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 Guang Buddhist Textbooks 《佛光教科書》
Volume 8: Buddhism and Study about the World - Class 3: Buddhism and Supernatural Powers 第八冊 佛教與世學 第三課 佛教與神通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第八冊 佛教與世學 第三課 佛教與神通神通是修習禪定與智慧而得的一種超乎常識、體能的不可思議的力量。佛教言神通有六種: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神足通;五、宿命通;六、漏盡通*1;這是行者修持佛道自然而獲得的*2。六神通以慧為本*3,五神通(沒有漏盡通)係依修習四禪*4而得,外道亦可得五通,但漏盡通唯佛教聖者可得*5。神通還有種種層次,《大乘義章》將神通分為報通、藥通、咒通、修通四種;《宗鏡錄》則將神通分為道通、神通、依通、報通、妖通五種*6。
神通的層次複雜,種類不一,並非人生究竟解脫之道,然而神通卻比平實的佛法更能滿足一般人的好奇心理,因此菩薩有時以神通作為弘化度生的方便法門,如佛教初傳中國時,迦葉摩騰、竺法蘭和道士較量,顯神通以破邪術;有時以神通為苦難的眾生帶來希望,如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解救眾生苦難;有時用神通在亂世裡救民於倒懸,如佛圖澄為救蒼生,剖心、生蓮感化殘暴嗜殺的石勒、石虎,使他們放下屠刀。
雖然如此,神通畢竟只是佛教八萬四千法門*7中的一種,是一時的方便,並非究竟佛法,像佛世弟子賓頭盧頗羅墮尊者以神通譁眾取寵,反而障道,不得涅槃,即是一例*8。神通也不是萬能的,有時候神通敵不過業力,業力才是世間最大的力量,因為神通是不能違背因果的,所以即使是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他個人也無法拯救母親脫離地獄之苦*9。
因此,欲求證神通,必須具備四個條件,才不致走入神通的歧途:
一、安於慈悲:《大智度論》云:「菩薩離五欲,得諸禪,有慈悲故,為眾生取神通,現諸希有奇特之事,令眾生心清淨。」一切修持一旦離開慈悲,即為魔藪,缺乏慈悲心的神通,如虎狼毒蛇。
二、住於淨戒:有了持戒的修養,以戒律約束自己的身心,便不會依仗神通而胡作非為,因為在淨戒裡才知道取捨。
三、行於忍耐:若無忍耐的功力,動輒展現神通,導致傷人害己。
四、用於智慧:神通不能袪除根本煩惱繫縛,如無智慧,有了神通反而徒增煩惱,所以能在平常生活中體會佛法的真諦,淨化三業,一切以道德行事,才是真正的神通。
佛法的流傳依靠真理,不在神通。佛陀住世時,一切生活並無異於常人,《金剛經》卷首即詳載佛陀的日常生活*10。佛陀以慈悲、智慧、道德、人格來化導眾生,不用神通惑眾。提婆達多*11常請求佛陀教他神通,佛陀卻叫他觀「苦、空、無常、無我」,學習神通不見得就能通達佛法,具有神通,固然能懲奸濟弱,但使用不當,則足以危害世間。
其實神通並不一定指神奇變化的法術,日常周遭的一切,像四時運轉、晝夜遞嬗、花開花謝、月盈月虧,乃至於動植物所呈現的奇妙世界,都非常神奇,吃茶解渴、吃飯當飽、善於游泳者浮於水面、善騎單車者行走自如,可說這都是神通*12。神通是人類經驗的累積,是智慧的表徵,是能力的超常運用,因此,當知修行不在乎有無神通,在於道德人格的培養,在於證悟般若空理的智慧。人間佛教倡導守五戒,行十善,能嚴謹持戒即是培養甚深禪定的基礎,有了禪定功夫,般若智慧得以顯發,才會明白道德是無盡的寶藏,道德不能圓滿,神通亦不能成就,可以說德化的人生比神通更為重要。
【注釋】
*1 六神通:(一)天眼通,又稱天眼智證通、天眼智通。能見六道眾生輪迴苦樂之相及見世間一切種種形色,無有障礙。(二)天耳通,又稱天耳智證通、天耳智通。能聞六道眾生苦樂憂喜的語言,悉聞世間一切音聲。(三)他心通,又稱他心智證通、知他心通。即悉知他人心中所想各種善惡等事的作用力(他心徹鑒力)。(四)神足通,又稱神境智證通、神境通、身如意通、如意通、身通等。《大智度論》卷五、卷二十八載,神足通有三種,一為隨心所欲,可至任何地方(飛行),一為隨意改變相狀的轉變(變化),另一為隨意轉變外界對境(六境)的聖如意(隨意自在)。後者唯佛獨具。(五)宿命通,又稱宿住隨念智證通、宿住智通、識宿命通。即悉知自他過去宿世造作的作用力。
(六)漏盡通,又稱漏盡智證通。即斷盡一切三界見思惑,永不再生於三界的悟力。其中,以佛、阿羅漢所具有的三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最為殊勝,故稱為三明。
*2 《大智度論》卷二十八:「如禪經中說:先得天眼,見眾生而不聞其聲故,求天耳通。既得天眼、天耳,見知眾生身形、音聲,而不解語言種種憂、喜、苦、樂之辭故,求辭無礙智。但知其辭,而不知其心故,求知他心智。知其心已,未知本所從來故,求宿命通。既知所來,欲治其心病故,求漏盡通。得具足五通已,不能變化故,所度未廣,不能降化邪見、大福德人,是故求如意神通。應如是次第。」
*3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欲住六神通,當學般若波羅蜜!」照見諸法實相,窮盡一切智慧的邊際,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薩大慧,稱為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為六波羅蜜的根本,一切善法的淵源,故又稱諸佛之母。
*4 是治惑和生諸功德的四種根本禪定,即色界中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故又稱色界定。自初禪至四禪,心理活動逐次發展,形成不同的精神世界,前三禪乃方便之梯,僅第四禪為真實之禪(真禪)。
*5 見《俱舍論》卷二十七。《成實論》卷十六指出,外道亦可得五通,得五通的仙人即稱五通仙人。
*6 《大乘義章》卷二十本載,得神通的方法有四種,分別為:(一)報通,如諸天報得五通;(二)藥通,如諸仙等以藥力故飛行自在;(三)咒通,如波羅捺有婆羅門以咒持身飛上帝宮,變身為釋,與舍支夫共行欲事;(四)修通,依禪修得。其中藥通與咒通屬於外道的神通。
《宗鏡錄》卷十五謂神通為五種:(一)道通,無心應物,緣化萬有,水月空華,影像無主;(二)神通,靜心照物,宿命記持,種種別皆隨定力;(三)依通,約法而知,緣身而用,乘符往來,藥餌靈變;(四)報通,鬼神逆知,諸天變化,中陰了生,神龍隱變;(五)妖通,狐狸老變、木石精化,附傍人神,聰慧奇異。
《俱舍論》卷二十七分有:神境智證通、天眼智證通、天耳智證通、他心智證通、宿住隨念智證通、漏盡智證通。《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七則說神境智作證通、隨念宿住智作證通、天耳智作證通、見死生智作證通、無心差別智作證通、漏盡智作證通。
*7 眾生的煩惱無窮,難以計量,故以八萬四千約略總計,佛陀為對治眾生之病而說八萬四千法門。
*8 賓頭盧頗羅墮尊者永住於世的因緣,據《法苑珠林》卷四十二載,尊者曾入於禪定,取樹提伽長者懸置於高處的旃檀缽(非比丘宜持之物),佛陀以其用外道缽,並於未受戒者之前展現神通力,故擯之,令不得住於閻浮提,並敕往西瞿耶尼洲教化四眾,廣宣佛法;後雖聽還,以其現神足之故,不許入於涅槃,敕令為末世四部眾生作福田。另據《雜阿含經》卷二十三載,給孤獨長者之女,於富樓那跋陀那國請佛及比丘僧,諸比丘各乘空而往,尊者則以神力合大山前往受請,世尊責之,罰於世護持正法,不得取涅槃。
*9 據《盂蘭盆經》所載,目犍連尊者以天眼通見其母墮在餓鬼道,皮骨相連,日夜苦悶相續,遂以缽盛飯,往餉其母,然其母以惡業受報之故,飯食皆變為火燄。尊者為拯救其母脫離此苦,乃向佛陀請示解救之法,佛陀遂指示尊者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置於盂蘭盆中以供養三寶,能蒙無量功德,得救七世父母。
*10 《金剛經》原文如下:「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11 乃佛陀叔父斛飯王之子,阿難之兄弟。佛陀成道後,隨佛陀出家,於十二年間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後因未得聖果而退轉道心,漸生惡念,欲學神通而求利養,佛陀不許,遂至十力迦葉處習神通。
*12 在我們的生活裡,如果留心注意事物的神奇妙用,會發現生活本身就是神通,譬如我們啟動電視開關,按下搖控器,螢幕畫面即刻顯現,連國外或其他星球的活動,都能清晰地映入眼簾,這就是天眼通;電話能互通音訊,是天耳通;飛機可以跨越洲際,是神足通。經驗的累積是神通,智慧的運用也是神通,諸葛孔明的料事如神、醫學的神速進步、太空船的登陸月球、人造雨的發明、飛機輪船的製造......,只要善用智慧,就能創造神通。
【習題】
一、神通是如何得到的?
二、敘述神通的種類。
三、求證神通的條件?
四、神通為什麼敵不過業力?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