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Buddhism Series 1 - Doctrine 《佛教叢書1-教理》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n Buddhism - Part 3: Four Kinds of Wisdom - The Wisdom Essential to Becoming a Buddha 佛教的主觀與客觀 第三篇 轉識成智─成佛必備的智慧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教主觀客觀 第三 轉識成智成佛必備智慧

    轉識成智目的

  唯識主要目的萬法唯識變現原理以及如何唯識染法淨法凡夫成聖也就是說人生命中染污成分轉化清淨成分唯識一種實踐稱為轉依」,也就是修行證果必經過程

  生存流轉世間不斷地輪不斷受苦困擾這些煩惱解脫出來便修行第八識種子轉化種子因為種子生出行為種子生出行為所以種子種子就是唯識宗轉識成智」。

  如何抑或向外舉例如下

  同時服務公家機構個性溫和柔順性情急躁暴戾同時受到民眾無理取鬧前者平心靜氣應付解決問題後者不能忍受瞋心一起使得情況惡化問題反而不能解決如果無理取鬧一定使情況惡化問題難解那麼前後應該都會同樣後果產生事實不然智慧可以暴戾祥和一時凡夫小事釀成大事

  由此可知吾人日常生活環境苦樂染淨別人也就是各人心境創造各人世界所以地藏菩薩地獄莊嚴國土維摩居士妻子梵行居家能不三界

  有的日子過得快樂有的過得痛苦如果環境實有那麼生活同樣環境之下一個應該有著相同感受事實上外在世界如果離開知覺分辨實在意義因為有心識才世間心識感受不到世間存在所以唯識家:「離心內識。」所謂:「唯心粗細。」所以轉識成智目的就是凡夫迷執煩惱根源──轉化清淨無垢圓滿智慧唯心淨土心淨國土法樂自我偏執走向通達生命

    轉識成智思想淵源

  關於轉識成智思想淵源瑜伽師地論》、《俱舍論》、《唯識三十成唯識論唯識論記載如下

  《瑜伽師地論:「般涅槃轉依淨行一切染污法種子一切記法種子自在。」

  《俱舍論:「聖者見修道力轉變。」十五:「見道此道一切得勝轉依從此修道此道一切得勝轉依從此。」

  《唯識三十第二十:「無得不思議出世間智便轉依。」

  以上內容是以轉依表達轉識成智」。「」,意思;「」,意思第八識煩惱所知二障種子(),無漏智菩提種子佛道必須第八識煩惱障種子所知障種子捨棄方能二種轉依--煩惱菩提」、生死涅槃」,也就是無漏菩提真智達到所謂轉依」--轉識成智

  以下成唯識論八識規矩頌》轉識成智次第

  《成唯識論:「有漏五識相應如次為主轉識有漏無漏有情八識四智。」

  《八識規矩頌第三說明五識

  變相觀空猶自

  明初無漏分身息苦

  第六說明第六

  發起初心歡喜地猶自

  遠行地無漏觀察大千

  第九說明第七識

  初心平等性功用

  如來受用十地菩薩

  第十二說明第八識

  不動地金剛道後異熟

  大圓無垢同時普照十方

  以下上述八識規矩頌成唯識論說明轉識成智過程

    五識成所作智

  身等了別必須依靠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五根對外五塵才能產生認識作用

  五識屬相轉識一切現象隨波幻境真實以致造業輪迴生死想出輪迴必須轉識成智入門

  《八識規矩頌第三

  變相觀空猶自

  明初無漏分身息苦

  「變相無相無念;「觀空我空法空;「後得智而言根本智再起分別明鏡來去無蹤不受污染蓮花淤泥一樣又名分別智

  五識因為親緣相分關係變相觀空之後不能第六一樣無相真如境界所以佛果轉識成智根本智而是屬於後得智

  五識有漏無漏(煩惱別名),第八識大圓鏡智此刻第八識必須得無成佛剎那相應心方能大圓鏡智那個時候五識跟著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成就世間事務所需要知識技能用以應付日常生活需要了知世事無自性所以執著觀空境地第八識清淨一剎那五識成所作智此時有漏變為無漏六道輪迴同時顯現化身──應身劣應身以及隨類化身(如來成所作智變現無量化身示現種種變化救度眾生)圓滿自覺大願

    第六意識妙觀察智

  第六意識作用有為」、「無為一切諸法生起思惟」、「了別作用

  五識認識對象具體有時空性第六意識認識對象概念理論往事抽象時空作用複雜三性現量比量非量三量也是五十一心所法相應發生作用心動如何這個造業意識清淨妙觀察智過程次第如下

  唯識修行過程歷經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乃至得佛果四十一階位四十一階位資糧加行通達見道」,十地就是修道階位十地中的初地歡喜地第六意識進入歡喜地入心」(通達)階段,「分別我執雖然已經起作用我執還是第八識一直第七遠行地之後我執現行種子完全斷絕因為以前得到根本智證入無漏境地有漏習氣種子第七斷除修惑之後才能進入無漏妙觀察智」。

  妙觀察智功用殊勝善能觀察萬有諸法差別善能運用無礙辯才自在說法善能覺悟一切有情利樂一切眾生諸佛菩薩所以能夠化導有情可以完全藉助這個智慧效用

  妙觀察智三大特點

  1.第八不動地第六意識清淨無漏妙觀察智具足一切功德成為圓滿智慧

  2.妙觀察智最為光輝燦爛一切

  3.妙觀察智最為無漏清淨任何一個染法不能相應

  因此無漏妙觀察智如同中秋夜晚月亮明淨遠離塵垢照耀大地格外分明

  妙觀察智是以什麼作為觀察對象成唯識論說法觀察對象

  1.觀察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諸法自相自相自相自相自相但是諸法共相無常世間沒有一法不是生滅無常妙觀察智對於這些自相共相認識清楚

  2.無量總持發生功德珍寶妙觀察智可以統攝觀察一切無量總持一切無量一切無量功德

  3.大眾無邊作用說法使有情獲益妙觀察智統攝一切四無礙解神通不但具有無量具有無邊威力所以大眾無邊作用示教利喜

  妙觀察智自心無量功德有情心行差別說法如理方便善巧無遺所以圓滿明淨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法一切一切眾生利樂因此,《八識規矩頌第六

  發起初心歡喜地猶自

  遠行地無漏觀察大千

    第七識平等性智

  第七識介於意識第八識之間一種心識機能認識以至第八識種子自我種子一方面無量另一方面剎那生滅毫無間隙不斷變化第七識將種常住不變自我之所以自我意識覺察自我存在就是第七識所生出來一種迷執包含人生根本四大煩惱--我見我慢我痴我愛第七識恒常審察思量第八識執著一個自私自利我相使有情眾生迷惑顛倒

  第七識平等性智六識清淨因為第七識染污六識染污六識行善有漏」,所以必須清淨成為無漏」,六識才能成為無漏。《八識規矩頌第九

  初心平等功用

  如來受用十地菩薩

  第七識轉識成智次序分別初地──歡喜地(二空分別二執阻礙二執現行)、──不動地(無相相續不斷我執已滅)、佛果──第十(第七末那識相應生法直到此地金剛菩薩修行到達將要成佛金剛心由於觀智堅強所知煩惱二障堅固無上猶如金剛法空現前方能達到二執種子成為純淨無漏),第七識清淨平等性智證入平等性智由於平等觀孕育產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境

  成唯識論平等性智妙用

  1.有情平等大慈悲共相聖者菩薩生空斷除我執徹底觀照平等一切眾生無有差別因而大慈大悲共相他人痛苦自己痛苦平等心拔濟而後心安

  2.觀照一切諸法平等無住涅槃建立聖者菩薩修法空觀一切諸法根本沒有染淨差別諸法平等一切染法了知無有任何怖畏因此雖是常住生死世間不為世間生死成就種種淨法功德一切淨法體認無有任何貪愛因此雖是常住寂滅涅槃不為涅槃寂滅依然度化各類有情這就大智不住生死大悲不住涅槃利樂眾生所以無住涅槃平等性智平等

  《佛地經平等性智圓滿成就

  1.諸相增上喜愛平等法圓滿

  2.一切領受緣起平等法圓滿

  3.遠離平等法圓滿

  4.大慈平等法圓滿

  5.大悲平等法圓滿

  6.諸眾生示現平等法圓滿

  7.一切眾生平等法圓滿

  8.世間寂靜同一平等法圓滿

  9.世間諸法苦樂一味平等法圓滿

  10.無量功德究竟平等法圓滿

  第七識中轉平等性智佛果究竟圓滿

    第八識大圓鏡智

  第八阿賴耶識宇宙人生本源一切色心諸法種子變現有漏無漏一切諸法以來恒常第七識種子器界所以第八識決定眾生生命整個內涵本質不會隨著身體消失消失一直下去轉移一個生命軀體展開活動不會停息所以吾人生死流轉根本

  第八阿賴耶識到達正覺時候真正轉識智慧大圓鏡智

  成唯識論大圓鏡智有如幾點殊勝功德

  1.第八識現量境界雖然沒有計度分別自性分別仍然可是最高佛果一切我所得無分別平等法不在諸法人我有所分別不再分別動搖

  2.第八識器界內在種子廣大無際固然不是常識心量所能體會能緣幽微精細不是常識心量所能測知到了佛果大圓鏡智無緣境界及其不但凡愚不能了知就是聖者菩薩底蘊唯有才能究竟覺

  3.第八識器界種子能緣其所到了佛果自然成就一切所知境相同時得到一切種智對於三世一切了解清楚不為客觀境界

  4.第八識染淨種子但是到了佛果由於一切一切有漏種子消滅成為純淨善淨

  5.如來大圓鏡智由於能持純淨種子於是佛果自受用身受用還有三智變現其中變現他受用身受用變化變化無邊功德利樂有情

  6.佛果圓滿智慧──大圓鏡智普遍攝持無盡功德現身一切智智猶如大圓

  轉識成智主要第八識進行因為第八識儲藏一切生命質素所以轉變就要在此根源工夫使得那些染污種子轉化清淨種子。《八識規矩頌第十二

  不動地金剛道後異熟

  大圓無垢同時普現十方

  說明第八識到了藏識屬於善惡業果異熟相續執持一切到了十地金剛喻定現前清淨第八識也就是大圓鏡智無漏種子變現佛果變現猶如映現萬物所以稱為大圓得到同時了解事物普遍性相與特殊性相完全執著不會執著因為就是緣起性空性格來看世間執著五識成所作智成就世間事務智慧範圍廣泛第六妙觀察智觀察世間種種特殊性格平等性智觀照事物共同性格──緣起性空大圓鏡智將事特殊普遍性總合起來及時把握最高圓滿清淨智慧

  修學唯識最終目標就是轉識成智」。「生死根本,「佛性也就是我們光明唯識論修道次第探討深入用心學習凡夫聖人煩惱菩提

...................................................................................

何謂轉識成智如何

何謂四智功用為何

唯識主要目的為何

...................................................................................

引用文章註明出處網站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