛教史》載,宗派的成立應具備三個條件:(一)教理闡明,獨闢蹊徑;(二)門戶見深,入主為奴;(三)時味說教,承繼道統。
*2 《法華經》的主要思想,以一切眾生皆能成佛,因此主張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將同歸於一佛乘。三乘的修行只是方便說,智者大師以此調和大小乘思想,將佛陀一代時教依說法的時間與方式而成立「五時八教」的判教。五時為:(一)華嚴時,為佛陀成道的最初三七日間,為大菩薩眾說華嚴的自證法,正說圓教,兼說別教;(二)阿含時,次十二年,為小乘根機說四諦法;(三)方等時,再次八年,說《維摩》、《思益》、《楞伽》、《楞嚴》等經,並說藏通別圓四教,令小乘人恥小慕大;(四)般若時,更次二十二年間,說般若等諸部,正說別、圓二教,兼說通教,以破小乘人大小各別的執情;(五)法華涅槃時,最後八年間,說《法華經》,正明圓教,會三乘歸一佛乘,令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八教為:化儀四教及化法四教。化儀四教,是佛陀說法的儀式分法: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化法四教,是佛陀教化眾生所使用的教法內容,亦即依眾生根機,所施設的種種法門:藏教、通教、別教、圓教。
*3 據《摩訶止觀》卷一上載,慧文依《大智度論》修得觀心之法,又揭示《中論》之偈以為「一心三觀」的基礎,慧思受彼觀心法後,啟發法華三昧。智顗於陳天嘉元年(五六○)謁見慧思,受法華三昧、四安樂行,讀《法華經》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之文,豁然開悟。太建七年(五七五)入天台山,隱棲十年。天台宗之名亦由此而得。所著《法華玄義》、《摩訶止觀》、《法華文句》,被奉為「天台三大部」。其門人頗多,其中,灌頂(五六一~六三二)師事智顗二十餘年,領持其教,智顗著作多為灌頂所記。其後傳承智威、慧威、玄朗,玄朗之下有湛然(七一一~七八二),夙習天台之學二十年,著有《法華玄義釋籤》、《法華文句記》、《金剛錍》等二十餘部,提倡草木磚石亦有佛性之義。
*4 《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為闡釋《法華經》思想的論著,《摩訶止觀》則為智顗著作中體系最圓熟的論書。書中詳說圓頓止觀之法,闡述智顗獨特的宗教體驗與宗教實踐。
*5 佛教界一般主張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生物)方具佛性,但是湛然據《大乘起信論》所說「真如緣起」,認為山川、草木、大地、牆壁、瓦石等無情亦具佛性。其所著《金剛錍》:「應知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主張此真如即一心,或稱本覺。萬物由一心、本覺隨緣所生,故萬物亦體現一心、本覺。
*6 羅什門下高足多人,慧觀、道生、僧叡等多弘法江南,僧肇、曇影、道融等則宣教關中,遂形成三論宗南北二學派。西元四○一年至四八○年之間,北派以無人才,南派亦因受《成實論》壓迫而未能發展。南朝時,僧朗(高麗人)師事曇濟,評破《成實》為小乘,得梁武帝崇信,稍振三論之勢。之後傳僧詮、法朗、吉藏。吉藏大闡三論,著《大品經義疏》、《中觀論疏》、《百論疏》、《十二門論疏》、《三論玄義》等數十部,集三論宗的大成,為三論宗的黃金時代。高麗慧灌為吉藏弟子,傳法於日本,成為日本三論宗鼻祖。
*7 六經:《解深密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阿毗達磨經》、《楞嚴經》、《厚嚴經》(《大乘密嚴經》)。
十一論:《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論》、《集量論》、《攝大乘論》、《十地經論》、《分別瑜伽論》、《觀所緣緣論》、《唯識二十論》、《辯中邊論》、《阿毗達磨集論》。
*8 華嚴宗以五教十宗判釋如來一代教法。五教係依杜順和尚的《五教止觀》,由賢首大師所倡,將佛陀一代教法依所詮法義的淺深分為: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頓教、圓教。
十宗則依佛陀所說的義理區別為:我法俱有宗、法有我無宗、法無去來宗、現通假實宗、俗妄真實宗、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絕宗、圓明具德宗。前六為小乘教,後四為大乘教,依序即大乘始教、終教、頓教、圓教,第十即華嚴的教旨。
*9 澄觀大師早年因曾參學於天台湛然、禪宗慧忠和慧雲,故思想受此二宗的影響。
*10 宗密大師「禪教一致」的思想來自於其師澄觀,主要為調和佛教內部各派與儒、道各家的思想,著有《注華嚴法界觀門》、《禪源諸詮集》和《華嚴原人論》等,影響後世甚鉅。
*11 道宣律師(五九六~六六七)因住終南山,故稱其所創的律宗為南山宗。道宣曾從北魏慧光三傳弟子智首受《四分律》義,主張《四分律》形式雖屬小乘,而內容則通大乘。先後撰著《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四分律拾毗尼義鈔》、《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四分律注戒本疏》、《比丘尼鈔》等五書,是為該宗的五大部疏鈔,並於終南山創設戒壇,制訂佛教授戒儀式。道宣門下以周律師(或謂秀律師)為南山宗第二祖。
*12 全稱相部律宗。以法礪(五六九~六三五)居河南相州,故有此稱。法礪曾於靜洪處學《四分律》,後往恆州,依洪淵探究律學深旨。後隨緣教化,講說《四分律》。嘗慨嘆律文廣博,乃折衷諸說,撰《四分律疏》十卷、《羯磨疏》三卷等。
*13 又稱東塔律宗。唐代懷素(六二四~六九七)為初祖,以其居長安崇福寺東塔,故有此稱。懷素初投玄奘研習經論,未久從學於南山宗道宣、相部宗法礪,然以尚未盡善,遂撰《四分律開宗記》二十卷,糾彈舊疏十六大義的缺失,而別創一家,世稱新章(新疏),一時學者歸之。
*14 道宣將佛教分為化教與制教,化教為化益之教,為諸經論所詮定、慧之學。化教又分性空教(小乘)、相空教(說《般若經》等的大乘淺教)、唯識圓教(說唯識教義的大乘深教)。制教為制戒之教,諸律所詮,由對戒體的看法分為三宗,即:實法宗(有部以戒體為色法)、假名宗(成實論以戒體為非色非心)、圓教宗(據唯識宗教義以戒體為心法)。道宣稱該律為圓教宗,以心法(阿賴耶識所藏種子)為戒體。
*15 「金剛界」與「胎藏界」二者合為密教根本兩部。密教視宇宙萬象皆為大日如來所顯現,表現其智德方面者稱為金剛界,表現其理性(本來存在的永恆悟性)方面者稱為胎藏界。如來內證的智德,其體堅固,不為一切煩惱所破,猶如金剛寶石的堅固,不為外物所壞,故金剛界具有智、果、始覺、自證等諸義。反之,如來的理性存在於一切之內,由大悲輔育,猶如胎兒在母胎內,亦如蓮花的種子蘊含在花中,是故譬之以胎藏,故胎藏界具有理、因、本覺、化他等諸義。
*16 密教以六大為宇宙法界的本體,諸法緣起的根源。六大為地、水、火、風、空、識。六大遍滿法界,雖一塵一毛,亦必具有六大,無一不為六大所造者。此乃就其普遍之義而稱六大,就諸法之所依而稱體大。
*17 四曼,為四種曼荼羅的略稱,指大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法曼荼羅、羯磨曼荼羅。相,謂相狀差別;大,謂周遍。為體、相、用三大之一。密教建立大、三昧耶、法、羯磨等四種曼荼羅以盡萬法的相狀,乃與六大「體」大、三密「用」大相對而稱四曼「相」大。四種曼荼羅係自外界明其相狀而得認知,故稱為相;以周遍於萬法,故稱為大。曼荼羅,為輪圓具足之義;相大,則謂於一法具足眾法而輪圓周備,故稱曼荼羅為四曼相大。
*18 三密,為身、口、意三密。三密的作用遍於法界,賅通宇宙萬有,故稱三密用大。即眾生的三業相應於佛的三密,無隔無別,彼此不二。此理非凡夫所能了解,須經修持後,方能體悟,故稱之為密。如來因三密而成就清淨功德,一切山河大地法界體相,均是如來清淨法身,因眾生不知,故稱「身密」。一切音聲皆是如來說法語言,因眾生不知,故稱「語密」。識大周遍法界,如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而眾生不知,故稱「意密」。密宗之修行者,即藉結手印功德之力,將自己的身業轉成如來的身密;藉持咒功德力,將自己的語業轉成如來的語密;藉觀想本尊的功德力,將自己的意業轉成如來的意密。藉三密加持作用,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一切國土可成淨土。在三密加持下,令眾生均能圓滿具足如來智慧德相,成就即身成佛的妙行,顯示眾生本覺的果德。
*19 《大日經》由善無畏所譯出,《金剛頂經》則有三種譯本:(一)唐代不空所譯的《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凡三卷。為流傳最廣泛者。(二)唐代金剛智所譯的《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又稱《略出經》,凡四卷。開元十一年(七二三)譯出。(三)北宋施護所譯的《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教王經》,凡三十卷。所謂金剛頂,即諸經中最高之意。所謂略出,係自十萬頌的廣本略出其精要。為求加快證入佛、菩薩的境地,故於該經詳述密教獨特的秘密修行儀軌。梵本今已不存。
*20 一行,唐代河北人,嘗師事善無畏、金剛智,與善無畏共譯《大日經》,並筆錄成集,繼之撰《大日經疏》,至今亦為密教所重視。此外,一行又精於禪、道、數學、曆法等,亦為我國天文曆算家。
惠果(七四六~八○五),唐代陝西人,受不空賞識,盡傳其三密法要,建立「金胎不二」思想,歷任代宗、德宗、順宗三朝國師,倍受崇敬。當時各國入唐求法者,多從師受密宗教義,曾授法予日僧空海、新羅僧惠日、悟真等,而將此宗傳入日本、新羅。
*21 元世祖尊八思巴為國師,敕封「大元帝師大寶法王」的尊號,喇嘛教(喇嘛教實即以密宗為骨幹的西藏佛教)遂成為元代的國教。明朝建國後,對西藏仍依元朝舊制,成祖封噶舉派的德欣喜巴(Dezhin Shegpa )為大寶法王。至清代,對蒙古採取懷柔政策,亦優遇喇嘛僧,如康熙、雍正皇帝都曾為其建寺,雍正並改北京雍和宮為喇嘛寺。
*22 拈花微笑的典故,在禪宗典籍《宗門雜錄》、《人天眼目》、《佛祖統紀》、《五燈會元》等,均有記載。故事是說佛陀昔於靈山會上,手拈一花示眾,當時與會大眾都默然無對,唯大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遂付以「正法眼藏」。世尊的拈花付法乃成為後世禪門付法的根本典範。
*23 荷澤神會(六六八~七六○),曹溪六祖惠能晚年弟子。惠能示寂後,兩京之間皆偏向神秀一派。師欲振六祖之風,著《顯宗記》,定南能為「頓宗」,北秀為「漸教」,確立「南頓北漸」之名,並竭力發揮惠能思想,南宗因而取代北宗地位,影響廣遠,乃至天下「凡言禪,皆本曹溪」,南宗之盛,神會居功甚偉。貞元十二年,皇太子集諸禪師,楷定禪門的宗旨,以師為禪宗第七祖。
青原行思法嗣石頭希遷,門下高足有天皇道悟、天然丹霞、藥山惟儼等,爾後開衍為雲門、法眼、曹洞三宗。
南嶽懷讓門下法嗣以馬祖道一為上首,其百餘弟子中,以百丈懷海、南泉普願、大梅法常、章敬懷暉、大珠慧海、龐蘊居士等人,被推重為禪林尊宿,爾後開衍為臨濟、溈仰二宗。
至唐末五代,我國禪宗已形成以上五家之正系。至宋代,臨濟宗更分衍出黃龍、楊岐二派,至此,菩提達摩傳來我國的禪宗乃蔚為「五家七宗」。
*24 念佛即憶念佛的意思,又轉為觀念佛的相好,或唱念佛的名號。此四種念佛的方法乃根據宗密的《華嚴經行願品別行疏鈔》卷四所載,即:(一)稱名念佛,謂專心稱念佛的名號,如是歲月既久,則念念不斷,純一無雜;(二)觀像念佛,謂觀佛像,口稱佛名,則心不散亂,本性佛從而顯現;(三)觀想念佛,謂於心中觀想佛之相好圓滿,觀想純熟,則三昧現前;(四)實相念佛,謂觀自身及一切法性真實的相,乃無形無相,猶如虛空,念念相續,則三昧現前。
*25 十六觀法出自《觀無量壽佛經》,謂念佛行者由憶念彌陀之身與淨土,得以往生西方的十六種觀法,即:日想觀、水想觀、地想觀、寶樹觀、寶池觀、寶樓觀、華座觀、像觀、真身觀、觀音觀、勢至觀、普觀、雜想觀、上輩觀、中輩觀、下輩觀。
*26 《觀無量壽佛經》謂,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當發三種心,即:(一)至誠心,謂此土眾生欲生彼國者,當發專至誠實之心,正念真如,求願往生;(二)深心,謂欲求無上佛果者,必須心契深理,厚種善根,如深根難拔;(三)發願心,謂以真如實心、趣果善心,以此二心功德,至誠回向,發願求生淨土,速證法忍,廣拔一切眾生苦惱。
*27 《往生論》中所載五念門:(一)禮拜門:一心翹勤,恭敬禮拜阿彌陀佛;(二)讚歎門:稱彼如來名,讚歎彼佛;(三)作願門:一心專念,發大誓願,願生安樂國土;(四)觀察門:以智慧觀彼佛、彼土、彼菩薩的莊嚴功德;(五)回向門:以己功德回向一切眾生,令得畢竟解脫。
【習題】
一、簡述中國大乘八宗成立的因緣。
二、簡述天台宗的思想體系及其弘傳的情形。
三、簡述智者大師對天台宗的貢獻。
四、簡述中國三論、唯識、華嚴三宗發展的情形。
五、簡述中國律、密、禪、淨土四宗發展的情形。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